【2025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专题02 语言表达与运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专题02 语言表达与运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3:41:1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2 语言表达与运用
1.(2025·河北·中考真题)下面是小冀同学为介绍国宝级文物“十五连盏铜灯”写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
①十五连盏铜灯造型如茂盛的大树,枝头的十五只灯盘错落有致,枝干上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②这件器物工艺精湛,是泥范铸造,经铸接、榫卯接和焊接成形。③灯体结构科学,有利于保持灯的平衡与稳定。④总之,这件艺术瑰宝造型生动,结构科学,工艺精湛,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创造之光。
2.(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根据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写两句话,表现投石喝水的乌鸦看到另一只乌鸦用吸管喝水时的心理。
(1)乌鸦想:“ ”(表现它因循守旧的心理)
(2)乌鸦想:“ ”(表现它与时俱进的心理)
3.(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有同学向卫星导航系统专家请教:“刘教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标识有什么含义吗?”刘教授:“这要联系标识的组成要素和导航系统的功能、特点来思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可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你思考一下。”根据刘教授的提示,观察下图,解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要素和含义。
4.(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象形”造字法是汉字中描画事物形象的方法。请仿照示例,从以下两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解读。
示例
(1)看字形,“禾”就像成熟的谷穗; (2)因此“禾”的本义是谷子、庄稼; (3)以“禾”为偏旁的字有稻、秧; (4)含有“禾”字的成语有风禾尽起、禾黍之悲。
(1)看字形,“土”就像 ; (2)因此“土”的本义是 ; (3)以“土”为偏旁的字有 (列举两个); (4)含有“土”字的成语有 (列举两个)。
(1)看字形,“鸟”就像 ; (2)因此“鸟”的本义是 ; (3)以“鸟”为偏旁的字有 (列举两个); (4)含有“鸟”字的成语有 (列举两个)。
5.(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根据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续写四行。
诗歌 续写
刈①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注释:①[刈]割。
6.(2025·甘肃·中考真题)下面是2022——2023年我国六大茶类产量图,请根据你的发现,写出两点结论。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艾媒数据中心)
7.(2025·甘肃·中考真题)小文爸爸犯困的时候总是喝黑茶,想要保持清醒。根据下表的信息,小文将如何对爸爸说?
我国六大茶类简介
类别 茶性 口感 功效
绿茶 较寒凉 清香 较易兴奋神经
红茶 温和 花果香味,香气高扬持久,香醇无涩 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黑茶 温和 香气醇和,滋味醇厚回甘 顺肠胃,助消化,降三高
乌龙茶 温凉 兼具绿茶和红茶的味道,从清新花香到熟果香都有 提神醒脑
白茶 清凉 清鲜爽口 退热降火
黄茶 温和 甘香醇爽,回甘生津 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
8.(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清朝文士王士禛为名画《寒江独钓图》(下图)写《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你认为写得如何?请结合画作简评,限80字内。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9.(2025·新疆·中考真题)小文同学准备将“新疆旅游”标志放在研学手册中。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新疆旅游”标志整体线条灵动飘逸,像随风飘起的艾德莱斯绸,又好似(1) 。标志由代表天空的蓝色、代表自然的绿色、代表新疆热情和金色阳光的红黄两色构成。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2) ”字,体现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组合采用“新疆是个好地方”及“XINJIANG TOURISM”的中英文,彰显了新疆旅游的国际化视野与现代发展理念,缀以篆书印章表达传承与创新。整个标志,象征着新疆旅游(3) 。
10.(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禾”“土”“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借鉴下面这首诗,从“土”“鸟”中任选一个意象作为题目,写一首四行小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借助意象表达情思,不得抄袭。

禾苗儿露出渴望的目光
争来春日,争来夏时
挥汗如雨
微笑在长势里,茁壮。
11.(2025·湖南·中考真题)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图片(见下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围绕“湖湘文化与科技融合”写一段宣传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2.(2025·湖南·中考真题)小湘同学设计了四块有关“湖湘文化”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历史文化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 红色文化韶山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承载着无数的红色记忆。 农耕文化作为炎帝神农氏安寝圣地,湖南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请你以“网络文艺”为主语,写三个句子来概括下面文字内容,每句不超过30字。
网络文艺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移动互联网的迭代,是一种用数字化工具创作的文艺形式,经历了以文字创作为主的萌芽期,创作与传播平台开始完善、用户数量增多并逐步走向商业化的探索期,量质齐升、多媒体深度融合及跨平台合作的快速发展期,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等诸多子类。
14.(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红岩医疗队弘扬“红岩精神”,常年坚持为民服务;青年医生沈富琼扎根高原16年,守护牧民健康……仿照示例,以“梅”的形象礼赞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
示例:莲——把根深深扎进泥土,将馨香留在人间。
梅——
15.(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的消息传来,洋洋写了两段话打算发给校报“消息快递”栏目。你觉得哪一段更合适?说明理由。
A.数十万治沙人耗费46年,历经1.6万多个与沙海搏斗的日夜,终于为总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了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B.一条防护屏障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蜿蜒勾勒出漂亮的绿色轮廓,仿佛给“死亡之海”系上了一条“绿围脖”。
16.(2025·河南·中考真题)滔滔到郑州时,给你发来一则求助信息,请根据地图给出回复。注意路线合理、表述准确、语言得体,80字左右。
小豫,你好!我来到郑州,经由提水泵站进入了贾鲁河,听到人们说着规划中的“郑州港”,讨论着河南“通江达海”的新机遇。我也想去看看长江,然后顺道去东海,欣赏日出。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17.(2025·新疆·中考真题)同学们想去观赏被称为“沙漠奇迹”的于田玫瑰,下面是小语同学的推介文稿片段。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合理。
于田沙漠玫瑰是生长在高地沙漠的玫瑰品种。眼下,数万亩玫瑰花竞相绽放。玫瑰历经1500多年的精耕细作和驯化培育, ;夏季,玫瑰在高温干燥的气候和透气性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冬季,玫瑰在雪水较少的环境下进入休眠,需水量减少。原本娇弱的玫瑰,在这里变成了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带的红柳、沙枣树茁壮挺立,成片玫瑰点缀其间,处处都是独特的风景。
18.(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请向同学小威转述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进一步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有效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地方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作用。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6日)
19.(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教育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请结合例句的启示续写三个句子,从不同视角创意表达你对教育的理解或期待。
例句①:教育是让他爱上你的微笑。
例句②:教育是除了面对面,还要肩并肩。
例句③:教育是用放大镜找优点,用望远镜看未来。
20.(2025·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归纳。
小申为了了解“帛”与古代文体的关系,查阅了《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读到原文中写道:“‘帛,缯也。从巾白声。凡帛之屬皆从帛。’许慎认为‘帛’是形声字,从巾旁,表其与丝织品相关;白声,古音在五部。‘缯’在古代也是丝织品的意思,因而‘帛’本义指丝织品的总称,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古代,帛不仅作为一种贵重的织物,还常被用于书写,有了‘帛书’一说,像子弹库帛书便是书写在帛上的珍贵古籍。然而同时同小组的同学又了解到,其实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帛”的记载:“帛,今之璧色缯也。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这似乎与《经典常谈》中的描述不符。
后来大家了解到,《经典常谈》一书写于1938年至1942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一位学者这样说:“我从未有过丝毫自满,在研究领域,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必须得到准确无误的结论。这一追求,驱使我不断前行,研究之路,永无止境。”原来,朱自清先生的描述也并非完全正确。
请写出在小申的探究过程中你得到启发与感悟:(要求:每点不超过20字)
(1) ;(2) ;(3)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2 语言表达与运用
1.(2025·河北·中考真题)下面是小冀同学为介绍国宝级文物“十五连盏铜灯”写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
①十五连盏铜灯造型如茂盛的大树,枝头的十五只灯盘错落有致,枝干上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②这件器物工艺精湛,是泥范铸造,经铸接、榫卯接和焊接成形。③灯体结构科学,有利于保持灯的平衡与稳定。④总之,这件艺术瑰宝造型生动,结构科学,工艺精湛,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创造之光。
【答案】示例:将②句和③句调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与衔接。
文段是对“十五连盏铜灯”的介绍,通常逻辑是先讲造型,再依次讲结构、工艺,最后总结。原句①介绍造型,③介绍结构,②介绍工艺,④总结。按照“造型—结构—工艺—总结”的合理顺序,应先讲完结构(③),再讲工艺(②),这样与④中“造型生动,结构科学,工艺精湛”的表述顺序对应,所以调整建议为将②句和③句调换位置,使文段逻辑更连贯,符合人们认知事物从外观到内部构造、制作工艺的顺序。
2.(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根据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写两句话,表现投石喝水的乌鸦看到另一只乌鸦用吸管喝水时的心理。
(1)乌鸦想:“ ”(表现它因循守旧的心理)
(2)乌鸦想:“ ”(表现它与时俱进的心理)
【答案】 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来呢?(意思对即可) 看来这老方法可以改改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不同心理需求进行语句创作。需结合漫画内容与心理特质分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因循守旧心理:从漫画看,投石喝水的乌鸦一直遵循传统投石方法。因循守旧体现为坚守固有经验、排斥新方式。所以创作时,要突出它对自身投石经验的固执,对吸管喝水这种新做法的不认可、不理解,觉得违背“传统”。比如强调“老方法才对,新花样不靠谱”这类逻辑。
与时俱进心理:同样基于漫画,与时俱进意味着能看到新做法的优势,愿意突破固有经验。创作时要体现投石乌鸦发现吸管喝水更便捷,反思自身,有接纳新方法、求变的意识,突出对新方式的肯定与向其学习的态度。
示例:
(1)哼,这算啥!祖祖辈辈都是投石喝水,用啥吸管,纯粹瞎折腾,老法子才靠谱!
(2)哎呀,原来还能这么做!吸管喝水又快又轻松,我之前守着老办法,差点错过更好的方式,得学学这新招!
3.(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有同学向卫星导航系统专家请教:“刘教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标识有什么含义吗?”刘教授:“这要联系标识的组成要素和导航系统的功能、特点来思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可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你思考一下。”根据刘教授的提示,观察下图,解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要素和含义。
【答案】圆形轮廓,寓意系统服务全球、追求圆满。北斗七星,呼应名称,象征为用户指引方向、提供定位导航功能。司南造型,代表中国古代导航智慧,彰显系统自主研发、传承创新。网格化地球,体现全球覆盖,可在全球范围提供高精度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解答图文转换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读:画面组成要素;②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③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及写作顺序,做到语句通顺,语言生动。
要解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要素和含义,需先明确标识组成要素,再结合系统功能、特点关联解读。从图中看,标识有文字与图形要素,文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英文“Bei Dou Navi gation Satellite System”,图形包含圆形、北斗七星、司南等元素。结合刘教授提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可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分析如下:
文字要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对应英文,直接点明标识主体,清晰告知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专属标识,建立系统与标识的直接关联。
图形——圆形:圆形通常象征圆满、全球,契合北斗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服务的特点,寓意系统覆盖全球、服务全球用户,追求为全球提供完善导航服务的愿景。
图形——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中国古代用于辨别方向、定位的重要星象,以此为元素,一方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表明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传承中国智慧;另一方面,呼应“导航”功能,象征系统如同北斗七星一样,为用户指引方向,提供定位、导航服务。
图形——司南: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最早指南工具,代表着中国古代在导航、定位领域的杰出智慧。融入司南元素,既彰显中国自主研发的属性,强调系统源于中国古老科技智慧的传承与创新;又突出“导航”核心功能,寓意系统如同司南为人们指引方向,为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也体现中国在导航技术发展历程中的深厚底蕴与持续探索。
示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包含文字与图形要素。文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英文,明确主体。图形里,圆形象征全球覆盖,契合系统全球服务特点;北斗七星呼应导航功能,传承中国古代定位智慧,代表系统为用户指引方向;司南体现中国自主研制,彰显古代导航智慧传承,突出精准定位服务。整体标识展现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导航系统,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寓意为全球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
4.(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象形”造字法是汉字中描画事物形象的方法。请仿照示例,从以下两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解读。
示例
(1)看字形,“禾”就像成熟的谷穗; (2)因此“禾”的本义是谷子、庄稼; (3)以“禾”为偏旁的字有稻、秧; (4)含有“禾”字的成语有风禾尽起、禾黍之悲。
(1)看字形,“土”就像 ; (2)因此“土”的本义是 ; (3)以“土”为偏旁的字有 (列举两个); (4)含有“土”字的成语有 (列举两个)。
(1)看字形,“鸟”就像 ; (2)因此“鸟”的本义是 ; (3)以“鸟”为偏旁的字有 (列举两个); (4)含有“鸟”字的成语有 (列举两个)。
【答案】 地面上的土包 泥土、土壤 示例:地、埂 示例:积土成山、安土重迁 一只飞鸟 一种飞禽 示例:鹤、鹏; 示例:鸟语花香、小鸟依人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象形字。
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象形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可仿照示例,从字形推字义,再分析结构,最后列举相关成语。
第一字:“土”字,从最左侧的图形可知,“土”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丘,突出在平面上。因此“土”的本义是在地面上的土壤、泥土。以“土”为偏旁的字有址、堰等。含有“土”字的成语有土崩瓦解、卷土重来等;
第二字:“鸟”字,从最左侧的图形可知,“鸟”就像一只喜欢在天空飞翔的鸟。因此可推测出“鸟”的本义是一种天空的飞禽。以“鸟”为偏旁的字有鸥、鹦等。含有“鸟”字的成语有鸟尽弓藏、一石二鸟等。
据上分析,依次仿写答题即可。
5.(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根据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续写四行。
诗歌 续写
刈①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注释:①[刈]割。
【答案】示例:
风掠过草尖低声在吟唱,
竹篓盛满暮色的重量,
他直起腰望向远方,
晚霞正把归途染成橙黄……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续写。《刈草的孩子》是艾青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描绘一个刈草的孩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农民劳动者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思考。
原诗描绘夕阳下草原上孩子刈草的场景,画面静谧且带有淡淡孤寂。续写需延续这种氛围,不能破坏整体意境。原诗有“夕阳”“草原”“孩子”“竹篓”“草”“镰刀”等意象,续写可围绕这些意象展开联想,比如孩子劳作后的状态、周围环境变化等。
诗歌可能蕴含对孩子辛勤劳作的同情等情感,续写要契合这一情感走向,通过描写孩子劳作后的疲惫或对未来的期许等,深化主题。
示例:
暮色渐浓,
他直起腰身,望向远方,
眼中闪烁着微光,
似藏着对明天的希望……
6.(2025·甘肃·中考真题)下面是2022——2023年我国六大茶类产量图,请根据你的发现,写出两点结论。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艾媒数据中心)
【答案】2023年我国六大茶类的产量均高于2022年;其中,绿茶的产量最高,黄茶的产量最低;在六大茶类中,绿茶增量最大,白茶增量最小。(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观察各类茶2022年和2023年产量数据,看增长或下降趋势,以及不同茶类产量差异,然后找出产量最高、最低,或变化最明显的茶类,提炼关键信息。
观察“2022——2023年我国六大茶类产量”图可以看出,2022——2023年,六大茶类中绿茶产量远高于其他茶类,2022年为185.4万吨,2023年达193.4万吨,是产量“主力军”;黄茶产量最低,2022年1.3万吨,2023年2.3万吨。
对比各类茶2022年和2023年的产量可知,2023年我国六大茶类的产量均高于2022年。绿茶由2022年的185.4万吨增长到2023年193.4万吨,红茶由2022年的48.2万吨增长到2023年49.1万吨,黑茶由2022年的42.6万吨增长到2023年45.8万吨,乌龙茶由2022年的31.1万吨增长到2023年33.3万吨,白茶由2022年的9.5万吨增长到2023年10万吨,黄茶由2022年的1.3万吨增长到2023年2.3万吨。
分析上述数据,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增长量分别是8万吨、0.9万吨、3.2万吨、2.2万吨、0.5万吨、1万吨,由此可知,在六大茶类中,绿茶增量最大,是8万吨,白茶增量最小,仅0.5万吨。据此回答即可。
7.(2025·甘肃·中考真题)小文爸爸犯困的时候总是喝黑茶,想要保持清醒。根据下表的信息,小文将如何对爸爸说?
我国六大茶类简介
类别 茶性 口感 功效
绿茶 较寒凉 清香 较易兴奋神经
红茶 温和 花果香味,香气高扬持久,香醇无涩 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黑茶 温和 香气醇和,滋味醇厚回甘 顺肠胃,助消化,降三高
乌龙茶 温凉 兼具绿茶和红茶的味道,从清新花香到熟果香都有 提神醒脑
白茶 清凉 清鲜爽口 退热降火
黄茶 温和 甘香醇爽,回甘生津 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
【答案】示例:爸爸,黑茶主要功效是顺肠胃,助消化,降三高,不符合您保持清醒的需求,我建议您喝绿茶、乌龙茶或黄茶,它们有兴奋神经的功效,能提神醒脑。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作答此题,明确需求与信息匹配。爸爸需通过喝茶“保持清醒”,需从表格中筛选“兴奋神经”或“提神醒脑”的茶类;然后分析茶类功效。绿茶“较易兴奋神经”,乌龙茶“提神醒脑”,黄茶“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符合需求;黑茶功效为“顺肠胃、助消化、降三高”,与“保持清醒”无关,需明确指出;最后组织语言逻辑。先说明黑茶功效不符,再推荐合适茶类并解释原因,语气需委婉得体。
示例:爸爸,您看黑茶的主要功效是顺肠胃、助消化和降三高,没办法帮您保持清醒呀。绿茶能兴奋神经,乌龙茶和黄茶都能提神醒脑,要不您试试这几种茶,更符合您想提神的需求呢。
8.(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清朝文士王士禛为名画《寒江独钓图》(下图)写《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你认为写得如何?请结合画作简评,限80字内。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答案】示例:我认为好。本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一幅江天浩渺、寂寥萧瑟的秋江独钓图,与画中极简的构图与大面积留白形成呼应关系,诗中有“画”,并与画面中空灵深远的意境高度契合。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画关联的赏析。
这幅《寒江独钓图》,以极简构图呈现:江面辽阔,一扁舟静泊,一人独坐垂钓。大面积留白营造出空灵孤寂意境,尽显“独钓一江秋”的超脱与清寂。
王士禛此诗以“一”字连缀,极简意象勾勒出秋江独钓画面,孤寂中见超脱。诗画相融,意境悠远,尽显古典诗歌的简洁与深邃之美。
作答时,需先抓诗歌艺术手法(如白描、叠词),再关联画作元素(构图、意境),分析诗画如何呼应、营造统一意境,从内容契合度判断优劣。
示例:我认为好。诗中以“一”字反复的白描,绘出孤舟独钓画面,与画里扁舟、独人的极简构图呼应,留白般的意境也和画中江天浩渺相融,诗画共绘清寂悠远之境。
9.(2025·新疆·中考真题)小文同学准备将“新疆旅游”标志放在研学手册中。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新疆旅游”标志整体线条灵动飘逸,像随风飘起的艾德莱斯绸,又好似(1) 。标志由代表天空的蓝色、代表自然的绿色、代表新疆热情和金色阳光的红黄两色构成。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2) ”字,体现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组合采用“新疆是个好地方”及“XINJIANG TOURISM”的中英文,彰显了新疆旅游的国际化视野与现代发展理念,缀以篆书印章表达传承与创新。整个标志,象征着新疆旅游(3) 。
【答案】 舞动的旗帜/舞舞蹈时飘扬的发丝/挥舞时飘动的丝巾/跳舞时扬起的裙摆/服饰上用于装饰的花纹/湖面上的涟漪等; 疆 蓬勃发展的朝气和生命力/倡导的绿色、环保、和谐、文明发展的主旨和理念等。(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①空:标志线条呈现出“流动、轻盈、无固定形态”的特点,类似绸带或旗帜飘动、水波荡漾或云朵舒展等。可从具有新疆地域特色且形态与线条灵动特点相符的事物中找灵感,如广袤的沙漠、灵动的河流、飞舞的雪花等,维吾尔族舞蹈的裙边飘动、赛里木湖的湖面涟漪、阿勒泰的秋雪飘落轨迹等等,用比喻的方式来补充,突出线条的美感,并与新疆元素关联。
示例:沙漠沙丘线条。或者:伊犁河畔的水波。
②空:标志主体是灵动飘逸的线条造型,看似抽象,实则暗藏地理轮廓,线条的层叠、交错形态,模拟了山脉与盆地相间的走势。“疆”由“弓、土”+“畺”构成,左边“弓”和“土”象征边界和土地,右边三横两田,恰好对应“三山夹两盆”(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所以从汉字结构和地貌匹配度去判断可知,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汉字“疆”。
③空:作答时综合标志的色彩(代表天空、自然、热情阳光)、造型(体现地貌)、文字(国际化与传承创新)等元素,提炼其象征的新疆旅游特质。色彩方面:红色与黄色分别代表新疆的热情和金色的阳光,象征着新疆旅游蓬勃发展的朝气和生命力。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自然,象征新疆旅游倡导的绿色、环保、和谐、文明发展的主旨和理念。造型层面:源于“疆”字,体现“三山夹两盆”地貌,这是新疆最具辨识度的地理特征,代表着新疆壮丽、独特的自然风貌,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自然资本,彰显新疆旅游依托神奇地貌的天然优势。文字与印章层面:组合采用“新疆是个好地方”及“XINJIANG TOURISM”的中英文双语,彰显了新疆旅游的国际化视野与现代发展理念。从文化角度:印章与文字,象征新疆旅游蕴含深厚文化底蕴,既有丝路文化的历史厚重,又有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游客能在旅游中触摸历史、体验民俗。从发展角度:通过篆书印章的形式以及中英文双语表达传承与创新,象征新疆旅游充满开放活力与创新精神。综合以上可知,整个标志象征着:新疆旅游蓬勃发展,以自然为底、文化为魂,践行绿色发展,在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中,彰显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0.(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禾”“土”“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借鉴下面这首诗,从“土”“鸟”中任选一个意象作为题目,写一首四行小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借助意象表达情思,不得抄袭。

禾苗儿露出渴望的目光
争来春日,争来夏时
挥汗如雨
微笑在长势里,茁壮。
【答案】示例:《土》:用皱纹记录岁月的沧桑/将万物轻轻拥入胸膛/默默承受风雨的叩打/在无言中,孕育希望的光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第一,审题立意。此次诗歌创作要求从“土”“鸟”中择一意象,借物抒情。选择“土”时,可立意于土地的包容、奉献,表达对孕育生命的感恩,或是借土地的沧桑变迁抒发对岁月、历史的思考;若选“鸟”,可聚焦鸟儿的自由、迁徙,寄托对自由的向往、对远方的憧憬,或是借鸟儿离巢喻指成长与离别。需通过意象构建情感内核,使诗歌兼具形象性与思想性。
第二,选材构思。若选“土”,可选取土地承载万物生长、接纳落叶归根、历经风雨侵蚀等素材,运用拟人手法,让土地“倾听种子的梦呓”“抚摸庄稼的脊梁”;选“鸟”时,可描绘鸟儿翱翔天际、衔枝筑巢、候鸟南飞等场景,用比喻、象征等修辞,如将鸟儿比作“天空的音符”“自由的使者”。在结构上,四行诗可先以生动描写引入意象,再通过动作或状态展现意象特质,最后点明情感主旨,使诗歌层次分明、情韵悠长。
示例:

化身灵动的音符,于天际谱曲
挣脱牢笼,追逐自由的光缕
穿越风雨,无畏前路的崎岖
啼鸣里,藏着对蓝天永恒的期许
11.(2025·湖南·中考真题)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图片(见下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围绕“湖湘文化与科技融合”写一段宣传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湖湘文化与科技相拥,如春日新芽破茧而生:AR数字复原让历史建筑“复活”,3D建模为红色故事搭建时空舞台,沉浸互动秀将农耕民俗酿成“活态美酒”。科技如魔法笔,绘就湖湘文化的未来新篇!
【解析】本题考查宣传语及图文转换。
图片主要分为三部分,最外层是应用效果,中间层是科技手段,最内层是项目类别。
最外层的应用效果包括:重现碑刻上消失的文字、全息投影,5D直播、呈现沉浸式幻境秀。
中间层的科技手段包括:AI数字技术、动态捕捉,3D建模。
最内层的项目类别包括:浯溪碑林、湘绣、花鼓戏。
作答时,需围绕“湖湘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取图中“湘绣、花鼓戏、密溪碑林”等湖湘文化元素,以及“动态捕捉、3D建模、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信息,将二者融合阐述。写宣传文字,风格要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宣传效果。要体现科技如何助力湖湘文化展现,突出融合后的魅力,让读者感受到湖湘文化因科技焕新活力,科技因湖湘文化具人文温度。
示例:当湖湘文化邂逅科技,恰似古老湘绣与现代动态捕捉共舞,3D建模让密溪碑林“复活”,全息投影为花鼓戏添翼。借科技手段,湖湘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出,以数字绣娘、沉浸花鼓等新姿,成为照亮文化传承的闪耀星辰,邀您共赏这场传统与未来交融的盛宴!
12.(2025·湖南·中考真题)小湘同学设计了四块有关“湖湘文化”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历史文化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 红色文化韶山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承载着无数的红色记忆。 农耕文化作为炎帝神农氏安寝圣地,湖南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类型及修改。
根据“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可知,主宾搭配不当,“岳阳楼”是一座楼,不能直接等同于“四大名楼”这一群体,在“四大名楼”后添加“之一”,修改后: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
13.(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请你以“网络文艺”为主语,写三个句子来概括下面文字内容,每句不超过30字。
网络文艺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移动互联网的迭代,是一种用数字化工具创作的文艺形式,经历了以文字创作为主的萌芽期,创作与传播平台开始完善、用户数量增多并逐步走向商业化的探索期,量质齐升、多媒体深度融合及跨平台合作的快速发展期,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等诸多子类。
【答案】网络文艺是伴随互联网发展并采用数字化工具创作的文艺形式。
网络文艺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快速发展期。
网络文艺包括了网络文学等诸多子类。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
结合“网络文艺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移动互联网的迭代”“是一种用数字化工具创作的文艺形式”可知,前半句体现网络文艺与互联网发展的伴随关系,后半句明确创作工具的数字化属性。据此可得:网络文艺是伴随互联网发展并采用数字化工具创作的文艺形式。
结合“经历了以文字创作为主的萌芽期……快速发展期”可知,文段清晰划分了网络文艺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萌芽期的文字创作、探索期的商业化、快速发展期的多媒体融合)均指向阶段名称。据此可得:网络文艺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快速发展期。
结合“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诸多子类”可知,文段以举例方式列举了网络文艺的具体类型,“包括……诸多子类”为明显概括性表述。据此可得:网络文艺包括了网络文学等诸多子类。
14.(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红岩医疗队弘扬“红岩精神”,常年坚持为民服务;青年医生沈富琼扎根高原16年,守护牧民健康……仿照示例,以“梅”的形象礼赞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
示例:莲——把根深深扎进泥土,将馨香留在人间。
梅——
【答案】示例:梅——把根深深扎进寒冬,将芬芳留在人间。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梅的特点:梅在寒冷冬日绽放,不惧霜雪,有傲然独立的姿态,且会散发芬芳。据此仿照示例句式,组织出贴合梅形象且能礼赞医护人员奉献精神的语句。答案不唯一。
示例:梅——把芬芳傲然绽于寒冬,将温暖送至人间。
15.(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的消息传来,洋洋写了两段话打算发给校报“消息快递”栏目。你觉得哪一段更合适?说明理由。
A.数十万治沙人耗费46年,历经1.6万多个与沙海搏斗的日夜,终于为总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了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B.一条防护屏障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蜿蜒勾勒出漂亮的绿色轮廓,仿佛给“死亡之海”系上了一条“绿围脖”。
【答案】A更合适。理由:作为校报“消息快递”栏目内容,需具备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简洁性。A段用具体数据(数十万治沙人、46年、33.76万平方千米、3046千米等)清晰交代了治沙成果,客观严谨,符合消息类文本特点;B段虽语言生动形象,但多为文学性描写,缺乏具体信息支撑,不符合消息的纪实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不同文本风格在特定栏目适用性的判断能力,以及结合文本特点分析信息传达效果的能力。
校报“消息快递”栏目侧重以简洁、准确的语言传递新闻事件核心信息,同时适当兼顾可读性。
A段,运用大量具体数据,如“数十万治沙人”“46年”“1.6万多个日夜”“33.76万平方千米”“3046千米”,这些数据精准且直观地展现了治沙工程的规模、时间跨度以及最终成果,符合新闻消息对准确性和客观性的要求,能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这一事件的关键信息,符合“消息快递”栏目传递事实性内容的定位。
B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防护屏障比作“绿围脖”,把塔克拉玛干沙漠比作“死亡之海”,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能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作为消息快递,其缺乏具体的关键数据支撑,如治沙时长、参与人数、防护带长度等核心信息,导致内容不够详实,无法全面准确地传达事件的具体情况。
综合来看,A段更符合校报“消息快递”栏目对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简洁性的要求,所以A段更合适。
示例:A段更合适。因为A段通过“数十万治沙人”“46年”等具体数据,准确客观地展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的成果,符合“消息快递”栏目传递事实性信息的需求,而B段虽语言生动,但缺乏关键数据,信息不够详实。
16.(2025·河南·中考真题)滔滔到郑州时,给你发来一则求助信息,请根据地图给出回复。注意路线合理、表述准确、语言得体,80字左右。
小豫,你好!我来到郑州,经由提水泵站进入了贾鲁河,听到人们说着规划中的“郑州港”,讨论着河南“通江达海”的新机遇。我也想去看看长江,然后顺道去东海,欣赏日出。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答案】示例:滔滔,你从贾鲁河出发,顺流而下经沙颍河入淮河,再沿淮河向东进入江淮运河,沿江淮运河入长江,之后从长江入海就能到东海看日出,一路顺着河道走就行,祝你旅途愉快!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从地图看,滔滔在贾鲁河,要去长江、东海,需顺着河道找连通路径。贾鲁河与沙颍河相连,沙颍河可通淮河,淮河能接入江淮运河,江淮运河连通长江,长江最终汇入东海。
示例:滔滔,你从贾鲁河出发,顺流而下经沙颍河汇入淮河,接着沿淮河向东进入江淮运河,再顺着江淮运河入长江,之后从长江奔流入海,就能抵达东海赏日出啦,一路顺河道走,旅途愉快呀!
17.(2025·新疆·中考真题)同学们想去观赏被称为“沙漠奇迹”的于田玫瑰,下面是小语同学的推介文稿片段。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合理。
于田沙漠玫瑰是生长在高地沙漠的玫瑰品种。眼下,数万亩玫瑰花竞相绽放。玫瑰历经1500多年的精耕细作和驯化培育, ;夏季,玫瑰在高温干燥的气候和透气性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冬季,玫瑰在雪水较少的环境下进入休眠,需水量减少。原本娇弱的玫瑰,在这里变成了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带的红柳、沙枣树茁壮挺立,成片玫瑰点缀其间,处处都是独特的风景。
【答案】示例: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符合语境,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根据前文提到的“玫瑰历经1500多年的精耕细作和驯化培育”,结合后文“夏季,玫瑰在高温干燥的气候和透气性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冬季,玫瑰在雪水较少的环境下进入休眠,需水量减少”具体描述其夏、冬季的生长特点,补写的句子需概括“长期驯化”的结果,即适应环境;横线后以冒号引出对适应性的夏冬两季表现的具体说明,补写内容需作为总起句,点明“适应性”这一核心;且后文强调玫瑰从“娇弱”变为“生态卫士”,补写的句子需为这一转变埋下伏笔,体现培育的成效。
据此可补写为:逐渐适应了沙漠极端的气候环境(符合语境,意思相近即可)。
18.(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请向同学小威转述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进一步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有效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地方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作用。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6日)
【答案】示例:小威,2025年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我省将推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来促进我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转述。
由新闻可知,这则新闻出自2025年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新闻主要事件是山东省教育厅最近印发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推进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补充国家课程。转述时注意运用口语化语言,加上称呼,保持信息简洁。
示例:小威,2025年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我省最近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来促进我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19.(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教育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请结合例句的启示续写三个句子,从不同视角创意表达你对教育的理解或期待。
例句①:教育是让他爱上你的微笑。
例句②:教育是除了面对面,还要肩并肩。
例句③:教育是用放大镜找优点,用望远镜看未来。
【答案】示例:教育是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
教育是我不用做完美小孩,你不用做完美大人。
教育是我的一万种尝试,你的始终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语句。
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围绕“教育”的话题,首先需紧扣例句的隐喻手法,用形象化表述传递教育理念。可从情感联结、教育方式、学生成长等角度切入,突出教育的温度与智慧。注意续写格式:教育是……
示例:教育是把钥匙放进他的掌心,让他自己打开世界的门。
教育是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耐心等它在时光里开花。
教育是架起一座沟通的桥,让不同的灵魂在桥上相遇共鸣。
20.(2025·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归纳。
小申为了了解“帛”与古代文体的关系,查阅了《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读到原文中写道:“‘帛,缯也。从巾白声。凡帛之屬皆从帛。’许慎认为‘帛’是形声字,从巾旁,表其与丝织品相关;白声,古音在五部。‘缯’在古代也是丝织品的意思,因而‘帛’本义指丝织品的总称,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古代,帛不仅作为一种贵重的织物,还常被用于书写,有了‘帛书’一说,像子弹库帛书便是书写在帛上的珍贵古籍。然而同时同小组的同学又了解到,其实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帛”的记载:“帛,今之璧色缯也。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这似乎与《经典常谈》中的描述不符。
后来大家了解到,《经典常谈》一书写于1938年至1942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一位学者这样说:“我从未有过丝毫自满,在研究领域,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必须得到准确无误的结论。这一追求,驱使我不断前行,研究之路,永无止境。”原来,朱自清先生的描述也并非完全正确。
请写出在小申的探究过程中你得到启发与感悟:(要求:每点不超过20字)
(1) ;(2) ;(3) 。
【答案】 探究需多方查证不同资料 知识认知会随研究发展更新 做学问应秉持严谨探索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
小申最初查阅《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对“帛”的描述,了解到“帛”本义指丝织品的总称等信息。但同小组同学又了解到商周时期关于“帛”的记载“帛,今之璧色缯也。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这与《经典常谈》中的描述似乎不符。这说明在探究知识时,不能仅依据单一资料,需要多方查证不同资料,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所以得到“探究需多方查证不同资料”的启发。
《经典常谈》成书于1938年至1942年间,当时朱自清先生对“帛”的相关描述是基于当时的研究和认知。但随着时代发展,新的研究不断出现,人们发现朱自清先生的描述并非完全正确。这表明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更新,我们对知识的认知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得到“知识认知会随研究发展更新”的感悟。
文中提到一位学者说“我从未有过丝毫自满,在研究领域,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必须得到准确无误的结论。这一追求,驱使我不断前行,研究之路,永无止境”。这体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即要秉持严谨的探索精神,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不断追求准确无误的答案,持续深入研究。小申在探究“帛”与古代文体关系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持这种严谨探索的精神。所以得出“做学问应秉持严谨探索精神”的感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