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6 诗词鉴赏
1.(2025·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蜀
【唐】姚合
送君一壶酒,相别野庭边。
马上过秋色,舟中到锦川。
峡猿啼夜雨,蜀鸟噪晨烟。
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一壶酒”“野庭边”描绘送别友人的场景,流露出不舍之情。
B.颔联通过“马上"舟中”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友人辗转入蜀的情景。
C.颈联中诗人对友人入蜀途中自然环境的想象,暗含着对友人的牵挂。
D.尾联中诗人希望友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
(2025·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 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 ② 的意境。
3.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5·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4.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5.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②,银花洒泪③,春入愁城。笛里番腔④,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⑥。辇下风光⑦,山中岁月,海上⑧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宋末词人。1276年,元兵攻陷宋京临安,词人避居庐陵山中。1277年元宵节,词人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柳梢青”为词牌名。②铁马蒙毡(zhān):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③银花洒泪:(元宵的)花灯似落泪。④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⑤不是歌声: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⑥高台月明:借指京城的繁华与美好。⑦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京城风光。辇下,指京城。⑧海上: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隐居山中时于元宵节有感而作,题名“春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词人通过昔日欢乐的歌声与如今街头戏鼓、横笛吹奏的蒙古腔调的对比,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鄙视和对一些人乐于做亡国奴的愤怒。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写出了词人对故都风光的怀念、隐居山林的寂寞以及对沿海抗元志士的关切。
7.请赏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8.(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牧童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乙】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9.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以长坡、前村、陇等词语烘托出放牧野趣。
B.两首诗都借笛声悠扬揭示了牧童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
C.甲诗中“太平歌”寄寓着牧童、诗人、世人的美好愿望。
D.乙诗的结尾诗人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着一“老”字强调和平的主旋律,余韵悠长。
B.乙诗尾句“不如”一词态度鲜明,突显一种警世意味。
C.两首诗都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抒写了牧童生活。
D.两首诗都充满情趣和理趣,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
1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的原意为: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一千古名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且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12.(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记叙出猎的情况,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狩猎;词的下片以议论为主,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B.“千骑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出猎场面壮观。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主要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2)分析词中“老夫”苏轼有哪些“狂”的表现。
(2025·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3.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14.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诗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
理由:
15.(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① 诗,都运用了②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③ ,《咏煤炭》含蓄典雅。
(2)《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16.(2025·新疆·中考真题)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本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冲破枷锁、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B.开头四句描写作者寓居北京,正值中秋,篱下开遍菊花,秋日风景显得更加明亮纯净,抒发作者愉悦之情。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刚烈豪迈。
D.词的下片重在抒情,格调高昂激越。结尾处作者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表达无限的悲情与惆怅。
17.(2025·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见渭水思秦川
岑 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传递情感。岑参的这首诗也有类似写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8.(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点明地域与季节,“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迥然不同。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把所闻与所见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6 诗词鉴赏
1.(2025·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蜀
【唐】姚合
送君一壶酒,相别野庭边。
马上过秋色,舟中到锦川。
峡猿啼夜雨,蜀鸟噪晨烟。
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一壶酒”“野庭边”描绘送别友人的场景,流露出不舍之情。
B.颔联通过“马上"舟中”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友人辗转入蜀的情景。
C.颈联中诗人对友人入蜀途中自然环境的想象,暗含着对友人的牵挂。
D.尾联中诗人希望友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
【答案】D
【导语】《送友人游蜀》是唐代姚合的一首送别诗。首联以“一壶酒”的质朴赠别,奠定深情基调;颔联以“马上”“舟中”的时空转换,勾勒友人入蜀的迢递旅程;颈联“峡猿啼夜”“蜀鸟噪晨”的意象组合,既写蜀道艰险,又暗含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尾联“莫便不回首”的劝慰,流露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全诗通过简练的意象和深情的嘱托,展现了真挚的友情和对人生聚散的感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D.“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的理解不正确。尾联“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的意思是不要就这样不回头(匆匆离去),(蜀地的)美好风光(或人生际遇)能有多少年呢?诗人劝友人珍惜当下,勿因奔波而忽略沿途风景或人生短暂的美好。尾联延续全诗的送别主题,既有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也有对其旅途的关切;“促几年”暗含时光易逝的感慨,提醒友人勿负光阴,亦隐含对彼此相聚难再的惆怅。并无“功成名就”的功利色彩,而是侧重对自然与时光的珍视;
故选D。
(2025·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 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 ② 的意境。
3.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 星汉灿烂 雄浑苍劲(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等) 3.示例:“丛”的意思是聚集,突出了树木繁盛茂密、生机勃勃的特点;“涌”的意思是向上冒,突出了海涛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突显树木聚集的样貌、海水向上翻腾的状态,寄托了诗人面对壮阔天地时的惊叹与豪情,映射出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和豪迈胸襟。
【导语】《观沧海》以“观”字统领,先写碣石临海实景:澹澹水波、竦峙山岛、丛生草木、涌起洪波,再拓开至日月星汉仿佛出于海中的想象。全诗意境雄浑,于壮阔景象中尽显诗人豪情与壮志。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前一句写对“日月之行”的想象,后一句则对应写对“星汉灿烂”的想象。由此可知,①处应填“星汉灿烂”。
结合全诗内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挺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凸显海浪的汹涌,再加上对日月星汉仿佛出自沧海的想象,共同勾勒出壮阔、刚健的景象。由此可知,这些景象营造了雄浑苍劲的意境,故②处应填“雄浑苍劲”。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及情感理解。
结合“树木丛生”可知,“丛”有聚集之意,描写树木聚集生长,突出了树木繁盛茂密、充满生机的特点。由此可知,“丛”字展现出树木聚集的样貌,传递出自然的蓬勃生命力。这一描写暗含诗人对眼前壮阔自然的欣赏与赞叹,折射出他内心对生命力的肯定和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
结合“洪波涌起”可知,“涌”指向上冒、翻腾,描写秋风中大海波涛翻腾的景象,突出了洪波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由此可知,“涌”字生动展现了海水向上翻腾的状态,与“丛”字共同营造出壮阔景象,既展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象,又暗含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025·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4.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5.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
【答案】4.C 5. 桃红 李白 万物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导语】这首《杨柳枝词》以早春为背景,通过“南陌东城”的相遇场景,勾勒出春意盎然的画面。诗人以“桃红李白”的艳丽与“垂杨”的柔美相互映衬,暗喻万物相得益彰的哲理。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意象鲜明,在简练的笔触中展现了春日生机,同时蕴含着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深刻体悟。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本诗首句“南陌东城春早时”意为“南边道路、东边城池,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明确点出时节是早春。
A. “夜来城外一尺雪”:描写城外积雪一尺,是冬季景象,因为冬天才下雪。
B. “衡阳雁去无留意”:指大雁南飞,不留恋北方,是秋季景象,因为秋天大雁迁徙。
C.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初长,刚能盖过马蹄,是早春景象,这是出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典型早春特征。
D. “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在阳光下红艳,是夏季景象,因为荷花盛开于夏季。
故选C。
5.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意为“桃花红艳、李花洁白,都被夸赞美好,但如果没有垂柳的衬托,它们的美丽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诗句直接描写了“桃红”“李白”和“垂杨”三种意象,表现桃花和李花虽美,却需垂柳的绿意陪衬才能更突出;这蕴含了事物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衬托,才能相得益彰的道理。 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②,银花洒泪③,春入愁城。笛里番腔④,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⑥。辇下风光⑦,山中岁月,海上⑧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宋末词人。1276年,元兵攻陷宋京临安,词人避居庐陵山中。1277年元宵节,词人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柳梢青”为词牌名。②铁马蒙毡(zhān):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③银花洒泪:(元宵的)花灯似落泪。④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⑤不是歌声: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⑥高台月明:借指京城的繁华与美好。⑦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京城风光。辇下,指京城。⑧海上: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隐居山中时于元宵节有感而作,题名“春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词人通过昔日欢乐的歌声与如今街头戏鼓、横笛吹奏的蒙古腔调的对比,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鄙视和对一些人乐于做亡国奴的愤怒。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写出了词人对故都风光的怀念、隐居山林的寂寞以及对沿海抗元志士的关切。
7.请赏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6.C 7.这两句中将眼前山中独坐、青灯一盏的孤独凄凉之景与记忆中故国繁华热闹、温馨美好的景象作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更突出体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导语】这首《柳梢青·春感》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铁马蒙毡”“银花洒泪”等意象,构建出亡国后的凄凉图景。上阕写实,下阕抒情,将异族统治下的压抑与故国记忆形成强烈反差。“青灯”“月明”的对比尤为动人,既写出遗民独处的孤寂,又暗含对故国繁华的追念。全词沉郁顿挫,在简练的语言中寄托了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C.词中“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表达的是对故国文化的怀念和山河易主的悲痛,并非“鄙视外来文化”或“愤怒于亡国奴”。注释⑤强调“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侧重亡国之痛,而非对外来文化的批判。
故选C。
7.本题考查诗歌的诗句的写法。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的“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体现诗人现实中孤寂凄清的场景。“想故国”表现诗人在家中回忆故国旧都往日的繁华,那里高台宫殿在明月中显得繁华辉煌的盛景。诗人通过当下孤寂黯淡与往昔繁华明丽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亡国之痛,凸显国土沦丧的巨大悲痛; 体现词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无力回天的哀伤。
8.(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答案】C
【导语】缪宗周此诗以“陶舍重重”“舟帆蔽江”勾勒景德镇盛景,后两句赞工匠巧技,言瓷器可输天下。全诗于实景中见产业活力,寄寓对地方物产与技艺的嘉许,简笔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可知,这两句并非指“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而是说工人若能贡献出精湛的技艺,这里的陶瓷就能输送到各地,成为郡国的有用之材,表达了对工人技艺的肯定和对当地陶瓷产业的期许;
故选C。
(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牧童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乙】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9.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以长坡、前村、陇等词语烘托出放牧野趣。
B.两首诗都借笛声悠扬揭示了牧童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
C.甲诗中“太平歌”寄寓着牧童、诗人、世人的美好愿望。
D.乙诗的结尾诗人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着一“老”字强调和平的主旋律,余韵悠长。
B.乙诗尾句“不如”一词态度鲜明,突显一种警世意味。
C.两首诗都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抒写了牧童生活。
D.两首诗都充满情趣和理趣,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
【答案】9.D 10.C
【导语】两诗皆绘牧童形象,甲诗借“东风”“长坡”“笛声”勾勒放牧乐趣,以“太平歌”寄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画面明快;乙诗以“骑牛过村”“短笛横吹”写牧童自在,对比“长安名利客”,突显对淡泊的推崇,富含理趣。两诗视角不同,各有韵味。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乙诗结尾“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这是借名利客的钻营,衬托牧童自在,并非规劝牧童入朝为官。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C.两首诗中,甲诗“东风放牧出长坡”“归路转鞭牛背上”是视觉,“笛声吹老太平歌”是听觉;乙诗“骑牛远远过前村”是视觉,“短笛横吹隔陇闻”是听觉,均未涉及嗅觉。
故选C。
1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的原意为: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一千古名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且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示例:不怕苦难,勇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导语】《望岳》以问答起笔,勾勒泰山横跨齐鲁的磅礴之势。“钟神秀”“割混晓”绘尽自然奇伟,“生层云”“入归鸟”见登山情状。尾联“凌绝顶”“众山小”直抒胸臆,将泰山雄姿与青年杜甫的凌云壮志熔铸为千古绝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根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句原意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从诗句中“凌绝顶”可见诗人渴望登上顶峰的决心,“一览众山小”则展现出登上顶峰后俯瞰众山的壮阔景象。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高大,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攀登泰山的感悟,引申出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才能拥有俯视一切的眼界和胸怀,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追求更高目标的态度,成为了后人在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时的精神动力,使得这一诗句衍生出不怕苦难、勇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新意义。
12.(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记叙出猎的情况,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狩猎;词的下片以议论为主,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B.“千骑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出猎场面壮观。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主要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2)分析词中“老夫”苏轼有哪些“狂”的表现。
【答案】(1)A
(2)①“左牵黄,右擎苍。”“牵”“擎”显示了他的勇猛,“锦帽貂裘”穿着打扮抢眼、张扬,“千骑卷平冈”场面盛大招摇。这些都是“狂”的外在现、(行为之狂)
②“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更能体现他的“少年狂”。(语气之狂)
③“鬓微霜,又何妨”中“又何妨”语气斩钉截铁,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虽是文官,却仍想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为国效力,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进取之狂或志向之狂)
【导语】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狂”态。上片以“左牵黄,右擎苍”的狩猎场景,勾勒出壮阔的场面;下片“会挽雕弓如满月”则抒发了报国壮志。全词语言雄浑,情感激昂,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A.词的下片并非以议论为主,而是抒情与用典表意相结合。“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直抒胸臆,抒发虽年老仍有豪情的心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奔赴边疆抗敌的心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借拉弓射天狼星(喻指西夏侵略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下片通过抒情、用典等方式,将个人豪情与报国之志相融合,并非单纯议论。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情感。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苏轼的“狂”是多层次、立体化的呈现。出猎时,“左牵黄,右擎苍”,一“牵”一“擎”间,展现出他狩猎的勇猛姿态,身旁猎犬、苍鹰相伴,再配上“锦帽貂裘”的抢眼装扮,尽显张扬;“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如暴风席卷山冈,这般盛大招摇的场面,是行为上的肆意洒脱,将“狂”直观外显。
语气表达中,“亲射虎,看孙郎”,他以孙权自比,当年孙权曾骑马射虎,苏轼此刻喊出要像孙权一样亲射猛虎,这口气带着对自身勇武的自信,尽显少年般的豪情不羁,是语气里的张狂。面对衰老,“鬓微霜,又何妨”,“又何妨”三字斩钉截铁,即便两鬓已生白发,他也丝毫不服老,这份对年龄限制的挣脱,是不服输的狂气。
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为文官的他,却怀揣着奔赴沙场、挽弓杀敌、为国立功的壮志,将个人豪情与家国担当相融合,这“狂”不再是简单的张扬,而是进取的、有高远志向支撑的狂,是渴望在报国大业中展现自我价值的壮志之狂,从行为到语气,从对自身状态的态度到人生志向,全方位勾勒出苏轼的“狂”,且这“狂”扎根于他的意气风发与家国情怀,极具感染力。
(2025·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3.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14.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诗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
理由:
【答案】13.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14. B 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誓死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
【导语】秋瑾《满江红》以中秋为背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不甘雌伏的豪情。词中“心却比,男儿烈”直抒胸襟,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青衫湿”则暗含知音难觅的孤寂。全词刚柔并济,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个体抗争,是近代女性觉醒的铿锵宣言。
13.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节奏。
“苦将侬”意思是苦苦地让我。“侬”在古吴语和现代吴语中有“我”的意思,这里秋瑾以第一人称自述,表达出一种被强迫、被摆布的无奈与痛苦。“强派作蛾眉”意思是强行安排、指派让我去做那娇柔的女子。“蛾眉”原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指美女,这里代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位和要求,即要温柔婉约、相夫教子,局限于家庭琐事。故在“苦将侬”后加顿号。
14.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对比阅读。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意思是(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此句主要是围绕为君王效力、建立功名来展开,其核心是忠君思想和个人的功名追求,重点在于个人的抱负在君王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以获得生前身后的美名。而秋瑾的“英雄胸襟”更多地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民族危亡的担当以及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并非局限于为君王效力获取功名,所以A项不能表现秋瑾的“英雄胸襟”。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出自近现代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意思是甘愿拼上十万将士的鲜血,也要把颠倒的乾坤扭转过来,表达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誓死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秋瑾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她积极投身革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这句诗很好地体现了她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一切,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是英雄胸襟的体现。
据此作答即可。
15.(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① 诗,都运用了②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③ ,《咏煤炭》含蓄典雅。
(2)《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答案】(1) 咏物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石灰吟》“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浑不怕”可以看出诗人像石灰一样不怕任何艰险,不怕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咏煤炭》中,抓住“鼎彝”“铁石”等意象,通过写煤炭的胸怀、志愿,突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爱民、鞠躬尽瘁的抱负。两诗用黑(煤炭)白(石灰)分明的颜色,表达了诗人追求本真、清白、正直的高贵品质。(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这两首咏物诗以石灰、煤炭自喻,展现了于谦刚正不阿的士大夫精神。《石灰吟》以“粉骨碎身”的决绝彰显清白之志,语言直白铿锵;《咏煤炭》用“乌金”“阳和”等意象暗喻济世情怀,措辞含蓄深沉。两诗共同构建了诗人“以物明志”的精神图谱,将个人操守与家国情怀熔铸于寻常物象之中。
【解析】(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一空:两首诗分别以“石灰”“煤炭”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情表意,所以是咏物诗。故①处填写“咏物”。
第二空:《石灰吟》借石灰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仍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自身追求;《咏煤炭》借煤炭藏蓄阳和、燃烧自己照亮温暖世间、愿苍生饱暖的特点,寄托情怀,均是托物言志。故②处填写“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第三空:《石灰吟》语言直白,如“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直述石灰经历与志向,风格质朴、刚健有力。故③处填写“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品格分析。
《石灰吟》:根据“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可知,意思是: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可见石灰历经磨难却从容,根据“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便牺牲也坚守“清白”可知,体现诗人不惧艰难、坚守高洁操守,以清白正直立世的品格。
《咏煤炭》:根据“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可知,写煤炭蕴含能量;根据“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可知,突出其温暖、照亮作用;根据“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可知,直接抒发愿为苍生饱暖,不惜奉献自己的胸怀。展现诗人心系苍生、甘愿自我牺牲,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高尚品格。综上,于谦兼具坚守清白、正直无畏,与心系天下、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借物传志,尽显“志存开济”的胸怀与高于一般文士的境界。(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16.(2025·新疆·中考真题)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本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冲破枷锁、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B.开头四句描写作者寓居北京,正值中秋,篱下开遍菊花,秋日风景显得更加明亮纯净,抒发作者愉悦之情。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刚烈豪迈。
D.词的下片重在抒情,格调高昂激越。结尾处作者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表达无限的悲情与惆怅。
【答案】B
【导语】秋瑾的《满江红》上片写中秋佳节寓居京华的感受,借景抒情,叹身世、表不屑为“蛾眉”,下片抒壮志,言“心比男儿烈”,叹知音难觅。全词刚健豪迈,尽显巾帼英雄豪情与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开头四句“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虽然描写了北京中秋时节篱下菊花盛开、秋景明净的景象,但结合“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等句可知,作者此时不被理解,她渴望冲破枷锁,这里是借秋景来烘托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选项“抒发作者愉悦之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B。
17.(2025·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见渭水思秦川
岑 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传递情感。岑参的这首诗也有类似写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李白借明月寄情,让明月带着对友人的牵挂与慰藉,陪伴友人赴贬谪之地。岑参在《见渭水思秦川》里,借渭水传递情感。“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望着东流的渭水,诗人盼它能到故乡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进而把泪水融入对渭水的想象,让渭水带着这两行思念故乡的泪,流向故园,借渭水这一载体,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导语】岑参的《见渭水思秦川》以渭水东流为媒介,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流水之象,将泪水“寄向故园”,与李白的“明月寄情”异曲同工,皆以自然物象承载离愁,情感真挚而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载体,让明月带着对友人的牵挂,跨越距离陪伴友人奔赴贬所,借明月寄托担忧与慰藉。岑参《见渭水思秦川》中,“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诗人望着滔滔东流的渭水,因渭水与故乡秦川的关联,盼它能抵达故乡;“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又因思乡情切,生出两行热泪,想让渭水带着这饱含思念的泪水,流向故园。这里,岑参把渭水视作传递情感的媒介,如同李白借明月传情,将自身对故乡的眷恋、思念,托付给渭水,让无情的渭水,承载起浓浓的乡愁,随着水流向远方的故园,借渭水这一具体事物,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可感且有了奔赴的方向,尽显思念之深沉。
18.(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点明地域与季节,“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迥然不同。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把所闻与所见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之情。
【答案】D
【导语】《渔家傲·秋思》以边塞秋景为背景,通过“雁去”“孤城”等意象勾勒出苍凉肃杀的意境。词中“浊酒”“羌管”等细节生动展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的复杂心理。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情感深沉。全词情景交融,慷慨悲凉。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该选项赏析不恰当。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人”既指将军,也包括征夫。“白发”和“泪”不仅是年华老去的体现,更核心的是表达了戍边将士因长期征战未归、思念家乡却又因“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而无法返乡的复杂情感,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并非单纯“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之情”;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