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上节课我们说了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的。第七课有两篇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在这首诗里,曹操表达了时光逝去、贤才难求、功业未成之忧思,以及一统天下的宏愿。
今天,我们随着陶渊明一起从繁华的官场抽身,探求他表达了自己什么情感?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01
01
晋
陶渊明
田园诗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
唐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02
旧知联系
03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应,迎合
气质,本性
笼中鸟,羁:约束
愚拙
迷蒙隐约的样子
隐约的样子
顶端
zhuō
yīn
ài
fán
字词疏通,初读感知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哪个字是诗眼呢?
⑴为何而归?⑵从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归
03
字词检测,初读感知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04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翻译:(我)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急迫的事情,但违背自己的意志,身心都会感到痛苦。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04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表露作者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品行。
“爱丘山”(1)喜爱自然风光
(2)自然主义中提倡的“人性情之自然”
辞官归园的根本原因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04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又要出仕?
社会背景:陶渊明是读书人, 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精神需要:通过建功立业, 兼济天下以实现自我的需要。
生活所迫
《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脱然有怀……。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04
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比喻和拟人。
(2)“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是诗人在官场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
(3)暗示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特点:失去自由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何而归?
04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
东晋政局:孙恩、卢循起义,桓玄、刘裕篡逆
官场现实:尔虞我诈,阿谀奉承
背景补充----时代背景
背景补充--出仕经历
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五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
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三年后归隐);
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
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一年后归隐);
第四次: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第五次:405年(41岁)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
(81天后辞归)。
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
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04
为什么要“守拙”?目的是为了什么?
(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2)其目的是“归园田”,即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过渡句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04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04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对色彩的捕捉。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
荫和罗
荫: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毒烈的太阳。风吹过来,绿叶婆娑,带给主人一室的清凉。
罗:花开得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
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04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叠词:音韵和谐, 节奏舒缓
“暧暧”两字突出了朦胧依稀之美
“依依”则描摹出了小村庄中家家户户生火做饭, 在微风吹拂下, 炊烟袅袅上升, 随风飘散的画面, 烘托出了小村庄详和安宁之美。
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安宁、祥和、清幽以及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
烟
狗吠
鸡鸣
宁静安谧、
淳朴自然
近景
远景
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角度)和艺术手法上分析。
静
动
白描
视
听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陶渊明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
手法拓展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描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一些使用白描手法的作品
归去如何?
04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释然、舒畅,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诗人形象:固守纯真、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恬淡超逸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04
精读诗歌,品味揣摩
归园田居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白描
情景交融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樊笼
尘网
照应开头
无尘杂
有余闲
复返自然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归向何处
田园环境的描写
课文小结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对比阅读
篇目 诗眼 手法 语言风格 诗人形象 诗人影响
短歌行 忧 比喻 用典 比兴 高昂激越 慷慨悲凉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 开创并繁荣建安文学者
归园 田居 归 比喻 视听 动静 远近 白描 清新质朴 平淡自然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追求精神独立。 隐逸的田园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士
守拙归园田的隐士
对比阅读
二人为何会有不同的选择?
对比阅读
人物 家庭出身 个人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风气
曹操
陶渊明
宦官集团家庭,根基深厚。
太尉之子
小官吏之家,后家道中落。寒门士子
熟读兵书,有胆识谋略,有野心,唯才是举,识人善用。
前期受祖父陶侃影响,修习儒家经典,积极入仕;后受曾祖孟嘉影响,淡迫名利,追求个体的人格自由。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士族门阀制度。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贿赂成风,门阀制度的鼎盛期
建安风骨团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盛行玄学和清谈。老庄思想也开始兴起。
对比阅读
05
拓展探究,品味选择
历朝历代都有两种人,一种主张出世,或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或退归田园,亲近自然。另一种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对他的选择有何看法?谈谈你的观点。
入世与出世,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命题。这是不同的人生志趣,但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短歌行》中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是一种积极入世,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归去,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时保持自我的高洁。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入世与出世
【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归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拓展延伸
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辞官归隐是陶渊明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成因分析:陶渊明兼有“儒”“道”两派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大济苍生,这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在中国诗人里边,内心之中最有持守的,最能够掌握自己的诗人,就是陶渊明。
——叶嘉莹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