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15 13:17:37

文档简介

项城三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泽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3分,共42分)
1,生产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Si0,可用来生产光导纤维
C.碳酸钡不溶于水,可用于消化系统X射线检查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
D.绿色化学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H2与C12的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说明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将镁条放入盐酸溶液中,测得溶液温度升高,说明镁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C.将浓硫酸加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浓硫酸与水发生了放热反应
D.Al和Fe,O,需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说明铝热反应是吸热反应
3.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时,加入蒸馏水
B.用H,O2溶液制取O,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O粉末
C.Mg在O,中燃烧生成MgO,用镁粉代替镁条
D.CCO,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时,适当升高温度
4.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氨气并干燥的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高一化学试题第1页(共8页)
NH CI
NH
NH3
NH棉花


A.用装置甲制备氨气
B.用装置乙干燥氨气
C.用装置丙收集氨气
D.用装置丁吸收多余的氨气
5.有关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B.碳原子间只能形成碳链,不能形成碳环
C.在CH分子中,四个碳氢共价键的长度和强度均相同
D.在正丁烷分子中,4个碳原子形成的碳链为锯齿形,不为直线形
6.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相符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有吸水性
B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0
将浓硫酸和铜加热,冷却后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
浓硫酸既表现氧化性,
用水稀释
体,稀释后溶液呈蓝色
又表现酸性
将足量锌和浓疏酸共热,将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
D
产生的气体只有S0:
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体,品红溶液褪色
A.A
B.B
C.C
D.D
7.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断裂1molH,中的共价键→2H
吸收436kJ能量
形成1molH,O(g)中的共价键
HO
断裂1/2mol0,中的共价键
释放930kJ能量
1/202
吸收249kJ能量
高一化学试题第2页(共8页)《2024-2025学年度高中化学期末考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4
6
6
10
答案
Y
C
B
D
0
D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D
B
1.c
【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A正确:
B,SiO2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用于传输光信号,B正确:
C.“钡餐实际使用的是硫酸钡(BaSO4),因碳酸钡(BaCO,)会与胃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钡
离子(Ba2+),导致中毒,C错误:
D.绿色化学强调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非仅治理污染,D正确:
故选C。
2.A
【详解】A.在H,与C的反应中,释放能量大于吸收能量,说明总反应释放热量,符合放
热反应的定义,A正确;
B.镁与盐酸反应时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释放热量,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是物理溶解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C错误:
D.铝热反应需高温引发,但反应本身释放大量热量,属于放热反应,D错误;
故选A。
3.A
【详解】A.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加入蒸馏水,导致硫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而不是速率加快,A符合题意:
B.用H,O2溶液制取O,时,添加少量MO2,起催化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不符合
题意;
C.Mg在O,中燃烧生成MgO,若用镁粉代替镁条,由于Mg与O2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
率大大加快,C不符合题意:
D.在CCO,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时,适当升高温度,物质的内能增加,微粒之间有效碰
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第1页,共8页
4.C
【详解】A.NH4C1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会生成NH4C1,不能用于
制备氨气,故A不能达到目的:
B.氨气可以和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B不能达到目的;
C.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使用向下排空气方法收集,导气管应伸入到烧瓶底部,同时烧
瓶口放一团棉花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故C能达到目的:
D.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在上层,氨气直接通入到水中,会发生倒吸,则图中装置不能
吸收多余的氨气,故D不能达到目的;
答案选C。
5.B
【详解】A.碳的原子序数为6,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每个碳原子可形成4个价键,
A正确:
B.碳原子间不但能形成碳链,还可以形成碳环,如环丁烷(
B错误;
C.在CL分子中,形成4个碳氢键,四个碳氢键的键长与键能均相同,C正确:
D.饱和碳与周围四个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因此正丁烷分子中,4个碳原子形成的碳链为
锯齿形,不为直线形,D正确;
答案选B。
6.C
【详解】A.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变黑表现脱水性,膨胀说明将碳氧化为二氧化碳表现强
氧化性,A不选:
B,向某溶液中滴加BaC12溶液,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AgCl,则溶液中不一定
含有SO ,B不选;
C.将浓硫酸和铜加热,冷却后用水稀释,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S0),浓硫酸表现强氧化
性,溶液呈蓝色,即生成硫酸铜,浓硫酸表现酸性,C选:
D.足量锌和浓硫酸共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其肯定含有$O2,
浓硫酸随若反应进行浓度逐渐减小,足量的锌继续与稀硫酸反应会产生H,D不选:
故选C。
7.D
答案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