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4单元《水的三态变化》
单元主题 水之变奏曲——探秘物质三态的能量密码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水之变奏曲——探秘物质三态的能量密码”
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探究能量转换与物质状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水博士实验室”科研任务
学生化身“水博士研究员”,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一:追踪消失的水(对应《水蒸发》)
2.任务二:沸腾密码破译(对应《水沸腾》)
3.任务三:云雾制造计划(对应《水蒸气凝结》)
4.任务四:极地救援方案(对应《水的三种状态》)
最终形成《水的三态能量手册》,举办“水科学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2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描述水蒸发、沸腾、凝结现象; ②解释温度是影响三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③设计实验探究水蒸气凝结条件。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水蒸发》《水沸腾》《水蒸气凝结》《水的三种状态》4课,围绕水的三态变化展开探究,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能量的关系。
《水蒸发》探究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水蒸发的现象(如湿衣服变干),理解蒸发发生的条件(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通过观察与实验,归纳加快蒸发的方法及其应用(如晒盐)。
《水沸腾》探究水沸腾时的状态变化,观察沸腾现象(气泡、水汽),测量水的沸点(100℃)。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绘制“温度-时间”图表,分析沸腾特点。拓展海拔对沸点的影响(海拔越高,沸点越低)。通过数据记录与图表分析,理解沸腾的规律。
《水蒸气凝结》探究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结),分析凝结的条件(遇冷)。对比冷/热玻璃片上的水珠形成,验证“遇冷凝结”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如烧水壶冒“白气”)。通过变量控制实验(温度差异),建立现象与条件的因果关系。
《水的三种状态》系统总结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转化条件(吸热/放热)。观察水结冰时的体积膨胀现象(如塑料瓶冻裂),理解状态变化的能量转换。整合前三课知识,构建物质状态变化的完整模型。
本单元四课以“水的三态循环”为主线,形成递进式探究链条:
1.纵向递进:
(1)从单一状态变化(蒸发、沸腾)→逆向变化(凝结)→系统认知(三态循环)。
(2)认知层次:现象观察(蒸发)→定量分析(沸腾)→条件探究(凝结)→规律总结(三态转化)。
2.横向关联:
(1)所有课程均围绕物质与能量的跨学科概念:
(2)蒸发/沸腾需吸热,凝结需放热,三态变化伴随能量转移。
3.实验方法贯穿始终:对比实验(蒸发)、数据记录(沸腾)、变量控制(凝结)、模型构建(三态)。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本质是能量转移的结果。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温度对三态变化的影响规律。
探究实践 设计“云雾发生器”模型验证凝结条件。
态度责任 提出节水方案,树立资源保护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水的变化有生活经验,但对能量转换缺乏系统认知。
2.认知基础:已知“水会变成水蒸气”,但难以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学习难点:理解凝结需“遇冷”而非仅“低温”;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七、活动设置
1. 水蒸发 追踪消失的水滴 探究蒸发速度与温度/表面积的关系 实验:对比湿布在风扇/阳光下干燥速度(数学:记录时间数据)
2. 水沸腾 破解沸腾密码 建立“100℃是水沸点”概念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沸腾温度(安全教育:热水操作规范)
3. 水蒸气凝结 制造人工云雾 验证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条件 工程实践:用冰袋+玻璃瓶制作“云雾发生器”(美术:绘制装置图)
4. 水的三种状态 极地救援方案 应用三态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设计:为科考队设计“快速融雪取水”方案(德育:资源保护讨论)
教学方法
1.矛盾驱动法:
例:展示“冷水杯外壁有水珠而热水杯无”,引发认知冲突,探究凝结条件。
2.工程迭代法:
“云雾发生器”设计→测试→优化(如调整冰袋位置提高凝结效率)。
3.游戏化学习:
“分子热舞”游戏:学生用肢体模拟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
九、学习方法
1.变量控制实践:
对比实验中明确“相同条件”(水量/容器)和“不同条件”(温度/风速)。
2.模型建构法:
用乐高搭建三态循环能量图(液态→吸热→气态→放热→固态)。
3.反思笔记:
每日记录“水发现日志”(如“早餐煮蛋时锅盖水滴是______现象”)。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1.过程性评价(实验记录单60% + 模型设计30% + 小组协作10%)。
2.增值评价:设立“突破奖”鼓励改进方案(如优化云雾发生器效率)。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水蒸发(第16课)
观察描述 能说出水蒸发的基本现象 能描述蒸发快慢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能设计实验验证影响蒸发的因素
实验操作 在指导下完成简单蒸发实验 独立完成对比实验并记录数据 创新设计多变量蒸发实验方案
科学解释 知道蒸发是液态变气态 解释蒸发吸热原理 用微粒运动解释蒸发本质
活动2:水沸腾(第17课)
实验操作 安全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独立完成沸腾实验并记录数据 设计实验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数据分析 记录单一温度数据 绘制温度-时间变化折线图 分析图表总结沸腾规律
科学解释 知道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解释沸腾是剧烈汽化现象 用微粒运动解释气泡产生原理
活动3:水蒸气凝结(第18课)
现象观察 识别凝结现象(如镜面起雾) 描述凝结发生的条件 对比不同表面的凝结速度差异
实验推理 完成“冷杯壁出现水珠”实验 设计实验验证凝结需遇冷 探究空气湿度对凝结的影响
科学应用 知道露珠是凝结现象 解释冰箱内结霜原理 提出防雾镜面的科学方案
活动4:水的三种状态(第19课)
概念理解 区分水的三态 解释三态转化条件(吸热/放热) 用微粒模型解释三态变化本质
实践应用 完成冰→水→水蒸气实验 设计记录表对比三态体积变化 解释“冻裂水管”等生活现象
系统思维 画出水的三态循环图 标注循环中的能量转换 分析自然界水循环与三态变化关系
作业设计
活动1:水蒸发(第16课)
基础作业 列举3个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1星:正确列举1例
2星:正确列举3例
3星:列举3例并描述蒸发条件
提升作业 分析“晾衣服时摊开晾干更快”的原因 1星:提到“面积大”
2星:说明“面积大加速蒸发”
3星:结合温度、通风等因素综合分析
拓展作业 设计“减少水池水分蒸发”的方案 1星:提出1种方法(如遮盖)
2星:设计对比实验
3星:方案包含科学原理和效果验证
活动2:水沸腾(第17课)
基础作业 填写水沸腾时的温度(100℃) 1星:正确填写温度值
2星:说明沸腾时温度不变
3星:解释高原地区沸点差异原因
提升作业 绘制“水加热过程温度变化”折线图 1星:画出大致趋势
2星:标注沸点及平台段
3星:分析各阶段能量转化
拓展作业 探究“盐水沸点是否比纯水高” 1星:提出假设
2星:设计对比实验
3星:得出数据并解释原理
活动3:水蒸气凝结(第18课)
基础作业 举出2个水蒸气凝结的生活实例 1星:正确列举1例
2星:列举2例并说明条件
3星:分析实例中的温度变化
提升作业 解释“冬天车窗内起雾”的原因 1星:提到“水蒸气变水”
2星:说明“车内暖湿气遇冷玻璃”
3星:提出两种除雾方法并解释原理
拓展作业 设计“收集空气中水分”的装置 1星:画出草图
2星:标注关键结构(如冷凝面)
3星:说明装置科学原理
活动4:水的三种状态(第19课)
基础作业 填写水的三态变化名称及条件 1星:正确填写名称
2星:补充转化条件
3星:用箭头图表示转化关系
提升作业 解释“融雪剂使雪融化”的科学原理 1星:提到“降低凝固点”
2星:说明凝固点与状态变化关系
3星:对比不同融雪剂效果
拓展作业 制作“水的三态变化”动态模型 1星:静态展示三态
2星:可演示转化过程
3星:标注能量变化和微粒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