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22: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认为:“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如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理由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史记》沿袭《世本》《荀子》 B.甲骨文中有“大乙”无“天乙”
C.“天”“大”字形相近易混淆 D.商初诸帝皆冠以“大”字命名
2.下表为汉代四个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影响汉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汉代人口统计
西汉初年 约1400万
汉宣帝末年(前49年) 约5000万
东汉初年 约1000万
汉和帝时期(157年) 约6000万
A.经济发展 B.国家政策 C.社会环境 D.阶级矛盾
3.如果说“五胡十六国”的出现并没有得到汉族史家的认同,那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则实现了这种突破。北魏兴兵南下进攻南朝宋,虽然没有实现灭亡南朝宋的目的,却将疆域扩大到淮河以北地区,而更为重要的是北魏成为第一个被纳入中国“正统”王朝序列中的由边疆民族建立的王朝。北魏的这种突破(  )
A.缓和了当时南北方政权之间的矛盾 B.得益于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举措
C.促进了史家对北魏正统地位的承认 D.奠定了中国结束分裂的物质基础
4.下图是一位历史教师梳理的盛唐气象的四个元素。如果要对盛唐气象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下列史料中最可靠的是(  )
A.李白诗歌 B.《资治通鉴》 C.云冈石窟 D.唐三彩
5.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  )
A.打破犬牙交错,形成山川形便 B.鉴于唐宋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C.消除地方割据,利于中央集权 D.开创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6.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认为:英国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强,但其兵船笨重,陆战难能有为。英国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但其富全赖对外贸易,若中国扼制住自己的码头,便会绝其富源。这表明林则徐(  )
A.有开眼看世界的强烈欲望 B.认识到了英国富强的根源
C.对战争的危险性估计不足 D.深感中英之间的巨大差距
7.郑观应认为:关税自主权,经济上可以“庶千万巨款权自我操”,不再被迫暗中袒护外国人;政治上“而于中华政体所保全者为尤大也。”他希望清政府利用国际法与西方国家就此正当权益进行平等交涉。这些主张(  )
A.源于中国关税权的完全丧失 B.符合当时国际法的相关规定
C.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爱国性和明显的空想性
8.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首次取消了帝制时代的祭天典礼,代之以西方引入的就职宣誓礼仪,但其“誓词”中既没有西方“上帝”的位置,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天”,监誓者变成了“全体国民”。此举(  )
A.体现了中西融汇的思想特点 B.彰显了凝聚国家复兴力量的愿望
C.制约了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 D.实现了从君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
9.毛泽东曾发表演讲:“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增强了中华民族坚持抗战的决心 B.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反映了抗日战争战场态势的转变 D.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0.1956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人民日报》宣布改版: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据改版后7、8两月的统计,62篇头条新闻中,反映经济建设31篇、文化教育5篇、人民生活5篇、会议新闻2篇、涉外新闻14篇、公告性新闻4篇。此次改版体现了(  )
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
11.中国史学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此后至40年代“革命史范式”占据了史学界的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陈旭麓等历史学家对“革命史范式”的主要线索提出了质疑,“现代化范式”进入复兴时期。中国史学研究“现代化范式”得以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 B.史学家的质疑与创新
C.西方史学影响下的观念转变 D.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
12.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历史》记载,迁入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军事首领依靠个人威望吸引战士效忠,从而建立了军事上的依附关系;而法兰克王国则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服务。由此可见,日耳曼人的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农耕生产的发展 B.形成了王权至上的集权制
C.提升了西欧地区的军事实力 D.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13.17世纪后期,法国知识界在笛卡尔理论的引领下,摆脱了古典权威和域外文化的过度影响。随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传到法国,一些本来排斥笛卡尔的法国人也站在了笛卡尔一边,认为笛卡尔的方法更为恰当。这表明(  )
A.民族主义影响了知识传播 B.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首要因素
C.科学与传统经验相互矛盾 D.法国构建了独立的知识体系
14.1842年,英国通过《矿井法》,禁止10岁以下的男孩在地下作业;1860年法律内容再调整,提出10—12岁的男孩获得文化教育凭证才能在地下工作,工厂主必须要给这些孩子提供每周至少两次,每次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该法案的制定及调整(  )
A.推动了福利制度的落实 B.推动了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C.提高了童工的经济待遇 D.从根本上损害了资本家利益
15.下图为1938年的一幅漫画,德国版图被画成一个凶恶的狼头,一口咬住捷克斯洛伐克。该漫画(  )
A.揭示了二战爆发的必然性 B.暗含绥靖政策助长德国的野心
C.体现出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D.反映了民族自决遭到严重破坏
16.大萧条之前,拉美国家普遍采用“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二战后,多数拉美国家被视作单一原料产地。尽管拉丁美洲有大量的羊毛、棉花等天然纤维及传统纺织工业,但是,在欧美纺织品采购总额里,拉美纺织品占比仅有0.6%。据此可推断(  )
A.拉美经济对外国资本依赖程度低 B.二战后拉丁美洲的经济衰退严重
C.欧美对拉丁美洲进行了经济封锁 D.拉美经济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制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序号 史料 出处
① 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②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宋代以后,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③ 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 (宋)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二
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流动的。这种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中西比较的视野》
(1)运用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材料二中“宋朝的液态流动”进行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对明清“社会停滞论”的观点进行辨析。(8分)
18.美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演变与美国国内环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初,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受到欧洲国家的干预。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主要内容有:美洲已经独立的国家不再被欧洲国家当作殖民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这项咨文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20世纪初,针对当时已经改变了的国际现状,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从领土扩张转向对拉美内政的干涉。西奥多·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但其所带来的野蛮干涉引起了拉美各国人民的愤慨。罗斯福的继任者塔夫脱因而改变策略,鼓吹“金元外交”,从而扼住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20世纪30年代,美国再次调整拉美政策,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任期间推行睦邻政策,成立专门的进出口银行,给拉美各国提供贷款,以扩大贸易。
——摘编自陈海琪《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2024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对等关税”方案对中国商品加征54%的关税(叠加此前已有关税后税率超过70%),对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加征20%至49%的关税。研究显示该方案致使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达到131年来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迅雷《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不同阶段对拉美实行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6分)
(2)货币与关税政策是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二战后美国货币与关税政策的演变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影响。(8分)
19.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革命”与“青年”两个概念的历史关系竟然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如果要选举20世纪的第一流行词,毫无疑问首选“革命”二字;如果要选举20世纪的第二流行词,一定是与“革命”关系最密切的“青年”二字。当时“革命”,则必推“青年”;“青年”,则理当“革命”。“革命”是“青年”的人生最大要义;“青年”,是“革命”的根本载体。“革命”与“青年”或“青年”与“革命”,成了天下最响亮也是最壮丽的流行话语,是20世纪中国社会最为流行也最具影响力的字眼。
——摘编自田海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青年与革命》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年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根据材料,围绕“青年与革命”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20世纪的中国历史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促进制度完善和发展,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农村政权组织中,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最早探索,各村的农民协会由各村农民自己选举产生,在“一切权力归农会”口号的带动下,凡事必须要有农民协会参与成为普遍现象。1931年在瑞金召开的中国工农兵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具有全国性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使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普遍实施。参议会制度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采用“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根据地政权,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下,联合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抗日力量的联合政权。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先将乡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会,作为乡级最高行政权力机关。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解放区根据地的政权大多成立了人民代表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二
1979年2月5日,邓小平在西雅图机场举行的告别仪式上做了讲话:“……现在中美两国之间政府一级的来往障碍已经排除……我们毫不怀疑,中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必将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安全产生深远的、有益的影响。愿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远在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当飞机呼啸腾空的时候,现场的美国记者开始发回报道:“回到中国后,他就要开始他的现代化新长征了。”
——摘编自张玮《1979年,邓小平“旋风”访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之前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现代化新长征”中政治领域的制度探索。(6分)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D C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解释:史料①中糊名、誊录等制度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而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2分)
史料②商人子弟通过科举成为士人,有利于提高商人地位,冲击传统“四民社会”结构,体现了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2分)
史料③宋代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体现了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2分)
(2)辨析(态度或观点):
明清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完全停滞。(2分)
①在农业方面: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也在增长,农业生产率也大幅提升,并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收入。
②在手工业方面: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也有所发展。
③在商业方面:明清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也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总之,明清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表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完全停滞。但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明清经济的这些变化仍然是在封建经济的框架内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并未推动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2分)
18.【答案】(14分)
(1)政策及原因:
“门罗主义”:美国此时实力不及欧洲列强,借拉美独立浪潮扩展自身势力;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美国进入垄断阶段,逐渐确立其在拉美的霸权;
“睦邻政策”:美国需要稳定的海外市场缓解经济危机以及团结拉美国家应对法西斯威胁。(原因每点2分,3点6分)
(2)阐述: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支持。
②二战后,美国主导订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各国降低关税壁垒,减少贸易限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③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美元进入浮动汇率时代,经济面临“滞胀”等问题。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依托浮动汇率和石油一美元体系,稳定了美元在世界各国货币中的主导地位,美元对世界经济的霸权得以延续。
⑤进入21世纪后,美元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最大权重,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也在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
⑥当前美国滥施关税政策,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8分)(每点2分:史实+结论,任答4点得8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2分)
论述:20世纪初,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人民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大众与封建军阀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工人3000多人为反对外国资本家而上街演讲,遭到租界巡捕开枪镇压而酿成五卅惨案,这激起了全上海以至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局面。1926年6月,《中国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意在激励青年树立为民族革命斗争到底的决心。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中国青年》连续二十一期以这幅画作为杂志封面,加强思想宣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引导青年关注现实,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有志青年中撒播革命火种。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周恩来、黄埔学生军以及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一时期中国青年责任与担当的最好体现。在革命青年的积极参与下,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9分)
总结:“革命”与“青年”是20世纪中国社会最为流行也最具影响力的字眼。“革命”是当时“青年”的人生使命;“青年”是当时“革命”的重要力量。(1分)
20.【答案】(12分)
(1)意义:推进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和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进行了探索)。(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推行以1982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推行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