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鹤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鹤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22: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鹤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专家分析,距今5000多年的郑州市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9个呈北斗九星状排列的陶罐(如图1所示)的大小与北斗九星的亮度基本相符。陶罐斗柄均朝向北方,这一特征在传统星象学中预示着冬季的降临。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图1
A.以固定形式开展祭祀活动 B.具备一定的天文观测能力
C.掌握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D.构建了农耕经济生态系统
2.表1是司马迁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这体现了(  )
表1
相关内容 原文
北方的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南方的南越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东北的朝鲜 箕子者,纣亲戚也;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东南的东越 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
西方的西南夷 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
A.天朝上国的宗藩理念 B.中华民族的多元构成
C.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3.唐代宗(762—779年在位)十年内四次下诏禁止官道、京城六街屯田营种,但“诸军及诸府,皆于道路开凿营种”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商贸流通的滞后
C.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D.交通网络的发展
4.表2是中国古代乡村管理组织的演变情况。表中现象说明(  )
表2
秦汉 “百家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一乡多达12500户
晋 “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一乡约500户~2500户
隋唐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一乡约500户
宋 五家为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合计一都250户
A.国家介入乡村的力度不断增强 B.中央对地方军事管理走向强化
C.百姓承担的赋役负担日益沉重 D.基层治理自治化程度日益提升
5.明人曾说:“金陵、新安(即徽州)、吴兴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版。”当时,徽商所刻之书,多为珍贵的儒家经、史、舆地等文献,如明末吴勉学,“搜古今典籍,并为之付梓,刻资费及十万”。明代徽商的行为(  )
A.旨在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B.助力其财富的迅速膨胀
C.反映传统经济政策改变 D.有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
6.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财政支出中有了一项新内容:用于举办现代工交企业的经费。这批企业多数是大型工厂,耗资很多,如1866—1894年,福州船政局共用去经费1842万元;1876—1894年,江南制造局共耗资2108万元。由此可推知,当时清政府(  )
A.积极地引进军事技术 B.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C.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 D.加强对民营工业的扶植
7.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学”在中国极具影响力。胡适说:“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人们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D.文化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8.抗战期间,内迁到西南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校师生,通过文学创作、歌咏、戏剧、报刊、壁报、美术、电影等形式对当地百姓进行宣传。在他们的宣传和鼓动下,云南民众表示“不用敌人和汉奸银行的钞票,不买敌人的货物,不卖粮食和一切物品给敌人和汉奸”。由此可见,知识分子的做法(  )
A.创新了文化的宣传方式 B.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
C.增强了民众的国家意识 D.保障了抗日物资供应
9.图2是1961—1963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情况(单位:万人)。表中现象(  )
图2
A.促进了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B.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相关
C.扩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D.反映了工业生产的严重滑坡
10.198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体现了我国(  )
A.经济建设的紧迫性 B.周边国际环境恶劣
C.外交工作的务实性 D.国内工作重心确立
11.图3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前1550—前1070年)第18王朝一墓中出土的壁画。画面中,2人分别脚踩2只风箱鼓风(左上),2人操纵坩埚(左下),有人把融化的金属灌入一些柜子中(中间),壁画铭文说这是图特摩斯三世为阿蒙神制作纪念物,画中有两扇青铜门(右上)已做出来。这可用于佐证,古代埃及(  )
图3
A.王权借助神权进行统治 B.金属冶炼技术较为成熟
C.生产工具以铜器为材质 D.铜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12.13世纪后,法国部分市民潜心研习罗马法,一个主要出身于市民的法学家、律师阶层开始兴起,他们逐渐在司法事务中取代领主贵族。有许多人参加王室法庭,采用新的法律原则和司法手段,积极支持王室法庭侵吞领主法庭而扩张。由此可知,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B.推动了罗马法创新
C.促成了司法权独立 D.导致封建制度瓦解
13.1521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虽然达成了驱逐马丁·路德的协议,但教皇特使从德意志寄回来的报告说,亲眼看见人们抢购头上带有一圈光环的路德像、路德与胡登在一起一人拿《圣经》一人持宝剑的像。这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皇室积极支持宗教改革 B.民众普遍接受路德教
C.国家统一的基础已建构 D.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
14.表3是1834—1913年西方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数(单位:千枚)。表中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  )
表3
1834年 1852年 1861年 1867年 1913年
英国 10000 18000 31000 34000 55576
美国 1400 5500 11500 8000 30579
法国 2500 4500 5500 6800 7400
德国 626 900 2235 2000 10920
瑞士 580 900 1350 1000 1389
比利时 200 400 612 625 1469
A.英国工业产量领先世界 B.工业化的步伐加快
C.工业化侧重发展重工业 D.西方国家竞争激烈
15.直到1920年,甘地领导印度国大党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的领袖和成员才真正深入到农村和工厂中,宣传和鼓动广大下层群众投身到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中。这说明甘地(  )
A.使国大党改变了斗争策略 B.发动民众开始民族解放斗争
C.推动印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D.推动印度走上了民主化道路
16.图4、图5分别是1978年和1985年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构成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各国对国家外贸的干预逐渐放松 B.欧盟各个成员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D.美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一些读书人为了增加登第的机会不惜改变户籍身份,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变户口为其他州县所有,冒贯之风,遂泛滥于世。苏轼曾指出,在北宋科举取士中,福建、两浙、江西及四川地区所占比例非常大。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南北及第人数相差非常大,南方考生占有明显优势。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或是迁徙或是流落到南方,一些人甚至在当地定居取得当地户籍。因此,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读书人外出念书的现象。
——摘编自《宋代科举中的户籍流动及现实启示》等
材料二
宋代,朝廷分配给各州郡的科考录取指标——解送朝廷的“解额”,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宋太祖下诏:“应贡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取解,不得寄籍”,“如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南宋绍兴十一年,新增加了对考官的户籍审查,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监考官。发解合格举人(贡士)赴中央参加省试,有两道审查关,一是地方官的审查和同行举人互查,二是礼部贡院的审查,主要内容仍是户籍。考试时,卷首须附考生乡贯状。收卷后,编排官将乡贯状收去,“别以字号第之”。评卷结束,“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再次复核。对考场违纪或违法者,也常有“押归本贯收管”的处罚。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冒贯之风”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据估计,1887年全国耕地11.26亿市亩,人均2.99市亩,1914年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的耕作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据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奏报受灾州县数的计算,1846—1855年为210个,1896—1905年则增至426个。鸦片战争后,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仅仅以自用为主,而是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耕作。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表4是1840—1936年中国农作物的产值变化(单位:千元)。
表4
粮食 棉花 油料 烟叶 合计 经济作物的 比重(%)
1840年 6159288 274455 138606 65280 6637629 7.2
1894年 6697933 284459 519154 81600 7583146 11.7
1911年 6836014 224837 581427 105876 7748154 11.8
1920年 5340350 192350 733281 130152 6396133 16.5
1933年 7754050 337041 1407855 216665 9715611 20.2
1936年 7880934 494675 1283861 218705 9878175 20.5
——摘编自莫日达《1840—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带来的社会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旅游:深刻的文化实践
材料一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大众旅游兴起之前,“大旅游”作为教育年轻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欧洲一直非常受欢迎。培根在《论游历》中写道:“上层阶级之子弟于休假期间或毕业之后,多作旅行游览之举以广见闻,此风自古既然,文艺复兴时期尤盛,今则随教育之普及而更为普遍矣。”到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子弟开始加入到大旅游的行列,有钱人家子女在成年之际都要外出游历一番,增长见识。即使在成年之后,许多学者和社会上层人士仍将出游作为陶冶情操和增长见闻的有益生活方式。
——摘编自《试论17、18世纪欧洲的“大旅游”》
材料二
19世纪,人们逐渐形成在假期一窝蜂地涌入度假胜地的生活方式。图6描绘了1841年库克组织首个旅行团的情景。直到19世纪后半叶,旅游业的主要客户仍长期局限于有时间、有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劳动者得以外出旅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更多的旅客搭乘飞机去往世界各地。图7是1949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夏威夷旅游广告海报。
——摘编自【韩】宋炳建《图说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欧洲“大旅游”兴起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后半叶以来欧美旅游业出现的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分析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从古代的直接民主制,到代议制民主制,再发展到行政集权民主制和参与式民主制,民主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中,而且以后也不会停止。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就是处理好经济和政治、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而这两个主题就是交错融合在一起的。民主政治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包括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而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民主实践的要求。
——摘编自董石桃《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其反思——基于制度史和思想史的宏观考察》
围绕材料及所学知识,就“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观点,并结合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可选取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鹤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C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原因:政府科举名额地域分配不均;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士子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户籍制度不完善。(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朝廷分配解额相对固定;应举人须有户籍;应举人须在本贯应考;户籍审查贯穿科考全过程;重视考官户籍审查,须籍贯回避。(4分,言之成理即可)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科举考试的质量与公正,防止冒贯作弊;有助于均衡地区录取;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作用;有利于强化地域认同;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促进了户籍制度的发展。(4分,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
(1)状况: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或未向现代农业转型);经济作物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威胁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促使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6分,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
(1)背景:欧洲政治局势较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上层人士或富裕阶层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世俗教育的发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旅行的主体扩大;旅行的范围有极大的扩展;旅行的方式多样化。(4分,言之成理即可)
(3)意义: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激发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4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
示例1:
观点:合理的制度设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2分)
阐述: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这照顾了各方利益,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8分)
结论:综上所述,美国各方通过合作与妥协,制定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制度,为美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示例2:
观点: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分)
阐述:近代早期,英国议会虽已存在,国王仍拥有较大权力,议会更多是作为国王的咨询机构。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文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财政等权力。但此时议会主要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控制,民主范围较为狭窄。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通过,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议会代表性增强。此后,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选民范围,使更多的中下层民众获得了选举权。这些改革是英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议会制度,以实现更广泛民主的过程。(8分)
结论:可见,近代英国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民众对民主权利的追求,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逐步实现民主化。(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