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思想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宗法观念逐渐瓦解 D.新兴士阶层崛起
2.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图中除标注山脉、水系等普通地图要素外,还绘有九支驻军的防区、指挥城堡、烽燧点、军事道路及防区边界,并用红圈标注了49个与军事相关的居民点,注明了地名、户数及人口迁移情况。据此可知,汉代( )
A.基层治理的军事化色彩浓厚 B.军事地图绘制技术基本成熟
C.中央重视强化对地方的管控 D.边疆地区防御体系趋于完善
3.韩愈构建了一套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儒家“道统”传授谱系。他认为孟子之后,“道统”传承中断,致使佛、道思想盛行。因此,他强调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恢复“道统”。韩愈此举旨在( )
A.迎合社会变革的需求 B.恢复先秦儒学的主张
C.批判三教并行的政策 D.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4.《元史》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同时,元代还大力发展漕运与海运,开辟了从刘家港(属今江苏太仓)至直沽(属今天津)的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得益于( )
A.行省制度得到推行 B.长途贸易的兴盛
C.全国大一统的实现 D.丝绸之路的发展
5.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据此推知,明成祖时期( )
A.中枢机构出现巨变 B.相权被进一步削弱
C.大学士决策权提升 D.内阁接管六部职权
6.清咸丰六年(1856年),山西吕梁柳林镇《重修华君庙姓名碑记》记载了79个铺户字号,涉及麦社、花布行、粮社、当行、斗行、白酒行、驼行等行业。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龙王庙碑记》记有商号191个,含汾州、平遥、祁县、交城、太谷等地外来商号。材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晋商主导北方商业网络 B.区域间商业贸易的发展
C.手工业技术的地域传播 D.民间祭祀活动的商业化
7.1907年9月20日,清廷诏令称:上下议院一时无法设立,应先设资政院,以之为立议院基础。1909年10月,资政院除去王公贵族之外的150名议员中,有贡生及以上科举功名者22人、曾担任知县及以上官职者90人。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权力呈现下移趋势 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延续
C.预备立宪具有保守倾向 D.民主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8.1939年2月13日,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我们所以要抗战,为的是要救国,而团结国内各族,贯彻“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实为建国的先决条件。顾颉刚的观点( )
A.强调了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主流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播
C.揭示了抗战对于民族观念的影响 D.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9.1956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等几个文件。同时,《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对私有制经济持开放的态度 B.社会主义改造遭遇严重困难
C.注重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D.构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路径
10.表1所示为中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
表1
序号 内容
(1) 1961—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首批180处增至5058处
(2) 2014年中国主导中哈吉“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成功(首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
(3) 2021年中国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4) 截至2023年,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7项(居世界第二),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总数世界第一)
据此可知,中国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
A.扮演全球引领者的角色 B.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体系
C.侧重于国际方面的合作 D.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11.古代雅典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设置10名市场监督官,负责监管商品销售;设置10名度量衡监督官,监督商人对度量衡器的使用。谷物看守官最初设有10名,后增至城内20人、港口15人,以监督谷物销售价格。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内涵十分丰富 B.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化
C.商业竞争意识日益增强 D.确立了农商并重的政策
12.13世纪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国联军洗劫,无数文物遭亵渎的同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遗存流入西欧。13世纪中叶,蒙古人通过激烈的攻城战占领阿拉伯帝国都城,数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迹受损,而新式火药武器等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这反映出( )
A.古代战争对文化影响的复杂性 B.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进程
C.跨区域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战争 D.征服者对文化渗透的高度重视
13.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运载中国瓷器、印度棉织品、波斯地毯、日本漆器及菲律宾珍珠等商品。这些货物在墨西哥卸载后,一部分在美洲各地销售,另一部分远销至欧洲;与此同时,美洲的白银、可可等也大量流入亚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跨太平洋贸易主导了全球贸易格局 B.商品流动密切了洲际经济文化联系
C.亚洲开始成为全球商品主要输出地 D.殖民扩张助推美洲经济地位的提升
14.三色徽的前身是巴黎军队佩戴的红蓝双色徽章,后有人提议在徽章中加入代表法国王室的白色。1790年初的巴黎街头,很多时髦女性或以三色徽点缀自己的服饰,或用红蓝白三色作为衣饰的主色调。1792年7月,作为“祖国在危机之中”的一系列法令之一,佩戴三色徽首次成为官方的强制性要求,拒不佩戴三色徽的人,有可能被处以重刑。这说明( )
A.法国时尚潮流主导政治变革走向 B.王室与民众服饰文化的深度融合
C.革命政权借助符号强化政治认同 D.女性成为政治符号传播的主力军
15.1948年,韩国正式废除日本殖民时期强制推行的“混用文”,全面使用朝鲜语编写教材;并剔除日语借词,推广纯朝鲜语词汇。韩国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抵制殖民文化渗透 B.推动半岛民族统一
C.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D.实现国民教育普及
16.表2所示为1985年至1994年全球贸易出口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贸易出口年平均出口比重数据。这些数据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亚洲( )
表2
商品类别 全球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贸易出口年平均增长率
制成品 办公和电讯设备 12.3% 26.2%
服装 7.6% 8.3%
其他消费品 6.7% 10.7%
农产品 1.8% 10.4%
矿产品 -2.6% 7.3%
燃料 -8.1% 5.8%
A.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B.成为世界经济重心
C.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 D.已实现了技术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宋仁宗时期,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国内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主张,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制等各方面,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从而揭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但新政遭到强烈反对和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摘编自张俊英、邹璇《近60年来庆历新政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财政经济改革,二是军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改革开始后,王安石最为得意的“青苗法”,也最为时人所诟病。推行“青苗法”的目的本是济贫困、抑兼并、促生产。然而新法一经全面推行,不但无惠民之效,反而变成了害民之法。从政治上看,变法还导致了一个更为严重、贻害无穷的恶果——党争。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变法夭折。
——摘编自金声《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改革运动频发的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传统的对外贸易思想遭遇严重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承认洋货价值,主张开放贸易,引进西方商品。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认识到“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他主张重视财富积累与民用工业,推行进口替代、抵制洋货,以“稍分洋商之利”。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批评清政府与民争利,严复则以西方自由贸易理论反对洋务派官督商办的做法。
材料二
对于对外贸易,孙中山提出要从政治上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恢复中国的政治经济主权,在保证发展之权不致旁落、外国资本不能垄断中国国民生计的前提下,实行开放主义。同时他界定了国家(政府)的权限:“凡夫事物之是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明照、郭丙合《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变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变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招募外国劳工和吸引移民的功利性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开始遭遇挑战。1974年,法国政府对外来移民采取限制性措施,但收效甚微。大量外籍劳工选择定居法国,其配偶、子女因家庭团聚的原因纷纷入境,随着女性移民数量攀升,移民后代在法国出生并呈现聚居态势,致使法国外籍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981年密特朗执政后,采取限制新移民入境,与劳工派遣国进行双边谈判审查移民入境等举措,在1981—1986年通过密集立法(含16项法律、79项法令、62项“逮捕令”、220余份通知),构建起了严密的移民管控体系。
——摘编自苗思雨《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移民管理政策主要围绕因私出国和来华外国人管理。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颁布,规范公民出境、外国人入境程序。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放宽移民政策。1996年实施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提供永久居留权,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和投资者。21世纪以来,中国移民管理政策持续优化。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整合了原有法规,完善了签证、居留、永久居留制度,提升了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2018年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不仅提升了国内移民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顺应了国际上人员流动交往的潮流,彰显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移民治理的决心。
——摘编自马丽《中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历史演进、国际经验与未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法国收紧移民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政策的发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法移民政策对当代跨国人口流动的启示。(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是从“点”开始的,“点”是文明的发源地。通过点与点之间的交流与接触,点就连成面,面再连成片,片继而连接成文明圈。圈与圈之间相互沟通,形成了“世界历史”。这是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共同的命运意识是从最小的基本单位“点”开始孕育的,以后才越扩越大,最终扩充至全世界。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再到全世界,这就是文明生长的过程。
——摘编自钱乘旦《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A B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C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同:都一度得到统治者支持;内容都涵盖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措施全面、丰富);都遭到强烈的反对;都以失败告终。(4分,答出两点即可)
异:内容上,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王安石变法以财政经济改革为先;过程上,庆历新政极其短促,很多措施未能全面实施,王安石变法的大多数措施得到了全面推行;政治影响上,庆历新政对官场未造成明显影响,王安石变法则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激烈党争。(6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社会矛盾尖锐;边境局势紧张;统治者希望有所作为;有识之士(改革家)的思考和探索;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12分)
(1)演变趋势: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探索;从相对单一走向多样化、系统化;从经济层面逐步延伸至政治主权层面。(6分)
(2)原因:列强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经济理论的不断传入与冲击;有识之士的不断探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变革的深入;国际环境的变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答案】(14分)
(1)原因:法国经济“滞胀”引发的就业危机;移民数量膨胀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前期移民政策限制效果有限,构建制度化移民管理体系的需要。(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发展特点:从“管控为主”到“服务与治理并重”;法治化和体系化趋势不断增强;主动融入全球治理,凸显大国担当;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动态调整灵活性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跨国人口流动受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国应依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移民政策;跨国人口流动易引发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各国需重视移民的社会融合,构建包容的社会环境;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有效管理跨国人口流动的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多元交融特征。(2分)
阐述:人类文明起源于不同的“点”,这些“点”各具特色,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文明“点”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交流并得到发展。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希腊文化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区,同时也吸收了东方文明的一些元素,丰富了自身文化体系。随着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加深,文明由点连成片,再由片连接,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圈。在文明圈内部,各个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如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中,朝鲜、日本等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字、礼仪、建筑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它们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共同推动了东亚文明的发展。阿拉伯帝国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传入西方,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8分)
总之,人类文明的生长是一个多元交融的过程,不同文明在从点到面、从面到片、从片到圈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2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