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23: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西周“颂”青铜壶,器颈、腹部内壁铭文详细记述了颂(受封者)受到周天子册命的典礼仪式。据此可知,该青铜壶(  )
A.承载西周君臣礼制内涵 B.契合敬天保民的理念
C.标志书法艺术趋向成熟 D.彰显浓厚的神权色彩
2.秦汉时期,县廷机构一般选任“壮而有爵”及“能史者”为“佐”“史”。佐主要服务县廷诸官,协助主官处理事务性工作,史则凭其知识技能处理文书。这说明秦汉佐、史(  )
A.取代了县令行政职责 B.简化了官员选任标准
C.凸显了官僚制度特征 D.保证了中央政令传达
3.晚唐社会,一些出身望族的人士认为普通家庭礼法观念对国家及社会稳定非常重要,士族阶层家法逐渐被普通家庭所借鉴。如晚唐高门士族卢弘宣“患士庶人家祭无定仪,乃合十二家法,损益其当,次以为书”。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 B.士族通过礼法维系特权地位
C.朝廷强化基层宗族自治体系 D.礼法观念通过家庭教育下移
4.宋代吴自牧在所著的笔记《梦粱录》中指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诗《和颜长官百咏·负薪》云“黄昏樵采早回归,同伴相邀未有期。抱子老妻门口望,南山有虎悔何追”。二者集中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条件下百姓生活的艰难 B.柴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冒险精神 D.理学强化了人们的家庭责任感
5.钞关是明清两代在内地水陆要冲设立的征收商货税款机构。下图是明廷设立的八处钞关。万历年间,除九江关外的其余七关商税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为42万余两,约占八处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运河沿线商品流通占优势地位 B.政府强化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D.经济发展推动赋税制度的调整
6.下表为1869年中国各口岸英国驻华正副领事、助理的薪资情况(单位:元/月)。该表折射出(  )
口岸 职位 薪资 口岸 职位 薪资 口岸 职位 薪资
上海 领事 508.9 广州 领事 628 福州 领事 510.3
汉口 领事 510.3 天津 领事 353.3 临时助理 40
九江 领事 353.3 大沽 副领事 196.3 淡水 领事 235.5
A.帝国主义势力深入西南腹地 B.边疆地区安全遭遇严重危机
C.领事是英国侵华的主导力量 D.口岸商业价值影响领事工资
7.1914年,北洋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偿债基金和内国公债局,颁布相关法规约束发行与管理公债机构的失信行为等。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促使近代经济法的成熟
8.1942年元旦,晋冀豫区委要求地方政府组织面向民众的团拜和联欢活动。1943年公历新年,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举行的团拜大会上,增加了政府工作人员与民众列队互相拜年的环节。这些活动(  )
A.顺应中国传统节日变革潮流 B.利于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C.旨在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D.适应有效社会动员需要
9.1956年,中国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向世界展出各种矿产品、机器、丝绸、茶叶和传统的出口物资及精致手工艺品,共计1432种,参观人数超80万人次,赢得国际广泛好评。中国参加此次博览会(  )
A.突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全方位封锁 B.落实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C.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崭新形象 D.改变了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策略
10.下表为武汉洗衣机厂的发展历程,这(  )
时间 基本情况
1954年 属轻工部定点生产洗衣机的专业厂家之一
1979年 开始生产单桶洗衣机
1980年 正式注册荷花牌商标,同年底形成3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1984年 引进日本的注塑机与多头点焊机等新式设备,生产出第一批双桶洗衣机
1994年 联合改制组建武汉电器集团荷花电器工业公司
1997年 与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武汉小天鹅洗衣机有限责任公司
A.反映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 B.顺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势
C.体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D.折射出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
11.下表是波斯征服埃及时期不同阶层视角下的波斯皇帝在埃及的王权形象,这反映了(  )
波斯皇帝的自视 仍系波斯帝国的“伟大的王,众王之王”,但是为更有效地统治埃及,允许埃及本土的权贵们将自己波斯的王权形象与埃及传统的王权形象相融合
埃及官僚的视角 套用埃及传统的王权理念,来描绘波斯皇帝们在埃及的王权形象
普通民众的视角 一如之前统治他们的本土法老,是一个遥不可及且极为抽象的概念
①波斯统治对埃及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波斯试图以文化融合来巩固统治
③埃及官僚在波斯统治下的贪婪与妥协 ④埃及民众对王权的主动接受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7—8世纪拜占庭的法律编纂弱化了罗马法原则,转而吸纳希腊法及小亚细亚、北非的习俗。拜占庭军队、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的活动范围从西欧大陆收缩至东地中海地区。到8世纪下半叶,罗马城甚至已不在帝国疆域内。拜占庭帝国这些调整(  )
A.适应希腊化时代需要 B.奠定了城市自治基础
C.推动商贸中心的转移 D.重塑了内部治理结构
13.19世纪至20世纪初,以探险家、传教士等群体为代表的美国白人文化精英开始从非洲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及非洲人等角度,系统构建非洲作为“黑暗大陆”的负面形象。美国白人文化精英此举(  )
A.否定当时西方中心主义 B.打击非洲民族解放斗争
C.为种族歧视行为作辩护 D.消弥国内黑人民权运动
14.作为一场反法西斯的全球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之间,以及整个世界的相互联系。下列最能实证二战这一特征的是(  )
A.苏联力图构筑集体安全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东方主战场日本的投降
15.1969年,白宫城市政策研究小组发布《示范城市——迈向新联邦主义》报告,谴责过去几十年里联邦政府的“过度管制导致了浪费和挫败”。白宫关于福利支出的报告也指出“贫困文化取代缺乏医疗、教育等成为中心城市贫困居民困境的根源”。1973年,白宫宣布暂停多项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的资助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不断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B.利用社区加强基层治理
C.福利政策尚未落到实处 D.城市治理模式转型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月令与农事生产】(14分)
材料一
月令体农书是指用月令、时令以及岁时记等以时系事的一种古农书重要体裁。这一体裁萌发于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观察和认知,在农耕时代的背景下,它将天时与农事、节令与政治相结合,是统治者施政和民众生活的重要依据。“月令”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礼记》。汉武帝时期,《礼记·月令》结合星宿五行,依月施行政令,规范了天子起居、生产时序与政治秩序。从西汉中期开始,随着授田制的瓦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趋弱,月令的王命意义渐趋淡化,保留以时系事的月令框架。农事活动不再是受天子和百官监督的农政,而更偏向人主观能动地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对基层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徐形《月令体农书的发轫》
材料二
清代《便农占镜》中排列了“田家月令”记录了一月到十二月每月的农事安排,分为种植(列出当季作物,粮食、蔬菜、果木一应俱全)、移栽(列举了需要单独育苗再移栽的作物)、嫁接(主要是木本植物)、插压(需要养护的园艺作物)、壅培、整顿(开荒、粪田等事项)、灌溉(水培植物)、收采(收获事宜);“农圃集注”详细介绍了26种作物的栽植技术,这一部分除了少量引述前代农书,基本上是作者基于江南地方实践经验的原创,颇具农学价值。
——摘编自刘爽《清代农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中期以后月令体农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月令体农书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代农事生产活动的特点。(6分)
17.【近代革命与中共政权建设】(15分)
材料一
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积极开展革命动员和政权建设。1927年2月18日,在北伐军逼近上海周边之际,共产国际驻沪代表与上海区委领导人初步讨论了政权问题,提出由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居民阶层直接选举产生“人民革命政权”。在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期间,中共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联合战线,初步显示出民众的力量。1927年3月22日,中共领导各革命阶级成立了上海临时市政府这一民主联合政权,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对北伐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中共的建政主张也由此进入实践阶段。
——摘编自张仰亮《从上海临时市政府看北伐时期中共建政》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代表联合组成的新民主主义的地方性的民主联合政府……“三三制”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形式,赋予各阶级、阶层、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以说话办事的权利……“三三制”政权的建立不仅发展了原来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而且为新中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理论依据,进而使“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较为顺利地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编自刘杰《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简析上海临时市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共一系列民主联合政权建立的共同意义。(7分)
18.【战争罪行与国际法】(14分)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争罪行的概念是相当模棱的、混乱的。但在二战以后,特别是纽伦堡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两大审判以后,战争罪行的概念明确多了。依照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六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五条)规定,可以分为下列三种:(一)破坏和平罪,即策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条约、协定或保证之战争,或参与旨在实现上述任何一种罪行之共同计划或阴谋。(二)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之行为。(三)违反人道罪,即在战争发生前或战争进行中,对平民进行的谋杀、灭绝、奴役、运往他地或其他残暴行为等。
——摘编自梅汝璈《战争罪行的新概念——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战争罪行的国际法原则的一些主要的变化和发展》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以战胜国为主体的国际社会都对战败国所犯战争罪行进行处置。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导致战胜国对战争罪行处置的方式也不同。一战后战胜国为维护霸权利益,片面追究战败国的“战争责任”,主要集中于“战争赔款”,最终导致战争罪行审判破裂。而二战后反法西斯盟国总体上以合作的态度准确界定法西斯战争罪行的法理范畴,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军事法庭惩治,为现代国际法中关于处置战争罪行的理论诠释奠定基础。
——摘编自宋立彬《两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争罪行处置的比较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战争罪行概念进一步明确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处置战争罪行方式的进步性。(6分)
19.【马与人类文明】(12分)
马,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伙伴。马的驯化历程不仅改变了它们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马与人类文明”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A D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变化:由施行政令为主向以时系事转化;由服务统治者到服务百姓;趋向实用化。(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意义:为统治者施政提供依据,规范了政治秩序;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和生活时序;对基层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借鉴意义;成为后世月令体农书的典范;丰富了传统文化与节日习俗。(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特点:农书对农业生产具备指导意义;农时安排的精细化;农事活动的多样性;农耕技术复杂化与创新化(或讲究精耕细作);农家经济的效益化(或经济作物受到重视)。(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7.【答案】
(1)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大革命与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共产国际的帮助。(8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共同意义:广泛吸收各阶层代表参与政权建设,有助于巩固统一战线;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政权建设经验,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不同形式的民主联合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人民民主意识,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联合了社会各阶层,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7分。答出任意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四点7分。)
18.【答案】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同努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国际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纽伦堡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推动;国际社会对惩治战争罪犯的强烈要求。(8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进步性: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霸权思维,注重彰显国际公平与正义;运用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确保了程序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全面追责战争罪行,有助于防止新的大战爆发;有助于国际法的完善和发展,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9.【答案】
评分标准: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示例:
论题:马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论述: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者。西汉驷马安车可以佐证马车成为交通运输工具,这既提高了人类的出行效率,又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同时,马也被广泛用于耕作,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农业与商业的进步。马在战争中有重要作用。在西亚,赫梯人将马与战车相互配合,调动士兵四处征服,扩展了其文明的影响力,印有赫梯战车和士兵的埃及雕刻就是这一有力实证。在中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引进优良马种(如大宛马),均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抵御了外来游牧民族的入侵。马是民族和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唐宋时期,中原以茶叶交换边疆战马,茶马互市,形成贸易网络,推动民族间的交流。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马匹与骆驼共同承担了连接东西方的重任,推动了物质和文化交流。文化艺术领域,马成为东西方雕塑、绘画、文学的重要题材,丰富了世界文明。如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古埃及的法老骑马雕像等,均体现了马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综上,马改变了战争形态,重塑了交通方式,连接了不同文明,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