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人员在傅家遗址(山东境内)发现了两处独立的墓葬群,研究团队成功获取了60个个体全基因组数据。通过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线粒体DNA序列(线粒体只从母亲遗传)呈现完全一致性;而Y染色体单倍型(Y染色体仅男性有)分布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特征。与该遗址大致属于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文化遗存是( )
A.红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大汶口文化
2.经考古发现,河南大邑商都城的洹河北岸地区发现三横三纵的骨干道路网络格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发现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这些考古发现与《考工记》中营国建邦制邑规划思想和礼书中关于井田制与城市道路网格规划的记载吻合。以上最能说明( )
A.先秦时期的都邑都遵循周礼的规划 B.商周时期的城市以商业功能为核心
C.历史研究需注重考古与文献的互证 D.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具有说服力
3.表1所示是秦汉时期有关生育保障政策的相关文献摘要,据此可知表1( )
出处 内容
岳麓秦简 “城旦春亡而得,黥,复为城旦春;不得,命之,自出殴(也),笞百。其怀子者大枸椟及杖之,勿笞。”
《汉书·高帝纪》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后汉书·章帝纪》 “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
A.政府重视人口增殖以巩固统治 B.秦汉律法对妇女权益实行全面保护
C.儒家仁政思想主导了社会救济 D.小农经济依赖封建国家的福利政策
4.曹魏时期,官府对流民实行“民屯”制度,以军事编制组织流民佃种国有土地。魏末晋初废除民屯改设郡县,特别是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颁布占田制后,允许原屯田民占有土地,转变为郡县领民。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军事化管理逐渐向基层自治过渡 B.国家政权对社会治理的弹性调整
C.土地制度变革推动社会结构变动 D.魏晋时期庄园经济得到普遍发展
5.进士分布一定程度能体现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表2是唐、南宋、明、清四朝部分省份进士录取人数的统计。其中,唐朝是( )
表2
朝代 统计项目 河南 陕西 浙江 福建 江西
甲 录取人数 — — 160 99 89
录取人数在全国位次 — — 1 2 3
乙 录取人数 184 149 50 56 35
录取人数在全国位次 1 3 9 8 10
丙 录取人数 1598 981 3208 2116 2400
录取人数在全国位次 7 12 1 4 3
丁 录取人数 1693 1385 2808 1399 1895
录取人数在全国位次 6 9 2 8 5
A.甲 B.乙 C.丙 D.丁
6.明清时期,徽商非常注重家风建设,节俭乃徽商修身之必要环节。《休宁叶氏族谱》中记载:“故欲成家者,不可不务勤俭。”《湾里裴氏宗谱》中提到:“量入为出,治国之道,即治家之道也。”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凋敝 B.勤俭持家成为社会风尚
C.徽商对传统文化的赓续 D.政府引导主流价值传承
7.晚清以来,英、法两国先后强迫清廷签订《烟台条约》《越南条款》等不平等条约,云南边疆危机日益凸显。为应对危机,滇籍留日学生创办《云南》杂志,向社会各界及时报道了英、法等列强入侵云南的各种行径,并提出了许多颇具建树的应对策略。这体现了( )
A.云南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B.抵制列强侵略成为全民共识
C.留日学生是反抗侵略主体 D.公共舆论开始关注边疆危机
8.1909年,各省成立了以立宪派为主体的谘议局,至1911年春,各省连续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请愿活动,要求清廷早日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制、制定宪法。16省签名请愿书达20万人,但遭到清廷的拒绝并弹压请愿活动,立宪派对改革绝望。据此可知( )
A.请愿活动缺乏群众基础 B.立宪失败助推辛亥革命爆发
C.民主共和成为时代主流 D.立宪派已经掌握了国家实权
9.图1为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在四川灌县向农民预征民国63年粮税的收据;图2为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发给当地农民刘运亭的土地分配证。由此可知,国共两党( )
A.政党组织不同 B.控制区域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抗战路线不同
1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谈到“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但在不久后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一边倒”政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政府始终支持南京国民政府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加剧中西矛盾 D.服务于建国后国家建设的需要
1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得益于顶层设计的加强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向均衡迈进,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3.14降至2022年的2.45。这表明( )
A.新时代国家重视城乡协调发展 B.中国脱贫成就领先世界
C.我国已经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D.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12.在古典时期,希腊哲学家们,虽常常怨天尤人,但大体上对于世界并不绝望,也不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无能的。然而到希腊化时代,哲学家们纷纷开始逃避现实,个人主义与世界主义倾向在哲学领域有了突出表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哲学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B.文明扩张推动文化转型
C.希腊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D.伦理崩坏导致文化内敛
13.中世纪早期,形成了一套有关政治合法性的“公共”文化观念,在后罗马时代整个西部地区的国王们仍然经常使用,以指代属于他们的权力以及他们的官僚、法庭、道路系统等,与私人有着明确的区分。如公共集会,在英格兰被称作“会议”,在斯堪的纳维亚被称作“庭”。该材料最可能用来研究( )
A.罗马人的公民意识发展历程 B.中世纪欧洲国家意识的孕育
C.领主在统治中独立性的增强 D.中世纪欧洲政治分裂的本质
14.在现金交易的店铺常常面临钱箱里的零钱不够的情况,店员会自掏腰包先垫出一些零钱,等钱箱有零钱再从其中取回。但当一个店员取回自己的零钱时,他将面临巨大诱惑。因此,美国人发明了收银机来预防此类问题。针对政治运行中的类似情况,美国人发明了怎样的“收银机”( )
A.君主立宪 B.自由平等 C.分权制衡 D.中央集权
15.1952年西柏林以“我们正在建设更美好的生活”为主题举办了展览会,展示的内容是一个两居室的独户家庭与大量配套物品,展览吸引了近50万人参观,其中有四成来自东柏林。同年,东柏林的斯大林大街启动修建“工人宫”计划——是“国家重建计划”的首个大型建筑项目,宫内的近5000套公寓,三分之二优先分配给清理战后废墟的妇女、建筑工人和志愿者。这折射出了( )
A.冷战期间东西柏林间的交往密切 B.二战后经济发展促进了柏林发展
C.冷战对峙客观上改善了人民生活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16.2025年4月以来,美国普遍向世界各国挥舞“关税大棒”。面对这一做法,国际上与美国国内反对声音不断。图3漫画是对美国“关税大棒”政策后果的讽刺。该漫画意在说明( )
图3
A.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 B.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各国反制打击了美国 D.逆全球化损人不利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城市供水工程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考古发现在商朝都城城内宫殿区建有蓄水池和输水管道等贮水设施,保证了该区域的用水。西安是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统十分完备,开创了中国都城以地面供水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决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问题,为中国都城解决水源问题树立了样板。周代到秦建城靠河,靠河供水。西汉长安城的水源主要来自城西灞水,同时凿井,引用地下水。唐长安城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网,使西安地区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由于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从长安城外引入城内。
——摘编自何寿平《中国古代的城市供水》
材料二
罗马人改进了混凝土的配方并充分发挥了拱券(一种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的潜能,得以修建更高、更长的水道。这些建造技术使得罗马人实现了对水力的控制:这或许是该城市空前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罗马人修建了十一条水道,将数千米之外的山丘中的天然水源引入罗马。在城市里,这种高度复杂的水道网络,为千家万户提供水源,还要给公共浴场、厕所和污水管道供水。总体而言,引水道为罗马提供了至今无与伦比的管道和卫生系统。当然,这需要技术娴熟的维修工人长年累月地对其进行维护。当罗马陷入危机时,水道也不再受人重视,它们不久后就因失修而破损,同整个城市一起陷入衰败之中。
——摘编自杰西卡·迈尔<美>《罗马三千年:地图上的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古罗马城市供水工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供水系统建设与政权兴衰关系的理解。(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一直垄断世界茶叶市场供应。晚清以来,中国在茶叶生产、运输、贸易过程中的掺假作伪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受华茶品质不佳影响,中国输英茶叶从1875年的16976万磅降至1897年的3500万磅;中国输美茶叶市场份额占比从1860年的96%下降至1906—1910年仅占32.9%。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等地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剧增、质量日益提高,给长期处于茶叶贸易垄断地位的中国提出严峻挑战。清末士绅的茶叶外销观从“以茶制夷”转变为“茶业改良”。1905年,向印度和锡兰派出首个茶业海外考察团。通过考察,有识之士认识到要维护和振兴中国茶业,必须从种植、加工、检验、包装等各个环节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茶叶质量和在外贸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叶检验制度。
但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茶叶检验制度未能扭转华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颓势,也无法从根本上改进中国茶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中国茶业振兴。
——摘编自平英志等《近代中国茶叶检验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茶叶检验制度建立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茶叶检验制度建立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金本位制度的确立十分不易。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东部的工商业阶层,特别是银行家们,一直坚持实行金本位制。因为稳定的金本位制度有利于出口,也有利于纽约资本市场获得欧洲的资本输入。但是农民以及对外部资本和商品市场不敏感的商人则要求实行金银复本位制,从而增加通货量以促使货币贬值,以便他们用来扩大资本规模和偿还以前借的长期债务。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利益对立,从而在美国内部形成了支持和反对金本位制度的两股力量。
稳定的金本位制使美国经济的活力得以展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首先,稳定的金本位制有助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其次,金本位制有利于美国的企业规模和海外投资迅速扩大。美国联邦行政部门货币政策上,始终偏袒社会中最有活力、效率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即金融界和实业界的利益。但是这种政策的副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因为既得利益集团总是极力寻求占据社会总产出的最大份额,从而不可避免地损害到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摘编自张爽《19世纪末美国金本位制的确立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美国金本位制度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对立集团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的金本位制度。(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日。表3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在百年历程中,故宫博物院经历了从皇家禁地到全民共享的现代博物馆的转变,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表3
1406年 (明永乐四年) 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建造皇宫,即紫禁城,作为明朝的政治中心。自此成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历时近500年。
1911年 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之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紫禁城收归国有。
1925年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博物院以保护、研究和展示明清两代皇家文物为主要职责。
1933年至1949年 故宫博物院将大量珍贵文物南迁,先后迁移至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部分文物运回北京,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至1980年 故宫博物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大规模修缮和保护工作。
1980年代至今 推动数字化建设,推出“数字故宫”项目及开发文创产品,开辟线上展览、虚拟现实技术等博展方式。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多个国家博物馆合作办展,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传承”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论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B C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C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古代中国:城市供水工程历史悠久;政府主导修建,规模庞大;有多种配套设施,体系完善;供水手段多样,水源多样;水源与城市选址有关;根据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调适,体现了与时俱进。
古罗马:技术进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供水系统与排污系统相关联;维护成本较高;水源相对单一。(每点2分,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各4分,共8分)
(2)理解:城市供水系统的修建与政权兴衰息息相关。政权兴盛有利于组织和调动人力物力进行供水工程的修建,同时也能有效地进行对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有利于技术进步,推动了供水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水利工程修建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统治者获取支持;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疫病的出现,有利于巩固统治。反之,政权衰败时,则城市供水系统修建也随之衰败。 (观点不明确或存在价值错误,无法从多角度进行观点论证,酌情给0—3分;能够从双向角度论证政权兴衰与水利工程发展之间的双向影响,能够利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论证,酌情给4—6分)
(1)特点: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分别4分,共8分。古代中国特点任答两点,每点2分,古罗马特点任答两点,每点2分。要求表述清晰、完整,不可只用一个词进行表述,不可完全照抄原文。
(2)理解:观点表述明确,紧扣材料主旨;能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根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规范,结构完整酌情给分,具体标准如下:
分值 具体要求
4—6分 观点表述明确,紧扣材料主旨,能够从双向角度论证政权兴衰与水利工程发展之间的双向影响,能够利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论证,条理清晰,史实准确,表述规范,逻辑严密。若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0—3分 观点不明确或存在价值错误,无法从多角度进行观点论证(如:只谈政权兴衰对水利工程的影响或只谈水利工程对政权兴衰的影响),表述不严谨,逻辑不严密。
18.【答案】
(1)背景:近代中国茶业掺假现象突出,影响华茶品质及声誉;中国茶叶外销市场丢失的触动;印度和日本等国茶业崛起,冲击华茶对外贸易;外国茶叶检验制度的传入;有识之士的推动。(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影响:一定程度遏制伪劣茶泛滥势头,提高华茶质量与品质;有利于促进华茶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政府加强对茶业的管理;为新中国茶叶检验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但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茶业振兴。(每点2分,积极方面任答2点得4分,局限2分)
19.【答案】
(1)主张:东部工商业阶层,主张实行金本位制度以促进出口和资本输入;农民及对外部资本不敏感的商人,主张金银复本位制以促进货币贬值来扩大资本规模和解决自身债务问题。(每点2分,双方主张各2分)
(2)影响: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稳定了美国的资本市场;有利于美国企业发展;刺激了美国海外投资的扩大;损害其他利益集团利益,不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每点2分,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各任答2点得4分)
20.【答案】
【参考示例】:
示例1:
论题:文化传承历程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变革。
论述: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1925年,故宫博物院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标志着封建皇权的终结和文化遗产的全民化。这一时期,故宫的开放不仅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文物安全,故宫博物院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物南迁,成功保全了大量珍贵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全面展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故宫博物院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和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结论: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变革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动力,而文化传承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示例2:
论题: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
论述:故宫博物院在百年历程中,始终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活力。故宫博物院的传承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深入研究上。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文物安全,故宫博物院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物南迁,成功保全了大量珍贵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加大文物保护与修复力度,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文化遗产的传承还需要创新。进入21世纪,故宫博物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展览方式与文化传播途径,如推出数字故宫、故宫文创产品等,让故宫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论: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表明,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活力源泉。
【评分标准】
评分细则:论题0—2分,论述0—8分,结论0—2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分值 具体要求
9—12分 论题明确,紧扣材料主旨;准确引用3—4个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论述;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规范,结构完整。
5—8分 论题较明确,与材料主旨有关;能够引用1—2个史实;论述较完整,有逻辑关系,表述较规范,结构较完整。
0—4分 论题不明确,偏离材料主旨;未引用史实论述,缺乏史论结合;论述欠缺说服力,表述不规范,结构不完整。
论题部分:围绕主题,论题明确,满分2分。
论述部分:史实选取与论题观点高度吻合,论述紧扣材料主旨,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规范,逻辑严密,满分8分,每个有效史实+史论得2分。(可以从文化传承与社会变革、文化传承与创新或其他任何角度进行作答,主题正确、史论充分即可)
结论部分:首尾呼应,紧扣主题,结合材料或国情对结论升华,满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