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统测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面积共约五万平方米。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是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中心有一座大型的方型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动场所,其周围分布着呈半月形排列的中小型房屋都面向大房屋,形成半月形。这说明半坡氏族( )
A.王权统治正式确立 B.阶级分化较为严重
C.聚族而居特征明显 D.农耕经济十分发达
2.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有406496户、1668906口。据《宋书》记载,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豫章郡户数仅为16139户,人口数量为122573口。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频发 B.战乱和人口隐匿
C.户籍统计散乱 D.疫病大规模流行
3.在宋代科举制中,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
A.逐渐杜绝了政治腐败 B.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
C.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 D.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4.据表1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元代( )
表1
至元三十一年(1294) 受罗马教皇派遣的教士孟特戈维诺,到达大都后即留居。
大德五年(1301) 元成宗遣使赴马合答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征取狮豹等物。
至治元年(1321) 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由海路到达大都,留居三年,复往中国西部旅行,后回国。
至正二年(1342) 元顺帝遣使者至印度德里,赠与德里算端国男女奴隶及锦绸等名贵物品。
A.对外交往范围较为广泛 B.借助宗教传播控制他国
C.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很多 D.交通条件较前代更发达
5.明代弘治时期,太平府知府徐节“悉心医疗,全活甚众”。嘉靖皇帝因多病而通医术,曾亲自“检方书制为济疫小引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并命礼部刊行天下。这反映出明代( )
A.传统医学实践不断发展 B.疫病防控机制趋于完善
C.地方防疫职责分工明确 D.国家权力介入医疗事务
6.图1为晚清某小说中的插图(局部),图中写着“进良箴直臣论先帝”,描绘了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与大臣们分坐在一张西欧式圆桌旁,各抒己见的场景。这些艺术构思蕴含了作者( )
图1
A.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B.改良以图强的愿望
C.对移风易俗的呼吁 D.怀才不遇的空虚感
7.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项条件: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乃行辞职;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孙中山此举旨在( )
A.防止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B.确立《临时约法》的地位
C.巩固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 D.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8.五四运动时期,许多报纸竞相开辟副刊。这些报纸的副刊经常针对青年人的切身问题,如婚姻、前途、妇女解放等问题,刊登一系列的文章,大胆抨击封建礼教,提倡科学、民主、个性解放。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民主运动兴起 B.新思想得到了传播
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 D.青年成为救国主力
9.表2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延安举办的重要展览简表。上述展览会的举办( )
表2
展览名称 展出时间 展品
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 1938年1月 展品共115种,420件。引人注目的展品有武器、印刷工友的出品、延长油厂的制造品等,瓷器、糖果十分吸引小朋友
农产品竞赛展览会 1939年1月 6个展览室,获奖农民有2000人,展品有2000多种。引人注目的展品有三边的滩鹿皮、扫雪皮及水獭皮等
首届工业展览会 1939年5月 展品有1000余种,分原料、成品、机械、模型等四个部分。展品制造精致,荟萃一堂
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 1940年1月—2月 展品有6000余件。农业展品最为丰富。如十几个30余斤重的南瓜,还有很多边区的特产
A.体现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B.说明陕甘宁边区生产实现自给自足
C.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宣告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封锁的失败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国际公约,还发起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将其转变为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些举措意在( )
A.积极投身全球文化保护 B.借助文物保护推动对外贸易
C.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D.着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1.在古代埃及,“法老”一词原意为“大房子”或“大宫”。在埃及古王国时代,“法老”一词仅仅与王宫或宫廷有关,并不涉及国王个人。到了阿蒙霍特普四世时,埃及开始把“法老”一词用于国王身上。“法老”一词演变成对国王的尊称。“法老”一词的演变反映出古代埃及( )
A.宫廷制度走向衰落 B.王权得到了加强
C.社会阶层界限模糊 D.宗教权力的削弱
12.1317年,英国国王规定:在一年一度的市镇长及行政长官就职仪式上,市镇长及行政长官必须宣誓维护大学特权。而那些对大学拥有特权心怀不满的市民把这一仪式称为“黑色集会”。“黑色集会”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封建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B.市民阶层政治权利受限
C.重塑地方权力结构企图 D.地方自治传统遭到冲击
13.18世纪末,拉美独立运动的领袖米兰达声称印第安人的历史为“我们祖国的古代时期”,称西班牙殖民地人民“是那些宁死不愿做亡国奴的杰出的印第安人的后代”,并于1790年提出建立一个继承印第安人传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沿用古代“印加王”称号。这反映出拉美独立运动( )
A.主张恢复原始社会制度 B.利用传统资源服务政治目标
C.彻底否定殖民统治和历史 D.追求建立起印第安人的国家
14.法国学者福柯指出:“只有在肉体既具有生产能力又被驯服时,它才能变成一种有用的力量。机器的流水线生产作业,要求工人身体必须各就其位,按照机器节奏同步运动,工人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动作,资本家就在工人身体上确立了一种持久的、无限制的支配关系。”该学者意在指出工厂制度( )
A.适应了现代生产方式的需要 B.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
C.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D.强健了工人的身体机能
15.《国际联盟盟约》中规定:“此外土地,如非洲西南部及南太平洋之数岛,或因居民稀少,或因幅员不广,或因距文明中心辽远,或因地理接近委任统治之领土,或因其他情形最易受治于受任统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但为土人利益计,受任统治国应遵行以上所载之保障。”这一规定( )
A.防范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B.明显带有殖民时代烙印
C.维护了世界格局的稳定 D.标志着殖民体系的瓦解
16.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为起点,新加坡逐渐发展出造船、修船业及炼油厂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在1974—1984年期间,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以电子行业、精密工程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20世纪80年代,其经济崛起为世界瞩目。这表明新加坡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
C.依靠优越地理位置 D.产业升级与政策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构筑起经营西域的前沿阵地。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西域都护作为汉朝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直接任免、考核西域各国官员,推行屯田政策,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西域。
——摘编自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材料二
唐朝在西域推行“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册封当地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职,允其世袭。同时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下设置众多军镇,驻扎重兵。唐朝还在西域推行中原历法,设立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并通过互市贸易促进经济交流,大量丝绸、瓷器经西域运往中亚、欧洲。
——摘编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朝和唐朝治理西域措施的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治理西域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同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6分)
材料一
苏联利用1929年以来西方世界的困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到1930年初,苏联已与西方公司签订了价值8300万卢布的技术引进协定。许多外国专家和熟练技工被聘请到苏联经济部门工作。据统计,1930年在苏工作的外籍专家有7000人以上,熟练技工有5000人左右。联共(布)中央多次增派优秀的青年专家和高等技校的学生出国留学,到西方工业国学习、实习或考察,熟悉国外大型企业的工作,会见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领导。此外,苏联政府在国内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为本国学者参加这类活动尽可能提供条件。这些举措改变了苏联工业滞后的困境,为苏联的技术进步助力。
——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二
“文革”结束时,中国生产技术落后,经济面临困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跨国技术引进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活跃的阶段。国家广泛开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数十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技术经济合作的协定。国家制定法律和设立专门机构,用以规范技术引进工作,技术转移行为重点放在了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等方面。此外,1982年国家还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补偿贸易、跨国合作生产、出口信贷、租赁等多种跨国技术转移方式并举,技术转移也开始更多地与改造企业现有技术结合,经济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武常岐等《技术转移经济学:基于新中国70年发展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前期苏联引进外国技术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引进外国技术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外国技术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67年,英国商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首次正式足球比赛。这一时期的足球活动集中在英侨社区。至1891年,阿根廷足球协会联赛成立,但参赛俱乐部仍以英国侨民为主,联赛名称、章程均使用英语。1901年,阿根廷足协改组,开始吸纳本土俱乐部参赛。1910年代,河床、博卡青年等本土俱乐部成立,其成员以工人阶级为主。这一时期,“克里奥尔足球”风格形成,球员突破传统英式长传冲吊战术,发展出短传配合、个人盘带技术。至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甲级联赛的本土球员占比超过80%。
20世纪50年代后,阿根廷足球甲级联赛逐步形成分层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根廷技术型球员主导欧洲足球市场。1970年,阿根廷足协引入职业球员注册制度。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足协与电视台签订首个全国性转播协议,年收入达1200万美元。1986年,马拉多纳“上帝之手”与连过五人的经典时刻,将阿根廷人“以弱胜强”“打破规则”的生存智慧上升为文化符号。与此同时,大量青少年放弃学业投身足球。阿根廷青训体系特别强调“狡黠智慧”与“勇气”的培养。1987年,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注资博卡青年,成为首个跨国控股阿根廷俱乐部。1990年,阿根廷甲级联赛首次对外援开放注册。2022年世界杯夺冠后,阿根廷政府宣布全国放假庆祝的举措。探戈的节奏感、烤肉的社交性、马黛茶的共饮传统,均与足球场景深度交织。阿根廷通过球员出口、教练理念输出及世界杯叙事,将“逆境求生”“个体英雄主义”等文化特质植入全球足球话语体系。
——摘编自董天策《足球:社会与文化的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阿根廷足球运动发展的阶段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根廷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20年12月13日,《申报》刊载的《沪代表在全省商会联合会演说词》中写道:“目下举国人民均营议政府以岁收十分之八充作军费”,使国家财政陷于绝境。因此,“对于政府,吾人主张:(一)军事应大改造,废除督军制,全国军队直辖陆军部,用以保卫国家,非为残杀同胞。(二)裁减一部分军队,被裁之人,必使为国家有益之事。(三)恢复地方自治,促进国家工商、教育事业。”
1923年1月,《上海总商会月报》刊载的《今日之三大问题》写道,“目下举国人民均营议政府以岁收十分之八充作军费”“所谓督军,所谓巡阅使,莫不各提私兵,耽于私争,既以其私兵事私争私利,又以其私兵劫掠良民财货,其乱暴无所不至,殆与匪徒同,于国防上不能有丝毫裨补”;这种军队,“自国家平和之点、保护良民生业之点、减少私争内纷之点、节约国费之点言之,宜裁汰之刻不容缓者也”“故裁兵为中国目前急应研究之问题,诚无庸疑者”。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20世纪20年前期的废督裁兵”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统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D B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汉朝:以军事控制为基础,设置郡县和都护府进行直接管理;派遣官员直接干预西域政务;推广中原农耕技术,发展屯田。(4分,答出两点即可)唐朝:推行羁縻政策,注重因俗而治;军事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传播中原文化,促进经济交流。(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维护了边疆稳定,拓展了国家疆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
(1)背景:苏联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展开;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制约工业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遭到重创;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之处:国家战略主导;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服务经济重点领域;多元方式结合;注重技术消化吸收。(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对外开放深化;激活了企业发展动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答案】
(1)阶段特征:1867—1900年:英国文化输入;局限于英国侨民。(2分,答出一点即可)1901—1940年:本土化;工人阶级主导。(2分,答出一点即可)1950年至今:职业化;全球化;商业化。(2分,答出一点即可)
(2)文化价值:充当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媒介;作为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作为拉丁美洲移民社会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见证;展现新兴民族国家体育文化复兴的舞台;打造阿根廷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平台。(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废督裁兵:社会呼声与历史困境(2分)
20世纪20年代前期,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各军阀为争夺地盘与利益,大肆扩充军队,致使“岁收十分之八充作军费”,国家财政濒临崩溃。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防建设无从谈起。在此背景下,“废督裁兵”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
有识之士主张废除督军制,将全国军队收归陆军部直辖,使军队服务于保卫国家而非同胞相残;同时裁减军队,并妥善安置被裁人员,让他们从事对国家有益的工作,还倡导恢复地方自治,推动工商业、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废督裁兵”面临重重困境。军阀视军队为权力根基,不愿轻易裁军;地方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抵制中央对军队的统一管理。加之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推动,“废督裁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真正落实。(8分)
这一时期的“废督裁兵”反映了民众对和平与发展的迫切渴望,也凸显了近代中国在政治变革进程中的艰难与复杂。(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