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幸运,那么,
你应该读读史铁生。
如果你觉得人生不幸,那么,
你也应该读读史铁生。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
乡土中国
史铁生
史铁生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像那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作者简介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剥蚀(shí) 恪守(kè) 亘古(gèn)
撅(juē) 肆意(sì) 坍圮(tān pǐ)
窸窣(xī sū)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颓墙(tuí) 捋(lǚ)
字音字形
第一部分(1—7段):写地坛给作者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8—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第一层(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二层(5—7段):写“我”在地坛获得的人生感悟
段落划分
叩缘·“我”与地坛的关系
学习任务一
PART 01
《我与地坛》是一个表示关系的标题,在作者看来,
“我”和地坛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缘分”
“宿命”
课文研读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
相怜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课文研读
悟景·寻找景物中的生命感悟
学习任务二
PART 02
学习任务二
活动1:请将文章三处写景段落删去,思考无景于文可以吗?
悟景·寻找景物中的生命感悟
学习任务二
活动2:三处景物描写的位置,是否可以随意调换呢?
悟景·寻找景物中的生命感悟
第一处景物描写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第三段)
第二处景物描写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luō)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整体感知
第一处景物描写 句子的效果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第三段)
①景物描写高度契合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蓝色划线句)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古园拟人化,写出了地坛的沉寂,沧桑同我灰暗的情绪相契合。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苦难,“我”只想逃离这个沧桑喧嚣的世界,而地坛的宁静让我梳理纷乱的思绪。
鉴赏景物,品“我”与地坛对话
剥蚀——琉璃淡褪——朱红坍圮——墙散落——砌 栏除去人工雕琢磨灭浮华光芒显露生命本真浮夸的炫耀的高玉雕荒芜我
与
地
坛
地坛
“宁静的去处”
第二处景物描写 句子的效果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luō)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①比喻,将蜂儿比作成“一朵小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儿停在空中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的美
②拟人,赋予蚂蚁、瓢虫等小动物人的情态。
③以动衬静、夸张,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
④夸张,用摔开与万道金光,夸张地突出了露珠坠地时的灿烂
(生机勃勃)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感悟: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运动着,即使是小小的生命,也能活出自己的趣味。园子虽然沉寂、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似乎从园子及园子的生命活动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与那些小昆虫一样,不知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其实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出生是不可选择的,而死也必然会降临。关键是怎么活。
这段文字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写园中生命的律动,形象地展现了生命规律与美好,为下文对生与死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处景物描写 句子的效果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六个譬如的排比铺陈,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地坛中的景物,从灿烂的夕阳、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验证着活着的意义。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获得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研读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像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景物 特点 心情
第一处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茂盛的野草荒腾等事物 荒芜,破败 沉郁,
悲痛
第二处 小昆虫、蚂蚁、蝉蜕、露水、瓢虫等事物 生机,活力 舒畅,
愉悦
第三处 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苍黑的古柏等事物 永恒的生命力 乐观,
豁达
地坛重新给予了我富于感性的鲜活的生活触角,让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人重新获得了对这世界敏感入微的感受。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史铁生
课文研读
语言特色:
寓情(理)于景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表达(暗示)文章主旨;
5.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思考印记
《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他思考了哪些问题?有怎样的感悟?
①关于生死。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设定的过程,任何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
②关于残缺。生命的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
③关于生命、人生。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到达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
整体感知
“我”与地坛的缘分
地坛,又名方泽坛,明嘉靖年间建造,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重要场所。《我与地坛》用“与”字联结“我”的生命经验,赋予地坛多种身份。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地坛的身份,至少写出三个。
①作为园林景象的自然; ②作为亲情联结的纽带;
③作为世俗生活的观察点; ④作为写作之地;
⑤作为自我观照的处所; ⑥作为不可名状的精神家园。
整体感知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小结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会经历像史铁生这样的人生苦难,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也许曾经的你与母亲,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课后小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