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埃及人有酗酒的习惯,目前已知最早关于葡萄酒制造的记录出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由于酗酒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古埃及的先贤强调过有节制的生活,甚至在宴会开始前会有主人将一具木制尸体抬进来,告诫宾客贪杯的下场就是死亡。由此可以推知( )
A.酗酒导致了古埃及的衰落 B.古埃及人最早掌握制酒技术
C.古埃及农业技术水平高超 D.古埃及商品经济的地位突出
2.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如此描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古罗马诗人贺拉西为此写道:“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据此可知( )
①战争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②罗马法有利于帝国统治
③文化在选择与重构中不断发展发展 ④贺拉西处于希腊化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4~16世纪,意大利不少城市平民仍然保留传统观念,认为朴素的灰泥墙和普通的家具代表着灵魂的“高尚”;而生活在大城市的贵族和暴发户则认为规模宏大和富丽堂皇的宅第更能体现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崇高”。这些观念的反差体现出( )
A.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B.宗教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C.文艺复兴的影响范围有限 D.教会的权威逐渐减弱分化
4.“与其同代人(美洲人)相比,印加人最先进的是医学,……他们的外科医师可以切开颅骨顶部作脑手术,他们没有发明任何文字体系,……通过打不同色彩的结绳作统计记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印加文明发展水平最高 B.印加文明独具特色
C.印加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D.印加文明潜力巨大
5.13世纪以来,英国在长期不断的政治改革下,于17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而法国则从18世纪末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在19世纪末确立民主共和体制,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为世间所罕见。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建国路径的差异 B.资产阶级力量的差异
C.指导思想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6.图2是创作于1860年的绘画《邮局:差一分钟到六点》。作品描绘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在伦敦圣马丁勒格兰邮局6点关门前把邮件寄出的场景。据此推断,该作品反映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
图2
A.贫富分化持续拉大 B.都市工作节奏加快
C.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D.市民追求时尚生活
7.起初《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表述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之后恩格斯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相关理论修改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此修改( )
A.使关于阶级斗争的论断更加准确和科学
B.体现恩格斯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C.违背了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论断
D.表明不同作品中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不同
8.1895年,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这说明,当时埃塞俄比亚( )
A.在军备上具有优势地位 B.国内阶级矛盾得到化解
C.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 D.民主精神在战争中发扬
9.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
A.均未准确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10.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国家革命出现的一些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国家 内容
中国 1920年8月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成员有陈独秀、李达等,陈独秀为书记
朝鲜 1920年,朝鲜劳动共济会作为第一个革命的工会组织在汉城(今首尔)成立
越南 胡志明于1925年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组织共产团
印度尼西亚 1920年5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成立后,加强对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
A.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 B.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
C.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D.亚洲国家的经济腾飞
11.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观点( )
A.深刻揭示了“二战”爆发的根源 B.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D.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
12.图1与图2分别是联邦德国和苏联印发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图1《自由之路》、图2《笑里藏刀》)。该组宣传画反映了( )
A.美国援助西欧的真相 B.美欧间矛盾的初显
C.美苏经济体制的差异 D.不同意识形态之争
13.20世纪后二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 )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B.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普京的民族主义国家道路
14.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
东亚模式 拉美模式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
政府干预 灵活务实 僵化迟钝
政治稳定 政局稳定 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
A.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 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
15.当今,实现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自主学习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极高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且人工智能并不能解决落后地区需要解决的工业化和就业问题,因为它对高重复、低创造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有很强的替代作用。由此可推知,人工智能的发展( )
A.导致了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B.违背世界工业化发展潮流
C.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D.削减了各国整体就业机会
16.“构建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对全世界的民族认同。……事实上,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标识是无价的。”基于这一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着重( )
A.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B.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C.加深公共卫生合作 D.增强文明交流互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烟草原产于美洲,16世纪后期开始成批进入英格兰,随后,政府鼓励海外种植烟草、征收烟草税、成立烟草专营局,对烟草实行政府定价。18世纪初,大不列颠成为大西洋烟草贸易获利最多的国家,1776年前,部分垄断了北美﹣不列颠﹣印度的烟草贸易。
——摘编自袁利宏《近代早期烟草全球化与西欧殖民帝国的政府干预》
材料二
1612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成功种植了第一批烟草,1617年弗吉尼亚运往英国的烟草2万磅,1628年达37万磅。烟草种植在弗吉尼亚人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一位同时代的弗吉尼亚人说:“我们除了烟草没有其他贸易,但是烟草的贸易却能给我们提供一切:肉类、酒类、衣服和金钱。”在英国销售烟草时,“弗吉尼亚人”“黑人男孩”(Blackboy)被作为烟草店的招牌。与此同时,英国在马里兰、加勒比海、南美等地大面积种植烟草,并最终使这些地区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摘编自刑玲玲《美洲奴隶制烟草种植业与英帝国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述烟草传入英国及“获利最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烟草的种植和销售给英国带来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表3 列宁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及观点统计
发表时间 著作&文章名称 主要观点
1901— 1902年 《怎么办?》 把党建设成为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先锋和核心,有严密组织纪律的组织,强调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1905年 《无产阶级和农民》 要“把农村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就像组织城市无产阶级一样,并把它同后者一起组织成为独立的阶级政党”,使之成为稳固的工农联盟。
1916年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自身具有无法解决的矛盾,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口号
1917年 《四月提纲》 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口号,落后国家必须“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18年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规划,将发展工业同发展小农经济对立起来。
1918年 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首先支持先进国家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同时要支持一切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主革命运动。
——整理自饶旭鹏《列宁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主义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主义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在1701~1751年间仅增长了5%,其中的20~30年代甚至出现负增长。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45%,1811~1821年间,增加到1.8%,1681~1821年,英国人口增长133%。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1801年时915.6万,1831年达1405万。这种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在此期间,英国农牧业得到发展。政府又逐步在全国推行斯品汉姆兰法,此法规定按人口和物价状况领取救济金,这使儿童实际上成为一种收入的来源,因而刺激了人口出生率增长。
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的增长,反映了英国人口的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1701年,西北部人口占人口的20.3%,伦敦和南部占56.5%,到1831年,西北部占28.3%,伦敦和南部50.1%。就人口的流向看,据统计,1701年和1831年的人口,农业区分别是194.9万、369万;工商业区分别是195.4万、631.8万。175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1/4,1801年上升到33.8%,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上升到50.2%。
人口重心的转移,使原来落后但矿产资源丰富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得以开发,这样就形成了分布较广、各具特色的多个经济发展中心。如,1861年时,东南部的伦敦人口280万,仍居英国首位,其次是西北部的利物浦人口44万、曼彻斯特36万,都为棉纺织中心。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说明其成因。(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要求。(12分)
材料
传统国际秩序的本质是将建立在西方这一“地方性”的政治经验和价值判断等推广至全球,构筑由单一霸主国家主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格局。然而,随着西方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西方数百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旧逻辑越来越无法与新格局相适应,国际秩序的转型成为历史必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提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国方案”也就具有了时代必要性。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不是要输出中国模式或让中国取代西方,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目标。它强调全球治理在认可价值多元和价值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D C A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原因:新航路开辟,开通了欧洲到美洲与亚洲的航路;英国早期殖民扩张,发展种植园经济(殖民地种植成本较低);英国政府政策干预,英国政府力量的强大(海上霸主)。(一点2分,答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2)影响:推动美洲的英属殖民地烟草业的发展;给英属殖民地带来巨大的利润,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加快英国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形成强大的殖民帝国;导致英属殖民地经济结构单一,加强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加强英国与殖民地的文化联系。(一点2分,答四点给8分,其他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18.【答案】(14分)
(1)内容: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纪律性、民主集中制以及革命先锋作用;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或提出建立工农联盟);针对俄国特殊的国情,提出落后国家可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提出了帝国主义论,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内部矛盾;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影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促成了工农联盟,壮大了革命力量;为十月革命的成功指明了方向,定了基础;帝国主义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殖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指导;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6分。每点2分,任三点得6分)但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理论(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了苏俄的客观实际,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分)
19.【答案】(14分)
(1)状况:工业革命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后快速增长。(2分)
成因: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为迅速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就业可能性;工业革命早期,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工人寿命一般很短,工人为了生存,只有提高生育率;工业革命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分)
②医学和卫生事业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1分)
③政府和人口政策的推动,刺激了人口出生率增长。(1分)
(2)特点:人口持续高速增长;人口重心从东南向西北转移;人口流动频繁(从农业区向工业区流动;从乡村向城市流动)。(3分)
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改变英国经济地理格局(提高英国整体经济水平);带动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发展。(4分)
20.【答案】
示例
论题:时代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2分)
论证:(10分,建议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论证)
国际: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使权力分配呈现多维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交往频繁;全球挑战日益凸显,人类命运趋向统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不合理。(6分)
国内: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外交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潜力能够架起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理解之桥,搭建不同意识形态融通对话的平台,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