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6单元《科技与生活》
单元主题 科技改变生活——探索现代技术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科技改变生活——探索现代技术的奥秘”
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磁悬浮等现代科技,探究技术原理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科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情境
“未来科技博览会”
学生化身“科技体验官”,通过三项任务参与虚拟科技博览会:
1.任务一:解密AI大脑(第1课)——体验人工智能应用,理解机器学习原理;
2.任务二:科技利弊辩论赛(第2课)——分析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伦理争议;
3.任务三:磁悬浮设计师(第3课)——制作磁悬浮模型解决交通问题。
最终成果:举办班级“科技与生活”成果展,发布《科技向善倡议书》。
三、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
学习内容 12.1 技术包括方法、程序和产品 12.2 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2.3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促进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解释常见科技产品原理(如磁悬浮); ②辩证分析技术应用的利弊; ③设计解决方案并物化模型。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专用工具》《磁悬浮列车》《科技改变世界》三课,聚焦科技产品的设计原理、技术应用与社会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工程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第20课《专用工具》以核桃夹、磁悬浮笔架等工具为例,分析专用工具的结构(如限位点、防滑纹、握把、轴)与功能关系。 通过拆解、制作模型(如简易磁悬浮装置),理解工具设计的科学原理(如杠杆原理、电磁力应用)。
第21课《磁悬浮列车》探究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电磁力抵消重力)、驱动技术(直线电机)及优势(低摩擦、高速、节能)。模拟磁悬浮实验(如用磁铁使物体悬浮),分析能量转换(电能→动能)。并结合中国磁悬浮列车案例(如上海磁浮线),强调国产科技成就。
第22课《科技改变世界》讨论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5G通信的利弊;分析科技创新的双刃剑效应(便利性 vs 伦理风险)。对比传统与科技化生活方式(如手写书信→视频通话),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课呈现“工具原理→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的递进式逻辑。通过“工具拆解-技术模拟-社会讨论”的实践链条,帮助学生:
1.掌握科技产品的设计逻辑(如功能导向的结构优化);
2.理解能量转换(如电磁能→机械能)在技术中的应用;
3.形成对科技发展的辩证认知,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注:教学设计需紧扣青岛版教材案例(如核桃夹限位点设计、中国磁悬浮技术),强化本土科技成就与文化自信。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解释人工智能、磁悬浮等技术的基本原理;
2. 举例说明科技对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影响。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磁悬浮的斥力作用;
2. 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技术应用的利弊。
探究实践 1. 编程实现简单AI图像识别(Scratch);
2. 制作磁悬浮模型并优化承重方案。
态度责任 1. 形成“科技向善”的伦理观;
2. 培养安全使用技术的意识(如数据隐私)。
六、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六年级学生熟悉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但对技术原理(如算法、磁场)缺乏系统认知。
2.学习难点:理解基因编辑的分子机制;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
3.兴趣点:对AI交互、磁悬浮实验兴趣浓厚,热衷角色扮演类任务。
七、学习活动设计
(一)任务一:解密AI大脑(第1课)
1.主题:我的AI助手会思考吗?
2.目标:理解传感器与算法的作用
3.达成方式:
(1)实验:用Scratch模拟人脸识别程序(信息技术融合)
(2)辩论:“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棋手是智能吗?”(语文/逻辑思辨)
(二)任务二:科技利弊辩论赛(第2课)
1.主题:基因编辑是天使还是魔鬼?
2.目标:辩证看待技术双面性
3.达成方式:
(1)案例分析:整理CRISPR技术治疗疾病与伦理争议(社会/伦理教育)
(2)角色扮演:分饰科学家、患者、伦理委员发表观点(跨学科表达)
(三)任务三:磁悬浮设计师(第3课)
1.主题:建造零摩擦列车
2.目标:应用磁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达成方式:
(1)工程制作:用钕磁铁、铜线圈制作悬浮模型(工程实践)
(2)数据测试:记录承重与能耗关系(数学建模)
八、教学方法
1.项目式学习(PBL):以“科技博览会”驱动任务,如为磁悬浮设计展会海报(美术融合)。
2.实验探究法:对比电磁铁与永磁体悬浮效率,强调变量控制(如电流强度)。
3.情境模拟法:模拟联合国会议,辩论基因编辑全球治理方案(国际理解教育)。
九、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4人小组分工(程序员、工程师、伦理分析师、记录员)。
2.批判性思维工具:使用“利弊矩阵”评估技术风险(如共享隐私数据换取便利)。
3.迁移应用:将磁悬浮原理迁移至解决校园食堂送餐效率问题。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
1.过程性评价(70%):学习单、实验操作、辩论表现
2.成果评价(30%):磁悬浮模型功能性、倡议书创新性
(二)活动评价表
活动1:专用工具 工具功能认知 列举3种工具用途 分析工具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提出工具改进方案并论证可行性
模型制作 完成基础模型组装 模型体现核心功能(如杠杆原理) 添加创新设计(如多功能结构)
合作实践 参与小组分工 主动分享设计思路 协调组员解决技术难题
活动2:磁悬浮列车 原理理解 复述磁悬浮基本原理 对比磁悬浮与传统交通差异 用实验验证“同极相斥”原理
实验操作 完成磁悬浮小车基础演示 记录悬浮高度与磁铁间距关系 设计变量实验探究悬浮稳定性
技术应用 列举1项磁悬浮技术应用 分析技术优势(如节能、高速) 提出新型应用场景(如医疗设备)
活动3:科技改变世界 影响分析 描述1项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 对比科技应用前后的社会差异 论证科技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案例调研 收集1个科技变革案例 整理案例关键数据(如效率提升百分比) 制作图文报告分析技术迭代过程
辩证思维 指出科技应用的1项弊端 提出规避弊端的解决方案 设计“科技伦理”倡议书
分层作业设计
活动1:专用工具(第1课)
基础作业 列举5种专用工具及其用途 ★:列举3种工具
★★:正确描述用途
★★★:补充工具工作原理
提升作业 用纸盒制作简易核桃夹模型 ★:完成基础结构
★★:实现夹碎核桃功能
★★★:添加省力设计(如延长握柄)
拓展作业 设计“单手开瓶器”创意方案 ★:画出草图
★★:标注核心部件功能
★★★:用废旧材料制作原型并测试
活动2:磁悬浮列车(第2课)
基础作业 解释磁悬浮列车悬浮原理 ★:复述“同极相斥”
★★:说明电磁铁作用
★★★:对比超导磁悬浮技术差异
提升作业 记录磁铁悬浮高度实验数据 ★:完成3组数据记录
★★:绘制高度-间距折线图
★★★:分析最佳悬浮条件
拓展作业 设计“磁悬浮笔筒”并测试稳定性 ★:提出设计构想
★★:实现悬浮效果
★★★:解决晃动问题(如添加导向轨)
活动3:科技改变世界(第3课)
基础作业 撰写“智能手机的利与弊”短文 ★:列举2利1弊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
★★★:提出合理使用建议
提升作业 调研“移动支付”对生活的影响 ★:采访3人记录观点
★★:统计支付效率提升数据
★★★:分析信息安全风险及对策
拓展作业 策划“未来科技展”主题海报 ★:呈现1项未来技术
★★:说明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
★★★:论证技术伦理边界
分层作业设计说明:
1.评价维度聚焦核心能力:工具认知(结构功能)、原理理解(科学思维)、实践创新(技术应用)。
2.作业分层:
(1)基础作业:知识识记与复现(如列举工具、复述原理)
(2)提升作业:数据分析与简单设计(如实验记录、模型制作)
(3)拓展作业:创新应用与辩证思考(如解决技术难题、论证伦理问题)
3.三星级标准强调:
(1)创新性(如添加省力设计)
(2)深度分析(如对比技术差异)
(3)解决方案可行性(如提出信息安全对策)
此作业设计紧密贴合课标要求,通过递进式任务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创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