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2)】专题05 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2)】专题05 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3:41:1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5 诗歌鉴赏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2.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上片写景通过视角转换,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展开,“十里西畴熟稻香”描绘辽阔稻田的稻香扑鼻,是远观之景。“槿花篱落竹丝长”聚焦篱边槿花与细长竹枝,转为近处细节。“垂垂山果挂青黄”写山果垂挂枝头,视角抬升至山间,由低向高延伸。
【导语】这首《浣溪沙·江村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蜀中江村的秋日风光。上片通过稻香、槿篱、山果等意象展现田园丰收之景,下片以“浓雾”“薄云”点出秋天气息,末句“不须飞盖”暗含从容气度。全词写景细腻生动,在戎马生涯中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欣赏,体现了范成大作为文人将领的独特视角。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本词中描写了词人身着戎装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见优美的田园风光。作为一个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词人在看到防区内这一派美丽而又丰饶的田园风光时,既充满了欣喜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平添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本诗并无“深沉忧伤”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
空间距离的远近推移,远景与近景的交替:“十里西畴熟稻香”以宏观视角展现秋日田野的全景,通过“十里”强调空间的辽阔感,稻香的嗅觉描写则突破视觉局限,形成视听结合的立体画面。“槿花篱落竹丝长”镜头拉近至农家院落,木槿花与竹丝的细节描写聚焦于具体景物,从远到近的视角转换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垂垂山果挂青黄”进一步收束至山果的特写,以“垂垂”状其饱满形态,视角从平地转向山坡,形成由低到高的空间延伸。 空间层次丰富,立体展现江村秋景,增强画面动感与身临其境之感。
上片通过远近交错的视角,使景物描写空间感鲜明,立体呈现江村道中秋日田园的丰饶与生机,体现了范成大田园诗“以景见情,情景相生”的创作特色。
(2025·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意二首(其二)
[唐]杜甫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从村舍檐影写起,以村舍周边景色和村居闲事来遣怀自娱。
B.首联下句描写渡口边的流水连绵曲折远去,动静结合,凸显了诗人孤独沉闷的心情。
C.颈联用视觉形象和嗅觉感受,描绘了一弯新月被云遮掩、缕缕花香暗传的幽美景色。
D.尾联不仅叙写了赊买邻家美酒来遣怀,而且用“夜”字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相关联。
4.颔联中的“圆”字,有的版本作“寒”字。请你从“圆”“寒”中任选一个,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3.B 4.例如:选“圆”字。“圆”字绘出沙洲圆形轮廓,与聚宿的雁群相映成趣,画面静谧和谐。其与“明火”形成动静对比,亦暗含“团聚”之意,呼应尾联村居温情,凸显乡野闲适。
示例:选“寒”字。“寒”字点出秋夜沙洲清冷,借雁群因寒相聚,暗衬环境寂寥。与“明火”冷暖反衬,既现季节特征,又隐寓诗人漂泊孤寂,为尾联赊酒遣怀蓄势。
【导语】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江村暮色,檐影、津流、野火、宿雁等意象,暗含隐逸之趣。“云掩初弦月”一联虚实相生,嗅觉与视觉通感,烘托出静谧中的生机。尾联“稚子赊酒”平添生活意趣,全诗以景遣怀,在萧散中见温润。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B.首联下句“津流脉脉斜”的意思是:村外渡口那里一片寂静,水流脉脉含情,从村边斜斜地流过。这里写了寂静的渡口以及从村边斜斜流过的水,动静结合,首联通过“檐影落”“津流斜”勾勒村居暮色景象,营造了宁静、柔和的村居暮色氛围,从全诗来看,诗人通过描绘檐影、津流、船火、宿雁、云月、花香等清幽景色,以及尾联“邻人赊酒”的生活琐事,整体表达的是村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得,并无孤寂沉闷之感。选项“凸显了诗人孤独沉闷的心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B。
4.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作答时先解释所选字的字面含义,再结合诗句明确其在诗中的具体指向(如“圆”指沙洲形状,“寒”指沙洲触感),接着可分析所选的字对画面、感官的塑造作用,是否形成对比、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还可以探究所选的字与诗人心境的关系,或对烘托全诗的氛围所起到的作用等。
例如,选“圆”字。“圆”本义为圆形,诗中形容沙洲轮廓,与“宿雁聚”形成“雁群栖于圆沙”的具象画面,突出形态的规整和谐。与前句“野船明细火”形成对比:“明火”是动态光点,“圆沙”是静态面状,动静互补,丰富视觉层次。“圆”暗含“圆满”“团聚”之意,雁群聚于圆沙,隐喻生活的安稳感,契合全诗遣怀自娱的闲适基调。圆沙的“团聚”意象与尾联“邻人美酒”“稚子赊酒”的人间温情呼应,强化“村居生活和睦”的主题,传递出村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得,与全诗宁静柔和的氛围浑然一体。
又如:“寒”本义为清冷,诗中赋予沙洲触觉感受,暗示秋夜的萧瑟,与“宿雁”栖息形成因果(雁因寒而聚)。与“野船明细火”形成冷暖对比:火光的“暖”反衬沙洲的“寒”,以局部暖意凸显整体环境的清寂,增强画面张力。“寒”字暗喻诗人漂泊的孤寂感(如晚年流离的苍凉),为尾联“赊酒遣怀”埋下情感伏笔,隐含借酒消愁的沉郁。“寒沙”的清冷意境与首联“檐影落”“津流斜”的暮色氛围相承接,共同铺陈出孤寂的底色,与尾联的生活场景形成“景冷情暖”的反差。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月
方干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助读材料]①诗中的“新月”与地理学科中的“新月”不同,诗中“新月”指月牙儿,其形状可参考下图中的“蛾眉月”。②白居易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③珠箔:珠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押ang韵。
B.“入夜天西见”写月亮出现的方位,“蛾眉冷素光”则写月亮的形状和光亮。
C.第三联写诗人隔着珠帘望月,看见一枚新月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
D.“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十五夜满月的期待之情。
6.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5.C 6.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
【导语】方干的《新月》以细腻笔触捕捉月牙儿的清冷之美。首联点明方位与形色,颔联巧妙以“潭鱼惊钓”“云雁怯弓”的比喻,赋予新月动态的灵性,暗合其纤细如钩的特点。颈联转写月光轻抚珠帘粉墙的朦胧意趣,尾联由新月遥想满月桂香,时空流转间展露对自然之美的怜爱。全诗炼字精准(“冷”“怯”“怜”),虚实相生,40字浓缩月夜清辉。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是说新月隐隐约约靠近珠帘,缓缓地升到粉墙之上,并非“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该选项对诗句理解错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想象力体现的分析。
第二联“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诗人从新月的形状展开联想。新月如蛾眉,其形恰似钓钩、弯弓。“潭鱼惊钓落”,可理解为:潭中的鱼儿好似误以为是钓钩落下,因而受惊;“云雁怯弓张”,即云朵间的大雁仿佛觉得是弯弓拉开,故而胆怯。诗人不只是单纯描写新月之形,还通过想象,赋予潭鱼、云雁以人的“惊”“怯”心理,把静态的新月写得灵动鲜活,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新月形状特点,也展现出奇妙的艺术构思,体现丰富想象力。
(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7.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8.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答案】7.①骑马看枫;②倚阑流泪。 8.选择“伤感之梦”。理由:诗人回忆旧游而流泪,伤感美好时光的流逝。
选择“美好之梦”。理由:诗人追忆旧游的快乐,沉醉成都生活的美好。
【导语】这首诗以今昔对比勾勒情感脉络。前两句追忆成都红楼下马赏丹枫的旧景,画面绚丽;后两句写当下回首旧游,西风泪洒,虚实相生间,既含对往昔的眷恋,又有岁月流逝的怅惘,短短四句,情感深沉婉转。
7.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描绘了在五门西角的红楼之下,骑在马上观赏那棵丹枫树的画面。由此可知,这是“骑马看枫”的场景。
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诗人回首往昔游历如同在梦中,迎着西风倚着阑干流泪。由此可知,这是“倚阑流泪”的画面。
8.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示例一:选择“伤感之梦”。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回首旧游”点明诗人在回忆往昔,而“如梦里”将过去的经历比作梦境,暗含时光已逝、往事如烟的怅惘。“西风吹泪”则直接以“泪”字渲染伤感氛围,西风萧瑟更添悲凉之感。由此可知,“梦”在此处并非指梦境的美好,而是借“梦”的虚幻感,表达对旧游消逝的哀伤,故为“伤感之梦”。
示例二:选择“美好之梦”。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回忆在成都红楼下骑马观赏丹枫的场景,“丹枫”色彩绚烂,“马上看”的姿态亦显悠然,画面充满生机与惬意,可见旧游时光令人眷恋。“回首旧游如梦里”中,“梦”可理解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如同梦境般令人沉醉。由此可知,诗人借“梦”传达对成都生活的怀念,故为“美好之梦”。
(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自古”和“逢”,点出“悲秋”这一传统看法时代久远、观点固化。
B.第二句紧承首句,道出了诗人“秋日胜春朝”与众不同的见解,态度鲜明。
C.第三句描绘一排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的明丽秋景,诗人悲秋的情绪一扫而空。
D.尾句“诗情”被“晴空一鹤”的景象激发,并被引向蓝天,展现开阔视野。
10.同为刘禹锡的诗歌,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请赏析其效果。
【答案】9.C 10.1、对比:《秋词二首》(其一)将“悲秋”的论调和“胜春朝”的看法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将“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
2、比喻:《秋词二首》(其一)诗人以“鹤”自喻,表现秋天的生机,又表现诗人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自己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到惆怅,但他却相当达观。
3、借景抒情:《秋词二首》(其一)借描写晴空下白鹤飞上蓝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情和高远爽朗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抒发诗人豁达襟怀和新陈代谢的哲理思考。
【导语】刘禹锡《秋词》以逆向思维破题,首句解构“悲秋”传统,次句立“胜春朝”新论。三句“晴空一鹤”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抽象诗情具象化为冲天白鹤,尾句“碧霄”拓展出超逸的精神维度。全诗以对比手法完成对秋日的审美重构,展现诗人豪迈旷达的胸襟。
9.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
C.“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了自己激越向上的诗情和对秋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在此作者并无“悲秋”的情绪;
故选C。
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
《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不同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秋天是悲伤和寂寥的象征,“我言秋日胜春朝”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秋天的景色甚至超过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样的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也对传统的悲秋观念提出了挑战。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这两句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同时,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里面既表现秋天的生机,又表现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在此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沉舟”“病树”自喻,表现自己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到惆怅,但他却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之情。同时诗人用“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江面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积极向上的景象,抒发诗人豁达襟怀和新陈代谢的哲理思考。
11.(2025·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词人率领随从骑马狩猎的壮阔场景,借此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B.“狂”是词眼,全词围绕这个字展开叙述描写,表现出词人桀骜不驯的一面。
C.牵黄犬,托苍鹰,戴锦帽,着貂裘,寥寥数语,一个意气风发的太守形象跃然纸上。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自己身体尚好,仍可为国征战。
(2)请分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B
(2)表现手法:用典。
表达效果:词人用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希望朝廷能再次重用自己。
【导语】这首词以豪放激昂的笔触,展现了苏轼虽鬓微霜仍壮心不已的豪情。上阕通过“牵黄擎苍”“千骑卷平冈”的狩猎场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太守形象;下阕借冯唐典故,抒发了渴望报国的壮志。“射天狼”的结尾,更是将这种豪情推向高潮,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特色。
【详解】(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B.根据全词可知,“狂”是这首词的词眼,全词围绕“狂”字展开,如出猎时的装扮、气势等,但这里的“狂”体现的是词人的豪情壮志、渴望建功立业,并非“桀骜不驯”;
故选B。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后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太守。词人在此以魏尚自比,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被贬,但仍然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新任用,能够奔赴边疆,建功报国。这种用典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12.(2025·上海·中考真题)了解相关信息后,小申创作了诗歌表达对子弹库帛书回归这一事件的心情,请分析修改稿较原稿的精妙之处。
归来(原稿) 归来(修改稿)
曾经你在幽暗的山顶哭泣,我于历史的幽径中找寻, 在泛黄岁月的黯淡光影里, 我在等风也等你。 如今你跨越重洋归来,带着岁月斑驳的痕迹, 我在浪潮中澎湃难平。 在曙光初照的温暖怀抱中, 我热泪盈眶终于等到你。 曾经,你在异国蒙尘,在幽暗的山顶哭泣, 我于历史的幽径中找寻, 在泛黄岁月的黯淡光影里, 满心怅惘,盼你昭和。 等风也等你。 如今,你跨越重洋归来,带着岁月斑驳的痕迹, 我在浪潮中澎湃难平。 在曙光初照的温暖怀抱中, 热泪盈眶,迎你归根, 终于等到你。
【答案】修改稿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和主题深化上都比原稿更精妙。情感上,原稿较单一,修改稿增添帛书异国蒙尘的描述,让情感从遗憾、期盼过渡到重逢欣喜,层次更丰富;语言上,修改稿用词更精炼优美,如“盼你昭和”“迎你归根”等表述,增强了文学性与感染力;结构上,修改稿拆分原稿连续描写,插入帛书异国经历,叙事节奏更清晰合理;主题上,修改稿通过“迎你归根”等语句,着重强调帛书回归故土的意义,深化主题表达。
【导语】这首诗歌以“归来”为主题,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流失文物回归的动人历程。原稿与修改稿均采用两段式结构:前段描写文物在异国蒙尘的怅惘,后段表现回归故土的激动。修改稿通过“异国蒙尘”“盼你昭和”“迎你归根”等更精准的表述,深化了文化寻根的主题,情感表达更为细腻饱满,凸显了中华儿女对文物回归的深切期盼与喜悦。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情感表达更丰富有层次:原稿主要围绕等待帛书归来的期待和重逢的激动展开,情感线索较为单一。而修改稿加入“曾经,你在异国蒙尘”“满心怅惘,盼你昭和”等语句,先勾勒出子弹库帛书流落异国、蒙尘受辱的画面,营造出遗憾、痛心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对帛书的遭遇产生共情。这种情感铺垫为后续“如今,你跨越重洋归来”时的激动欣喜做了衬托,让情感从最初的惋惜期盼,逐步转变为重逢时的热烈,形成了清晰的情感层次,更能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
语言运用更精炼优美:在词语选择和搭配上,修改稿展现出更高的水准。比如,将“我在等风也等你”前添加“满心怅惘,盼你昭和”,“盼你昭和”比单纯的“等你”更具文学底蕴,“昭和”一词既蕴含着重见光明的美好寓意,又带有典雅的韵味,使表达更加精致。结尾处“热泪盈眶,迎你归根,终于等到你”,用“迎你归根”替代原稿的“等到你”,精准地突出了帛书回归故土这一核心事件,简洁有力且意境深远,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结构安排更清晰合理:修改稿对诗歌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它打破原稿连续描述等待过程的方式,在其中巧妙插入对帛书异国经历的叙述,使诗歌的叙事节奏变得错落有致。这种结构调整,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明显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变化,如同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帛书的漂泊与回归,使诗歌的内容层次更加清晰,避免了原稿平铺直叙可能带来的单调感,提升了阅读体验。
主题深化更突出明确:修改稿通过精心设计的语句,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迎你归根”这一表述,相较于原稿,不仅仅强调帛书的归来,更着重突出了“故土”这一关键概念,深刻表达了子弹库帛书回归对于文化传承、民族情感的重要意义。这种主题的深化,让读者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文化瑰宝回归的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使诗歌的内涵得到升华。
(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于郡城①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郡城:地名。②楚:地名。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3.首句以“青枫”“雨”两种意象起笔,有什么作用?
14.三、四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答案】13.营造了凄凉冷清的送别氛围,奠定了全诗忧愁感伤的基调,烘托了对好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答到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4.示例1:都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明月、白云送朋友,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示例2: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白云人格化,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导语】此诗以飒飒青枫、凄凄秋雨起兴,勾勒出萧瑟迷离的楚地秋色。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孤舟逐客与白云相送的虚实对照,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化作超越时空的深情陪伴,意境空灵而情韵悠长。
13.本题考查意象、画面与意境。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青枫”与“雨”是描写送别地自然风物的,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营造了凄凉冷清的送别氛围。“飒飒”“凄凄”描写风雨声的,这种凄清的天气也奠定了全诗忧愁感伤的基调。有情人见秋色,必生离别之情,增添了人生别离感伤的愁绪。
1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诗人李攀龙以白云“相送”的形式描述,将白云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动作。这种手法使得原本无生命的白云仿佛有了灵性,能够主动陪伴明卿,直至大江西。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因此,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寄情于景,把明月、白云人格化,借明月、白云送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据此回答即可。
(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蝶恋花·送春
[南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______青春①,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②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①青春:指春季。②便:即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随风飘舞的柳絮引起词人的想象,柳絮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探看春的去处,把春找回来。
B.词人远望暮春碧野,听到传来杜鹃的欢啼声,词人以为杜鹃无情,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愁苦。
C.词人用“黄昏”“潇潇雨”两个意象,描绘一幅黄昏时分春雨潇潇的画面,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氛围。
D.词的上片借“柳”表达了词人惜春之情,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惜春不得,无奈送春的伤感之情。
16.你更喜欢把下面哪个字放入横线中,请简要说明理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 青春,少住春还去。
A.留 B.系
【答案】15.B 16.“系”字;理由:拟人化,柳条欲“系住”春天,突出惜春之痴;动态感,与“千万缕”呼应,展现柳丝缠绕之态;“留”字直白,“系”字含蓄隽永。
【导语】这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上片借垂杨、柳絮写留春不住,下片用杜宇、风雨绘送春之景。全词借景抒情,以“系春”等痴语、凄迷意象,将惜春伤春之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尽显婉约词风。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绿满山川闻杜宇”可知,杜宇(杜鹃)的啼声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悲愁,而非“欢啼声”。且下句“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意为:即使杜鹃本是无情之物,难道也不懂人的愁苦吗?这是借杜鹃啼鸣烘托词人的悲愁,并非说杜鹃“无法理解内心愁苦”;
故选B。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楼外垂杨千万缕”可知,垂杨枝条繁复绵长,“系”字将柳条拟人化为欲用丝缕缠绕春的主体,与“千万缕”形成视觉上的呼应,仿佛柳枝正动态地试图捆绑春天,比“留”字更具画面张力;从“少住春还去”来看,春天短暂易逝,“系”字以缠绕之姿强化了挽留的痴态,比“留”的直白表述更显含蓄,通过动作的象征性传递出深沉的惜春之情。由此可知,“系”字在拟人化、动态感与情感表达的隽永度上更贴合词句意境。
(2025·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宿泸山①
杨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注释】①诗人被流放云南返蜀省亲,途经建昌(今西昌),恰逢彝族传统火把节,夜宿泸山光福寺看到山下燃起火把,作此诗。
17.下列对本诗情感基调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老夫”自称,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
B.本诗通过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C.本诗以奇绝想象描绘盛景,展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豁达心境。
D.诗人借“天门”“星斗”等意象,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
18.这首诗运用奇绝的想象描绘泸山夜景,请结合诗句“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作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
诗人运用奇绝的想象和比喻的修辞,将火把节的灯火比作落下的星斗,通过“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的夸张手法,生动描绘了泸山夜景的璀璨壮观,展现出一种浪漫奇幻的意境,也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导语】本诗描绘诗人夜宿泸山时,目睹彝族火把节的盛景(山下燃起火把),通过“惊破天门夜未关”“满天星斗落人间”等奇绝想象,展现了一幅璀璨壮观的夜景。注释提到诗人虽被流放云南,但此时是返蜀省亲途中,恰逢火把节,诗中并无悲叹、怨恨或孤独之情,而是以热烈夸张的笔触赞美自然与民俗的融合。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表述错误。首句“老夫”只是自称,无“深切悲叹”之意,这首诗以惊破天门夜未关为高潮,满天星斗落人间为结尾,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全诗基调积极;
B.“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表述错误。诗人虽被流放云南,但此时是返蜀省亲途中,恰逢火把节,诗中并无悲叹、怨恨或孤独之情,而是以热烈夸张的笔触赞美自然与民俗的融合。诗中火把节场景热烈,不是反衬“孤独寂寞”,反而体现诗人沉浸其中的愉悦;
D.“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表述错误。此诗为诗人夜宿泸山时,目睹彝族火把节的盛景(山下燃起火把),通过“惊破天门夜未关”“满天星斗落人间”等奇绝想象,展现了一幅璀璨壮观的夜景。“天门”“星斗”意象用于描绘夜景之壮丽,非表达怨恨;
故选C。
18.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一句,意思是:是谁把天幕敲碎了,使得漫天的星星如同散落人间一般。诗人运用奇绝的想象,将火把节的灯火比作为“有人把太空敲粉碎了”而产生的“落人间的星斗”,虚构出一种天崩地裂、星河倾泻的奇幻景象,将现实场景升华为奇幻画面,生动描绘了泸山夜景的璀璨壮观。这不仅突出了火把节夜晚的明亮与热闹,更以超现实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与赞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溪①行(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清溪:江名。位于池州,李白仕途不顺,753年离开帝京游历此地。②新安江:江名。
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诗人用一个动词“清”,表现清溪的水色给他的感受,和其他江水相较,用“异”突出清溪水色的独特。
B.第三、四句诗人向澄澈的新安江发问,认为它比不上清溪,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更加突出清溪水的清澈。
C.第五、六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以“明镜”“屏风”为喻,从侧面体现清溪风景之美,人鸟入画,极富画面感。
D.第七、八句诗人使用听觉,情景交融,写入夜时天涯游子听到了猩猩的啼叫声,营造出一个清幽空寂的境界。
20.本诗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相似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19.C 20.(1)本诗与《小》的情感变化都是先乐后悲,由轻松惬意到悲凉伤感。(2)由清溪景色之美产生轻松愉悦之情。(3)因猩猩啼叫引发作者(仕途不顺)的孤寂伤感情绪。
【导语】此诗以“清”字统领,前六句绘清溪清澈如镜、风景如画,流露赏景之乐;末两句借猩猩啼叫,抒漂泊之愁。写景从视觉到听觉,情随景迁,于明丽中见孤寂,尽显李白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又难掩忧伤的复杂心境。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可知,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两岸的群山,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清晰地映在清溪之中,这是从正面直接描绘清溪的清澈以及周围景色的优美。由此可知,选项中“从侧面体现”的表述错误,这两句是正面描写,并非侧面;
故选C。
20.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可知,前六句以“清我心”直抒对清溪清澈水质的喜爱,用“明镜”“屏风”比喻溪水如镜、两岸如画,描绘人鸟倒映的明丽画面,字里行间流露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由此可知,前半部分情感基调为“乐”,与《小石潭记》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赏景愉悦一致。
结合“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可知,傍晚猩猩的啼叫打破宁静,“空悲”直接点出诗人作为“远游子”的悲愁,暗含仕途不顺、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感陡然转为伤感。由此可知,这与《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环境寂寥引发的孤寂悲凉相似,均为景境触发内心隐痛,体现“由乐转悲”的情感轨迹。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
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
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
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
22.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答案】21.C 22.①《西江月》更愁苦,如“孤光”侧重抒发离别的孤寂,“凄然北望”写出被贬的悲凉。②《水调歌头》整体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
【导语】苏轼此词以中秋夜为背景,通过“大梦”“秋凉”等意象,展现被贬后的孤寂苍凉。“酒贱客少”“月明云妨”暗喻仕途坎坷,结尾“凄然北望”将思亲与失意交织。全词虚实相生,以景写情,体现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21.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赏析。
C.“酒贱常愁客少”并非指因酒劣而客人少,结合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可知,是借“酒贱”暗喻自身境遇落魄,被贬后身份低微,导致门庭冷落。此句重在表现世态炎凉,而非直接因果。
故选C。
2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西江月》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奠定悲凉基调。“酒贱常愁客少”直陈被贬困境,“把盏凄然北望”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政治失意的孤寂。全词充满“秋凉”“孤光”“凄然”等冷色调意象。
《水调歌头》虽有“不应有恨”的短暂矛盾,但最终以“千里共婵娟”升华,既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又是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是用月之永恒消解人生短暂,且体现“阴晴圆缺”的辩证哲思,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反映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可见,《西江月》更愁苦,《水调歌头》整体豁达明朗。
23.(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请你参加校园诗歌论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未者之不如今也”。
(1)发挥想象,描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是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终有一天,大鹏会展开硕大的翅膀,乘着旋风飞起,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2)①渴望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豪情壮志,②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③希望得到赏识和引荐。(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导语】此诗以大鹏自喻,气势磅礴。前四句极写大鹏翱翔九天、簸荡沧海之姿,显豪情壮志;后四句写世人冷笑,借孔子典故反讽,抒不被理解之郁,盼得赏识,尽显李白狂傲不羁与远大抱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作答此题,首先理解意象。诗句中“大鹏”是关键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大鹏象征着自由、力量与远大抱负,是极具气势的神鸟形象。然后,分析动词。“起”字描绘出大鹏从静止到腾空的瞬间,展现出一种迅猛的力量;“扶摇直上”生动地表现出大鹏凭借风力,毫无阻碍、气势磅礴地冲向高空的动态过程。接着,把握情感。李白借大鹏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渴望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描述情景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入适当的修饰词,将大鹏起飞的磅礴气势展现出来,同时要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示例:一阵狂风呼啸而起,一只体型庞大的大鹏舒展巨翼,振翅翱翔。它借着风势,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天际,一路扶摇直上,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力飞去,身影逐渐化作苍穹中一抹坚毅的剪影,尽显雄浑壮阔与磅礴气势。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可知,诗人以大鹏自比,描绘出大鹏乘风而起直冲九霄,即便风停落下也能激荡沧海的雄伟气势,展现出自身渴望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建立非凡功业的豪情壮志。结合“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可知,诗人独特的言论和远大抱负不被世人理解,遭受嘲笑,透露出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结合诗歌是写给李邕这一背景以及“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知,诗人借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委婉表达希望李邕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华,给予引荐机会的愿望。由此可知,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抒发了渴望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同时也暗含希望得到赏识和引荐的心情。
(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
忧国①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③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④。
群公⑤亦采刍荛⑥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①此诗作于1194年诗人居于故乡山阴时。1189年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②华颠:白头。③虞:忧患。④拘挛:拘束,拘泥。⑤群公:指群臣官员。⑥刍荛:泛指草野之人。
2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恩许”表面看是得上恩准,但从诗人“忧国”情怀来看,“恩许”是被罢黜的反语,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怨恨之意。
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表明诗人虽经六年涵养身心,但仍然担忧国家局势像火还未燃起之前一样危机四伏。
C.颈联点出朝臣因朝廷禁忌不敢畅所欲言的弊端,提出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建议。
D.整首诗紧扣“忧国”,先写为何而忧,再写如何解忧,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5.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4.A 25.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群臣能够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从而实现如贞观、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对纳谏用贤的呼吁以及深切的忧国之情。
【导语】陆游《忧国》以归隐六年起笔,表面写耕读养心,实则暗藏“冰释火燃”的忧国焦虑。颈联直指朝政弊端,尾联以“刍荛”“贞观”之典,既流露对草野之谏的期待,又暗含盛世难再的怅惘。全诗在隐逸表象下奔涌着谏臣热血,形成“外冷内热”的独特张力,典型体现放翁晚年“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士人情怀。
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A.首联“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大意是:承蒙皇恩准许归山已过六年,我发誓要靠农耕来度过晚年。“恩许”在此处并非“被罢黜的反语”,也不能体现“对朝廷的怨恨之意”。结合注释可知,诗人1189年被劾罢官,“恩许还山”是对罢官还乡的委婉说法,虽隐含无奈,但更多是借“耕稼”表明退隐之志。诗人的情感核心是“忧国”,而非对朝廷的怨恨,此选项过度解读了诗人的情绪;
故选A。
25.本题考查对诗句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
尾联“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大意是:诸位公卿是否愿意采纳草野百姓的意见?若能如此,贞观、开元那样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刍荛”,原指割草打柴的人,此处代指草野百姓、底层士人。“贞观开元”,分别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唐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象征,此处作为理想治世的标杆。
诗人将“贞观开元”与当下朝政对比,暗指南宋朝廷因循守旧、闭塞言路,难以再现盛唐气象。通过对历史盛世的憧憬,委婉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南宋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固化严重,寒门人才难以晋升,朝政被少数官僚集团垄断。诗人以“群公亦采刍荛否”的反问,直指时弊——若群臣拒绝倾听底层声音,便无法打破“拘挛”的人才困境。“群公亦采刍荛否”表达了作者对纳谏用贤的呼吁。
根据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已退隐六年,身为草野之人却仍心系国事,表明无论身处何位,忧国之心不改。“贞观开元在目前”既是愿景,也是警示——若朝廷纳谏用贤,盛世可期;若仍固步自封,理想便遥不可及。这种乐观与忧虑交织的情感,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焦灼。
(2025·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6.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27.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6.D 27.《望岳》:抒发豪迈进取的抱负。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渡荆门送别》:流露对故乡的眷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导语】这两首盛唐佳作展现了李杜青年时期的壮阔胸襟。杜甫《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巍峨,“割昏晓”“凌绝顶”尽显建功立业之志;李白《渡荆门送别》则用飘逸意象描摹长江浩荡,“飞天镜”“结海楼”暗含离乡远游之思。一沉郁一奔放,同具盛唐气象。
2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述错误。“决眦入归鸟”意为诗人睁大双眼凝望归鸟入山,并非“鸟张大眼睛”。选项将主客体关系颠倒;另外,“正面写出”不准确,应为侧面衬托。“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所以,表面写诗人,实际是从侧面表现泰山的美好。
故选D。
2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望岳》一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这两句抒情,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那时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了。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杜甫面对泰山,借雄浑之景寄托积极入世、志向远大的激情,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渡荆门送别》一诗,从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可知,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了人的情感,说它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感染力。故《渡荆门送别》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李白舟行荆门,借江水东流暗含离乡远游的缱绻乡愁。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2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9.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28.A 29.都表达了昔日的壮志豪情,而今的悲慨(落寞)与无奈。
【导语】甲诗借老将“曾驱十万师”的往昔与“罢归无旧业”的现状对比,叹英雄迟暮;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怀与“白发生”的现实反差,抒壮志未酬。二者均以今昔之变,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与无奈,沉郁苍凉中见赤子之心。
2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流落征南将”(漂泊失意的征南将军)、“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罢官后无田产,年老仍心系朝廷)、“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在茫茫江汉上,日暮时分该归向何处)可知,这些诗句描绘的是李中丞罢官后的凄凉处境与矛盾心境:“无旧业”见其落魄,“恋明时”显其忠诚,“日暮欲何之”则以景物烘托迷茫无奈。全诗充满对其遭遇的同情,并无“讽刺之意”;
C.有误,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灯”“剑”是眼前实景,但“连营”“战马”“弓”等是词人“梦回”(梦中)的场景,属于对往昔军营生活的虚写(回忆),而非“当年从军时的实写”;
D.有误,结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诗句以“飞快”“霹雳弦惊”夸张地写出战马疾驰、弓弦震响的场景,且“马作”对“弓如”、“的卢飞快”对“霹雳弦惊”,运用了对偶与夸张手法。但诗句仅描绘战斗的激烈场面,未体现“战斗的顺利”,“顺利”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2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结合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可知,诗句直接回忆李中丞当年统帅大军、镇守边疆、舍生忘死的英勇战绩,展现其昔日驰骋沙场的壮志;结合乙词“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可知,词人通过梦境还原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以夸张笔法描绘战斗场景,凸显其对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由此可知,两首作品均通过对往昔军事生涯的刻画,流露主人公的壮志豪情。
结合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可知,李中丞罢官后漂泊无依、无田可归,“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以暮色苍茫的江景,烘托其晚年落魄迷茫的悲慨;结合乙词“可怜白发生”可知,词人从建功立业的梦境中惊醒,以“白发”这一细节,陡然转折,直抒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无奈。由此可知,甲诗借人物遭遇与景物渲染悲情,乙词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强化无奈,均表达了英雄迟暮的落寞心绪。
两首作品均通过“昔日辉煌”与“今日困顿”的对比:甲诗以“曾驱十万师”的往昔英勇对照“罢归无旧业”的凄凉,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志凌云对照“白发生”的现实残酷,共同抒发了对昔日豪情的追忆,以及如今理想落空的悲慨与无奈。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30.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31.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32.“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答案】30.示例:重读“更”,强调荷香最是撩人,令人沉醉。 31.示例: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2.示例:狂风中,大片大片的荷叶时起时伏,含苞待放的荷花箭时隐时现,千亩陂塘,新艳流香。
【导语】这两首荷花诗各具风韵:唐诗以“愁绝”反衬莲香撩人,通过“撼”“露”等动词展现动态美,暗含诗人微妙心绪;宋诗用“无穷碧”“别样红”的强烈视觉对比,勾勒出西湖荷花的壮阔意境。两诗一动一静,一婉约一豪放,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荷花意象谱系。
30.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和词句的赏析。
唐诗第四句为“恰是莲香更恼人”,句意为:莲花的香气虽然美妙,但却让人感到烦恼和忧愁。
从内容情感看,“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先言世间其他花气“愁绝”,而莲香“更”添撩拨。重读“更”,能突出莲香在一众花气里的独特,强调其撩人程度之深,比其他花更胜一筹,凸显诗人对莲香沉醉、格外钟情的情感;
从诗歌节奏讲,“更”字重读,可形成节奏上的顿挫,把莲香的“恼人”韵味,也就是深深吸引诗人、令其沉醉的感觉,通过声音放大传递,让听众更易感知诗人对莲香的偏爱。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黄子陂荷花》:诗中“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各种花卉的香气都带有一种愁绪,而莲花的香气更是让人心生烦恼。可见,此诗着重写荷花香气“恼人”(撩拨人),突出其独特韵味,围绕“香”与韵味展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是: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可知,此诗聚焦莲叶的“碧”、荷花的“红”,从形态(接天无穷)与色彩角度,展现西湖六月荷花盛景;
由此可知,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缘堤照水露红新”的意思是:荷花沿着河堤生长,在水中映照出红色的新花。此句描绘出了带着露水的红色荷花时隐时现,分外清新俏丽 的样子。“露”点明荷花沾着露珠的状态,“红”突出荷花的色彩,“新”则强调荷花的清新娇嫩。在描述时,需要紧扣“露”“红”“新”三个特点,融入周围环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夏日风荷的独特美感。
示例:微风拂过黄子陂十顷水面,泛起层层曲尘般的涟漪。朵朵荷花沿着堤岸舒展身姿,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圆润的荷叶上滚动。刚刚绽放的荷花,宛如二八少女初施粉黛,红得鲜嫩欲滴。那抹娇艳的红,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又随着水波轻轻晃动,仿佛一幅灵动鲜活的水彩画,尽显夏日风荷的清新与柔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5 诗歌鉴赏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2.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5·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意二首(其二)
[唐]杜甫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从村舍檐影写起,以村舍周边景色和村居闲事来遣怀自娱。
B.首联下句描写渡口边的流水连绵曲折远去,动静结合,凸显了诗人孤独沉闷的心情。
C.颈联用视觉形象和嗅觉感受,描绘了一弯新月被云遮掩、缕缕花香暗传的幽美景色。
D.尾联不仅叙写了赊买邻家美酒来遣怀,而且用“夜”字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相关联。
4.颔联中的“圆”字,有的版本作“寒”字。请你从“圆”“寒”中任选一个,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月
方干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助读材料]①诗中的“新月”与地理学科中的“新月”不同,诗中“新月”指月牙儿,其形状可参考下图中的“蛾眉月”。②白居易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③珠箔:珠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押ang韵。
B.“入夜天西见”写月亮出现的方位,“蛾眉冷素光”则写月亮的形状和光亮。
C.第三联写诗人隔着珠帘望月,看见一枚新月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
D.“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十五夜满月的期待之情。
6.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请作简要分析。
(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7.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8.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自古”和“逢”,点出“悲秋”这一传统看法时代久远、观点固化。
B.第二句紧承首句,道出了诗人“秋日胜春朝”与众不同的见解,态度鲜明。
C.第三句描绘一排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的明丽秋景,诗人悲秋的情绪一扫而空。
D.尾句“诗情”被“晴空一鹤”的景象激发,并被引向蓝天,展现开阔视野。
10.同为刘禹锡的诗歌,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请赏析其效果。
11.(2025·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词人率领随从骑马狩猎的壮阔场景,借此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B.“狂”是词眼,全词围绕这个字展开叙述描写,表现出词人桀骜不驯的一面。
C.牵黄犬,托苍鹰,戴锦帽,着貂裘,寥寥数语,一个意气风发的太守形象跃然纸上。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自己身体尚好,仍可为国征战。
(2)请分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2.(2025·上海·中考真题)了解相关信息后,小申创作了诗歌表达对子弹库帛书回归这一事件的心情,请分析修改稿较原稿的精妙之处。
归来(原稿) 归来(修改稿)
曾经你在幽暗的山顶哭泣,我于历史的幽径中找寻, 在泛黄岁月的黯淡光影里, 我在等风也等你。 如今你跨越重洋归来,带着岁月斑驳的痕迹, 我在浪潮中澎湃难平。 在曙光初照的温暖怀抱中, 我热泪盈眶终于等到你。 曾经,你在异国蒙尘,在幽暗的山顶哭泣, 我于历史的幽径中找寻, 在泛黄岁月的黯淡光影里, 满心怅惘,盼你昭和。 等风也等你。 如今,你跨越重洋归来,带着岁月斑驳的痕迹, 我在浪潮中澎湃难平。 在曙光初照的温暖怀抱中, 热泪盈眶,迎你归根, 终于等到你。
(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于郡城①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郡城:地名。②楚:地名。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3.首句以“青枫”“雨”两种意象起笔,有什么作用?
14.三、四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蝶恋花·送春
[南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______青春①,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②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①青春:指春季。②便:即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随风飘舞的柳絮引起词人的想象,柳絮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探看春的去处,把春找回来。
B.词人远望暮春碧野,听到传来杜鹃的欢啼声,词人以为杜鹃无情,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愁苦。
C.词人用“黄昏”“潇潇雨”两个意象,描绘一幅黄昏时分春雨潇潇的画面,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氛围。
D.词的上片借“柳”表达了词人惜春之情,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惜春不得,无奈送春的伤感之情。
16.你更喜欢把下面哪个字放入横线中,请简要说明理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 青春,少住春还去。
A.留 B.系
(2025·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宿泸山①
杨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注释】①诗人被流放云南返蜀省亲,途经建昌(今西昌),恰逢彝族传统火把节,夜宿泸山光福寺看到山下燃起火把,作此诗。
17.下列对本诗情感基调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老夫”自称,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
B.本诗通过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C.本诗以奇绝想象描绘盛景,展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豁达心境。
D.诗人借“天门”“星斗”等意象,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
18.这首诗运用奇绝的想象描绘泸山夜景,请结合诗句“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作简要分析。
(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溪①行(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清溪:江名。位于池州,李白仕途不顺,753年离开帝京游历此地。②新安江:江名。
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诗人用一个动词“清”,表现清溪的水色给他的感受,和其他江水相较,用“异”突出清溪水色的独特。
B.第三、四句诗人向澄澈的新安江发问,认为它比不上清溪,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更加突出清溪水的清澈。
C.第五、六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以“明镜”“屏风”为喻,从侧面体现清溪风景之美,人鸟入画,极富画面感。
D.第七、八句诗人使用听觉,情景交融,写入夜时天涯游子听到了猩猩的啼叫声,营造出一个清幽空寂的境界。
20.本诗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相似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说明。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
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
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
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
22.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23.(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请你参加校园诗歌论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未者之不如今也”。
(1)发挥想象,描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是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
忧国①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③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④。
群公⑤亦采刍荛⑥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①此诗作于1194年诗人居于故乡山阴时。1189年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②华颠:白头。③虞:忧患。④拘挛:拘束,拘泥。⑤群公:指群臣官员。⑥刍荛:泛指草野之人。
2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恩许”表面看是得上恩准,但从诗人“忧国”情怀来看,“恩许”是被罢黜的反语,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怨恨之意。
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表明诗人虽经六年涵养身心,但仍然担忧国家局势像火还未燃起之前一样危机四伏。
C.颈联点出朝臣因朝廷禁忌不敢畅所欲言的弊端,提出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建议。
D.整首诗紧扣“忧国”,先写为何而忧,再写如何解忧,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5.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6.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27.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2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9.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30.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31.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32.“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