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2)】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2)】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3:41:1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有地曰渔浦,土沃以亢,池园树林,硕美蕃茂,鱼稻充羡,百货之所趋,行旅之所集聚,似市而不浇[注],近野而不俚,故其人多优游而好文。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余自京师还,华氏之秀者曰拱辰,侍其父候于河浒,逆予至其家,馆于宾次。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视其室名则曰“埙篪”,而予昔之所书者。拱辰谓盍有以记之?
(节选自宋濂《埙篪轩记》)
[注]浇:浇薄,指社会风气不好。
班级开展“品读古代散文,体认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文意理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写出答案标号。
率其兄弟A庭揖毕B俯身C自东阶趋退D足武相蹈E不越尺寸。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释义
侍其父候于河浒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1)侍:
逆予至其家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逆: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 (《汉语大词典》) (2)逆:
徐与之言 联系课文语句解释词义。 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3)徐:
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
(2)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
活动二:思考探究
4.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文中“埙篪”是室名,寄寓了个人怎样的志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文忠常爱林逋①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②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③诗,元④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
(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林逋:北宋诗人。②格磔(gē zhé):鸟鸣声。③王籍:应为南朝梁诗人。④元:原来。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
皆 集 合 前 人 之 句 语 意 对 偶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爱( ) (2)至( ) (3)过( )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索,蟹行貌也。
(2)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
8.关于对仗,欧阳修认为应“语新而属对新切”,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既符合对仗要求,又符合欧阳修和沈括观点的一项是( )
雨中山果落,______
A.风际田瓜熟 B.灯下草虫鸣 C.田间飘稻香 D.乡间鸡犬闻
(2025·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濂溪诗》序
【宋】黄庭坚
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其为小吏在江湖郡县盖十五年所至辄可传。任司理参军①,转运司以权利变具狱②,茂叔争之不能得,投告身③欲去,使者敛手听之。赵公阅道④,号称好贤。人有恶茂叔者,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茂叔处之超然。其后乃悟曰:“周茂叔,天下士也。”荐之手朔、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其为使者,进退官吏,得罪者自以为不冤,中岁乞身⑤,老手湓城。有水发源于莲花峰下,下合于湓江。茂叔筑屋于其上,用其平生所安乐,媲水而成,名曰濂溪。与之游者曰:“溪名未足以对茂叔之美。”
茂叔讳敦颐。二子寿、焘,皆好学承家,求予作《濂溪诗》。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故余诗词不及世故,犹仿佛其音尘。
(选自《周敦颐集》,有删改)
[注]①司理参军:与下文“转运司”“使者”皆为官职名。②具狱:已判定的案件。③告身:授官的文凭。④赵公阅道:即赵抃,字阅道。⑤乞身:请求辞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喜爱,爱好,与《〈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意思相同。
B.权利,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同属古今异义现象。
C.临,居高面下,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临”,意思相同。
D.然,……的样子,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欣然起行”的“然”,意思相同。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敦颐担任司理参军,坚决反对转运司改判已审结的案件,宁愿辞官也不妥协。
B.周敦颐深受赵公赏识,好贤的赵公严厉地批评诋毁周敦颐的人,让他最终醒悟。
C.周敦颐晚年居住在濂溪边,与其交往的人认为溪名不足以匹配他的美好品行
D.《濂溪诗》是黄庭坚应周敦颐儿子的请求而作,这篇序文交代了诗的创作缘由。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其为A小吏B在江湖C郡县D盖E十五年F所至辄G可传
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
13.黄庭坚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本文展现了周敦颐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用三个词语来概括。
(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田耕舍记
[明]高启
白田在吴淞之滨,距郭三十余里。吴淞由具区之水东流而为川,去海不远,潮汐之所通焉。其旁名田数十万顷,悉赖以灌;惟白田最下,尝为水所冒,岁不得艺①,人因以是名之。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 A 。
丁志恭氏居田之左,尝辟一室,前临平畴,后列嘉树,日课僮奴以耕,休则偃息于其中,因名曰白田耕舍。予居江上,与其室甚迩,志恭因造予,固请为之记。予惟志恭欲知耕之说,则将求老农而学焉,又奚俟于予哉?吾知所以记之矣。
盖尝观乎是田,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 B 。嗟夫!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②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志恭好学而修,固当有务于此,岂徒服力畎亩为野人之事而已耶!朝往于田,夕归于斯室,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至于有成,则其所获不止于有秋③矣。
(选自《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艺:种植。②汩:扰乱。③秋:谷物成熟,收成。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与他田比 比:相比
B.后列嘉树 嘉:美好
C.志恭因造予 造:到……去
D.始为蒲苇之陂 陂:池塘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
(2)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
16.“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抽离出来的,它更适合放到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①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②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①,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③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④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到夕,端坐彻日, ②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
(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减)
【注释】①遗迸:因战败而奔散的残兵。② :通“婳”,斯文,文静。
1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属参军马谡先锋 “属”通过查字典有“连接、嘱托、隶属”等含义,判定选择为“隶属”。
B.郃不能克 “克”借助成语“克敌制胜”联想,推测为“攻克,胜利”。
C.迁后典军 “迁”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思考分析,推测为“降职贬官”。
D.手不能书 “书”通过查字典有“书信、文书、写”等含义,判定选择为“写”。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B.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C.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D.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王平曾是曹操的手下,后投降先主刘备,在街亭战役中,曾劝谏过马谡。
B.王平为人忠勇,他战中坚守阵地不退,战后受到了推崇表彰,加拜参军。
C.王平识字不过十字,理解力弱,喜欢听人读《史记》《汉书》。
D.王平不足之处是性情狭隘多疑,不够自信,总担心被别人看轻。
2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到夕,端坐彻日。
【翻译助力】
谑:开玩笑,嘲弄。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①人。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丁母忧,哀毁骨立。念父之鳏且疾,不忍离左右。父死,始登进士第。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中书舍人赵逵首荐允文。召对,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上嘉纳之。
十一月壬申,金主②率大军临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③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分戈船为五,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中流官军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会有溃军自光州至,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以捷闻,犒将士,谓曰:“敌今败,明必复来。”丁丑,果至,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
允文多荐知名士,有所见闻即记之,凡所举,上皆收用。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淳熙元年薨,赐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虞允文传》)
【注】①隆州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②金主:金朝皇帝完颜亮。③咎:罪过。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中流官军A以海鳅船B冲敌C舟皆平D沉E敌半死F半战G日暮未退。
2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字典,“当”有“终当”“掌管”等义项,“秦桧当国”中“当”应选择“掌管”。
B.由课文“东临碣石”可以推知“金主率大军临采石”中“临”的意义为“到达”。
C.根据前文中“以捷闻”,可以推知“再以捷闻”中“再”字的意义为“两次”。
D.联系成语“选贤举能”,可以推知“凡所举”中“举”字的意义为“举荐”。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允文聪颖好学,事亲至孝。母亲去世时哀伤不已,一直随侍父亲,等到父亲去世后参加科考,中进士第。
B.秦桧独揽朝政大权时,蜀地的人才受到排挤打压,秦桧死后,虞允文经人推荐被皇帝召见,受到赞美赏识。
C.虞允文有勇有谋,采石大战中用谋略排兵布阵,作战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殊死一战,以少胜多击败敌军。
D.虞允文为人宽厚,顾全大局。萧之敏因弹劾他而被贬,他请求皇帝将萧之敏召回,以回避朝中大臣的议论。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
(2)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洪渥传(北宋·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辄连黜①;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②,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③。渥乡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时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④,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未果。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⑤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之所存,盖人之所易到,故载之云。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曾巩》,有删改)
注释:①黜:贬退。②驰骋:这里指奔走、钻营。③孥:nú,幼儿。④俸:俸禄。⑤摭:zhí,摘取。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
渥死[A]乃闻有[B]兄年七十[C]余[D]渥得官时兄已老[E]不可与[F]俱行。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进士从乡举皆以美于徐公
B.欲返之而居以其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予观古今豪杰士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概述洪渥的生平事迹,他谦和平易,有才名,做官不善钻营,最终在任上去世。
B.第二段重点写了洪渥做官时省吃俭用,买田给兄长。洪渥死后,兄长接回了他的幼儿亲自照料。
C.尾段作者先评论古今豪杰士传,再道明自己作此文的目的:像洪渥这类境界大概是平常人容易达到的。
D.在这一篇人物小传中,作者没有将洪渥为官政绩作为重点,而较为详细地表现了他与兄长的手足情深。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
(节选自《五人传》)
[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
材料二:
①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魏阁,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
②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
(节选自《纪周侍御事》)
[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
2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屡疏击魏阉 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
B.许以一金雇舟 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
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
D.舟子拜领而去 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
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
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
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问其姓氏,自何所来。
(2)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
32.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
(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而行苟离俗,必与之友。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①,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②为县吏,无所择避。常曰:“世可效仿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③,无於邑④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⑤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⑥操,位贱与贵比⑦德,斯可矣。”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注】①拔擢越次:破格提拔。②比:接连、连续。③乘田委吏:泛指小官。④於邑:愤懑。⑤别:辨别。⑥齐:同等。⑦比:并列。
3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行苟离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孔子之仕 闻之于宋君
C.不患爵之不尊 故患有所不辟也 D.耻名之不白 不耻下问
3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B.“不恶位之不迁”,“迁”在古代指官职调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
C.王充交友注重对方的品行,不注重地位、年龄,这与他“为人清重”的品性相符。
D.王充讲述孔子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的心境与德行堪比孔子。
35.借助资料,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词典》 豫:①安乐,快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②厌烦。“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③迟疑不决。“豫兮若冬涉川。”
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
36.文段展现的人格境界,在我们学过的哪篇文言文中有所体现?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有地曰渔浦,土沃以亢,池园树林,硕美蕃茂,鱼稻充羡,百货之所趋,行旅之所集聚,似市而不浇[注],近野而不俚,故其人多优游而好文。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余自京师还,华氏之秀者曰拱辰,侍其父候于河浒,逆予至其家,馆于宾次。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视其室名则曰“埙篪”,而予昔之所书者。拱辰谓盍有以记之?
(节选自宋濂《埙篪轩记》)
[注]浇:浇薄,指社会风气不好。
班级开展“品读古代散文,体认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文意理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写出答案标号。
率其兄弟A庭揖毕B俯身C自东阶趋退D足武相蹈E不越尺寸。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释义
侍其父候于河浒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1)侍:
逆予至其家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逆: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 (《汉语大词典》) (2)逆:
徐与之言 联系课文语句解释词义。 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3)徐:
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
(2)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
活动二:思考探究
4.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文中“埙篪”是室名,寄寓了个人怎样的志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D E 2. 陪从尊长 迎接 慢慢地 3.(1)乘船游览浙河,向南而行,下了船上岸。
(2)其中因守礼谦让特别受敬仰的,是华姓家族。 4.第一问:礼乐齐家 第二问:崇尚和合
【导语】这篇文言文以渔浦华氏家族为描写对象,展现了宋代士人崇尚礼让、重视文教的社会风尚。文章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土沃以亢”“鱼稻充羡”)和人物刻画(“长少相顾,择辞而发”),塑造了一个兼具市井繁华与田园雅致的人文空间。华氏兄弟“足武相蹈不越尺寸”的礼仪细节,生动体现了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室名“埙篪”的意象,既寄寓了兄弟和睦的家族理想,也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是:(华拱辰)带领他的兄弟们,在庭院中行完揖礼后,俯身从东边的台阶恭敬退下,脚步整齐丝毫不乱
“率其兄弟庭揖毕”中省略了主语“华拱辰”,“庭揖毕”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在庭院中作揖完毕),“毕”表示完成,后面“俯身”是另一个动作的开始,因此需要在B处断开;“俯身自东阶趋退”描述从东阶快步退下的动作,“足武相蹈”是脚步动作的细节,两者语义独立,需在D处断开;“足武相蹈”(脚步相互跟随)与“不越尺寸”(不逾越分寸)虽有关联,但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因此需在E处断开。因此正确的断句为: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故选BDE。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1)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的意思为:其中尤其以礼让著称、受人敬仰的,是华氏家族。可知华氏家族重视礼让。因此可推测“侍其父候于河浒”的“侍”为陪伴、陪从的意思,体现恭敬侍奉之意。句意为:陪着他的父亲在河边等候;
(2)联系查阅词典法:“逆”的义项为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结合“逆予至其家”的意思:迎接我到他家中。可知,“逆”意为“迎接”;
(3)通过课内迁移法:“徐以杓酌油沥之”中的“徐”指“慢慢地”。我们推断“徐与之言”中的“徐”同样表示“慢慢地节”,句意是:慢慢地与他们交谈。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泛:漂浮,这里指乘船。南:向南。舍:舍弃。登陆:上岸。
(2)其:其中。尤:尤其、特别。以:凭借。望:名望、声誉。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主旨。
第一问:结合“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可知,华氏兄弟在庭院里向客人行礼后,从东阶退下时,脚步整齐、合乎规矩,就像受过严格训练一样,一点都不随意。和他们慢慢交谈,不管年长还是年少的,都会互相看看,斟酌好了词句才开口说话,态度诚恳又不啰嗦,说话做事都有条有理,完全不违背道理。这些细节都能说明,华氏家族把礼仪规矩融入到了日常生活里,就像用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自己的行为。“埙篪” 作为室名,而埙篪合奏讲究配合有序,这就好比华氏家族用礼仪和规矩来管理家庭,让一家人相处得既守礼又和睦,所以说“埙篪”室名寄寓的个人志趣是“礼乐齐家”。
第二问:“埙”和“篪”本是两种不同的乐器,但合奏时声音互补、协调共鸣,古人常用它们比喻兄弟和睦。华氏家族中,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乐器合奏般默契;长少交谈时“择辞而发,恳然不烦”,彼此尊重、言语恳切,没有冲突争执。这种相处模式就像“埙篪合奏”一样,虽各有角色却能和谐共鸣,体现了家人之间相互配合、和而不同的“和合”追求。 因此华氏以“埙篪”为室名,正是借这两种乐器的特性,直白地表达了对家庭内部“和谐统一”的向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不追求单方面的突出,而是注重整体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参考译文】
(我)沿着浙河向南航行,下船登岸,有一处地方叫渔浦。这里土地肥沃而高爽,池塘、园林、树木葱郁繁茂,鱼米丰足,各种货物汇聚于此,行旅之人也在此聚集。这里像市集却不显浇薄,靠近乡野却不粗俗,因此当地人多悠闲自得且爱好文学。其中尤其以礼让著称、受人敬仰的,是华氏家族。我从京城返回时,华氏家族的才俊华拱辰,陪着他的父亲在河边等候,迎接我到他家中,安排我在客房住下。(华拱辰)带领他的兄弟们,在庭院中行完揖礼后,俯身从东边的台阶恭敬退下,脚步整齐丝毫不乱。我慢慢与他们交谈,无论年长年幼都互相照应,言辞谨慎有度,态度诚恳而不絮叨,条理分明不违背常理,都是品行优良的人士。看到他的居室名为“埙篪”,这是我过去题写的。拱辰问我何不为此写一篇记文呢?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文忠常爱林逋①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②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③诗,元④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
(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林逋:北宋诗人。②格磔(gē zhé):鸟鸣声。③王籍:应为南朝梁诗人。④元:原来。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
皆 集 合 前 人 之 句 语 意 对 偶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爱( ) (2)至( ) (3)过( )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索,蟹行貌也。 (2)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
8.关于对仗,欧阳修认为应“语新而属对新切”,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既符合对仗要求,又符合欧阳修和沈括观点的一项是( )
雨中山果落,______
A.风际田瓜熟 B.灯下草虫鸣 C.田间飘稻香 D.乡间鸡犬闻
【答案】5.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 6. 喜爱 达到 超过 7.(1)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
(2)后来的人逐渐有效仿并创作(集句诗)的。 8.B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两则诗话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妙见解。首段以欧阳修评林逋诗为例,强调诗歌语言需“语新而属对新切”,注重意象的独创性与对仗的工巧;次段借王安石集句之事,提出对仗应避免“一意”重复,追求动静相生的艺术辩证。两则笔记共同体现了宋人诗学中“工巧”与“意趣”并重的审美追求,既有对前人诗句的精细品鉴,又包含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诗话以小见大的批评特色。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都是集合前人的诗句,这些诗句的语意、对偶方面。可知,“集合”的宾语是“前人之句”,应断开;连夜“语意对偶”是下一句“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的主语;故断为: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欧阳文忠非常喜爱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两句诗。爱:喜爱;
(2)句意:篇幅长的达到百韵。至:达到。
(3)句意:常常比原诗还要贴切。过:超过。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行:横行;貌:形态、样子;“……也”是判断句式。
(2)稍稍:渐渐;效:效仿。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可知:欧阳修认为林逋的诗句“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表意新颖,对仗工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语新而属对新切”要求对仗工整新颖,用词贴切;
结合“‘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可知:在沈括认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下句采用两种手法,一种是静中有动,另一种是动中有静。由此可见,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指的是上下句需动静结合,避免意思重复。
A.“雨中山果落”与“风际田瓜熟”同写植物成熟,意思重复(“一意”),不符合要求;
B.“雨中山果落”与“灯下草虫鸣”,上句“山果落”属于视觉静景,下句“草虫鸣”属于听觉动景,这两句诗歌运用动静结合;“雨中”对“灯下”,“山果落”对“草虫鸣”,对仗工整新颖,用词贴切;符合要求;
C.“雨中山果落”与“田间飘稻香”,“山果落”与“飘稻香”不对仗,不符合要求;
D.“雨中山果落”与“乡间鸡犬闻”,“乡间”与“雨中”不对仗,“鸡犬闻”虽然运用听觉描写,但意境直白,缺乏新颖性,不符合要求;
故选B。
【参考译文】
欧阳文忠非常喜爱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两句诗,文忠认为这两句诗语言新颖,对仗新颖且贴切。钩辀是鹧鸪的啼鸣声,唐代李群玉在诗中写道:“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中说:“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古人曾有“风定花犹落”的诗句,认为无人能对出合适的下句。王荆公对出“鸟鸣山更幽”。其实“鸟鸣山更幽”本是南朝梁代王籍的诗句,原诗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表达同一意境;“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是上句体现出在静态中蕴含着动态,下句则是在动态中蕴含着静态。王安石最早创作集句诗,篇幅长的达到百韵,都是集合前人的诗句,这些诗句的语意、对偶方面常常比原诗还要贴切。后来渐渐有人仿效他进行创作。
(2025·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濂溪诗》序
【宋】黄庭坚
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其为小吏在江湖郡县盖十五年所至辄可传。任司理参军①,转运司以权利变具狱②,茂叔争之不能得,投告身③欲去,使者敛手听之。赵公阅道④,号称好贤。人有恶茂叔者,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茂叔处之超然。其后乃悟曰:“周茂叔,天下士也。”荐之手朔、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其为使者,进退官吏,得罪者自以为不冤,中岁乞身⑤,老手湓城。有水发源于莲花峰下,下合于湓江。茂叔筑屋于其上,用其平生所安乐,媲水而成,名曰濂溪。与之游者曰:“溪名未足以对茂叔之美。”
茂叔讳敦颐。二子寿、焘,皆好学承家,求予作《濂溪诗》。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故余诗词不及世故,犹仿佛其音尘。
(选自《周敦颐集》,有删改)
[注]①司理参军:与下文“转运司”“使者”皆为官职名。②具狱:已判定的案件。③告身:授官的文凭。④赵公阅道:即赵抃,字阅道。⑤乞身:请求辞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喜爱,爱好,与《〈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意思相同。
B.权利,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同属古今异义现象。
C.临,居高面下,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临”,意思相同。
D.然,……的样子,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欣然起行”的“然”,意思相同。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敦颐担任司理参军,坚决反对转运司改判已审结的案件,宁愿辞官也不妥协。
B.周敦颐深受赵公赏识,好贤的赵公严厉地批评诋毁周敦颐的人,让他最终醒悟。
C.周敦颐晚年居住在濂溪边,与其交往的人认为溪名不足以匹配他的美好品行
D.《濂溪诗》是黄庭坚应周敦颐儿子的请求而作,这篇序文交代了诗的创作缘由。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其为A小吏B在江湖C郡县D盖E十五年F所至辄G可传
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
13.黄庭坚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本文展现了周敦颐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用三个词语来概括。
【答案】9.C 10.B 11.BDF 12.周敦颐虽然做官三十年,但他一生的志向,始终在于归隐山水。 13.周敦颐是个刚正不阿,从容淡定,淡泊明志的人。
【导语】这篇《濂溪诗》序展现了黄庭坚对周敦颐的崇高评价。文章以“光风霁月”喻其品格,突出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通过仕途中的刚正不阿、面对权贵的从容淡定、晚年归隐的淡泊明志三个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个兼具儒家操守与道家情怀的士大夫形象。黄庭坚的笔法简练含蓄,既写实又写意,在叙事中渗透着对友人高洁品格的钦慕。文中对“丘壑之志”的强调,折射出宋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精神归宿。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C.“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的意思是“赵公派使者严厉对待他”,其中“临”意为“面对、对待”,而《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的句意是“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其中“临”指“临终”,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C。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结合“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茂叔处之超然。其后乃悟曰:‘周茂叔,天下士也。’荐之手朔”,可知:指赵公起初听信谗言,派使者严厉对待周敦颐,但周敦颐超然处之;后赵公醒悟并荐举他。选项曲解为“赵公严厉批评诋毁者”,与文意不符。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在担任地方小吏期间,辗转江湖郡县十五年,所到之处都留下美名。可知,“其为小吏”为主语,应断开;“在江湖郡县”指的是他在地方做官,应断开;“盖十五年”这是他做地方官的时间,应断开;“所至辄可传”表现周茂叔深得人们爱戴;故断为:其为小吏/在江湖郡县/盖十五年/所至辄可传;
故选BDF。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仕宦:做官;志:志向;丘壑:本义为山陵溪谷,此处喻指隐逸山林的生活;
13.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
结合第一段“任司理参军,转运司以权利变具狱,茂叔争之不能得,投告身欲去,使者敛手听之”,可知:转运司滥用职权,篡改案件时,他据理力争,宁可辞官也不妥协。这体现他刚正不阿。
结合第一段“人有恶茂叔者,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茂叔处之超然”,可知:他被人诋毁,在面对赵公使者的威严压迫时,他淡然处之,从容不迫;这体现他超然豁达。
结合第一段“好读书,雅意林壑”“老手湓城。有水发源于莲花峰下,下合于湓江。茂叔筑屋于其上,用其平生所安乐”,第二段“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可知:周敦颐喜欢读书,热爱山水,他老年时将房子建在莲花峰山下,每日寄情山水。这体现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参考译文】
舂陵人周茂叔,品格高尚,胸襟洒脱如光风霁月般清明。他酷爱读书,志趣高雅,向往山林幽壑的自然之美。在担任地方小吏期间,辗转江湖郡县十五年,所到之处都留下美名。任司理参军时,转运司滥用职权改判案件,周茂叔力争无果后愤然交还官印打算辞职,转运使这才收敛态度听从了他的请求。赵阅道公以喜好贤才闻名。当时有人诽谤周茂叔,赵公派使者严厉对待他,但周茂叔处之泰然。后来赵阅道醒悟道:“周茂叔真是天下奇士!”于是亲自推荐周茂叔到北方任职,并在士大夫中大力推崇。茂叔担任使者期间,升降官吏公正严明,被处罚的人也自认无冤。他中年时请求辞官退休,晚年定居在湓城终老。直至周茂叔终老。他晚年辞官归隐,在湓城莲花峰下筑庐,此处有溪水从峰下流出汇入湓江。周茂叔在此营造居所,将毕生所求的安乐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将溪水命名为“濂溪”。同游者感叹:“溪水之名不足以匹配先生之美德。”
周茂叔讳名敦颐,有两个儿子周寿、周焘,皆继承家学。他们请求我创作《濂溪诗》。周敦颐虽然做官三十年,但他一生的志向,始终在于归隐山水。所以我的诗词没有涉及世俗的纷扰,仍然隐约地传达了他的精神风貌。
(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田耕舍记
[明]高启
白田在吴淞之滨,距郭三十余里。吴淞由具区之水东流而为川,去海不远,潮汐之所通焉。其旁名田数十万顷,悉赖以灌;惟白田最下,尝为水所冒,岁不得艺①,人因以是名之。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 A 。
丁志恭氏居田之左,尝辟一室,前临平畴,后列嘉树,日课僮奴以耕,休则偃息于其中,因名曰白田耕舍。予居江上,与其室甚迩,志恭因造予,固请为之记。予惟志恭欲知耕之说,则将求老农而学焉,又奚俟于予哉?吾知所以记之矣。
盖尝观乎是田,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 B 。嗟夫!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②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志恭好学而修,固当有务于此,岂徒服力畎亩为野人之事而已耶!朝往于田,夕归于斯室,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至于有成,则其所获不止于有秋③矣。
(选自《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艺:种植。②汩:扰乱。③秋:谷物成熟,收成。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与他田比 比:相比
B.后列嘉树 嘉:美好
C.志恭因造予 造:到……去
D.始为蒲苇之陂 陂:池塘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
(2)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
16.“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抽离出来的,它更适合放到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答案】14.A 15.(1)父老担忧这件事,相随修筑堤坝来防止它外面的水(灌入),用箕畚运土来堆在白田中。
(2)人对于白田,能够持续使用自己的力量,即使是积水的洼地也可以让(它)变成美好的土地。 16.B处。①承接前文所写白田从池塘变为良田这一事实;②引出后文作者对人力能使污泽变美壤的议论;③进而引出作者的观点:人通过学礼明义能变得智慧贤德。
【导语】这篇《白田耕舍记》以明代高启特有的简淡笔法,通过白田由荒芜变沃土的变迁,巧妙构建了“人力胜天”的隐喻框架。文章以双层结构展开:表层记述农田改造的艰辛历程,深层则借田喻人,提出“礼义培心”的修身之道。作者将自然改造与人格淬炼并置,形成“外治田-内治心”的互文关系,最终升华出“耕读相济”的士人理想。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句意:与其他良田不相上下。比:并列、等同。
故选A。
1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1)句中的“患(担忧)、相率(共同,一起)、畚土(用箕畚运土)”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于(对于)、污泽(积水的洼地)、美壤(美好的土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首先表明:这句话更适合放在B处。
其次分析原因。
A处位于第一段末尾,结合上文“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可知,主要描述白田经过治理后变得肥沃,与其他田地相当,但尚未展开对人力作用的议论。
B处位于第二段,结合“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可知,前文详细描述了白田从“蒲苇之陂”变为“禾黍之所生”的过程,后文则由此引申到“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的议论。因此,“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放在此处,“岂地有变哉?”能总结前文的变化,“人力致然也”能引出后文的观点,衔接自然。这是从结构上分析。内容上,结合下文“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可知,文章从人力可以改造自然进一步引申到人的自我修养,指出人若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也能像田地一样从“愚”变“智”,从“不肖”变“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白田位于吴淞江畔,距离城郭三十多里。吴淞江源自太湖之水向东奔流成河,离海不远,是潮汐往来之处。沿岸有良田数十万顷,都依赖此水灌溉;唯独白田地势最低,曾经常年被水淹没,每年无法耕种,人们因此给它取了这个名字。当地父老为此忧虑,共同修筑堤坝阻挡外围水流,又用簸箕运土加高田内地面。经过多年辛勤劳作终于免除了水患,如今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与其他良田不相上下;耕种者依靠这里的出产,都能自给自足达到富足。
丁志恭住在白田的左边,曾经开辟一间屋子,前面面对着平坦的田野,后面排列着美好的树木,每天督促僮仆耕种,休息时就安闲地躺在屋里,因此取名叫白田耕舍。我住在江边,和他的屋子很近,志恭于是来拜访我,坚持请我写一篇记。我想志恭想要了解耕种的道理,就应该向老农学习,又何必等待我呢?我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记了。
我曾经观察过这片田地,最初是长满蒲苇的池塘,如今却成为生长禾黍的良田;最初是野鸭大雁鱼鳖游弋聚集的地方,如今却见农夫往来耕作于其间。(难道是土地自身变化了吗?这是人力作用的结果啊!)唉!人对于田地,若能持续付出努力,即使是沼泽也能变成肥沃的土壤。但对自己的身心却不想着改变,难道爱惜自己还不如爱惜田地吗?所以凡是内心被欲望扰乱的人,能用礼来防范,用义来培养,使礼义的根基不断生长,那么愚笨的人可以变得聪明,不成器的人可以成为贤者。志恭好学修身,本应致力于此,岂止是从事田间劳作、做农夫的活计而已!早晨去田间耕作,傍晚回到这屋舍,取来圣贤之书研读,寻求自我修养的方法,等到有所成就,那么他的收获就不仅仅是庄稼的收成了。
(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①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②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①,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③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④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到夕,端坐彻日, ②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
(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减)
【注释】①遗迸:因战败而奔散的残兵。② :通“婳”,斯文,文静。
1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属参军马谡先锋 “属”通过查字典有“连接、嘱托、隶属”等含义,判定选择为“隶属”。
B.郃不能克 “克”借助成语“克敌制胜”联想,推测为“攻克,胜利”。
C.迁后典军 “迁”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思考分析,推测为“降职贬官”。
D.手不能书 “书”通过查字典有“书信、文书、写”等含义,判定选择为“写”。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B.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C.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D.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王平曾是曹操的手下,后投降先主刘备,在街亭战役中,曾劝谏过马谡。
B.王平为人忠勇,他战中坚守阵地不退,战后受到了推崇表彰,加拜参军。
C.王平识字不过十字,理解力弱,喜欢听人读《史记》《汉书》。
D.王平不足之处是性情狭隘多疑,不够自信,总担心被别人看轻。
2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到夕,端坐彻日。
【翻译助力】
谑:开玩笑,嘲弄。
【答案】17.C 18.B 19.C 20.(王平)遵守履行法度,说话不随便开玩笑,从早到晚,整日端正地坐着。
【导语】这篇《三国志·王平传》选段展现了蜀汉将领王平的多面形象。文本通过四个典型事件(降刘、街亭之战、守南围、晚年治学)勾勒出其军事才能与性格特质。文言笔法简练,善用对比,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塑造立体,既突出其“遵履法度”的严谨作风,也不讳言“性狭侵疑”的缺陷,整体呈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证视角。
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C.在古代汉语中,“迁”通常表示官职的变动,可以是升职,也可以是平调,很少直接表示降职贬官。再结合前后文“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可知,“迁”在此处为升职,指王平因平定魏延之乱有功,升任为“后典军”。选项“降职贬官”解释有误。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马谡舍弃水源登上山地,指挥举措混乱烦杂,王平多次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最终在街亭大败。
“谡舍水上山”中“谡”是主语,“舍水上山”是谓语部分,描述了马谡的军事行动,语义完整,其后应断开;举措烦扰”进一步说明马谡行动的混乱状态,其后也应断开;“平连规谏谡”中“平”是主语,“连规谏”是谓语,“谡”是宾语,表示王平接连规劝马谡,主谓宾结构完整,应断开;“谡不能用”说明马谡不听从王平的规劝,其后应断开;“大败于街亭”表示最终的结果,即马谡在街亭大败。
据此可断句为: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故选B。
1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根据文章第④段“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可知,王平虽然识字不多,但他听完《史记》《汉书》后能够完全了解其中的大意,并且常常谈论解说,不偏离主旨。这说明他有着很强的领悟和表达能力,能准确把握典籍精髓,选项所述“理解力弱”有误。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遵履,遵守履行;言,说话;端坐,端正地坐着;彻日,一整天。
【参考译文】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他原本被外家何氏收养。后来恢复王姓。他跟随曹操征讨汉中,接着投降了先主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王平)隶属参军马谡担任先锋。马谡舍弃水源登上山地,指挥举措混乱烦杂,王平多次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最终在街亭大败。士兵们全都溃散,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人擂鼓坚守,魏将张郃怀疑(他们)有伏兵,不敢逼近。于是王平慢慢收拢各营溃散的士兵,率领将士返回。丞相诸葛亮已经诛杀了马谡以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去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特别受到显扬重用,被加封为参军,统领五部兵马并且兼管营中事务,进位讨寇将军,封为亭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围攻祁山,王平单独守卫南围。魏大将军司马懿攻打诸葛亮,张郃攻打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无法攻克。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武功去世,军队撤退返回。魏延作乱,(王平)一战就将其击败,这是王平的功劳。(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王平)进封为安汉侯,代替吴壹督领汉中。
王平生长在军队中,手不能书写,认识的字不过十个,但他口授作书,都很有道理。他让人读《史记》《汉书》等纪传给他听,能够完全了解其中的大意,常常谈论解说,不偏离主旨。他遵守履行法度,说话不随便开玩笑,从早到晚,整日端正地坐着,完全没有武将那种粗犷放纵的样子,然而他性情狭隘多疑,为人轻视自己,这成为他的不足之处。(王平)延熙十一年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①人。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丁母忧,哀毁骨立。念父之鳏且疾,不忍离左右。父死,始登进士第。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中书舍人赵逵首荐允文。召对,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上嘉纳之。
十一月壬申,金主②率大军临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③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分戈船为五,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中流官军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会有溃军自光州至,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以捷闻,犒将士,谓曰:“敌今败,明必复来。”丁丑,果至,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
允文多荐知名士,有所见闻即记之,凡所举,上皆收用。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淳熙元年薨,赐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虞允文传》)
【注】①隆州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②金主:金朝皇帝完颜亮。③咎:罪过。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中流官军A以海鳅船B冲敌C舟皆平D沉E敌半死F半战G日暮未退。
2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字典,“当”有“终当”“掌管”等义项,“秦桧当国”中“当”应选择“掌管”。
B.由课文“东临碣石”可以推知“金主率大军临采石”中“临”的意义为“到达”。
C.根据前文中“以捷闻”,可以推知“再以捷闻”中“再”字的意义为“两次”。
D.联系成语“选贤举能”,可以推知“凡所举”中“举”字的意义为“举荐”。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允文聪颖好学,事亲至孝。母亲去世时哀伤不已,一直随侍父亲,等到父亲去世后参加科考,中进士第。
B.秦桧独揽朝政大权时,蜀地的人才受到排挤打压,秦桧死后,虞允文经人推荐被皇帝召见,受到赞美赏识。
C.虞允文有勇有谋,采石大战中用谋略排兵布阵,作战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殊死一战,以少胜多击败敌军。
D.虞允文为人宽厚,顾全大局。萧之敏因弹劾他而被贬,他请求皇帝将萧之敏召回,以回避朝中大臣的议论。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
(2)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答案】21.CEG 22.C 23.D 24.(1)(虞允文)说一国之君必须敬畏上天,必须安抚百姓。(2)国家面临危险,我又将逃避到哪里去?
【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生动展现了南宋名臣虞允文的形象。文章以三个层次勾勒其生平:先述其早慧孝亲的成长经历,再重点描写采石之战中临危受命、以少胜多的军事才能,最后表现其举贤任能的政治胸襟。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哀毁骨立”)和语言描写(“危及社稷”句),通过对比手法(40万对1.8万)突出人物胆识。全文叙事简洁有力,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体现了史传文学“其文直,其事核”的特点。
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宋军主力舰队在江心驾驶海鳅船冲击敌船,金兵船只全被撞沉。敌军伤亡过半却仍在顽抗,双方鏖战至日暮,金军攻势仍未减退。
“中流官军以海鳅船冲敌”写宋军的攻势,“舟皆平沉”写敌军的战船,“敌半死半战”写敌军的伤亡情况,“日暮未退”写战斗的结果。
故断为:中流官军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
故在CEG处断开。
22.本题考查文章词语。
C.根据前文中“以捷闻”,可以推知“再以捷闻”中“再”字的意义为“再次”,不是“两次”。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D.结合第三段“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可知,虞允文称赞萧之敏直,建议召回他以广开言路,并非为回避朝中大臣的议论。
故选D。
2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谓,说;人君,一国之君;安,安抚。
(2)重点词:社稷,国家;安,哪里;“吾将安避”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我又将逃避到哪里去。
【参考译文】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六岁能诵读《九经》,七岁能写文章。安葬母亲后,他整日在母亲墓旁哭泣。考虑到父亲一人鳏居且身体有病,他不忍心离开父亲半步。父亲逝世后,他才考中进士。秦桧主政时期,蜀地士人多遭排挤罢黜。秦桧死后,中书舍人赵逵率先举荐虞允文。皇帝召见虞允文问对时,他提出“君主必须敬畏天道,必须安定百姓”。皇帝对此深表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一月壬申日,金朝皇帝完颜亮率大军到达采石附近。丙子日,虞允文到达采石,立即招来诸将,勉励他们为国尽忠尽义。有人问:“你是受命前来犒劳部队的,并没有受命督战,如有人告发你,你难道会任凭他们责难吗?”虞允文斥责他说:“现在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逃避不管呢?”当时金军实有士兵四十万,宋军总共才有士兵一万八千人。虞允文于是把战船分为五组,以备不测。虞允文刚刚部署完毕,敌军已经大声叫喊起来,完颜亮亲自摇着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横渡长江而来。宋军主力舰队在江心驾驶海鳅船冲击敌船,金兵船只全被撞沉。敌军伤亡过半却仍在顽抗,双方鏖战至日暮,金军攻势仍未减退。允文亲入战阵指挥,将士们不怕牺牲,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恰逢光州溃败的散兵抵达战场,金军误判宋军援兵到来,开始撤退。虞允文立即命令精锐弓箭手追击射杀,大败敌军。捷报传至朝廷后,他犒赏将士时预言:“敌军今日虽败,明日必会反扑。”次日(丁丑日),金军果然卷土重来,双方再度激战。宋军焚毁敌船三百余艘,金军最终溃逃,捷报再次传回临安。
虞允文常推举贤能之士,凡发现人才即刻记录推荐,所荐之人多被朝廷任用。 御史萧之敏弹劾他时,太上皇(宋高宗)怒斥:“采石大捷时萧之敏在何处?不许他辞官!”皇帝将萧之敏外放后,虞允文反而称赞其正直,建议召回以广开言路。 虞允文淳熙元年病逝,获赐“忠肃”谥号。
(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洪渥传(北宋·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辄连黜①;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②,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③。渥乡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时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④,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未果。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⑤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之所存,盖人之所易到,故载之云。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曾巩》,有删改)
注释:①黜:贬退。②驰骋:这里指奔走、钻营。③孥:nú,幼儿。④俸:俸禄。⑤摭:zhí,摘取。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
渥死[A]乃闻有[B]兄年七十[C]余[D]渥得官时兄已老[E]不可与[F]俱行。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进士从乡举皆以美于徐公
B.欲返之而居以其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予观古今豪杰士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概述洪渥的生平事迹,他谦和平易,有才名,做官不善钻营,最终在任上去世。
B.第二段重点写了洪渥做官时省吃俭用,买田给兄长。洪渥死后,兄长接回了他的幼儿亲自照料。
C.尾段作者先评论古今豪杰士传,再道明自己作此文的目的:像洪渥这类境界大概是平常人容易达到的。
D.在这一篇人物小传中,作者没有将洪渥为官政绩作为重点,而较为详细地表现了他与兄长的手足情深。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答案】25.ADE 26.C 27.B 28.(1)我年轻时与洪渥彼此认识,但不是非常了解他的为人。
(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导语】本文为洪渥小传,以平实笔墨勾勒其形象:为人平和,才名显著却仕途不顺,省俸买田孝兄,急人所难。曾巩借其事迹,批史传“摭奇”之风,赞洪渥善行“人所易到”,于细微处见人性光辉,文风质朴,情感真切,具现实教化意义。
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洪渥死后,才听说他有个哥哥,年纪七十多岁,洪渥得到官职时,哥哥已很年老,不能和他一起赴任。“渥死”表时间,后停顿;“乃闻有兄年七十余”句意完整,“年七十余”修饰“兄”。“渥得官时”表时间,“兄已老”是状态,“不可与俱行”是结果,按事件发展和逻辑关系断句。
故断句: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时兄已老/不可与俱行。
故选ADE。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B.之:代词,代指洪渥的妻儿/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数:都是副词,多次、屡次;
D.观:动词,阅读,观看/名词,景象;
故选C。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欲返之而居以其田,未果。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可知,洪渥死后,其兄多次想接回他的妻儿,却因“孥弱”“兄老”未能实现,并非“接回了他的幼儿亲自照料”。由此可知,“兄长接回了他的幼儿”表述有误;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予:我;少:年轻时;深知:深刻了解。
(2)异:对……感到惊异;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
【参考译文】
洪渥,是抚州临川人。他为人性情平和。和人交往,起初不觉得多么欢畅,交往久了就觉得很有意味。他家境贫寒,凭借进士的身份参加乡举,有擅长作赋的才名。初次向官府推荐(应试),就接连被黜退;过了很久,才得到一官半职。他在官场不钻营奔走,又很久得不到升迁,最终在黄州麻城的茶场监任上去世。死后不能归葬故乡,也不能让他的妻儿返回故乡。洪渥的乡里人听说他死了,无论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为失去他而遗憾。
我年轻时和洪渥相识,但不很了解他的为人。洪渥死后,才听说他有个哥哥,年纪七十多岁,洪渥得到官职时,哥哥已很年老,不能和他一起赴任。洪渥到任后,衡量人口使用俸禄,抽取多余的钱回家,买了百亩田地让他哥哥居住,然后又离开家乡去做官,这才觉得心安。洪渥死后,他哥哥没有儿子,多次派人到麻城安抚他的妻儿,想让他们返回故乡,把田地给他们居住,却没有成功。他的妻儿大概也很柔弱,没有能力自己回去,他的哥哥也更加年老了,对此无可奈何,一想起洪渥就感到悲伤。洪渥兄弟能做到这样,已经无愧于心了。洪渥平时看起来好像不能胜任事情,等到去帮别人解决急难时,从早到晚一点也不懈怠,他对待别人真是有恩的啊。
我看古今豪杰之士的传记,论述人们的品行道义,那些没有被列入史册的人,往往致力于摘取奇闻异事来使世俗震动;有的事迹崇高却不可延续;有的宣扬一人的善行却用天下人都不及来欺骗(世人),虽然他们归结为辅助教化、警示世人,然而用《中庸》来考察,或许就过头了。像洪渥所存有的品行,大概是人们容易达到的,所以把他记载下来。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
(节选自《五人传》)
[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
材料二:
①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魏阁,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
②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
(节选自《纪周侍御事》)
[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
2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屡疏击魏阉 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
B.许以一金雇舟 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
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
D.舟子拜领而去 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
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
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
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问其姓氏,自何所来。
(2)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
32.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
【答案】29.B 30.D 31.(1)(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
(2)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32.这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超自然现象和灵异事件,展现了明代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中的忠烈精神。材料一以五人临刑前的天象异变和倪文焕家中的诡异现象,暗示天道昭彰;材料二通过周宗建魂归故里的传说,凸显其清廉刚直。传奇笔法既强化了忠臣义士的形象,也折射出百姓对正义的朴素信仰。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屡疏击魏阉”中的“屡”是“多次”之意,成语“屡见不鲜”中的“屡”也是“多次”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的表述错误;
C.“出金与之”中的“与”是“给”的意思,而《愚公移山》中“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是“和、跟”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选项中“意思相同”的表述错误;
D.“舟子拜领而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同样表示“离开”,二者含义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的表述错误;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可知,是周宗建死后其魂魄托梦给夫人,让夫人将生前许诺的船费交给船夫,并非“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D。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1)重点词:“其”,他的;“自”,从;“何所来”,即“所来何”,哪里来(宾语前置)。
(2)重点词:“得”,能够;“忠魂”,指周宗建的魂魄;“肯……耶”,怎能……呢(反问句式)。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①段“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的内容分析,材料一通过描写五人死后显灵、倪文焕家中石栏飞舞的异象,将自然力量与鬼神形象结合,暗示恶人遭惩戒,这是百姓借传奇故事表达对奸佞作恶的愤恨,以及对“恶有恶报”的正义期盼。
根据文章第②段“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的内容分析,材料二借周宗建托梦显灵、船夫感动拒金的情节,以“忠魂为神”的设定和凡人的道德共鸣,展现百姓对忠良之士的崇敬,以及对“善有善报”的价值追求。
据此得知:这类传奇故事通过鬼神异象或超自然力量实现“惩恶扬善”,与百姓在现实冤案中对正义的渴望、对忠良的缅怀高度契合,因此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到吏部周顺昌死后,颜佩韦等五人也在吴地的集市上被斩首。临刑前一天,狂风暴雨大作,太湖水泛滥溢出。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在家中白天闲坐时,忽然看见五人整肃着装、手持利剑,又有旌旗仪仗引导着周顺昌前来,瞬间又消失了;庭院中水井的石栏杆飞起,在空中华舞,很久才落下,声响如雷鸣般轰然。
材料二
明朝天启年间,侍御周宗建(字季侯)多次上奏章弹劾魏忠贤,被剥夺官职后逮捕,受刑杖拷打至无法出声,最终死在狱中。七月,他的尸体被送回,家中尚未收到死讯。
有个清江浦的船夫,接待了一位秀士,秀士许诺用一金雇船。船夫问他姓名和来自何处,他说:“我是周季侯,从京城来。”又问吴地被逮捕的诸位先生的情况,他皱着眉说:“都死了!”再问魏忠贤的情况,他说:“他罪恶滔天,不久将被公开处决。”到吴江后,秀士进门不再出来。船夫呼喊他,周家家人出来询问缘由,家人说:“季侯是我们的主人,在京城被逮捕,怎么会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忙出来说:“确实有这事。昨天我梦见侍御回家,详细说了死的情形,还说:‘上帝鉴于他的忠诚正直,让他在吴郡为神。船夫许诺给他一金,替我酬谢他,不要失信。’”于是拿出金钱给船夫,全家环绕痛哭。船夫也哭着说:“我能载送忠魂,是生平罕见的奇事,怎能接受金钱呢?”夫人说:“侍御生平清廉耿直,你不接受钱,不符合他的心意。”船夫拜谢领受后离开了。
(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而行苟离俗,必与之友。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①,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②为县吏,无所择避。常曰:“世可效仿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③,无於邑④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⑤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⑥操,位贱与贵比⑦德,斯可矣。”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注】①拔擢越次:破格提拔。②比:接连、连续。③乘田委吏:泛指小官。④於邑:愤懑。⑤别:辨别。⑥齐:同等。⑦比:并列。
3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行苟离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孔子之仕 闻之于宋君
C.不患爵之不尊 故患有所不辟也 D.耻名之不白 不耻下问
3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B.“不恶位之不迁”,“迁”在古代指官职调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
C.王充交友注重对方的品行,不注重地位、年龄,这与他“为人清重”的品性相符。
D.王充讲述孔子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的心境与德行堪比孔子。
35.借助资料,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词典》 豫:①安乐,快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②厌烦。“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③迟疑不决。“豫兮若冬涉川。”
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
36.文段展现的人格境界,在我们学过的哪篇文言文中有所体现?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3.D 34.D 35.做司空、相国,也没有得意之色。 36.示例:王充淡泊名利、忠于职守的人格境蜀,在《陋室铭》中有所体现。《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本文王充“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均强调精神境界高于物质地位。王充以卑微官职践行道德操守,刘禹锡在陋室中坚守高洁品性,皆体现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人格追求。
【导语】这篇选文展现了王充清高淡泊的人格境界,通过其交友原则与仕宦态度,勾勒出一个不慕荣利、注重德行的知识分子形象。文中以孔子为镜,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忧德之不丰”与“不患爵之不尊”),凸显其“处卑与尊齐操”的价值追求。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辨析。
A.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修饰;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这件事;
C.动词,担心/名词,祸患;
D.相同,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故选D。
34.本题考查词句和内容理解。
D.王充说“世可效仿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引用孔子事例是为了阐明自己淡泊名利、安于职守的态度,而非自比孔子德行。
故选D。
3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为,做;说豫,得意快乐;色,神色。
3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文中的王充安贫乐道,忠于职守,对做官和丢官都淡然处之,淡泊名利,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王充的人格境界,在我们学过的《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文言文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某篇文言文与本文进行简要分析,合理即可。
示例:本文中王充“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不慕权位,追求品德高尚。《陋室铭》中的刘禹锡认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意思是居所简陋却因德行高洁而不觉卑微。可见二人均以内在修养超越外在地位,彰显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本文中王充“不贪富贵”“不恚下位”与《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均体现不慕物质条件、重视精神修养的人格精神。本文中王充“行苟离俗”的择友标准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似,均强调朋友的品行要高洁。本文中王充“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时的淡然,类似《陋室铭》中刘禹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超脱。
【参考译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人。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即使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生性淡泊,不贪图富贵。被上司了解,越级提拔,他也不羡慕高官;不被上司了解,遭到贬谪压抑,他也不怨恨自己地位低下。他多次担任县吏,却从不挑三拣四、躲避艰难。王充常常说:“最值得效法的,莫过于孔子。孔子做官,从不挑选职位。做管理畜牧和仓库的小官,没有愤懑之心;做司空、相国,也没有得意之色。担忧的是德行不深厚,不担心爵位不尊贵;以名声不显赫为耻辱,不以地位不升迁为可恶。世人如果能够识别善,即使地位低下仍然会显达;如果不能辨别是非,即使地位尊贵仍然是耻辱。处在卑下的地位与处在尊贵的地位操守一致,地位低贱与地位高贵品德相同,这样就可以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