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古诗三首
春
夏
秋
冬
朗读要求:
1.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注意朗读节奏。
生字新词
yuān yāng huì chóng tún jiǎn
鸳 鸯 惠 崇 豚 减
1.一口吃掉一只羊,
丢掉两横变成虫。
2.北上二十,北里一口,北下四滴水。
4.山下有宝,
送给二小。
3.怨头鸟。
谜语记字
5.知字无口变大豆。
我的发现:
央+鸟=鸯 艹+户=芦 艹+牙=芽
木+每=梅 氵+奚=溪 氵+乏=泛
学习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名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再读古诗
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等名作。
走进作者
绝 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
诗人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诗中找一找,推断一下此时是什么季节。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诗人用哪一个字概括了春天景色的总体特征?
一个“丽”字把春天阳光明媚、景色秀丽、山河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出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春天里,除了植物,诗人还描绘了谁的生活?
一是“泥融”对“沙暖”,“飞”对“暖”,“燕子”对“鸳鸯”,对仗非常工整。
二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飞翔的燕子,安睡的鸳鸯,一动一静,充满情趣,表现了盎然的景象。
后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绝 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景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结合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从景物的秀丽,动物的安逸生活中可以看出: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北宋僧人。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苏轼为其题诗。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注释: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的鱼,有毒性。
河豚生活在近海域,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鱼。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两枝桃花
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
芦芽短
河豚欲上
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早春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的最后一句和前三句有什么不同?
诗的前三句是诗人看到的景色,第四句是诗人想到的。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景物。
三衢道中
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曾几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学识渊博。他的诗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在去衢州的路上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诗意: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想一想,诗人在路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梅子
小溪
绿荫
黄鹂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却”是再的意思,诗人乘舟泛溪而行,溪尽而游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沿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时间出行的景象?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季节,也就是初夏时节。
“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人在山上赶路时,有哪些乐趣?
绿荫相伴,黄鹂欢鸣。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