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内容
第
单元
第
课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目
标
三维目标:1、了解法国文学家雨果。2、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重难点:1、了解法国文学家雨果。2、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时
间分
配
导课
3
分、自学及展示
15
分、探讨交流及展示
12
分、、小结
4
分、巩固
6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3、检查生字词: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二、合作探究及展示: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意对即可)5、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揭露、批判、嘲讽意味。6、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三、学习小结: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大家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1、基础题: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能力提升: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一、导
课导语1: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学生答后教师归纳):
二、指导自学新知:雨果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要了解作家。结合注释、工具书,完成读音三、指导合作探究;1、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洗劫,放火,行窃。3、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
圆明园——赞美——奇迹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侵略者——讽刺——强盗
教
学反
思
PAGE
1芦花荡
学习内容
第
一单元
芦花荡
第2课
(第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目
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2、分析本文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
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时
间分
配
导课
3
分、自学及展示
15
分、探讨交流及展示
12
分、、小结
4
分、巩固6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走近作者: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1、给加点字注音。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悠闲(
)
2、解释并将划线词造句诗情画意:穿梭:阴森:提防:能耐:寒噤:转弯抹角:打牙跌嘴:张皇失措:3.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探究思考展示并纠错4、阅读思考。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的、是的感受说出来。
5、整体感知在阅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教师示范: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人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送连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得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持。但有一次,却发生意外…….学生:
三、课堂提升6、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7、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一、导
课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那英雄故事?今天讲述的是一个抗日的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一个干瘦的,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可以玩弄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二、指导自学新知:1小说
人物情节环境2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3复述指导首先要抓住: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其次要求:语言简洁,多使用短句,不要说复杂的长句。三、提升指导1、提示;一个过于自信的老头保护两个小女孩失败,为她们报仇的故事。2提示:护送
挂花
报仇
板书设计
人物
老头芦
护送花情节:
挂花荡
报仇环境
教
学反
思
PAGE
2蜡烛
学习内容
第
一单元(章)
第三课:蜡烛
第1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重难点1、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2、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 )晓
揣在怀里(
)鞠躬(
)2、理解词语
佛晓:
闪烁:
筋疲力尽:
名副其实:
颤巍巍:
永垂不朽: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合作探究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7、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的呢?请找出有关片段,并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展现老妇人的形象美的。
三、课堂提升8、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四、课外延伸:9、由蜡烛我们联想到哪些诗句或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应该用过蜡烛吧,你能说说除了夜晚以外蜡烛都在什么场合使用?(学生回答)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为什一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自学指导
1、蜡烛象征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为和平而现出的生命;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炮火(11次)黑围巾(5次)蜡烛(6次)跪(3次)爬(3次)
3、行动描写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他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奉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重逢的情谊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板书设计:
敬意蜡
生命
象征
烛
情谊哀思
教学反思
PAGE
2芦花荡
学习内容
第
一单元
芦花荡
第2课
(第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目
标
1、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1、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2、刻画人物的方法
时
间分
配
导课
3
分、自学及展示
15
分、探讨交流及展示
12
分、、小结
4
分、巩固
6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
《荷花淀》)。2.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3.用波浪线勾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二、阅读思考展示5、揣摩勾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6、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8、本文的语言凝练含蓄,优美生动,请举例说明。
三、合作探讨8、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课堂提升9、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10、请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说话。
一、导
课段上节课我们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结构,初步认识了老头子的这一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二、指导自学新知: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2、刻画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自信
自尊3、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文中贯穿始终,是全文的线索,也是性格的核心,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发生。三、提升指导1爱国抗日
老当益壮气概
爱憎分明强烈感情
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
智勇双全的行为2、情节
传奇色彩
环境
富于诗情画意板书设计芦
人物
过于自大性格
太讲尊严花
美
环境语言
凝练含蓄荡
优美生动
教
学反
思
PAGE
2新闻两则
学
习内
容
第一单元(章)第一课:新闻两则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目
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2、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时
间分
配
导课
1
分、自学
10分、合作交流展示
19分、巩固
10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2、积累词语,解释并造句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3.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二、合作探究分析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与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三、精读精练:阅读(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2、体会A、B、C、D处填入的词语准确性并讨论是否可以互相替换。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是谁写的吗?它出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诗歌《解放南京》今天我们来学习解放南京前的一则新闻《人民……长江》自学指导:1、查工具书完成基础积累2、阅读并思考3、圈点并勾画重点字词句。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板书设计:
标题新
导语
闻
主题结构背景
教学反思
PAGE
2新闻两则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第
1
课:新闻两则
(第__2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1、抓住新闻的特点,2、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15
分、交流展示
12
分、小结
5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1.
生字词阌乡(
)
潢川(
)鄂豫皖(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二、探究思考展示并纠错4、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5、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6、
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三、合作讨论研讨与练习(二)四、精读精练】(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9.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1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 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新课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常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大家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探究思考,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自学指导1、查工具书完成基础积累2、阅读并思3、圈点并勾画重点字词句。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5、体会词语含义及准确性如:词语含义感彩生动形象板书设计: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第四层:回顾
我军必胜第五层:预言
教学反思
PAGE
2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第
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不要战争和屠杀,要和平”的主题。2、朗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匠心。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防止悲剧重演。4、积累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重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15
分、交流展示
12
分、小结
5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拿出自己查阅的作者聂华苓的简介;本课的写作背景。2、给加点的字注音。荒谬(
)
纳粹(
)
蜿蜒(
)
恍惚(
)
屹立(
)赤裸裸(
)
憧憬(
)杀戮(
)盟誓(
)
悼念(
)
缭绕(
)3、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
憧憬:
荒谬:
屹立:二、合作探究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探讨本文的主旨明确:2
、在速读中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说出理由明确: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明确:
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谅解、宽恕、尊重。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4、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明确:三、课堂检测1、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
-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四、课堂小结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吧。五、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解答。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
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⑴我们是希望和平的。⑵必要时我们会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战。
⑶我们不希望和平的愿望破灭。
新课导入:
有谁知道“六 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自学指导1(1)来到纪念地
,参加纪念活动;(2)看纪念演出
,回顾历史;(3)参加作家座谈会;(4)参观纪念馆,摘录死者遗言。
本文的主旨: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欣赏的理由是:连用四个短句,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②“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欣赏的理由是: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全文的顺序是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呼唤和平。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板书设计:亲爱的爸爸妈妈忆
沉重
美丽
来到纪念地
看纪念演出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要和平
不要战争
要和平
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