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学习内容
第
三单元(章)第13课:苏州园林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特点。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总分结合的方法。
重难点:
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总分结合的方法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1、作者简介及其作品2、检测生字、词(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二、合作探究
1、苏州园林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明确:
3、本文结构是什么?明确: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
5、本文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明确:(1)苏州园林据说有五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说明方法: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典范代表地位。(2)浏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如在图画中的”。
引资料,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作比较和打比方。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打比方。突出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林也着眼于画意。(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不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举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三、交流展示四、课堂小结文章围绕图画从四个方面突出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新课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古典园林。叶圣陶先生从学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自学指导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你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板书设计: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地位特点
总
四个讲究
大处
构图美
图案美
小处
分
色彩美总结全文
总
教学反思
PAGE
2故宫博物院
学习内容
第
三单元(章)第14课:故宫博物院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
重难点:
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复习巩固二、
合作探究(研读5~8段)1、作者重点介绍了故宫的哪处建筑?明确:
2、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
5、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三、交流展示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大会堂的位置、气势以及在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描写,突出了大会堂雄伟庄严、气势宏大的特点。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明确:迈进、穿过、到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列数字 空间顺序
新课导入: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它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今天,让作者带领我们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有序的布局。自学指导太和殿。。2、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3、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4、明确: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5、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先总说
后分说空间顺序 详略得当故宫博物院
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PAGE
2故宫博物院
学习内容
第
三单元(章)第14课:故宫博物院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特点。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总分结合的方法。
重难点:
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总分结合的方法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1、
初读课文,检测生字词。击磬
(
)
金銮殿(
)
鳌头
(
)
琉璃(
)(
)藻井
(
)
蟠龙(
)檀香(
)中轴线
(
)傀儡(
)(
)湛蓝(
)
矗立(
)
诏书(
)2、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此图,并思考文章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二、合作探究
1、读完本文,你认为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或用几个字词概括.
2、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故宫的平面示意图
3、读完课文,现在让你当导游,你准备按什么样的路线,引领大家去参观故宫?
4、思考文章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三、交流展示四、拓展延伸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
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新课导入: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它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今天,让作者带领我们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有序的布局。自学指导总体特征: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略由南天安门从午门进入依次向北行走。从南向北空间顺序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板书设计:故宫博物院
总说:位置
历史
建筑
总体布局
艺术风格,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分说
后三宫御花园
空间顺序
教学反思
PAGE
2苏州园林
学习内容
第
三单元(章)第13课:苏州园林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
重难点:
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完成学案P50页基础知识梳理1、2、3、4题。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明确: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明确:
三、交流展示四、课堂检测阅读第5段,回答问题:(1)本段的说明对象:
(2)本段的说明中心:
(3)本段的结构: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A.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
)B.有几个院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5)“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是什么意思?(6)本段照应四个讲究中的哪一个?(7)本段主要是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新课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古典园林。叶圣陶先生从学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自学指导《苏州园林》一文中的“标本”一词形象的表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巨大,足以作为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这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不能去掉,“一切”、“绝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点。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
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
量复制。这句话强调假山的堆叠,在体现人的技术的同时,更多的是体现人的精神创造和审美情趣。5、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板书设计:先总说
后分说空间顺序 详略得当故宫博物院
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PAGE
2说屏
学习内容
第
三单元
第15课:说屏
第1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2、把握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3、品味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重难点:
1、把握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2、品味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多媒体展示屏风图片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伧(
)俗
休憩(
)
韶光(
)
书斋(
)
擅(
)长
徒劳(
)
相称(
)
忒
(
)2、学生简介作者。3、熟读课文。合作探究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3、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明确: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
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4、文章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明确: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举例略)四、交流展示五、拓展延伸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
这个句子,因为
”的句式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屏”的知识,比如屏的作用、种类和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感受了全文浓浓的诗意和韵味,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深深爱上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承载——屏风,希望大家能把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课导入: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的情思,相信屏风有一天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大放异彩自学指导
1、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2、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3、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
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4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5、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举例略)板书设计:
作用
分类
巧
设置
教学反思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