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打包8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打包8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7:22:36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四单元(章)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重难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1.抽查重点字词注音或意思。翩(
)然
连翘(

风雪载途(

衰(
)草连天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二、合作探究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本文是竺可桢先生对于物候、物候学知识的介绍,文章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而准确。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6)以上几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5)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6)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新课导入: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自学指导(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板书设计: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PAGE
2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内容

四单元
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默写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2.解释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5.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你赞成哪一种?  讨论明确:
  
三、展示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新课导入: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起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起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自学指导
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你赞成哪一种?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3.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4.说明顺序: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列子、作比较”等。
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教学反思
PAGE
2恐龙无处不在
学习内容

四单元
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默写“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重点词的读音。2.解释“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4.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你能找出本文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讨论明确:
  
三、展示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自学指导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3.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列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教学反思
PAGE
2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四单元(章)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完成学案P64页基础知识梳理1、2、3、4题。二、合作探究将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左右”一词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3.“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的语言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生动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既能吸引读者,同时又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明确:课文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新课导入: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自学指导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2、“左右”一词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3、“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的语言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生动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既能吸引读者,同时又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板书设计: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PAGE
2奇妙的克隆
学习内容

四单元
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理解并学会运用。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这样安排的好处。3.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重难点: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
抽查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情况。2.
展示收集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二、合作探究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明确: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回事。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文中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进步。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明确: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课堂展示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明确:①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③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④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⑤……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课堂辩论:克隆能为人类造福,被誉为:“一座挖不尽的金矿”----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那么,你怎样看待克隆技术?
新课导入: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在过去,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有了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自学指导
1、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2、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引用。3、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进步。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4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5、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举例略)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引

教学反思
PAGE
2落日的幻觉
学习内容

四单元
第20课:落日的幻觉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重难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主学习完成《新学案》P77页1、2、3、4题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从表格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在说明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三、师生解疑总结四、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殷红yan
坠落zhui镶xiang
绚丽xuan
尘埃chen
遐想xia
2.解释下列词语。.1
气息奄奄.2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3
日薄西山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A.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B.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C.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底层的光线迅速
。4.写出两个描写落日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日落时的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者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日落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新课导入: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文人墨客所叹惋,感伤。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它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20课《落日的幻觉》自学指导1.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3.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4.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5、例句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①句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例句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板书设计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
教学反思
PAGE
2奇妙的克隆
学习内容

四单元
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第1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理解并学会运用。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这样安排的好处。3.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重难点: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
抽查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情况。2.
展示收集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二、合作探究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明确: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回事。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文中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进步。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明确: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课堂展示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明确:①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③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④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⑤……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课堂辩论:克隆能为人类造福,被誉为:“一座挖不尽的金矿”----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那么,你怎样看待克隆技术?
新课导入: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在过去,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有了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自学指导
1、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2、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引用。3、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进步。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4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5、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举例略)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引

教学反思
PAGE
2生物入侵者
学习内容

四单元
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抽查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重点字词。2.了解学生读后收获。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3.造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是什么?
4.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5.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三、师生解疑总结四、课堂检测A.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1、藩篱:2、啸聚山林:3、五彩斑斓:4、束手无策:5、物竞天择:6、无动于衷:B.选词填空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1.专家的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们,通过自述途径迁移到新的____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____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____的严重失衡。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新课导入:“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会感到很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进入这一特殊的“战争”,做一番详细地考察。希望通过此文的学习,能够增强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自学指导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2.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举例: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
3.①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②跨国宠物贸易③宠物主人的疏忽和遗弃
4.运用逻辑顺序,这样费用和人们的认识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5、①列数字---使读者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
②举例子---有力支撑观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③打比方---使说明对象更加形象可感。板书设计生物入侵者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探究原因:生物入侵者形成、增多的原因途径揭示态度:科学界对生物入侵者不同的态度采取措施:各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教学反思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