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书写·名句·语用(25分)
(一)根据情境,默写原句(每空1分,共10分)
1. 登临岳阳楼,极目洞庭,范仲淹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忧乐”二字写进千秋史册。
2. 漫步黄河岸边,光未然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出民族不屈的怒吼。
3. 夜读《木兰诗》,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踏破燕山飞雪。
4. 与友话别,王勃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跨越千山万水仍心心相印。
(二)语段修改(5分)
下列校刊“科技节”征稿启事的画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为激发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水平,校团委决定举办“科技节”系列活动。
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机器人表演、航模展示和“鸡蛋撞地球”实验等等。
②凡有意参加的同学,请于6月20日前将报名表交到综合楼三楼团委办公室。
③届时欢迎广大师生莅临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
(三)综合实践(10分)
班级准备拍摄短视频《课本里的“行走”》。请完成:
1. 为《黄河颂》部分拟一个片头字幕,不超过15字。(3分)
2. 写一句画外音,衔接《老山界》与《木兰诗》两个片段,不超过20字。(3分)
3. 用对偶句为整部短片写结束语,不超过14字。(4分)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4—6题。(10分)
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5. 作者为何列举“诸葛庐”“子云亭”?(3分)
6. 结合全文,简析刘禹锡借“陋室”寄托的人格理想。(4分)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7—9题。(15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4分)
8. 文中两次写到“笑”,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9. 本文阐述的道理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请举例说明。(7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安塞腰鼓》(刘成章·节选),完成10—12题。(12分)
10. 作者为何把腰鼓表演比作“骤雨”“旋风”?(4分)
11. 文中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写有何效果?(4分)
12. 结合全文,谈谈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4分)
(二)阅读《植物也会“聊天”》(科普小品),完成13—15题。(13分)
13. 文章开头写“路旁的柳树在窃窃私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4. 作者用哪些方法把“植物语言”说明得通俗易懂?请举两例。(4分)
15. 结合文本,说说“植物聊天”对农业生产的启示。(5分)
四、写作(60分)
16. 命题作文:与书相伴的日子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600字以上;②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书写·名句·语用(25分)
1.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4.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语段修改:①删去“等等”或删去省略号;②在“报名表”前加“纸质或电子”;③“莅临”改为“到场”。
综合实践:1. 黄河怒涛 民族呐喊
2. 从老山界的星火到木兰的战马,脚步从未停歇。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4. 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室陋而德馨。
5. 用典自况,借古贤之居衬托自己高洁的志趣。
6. 寄托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人格理想。
7.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更荒唐吗?
8. 一讲学家之“笑”流露自负轻蔑;一老河兵之“笑”含胸有成竹的自信。
9. 示例:工程设计中需综合考虑水流、地质等因素,不能凭经验主义主观臆断,如修建桥梁必须实地勘测。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 比喻写出鼓点的急促与气势的磅礴,突出安塞腰鼓的野性力量。
11. 反复咏叹,强化情感,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12. 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民自强不息、乐观豪迈的生命状态。
13. 拟人化开篇,激起阅读兴趣,自然引出说明对象。
14. 举例子:列举柳树、玉米等“聊天”现象;作比较:把植物挥发物比作“微信语音”。
15. 根据“植物预警”提前防病;利用“邻里互助”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四、写作(60分)
16. 作文略。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突出“相伴”过程与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