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课
教学过程
设 计 方 案
预 计 结 果
备 注
预习
学生按照预习案要求自主学习
带着学习目标,结合必修2第五单元内容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和知识导学,认真研读教材。
将预习时的疑问或未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写在【我的疑问】,以备课堂上讨论;同时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初步思考问题导引,为合作探究课展现预习成果做好铺垫。
1.学科班长汇总疑问。
2.教师认真批阅,汇总重点疑问,补充史料,选出优秀知识树以备展示。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课
教学过程
设 计 方 案
预 计 结 果
备 注
课前演讲
直接导入
1.学生课前演讲:谈自己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对时政的见解。
2.直接导入:学习战国时期典型的一场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改革---商鞅变法。
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有整体的认识,树立鉴今意识;同时强调商鞅变法是一场典型的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改革,由此直接导入本节。
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所学知识
合作探究
1.展示并解读讨论内容:
(1)自学中的疑问(前黑板)+知识树(后黑板)
(2)探究案的问题
2.展示要求:
(1)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共同讨论。
(2)边讨论边做记录,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学科组长反馈未解决的问题;二次展示要用彩笔做好补充和修改;做好点评、质疑准备。
(3)讨论完毕坐下整理完善导学案或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3.展示各层目标:5-6号:解决学案中的疑问;3-4号:总结规律方法;1-2号:总结拓展。
4.教师指导学生探究
1.各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展示的区域,标好小组。
2.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先一对一讨论,后展开讨论(组间)。
3.各组用彩笔进行二次展示。
4.在前黑板集中展示疑问和新生成的问题。
5.学生自主高效讨论,全员参与。
6.教师指导解决学生讨论中的部分疑问,并思考“疑问区域”的问题,以备点评时统一解决。
1.教师提前划分问题展示的区域。
2.调研各组合作探究情况,督促探究进程,提高讨论效果。
3.倾听学生生成的疑问、思考前黑板“疑问区域”中的问题。
4.指导点评学生的点评思路。
【一、
探寻变法之源】
1.学生集中点评问题一:请结合图片和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并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分析变法的指导思想、目的分别是什么?
1.让学生点评改革的
背景,注重点评信息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同学们的疑问。
背景中要总结出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秦国的需要和具备的条件。
教师引导思考“根本原因、直接动力、目的是什么?”
学生点评时要回归课本基础知识。
注意对展示内容的纠正和补充。
教师注意倾听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树立准确通达的时空观。
【二、
走进变法之中】
角色体验:请仔细研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扮演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国君、商鞅、旧贵族、新兴地主、农民、军士、商人,说出你关注的改革举措,并阐明理由。让学生回到变法的现场,感受变法实施之艰。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经济措施是什么?
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试从内容核心、手段、地位、影响概括其特点。
角色体验者展示区域要合理:国君、商鞅、旧贵族在台前,其余在各自位置。
体验者要简要表明身份、对变法措施的态度。
商鞅体验者要清楚表达富国强兵和集权的目的。
教师引导:改革中受益和受害的阶层有哪些?重点点拨废除井田制、军功爵制等。
5.教师引导点拨与春秋时期改革的比较,注重思路。
教师展示出变法措施的表格,让点评学生参照点评。
教师要及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变法的措施。
教师点拨中要突出多元思维的体验和训练。
【三、
体验变法之效】
开放性命题:学生自由点评材料一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材料二认为不利于秦的发展,商鞅变法是否成功,谈一下你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师生一起总结:对此我们应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深化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总结变法成败的规律:结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影响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点评时要突出观点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各组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思考主要评价标准是什么?要突出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各组表达自己小组和个人的观点,形成改革要成功必须符合时代潮流这一历史认识。
学生点评和教师点拨时要注意联系时政,树立历史的价值引领作用。
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抓住改革要符合时代潮流。
【感 悟
收 获】
学习本节课后,你心中的商鞅是什么形象?联系时政,为我们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哪些建议?请自己确定一主题,联系实际谈一下认识。(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求有思想)
展示习主席“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白岩松的“十三五规划”,五年之内让中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0%。”天啊!我替政府捏把汗”的言论
引导学生借鉴商鞅的经验教训为改革献计献策。
各组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突出开放性命题的解题思路,同时要及时评判,引导各种合理观点,总结从商鞅值得学习的精神,并展示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
教师点拨要凸显创新、符合潮流、信心等当今改革之要素。
多联系时政,加深对商鞅变措施的认识和当今改革的认知。
引导学生多元思维,多角度认识商鞅变法。
附录一:学生导学案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程标准】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预 习 案
【使用说明】
1.带着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将预习时的疑问或未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记,以备课堂上讨论。结合必修2第五单元内容进行预习。问题导引和探究题中标★的为1-2号选做题。
2.重点内容提醒: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的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的措施?
★商鞅变法的性质、特点、作用、局限性?成功的原因?
【预习目标】
通过自学构建商鞅变法的发展体系,分析变法的的具体措施,体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学习改革家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精神。
知 识 导 学
问题导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必要性:时代背景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发展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 阶级:奴隶主阶层逐渐消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4)军事:各国国君想在残酷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5)思想: 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秦国需要:战国初期,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客观要求)
2、可能性:
(1)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到秦,得到孝公赏识;宣传变法,扫除障碍;个人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等精神…。
二、变法具体措施及内容
1.军事上:
(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①内容: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
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
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爵位高
的还可以“税邑”,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②作用: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
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法同时还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
了 的政治、经济优势。
(2)严肃军纪,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小字)
(3)编制什伍组织
①目的: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 。
②内容:将百姓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
③作用: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
①内容:商鞅下令“ ”,承认 的合法性,允许 。
②作用: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 ,推动了 的发展。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①内容:
a.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徭役;
b.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c.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其三世的 和
②作用:a.这些措施为稳定 ,增强 提供了保证。
b.免除徭役以 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直至秦汉仍然继续沿用。
(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作用: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3.政治上:
(1)废分封,行县制
①内容:把秦国划为 ,各县设有 和 ,由 。
②作用: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 下的封
国 ,成为新的政体制度。国君 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
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
(2)什伍连坐制度
①目的:
②内容: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 ,否则 。新法规定士兵作战时,
③作用: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3)轻罪重刑 ①目的: 强化人民 ,
②作用:保证 ,只是措施过于严苛。
4.思想文化上:焚烧诗书
(1)原因:
(2)评价: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在当时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但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典籍是种毁灭性的打击。
三、评价
1.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 的一次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2.历史作用:
(1)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局限性: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 纵观商鞅变法的背景,分析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从根本上动摇旧贵族统治的措施是什么?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经济措施是什么?
★3.试从变法内容核心、手段、地位、影响方面概括变法特点。
【我的知识树】(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表格)
【我的疑问】
知 识 导 学
问题导引
2.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
①内容:商鞅下令“位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
②作用: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 ,推动了 的发展。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①内容:a.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徭役;
b.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c.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其三世的 和
②作用:a.这些措施为稳定 ,增强 提供了保证。
b.免除徭役以 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直至秦汉仍然继续沿用。
(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作用: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3.政治上:
(1)废分封,行县制
①内容:把秦国划为 ,各县设有 和 ,由 。
②作用: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 下的封国 ,成为新的政体制度。国君 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
(2)什伍连坐制度
①目的:
②内容: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 ,否则 。新法规定士兵作战时,
③作用: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3)轻罪重刑 ①目的: 强化人民 ,
②作用:保证 ,只是措施过于严苛。
4.思想文化上:焚烧诗书
(1)原因:
(2)评价: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在当时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但压制了
人民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典籍是种毁灭性的打击。
5.社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补充)
三、评价
1.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 的一次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2.历史作用:
(1)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3. 结合必修模块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探 究 案
【学习目标】
通过史料探究、角色扮演,分析并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全面认知其影响,以史鉴今为当今深化改革献计献策。
【情景导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改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昌乐二中历史兴趣小组以“商鞅变法与秦的强大”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探寻变法之源
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宣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公元前361年,他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1)请结合图片和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探究二 走进变法之中
(2)请仔细研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扮演一位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国君、商鞅、旧贵族、新兴地主、农民、军士、商人,说出你关注的改革举措,并阐明理由。(学生:王思睿)
探究三 体验变法之效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一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材料二认为不利于秦的发展,商鞅变法是否成功,谈一下你的认识并说明理由。对此我们应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感 悟 收 获
商鞅变法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变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并最终统一六国,但改革者商鞅却被迫害致死并被车裂。学习本节课后,你心中的商鞅是什么形象?联系时政,为我们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哪些建议?请自己确定一主题,联系实际谈一下认识。(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求有思想)
第4课评测练习
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2.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两男以上又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主要是为了( )
A.革新婚姻制度 B.增加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4.《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
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与商鞅变法中的
哪一内容有关( )
A.允许工商者人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7.“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8.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6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并分析原因。(5分)
结合三段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秦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才的因素。从对材料的理解和比较六国和秦国用人的不同可以判断。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变法措施中的小家庭措施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种变化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由“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得知②④是对的。①③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C。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是废井田开阡陌。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解读信息的能
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宗室贵戚怨恨商鞅。这是由于商鞅采取了奖励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意思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指废除井田制)后,先王的制度(指奴隶制)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③ ④是错误的;这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
(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4分)
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3分)
(3)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3分)
结果:失败(1分)
原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4分)
(4)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4)问,态度主要从商鞅变法中商鞅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精神来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课件20张PPT。温馨提示请准备好你的导学案,课本,双色笔和导
学练,还有你的激情!!! 今日赠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知识储备: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影响。改革之我见商 鞅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程标准】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采邑:大贵族世袭的领地往往称为采邑,多数是开国帝王分封重臣的
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在采邑内,贵族拥有绝对的权利, 采邑之外,
还有庄园。例如战国商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以“卫”为姓,
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来他到秦国被封于商,采邑就是“商”,又
称商鞅。再如齐·孟尝君:姓田名文,封号为孟尝君,采邑为薛,故
又称薛公。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
等级与权利的高低。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
彻候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候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
疑难阐释百家争鸣目标:5-6号:解决学案中的疑问;3-4号:总结规律方法;
1-2号:总结拓展。 讨论内容:
1.自学中的疑问(前)+知识树(后)
2.探究案:
背景:探究一背景并分析导引1(变法的根本原因、直接动力和目的)
措施:探究二角色体验并思考导引2(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
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经济措施分别是什么?)
导引3:从变法内容核心、手段、地位、影响方面概括变法特点。
评价:探究三观点,归纳改革成败的标准。
拓展:感悟收获
要求:
1.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共同讨论。
2.边讨论边做记录,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学科组长反馈未解决的问题;
二次展示要用彩笔做好补充和修改;做好点评、质疑的准备。
3.讨论完毕坐下整理完善导学案或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1)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探究一、探寻变法之源】时代要求孝公曰:“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 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宣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公元前361年,他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秦国需要商鞅个人战 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探寻变法之源】时代要求 2.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3.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1.时代背景: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发展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奴隶主阶层逐渐消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军事:各国国君想在残酷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秦国需要商鞅个人 4.商鞅到秦,得到孝公赏识;宣传变法,扫除障碍;个人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等精神…..。根本原因?
直接动力?
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称霸天下的欲望
富国强兵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可能性必然性 【二、走进变法之中】请仔细研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扮演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国君、商鞅、旧贵族、新兴地主、农民、军士、商人,说出你关注的改革举措,并阐明理由。 国君 商鞅 旧贵族 新兴地主 军士 农民 商人 角色体验军事政治思想 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试从内容核心、手段、地位、影响概括其特点。 经济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经济措施是什么?强兵重农集 权特点:
①农战、法治
②措施最全面
改革最彻底
影响最深远 【三、体验变法之效】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
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
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一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材料二认为不利于秦的发展,商鞅变法是否成功,谈一下你的认识并说明理由。对此我们应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评价商鞅变法消极
影响积极
作用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我们对商鞅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即使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4)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5)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深化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结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影响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⒈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⒉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规律总结 【感 悟 收 获】 商鞅变法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变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并最终统一六国,但改革者商鞅却被迫害致死并被车裂。
学习本节课后,你心中的商鞅是什么形象?联系时政,为我们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哪些建议?请自己确定一主题,联系实际谈一下认识。(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求有思想)改革已
进入深
水区
要敢于
啃硬骨头“十三五规划”,五年之内让中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0%。”
天啊!我替政府捏把汗,认识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绝不能因循古代的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
认识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认识三: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创新 ,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认识四: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信心。
.......认 识 大 变 革 具 体 措 施 “破”“立”文化军事
经济
政治法律 作 用 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当时;后世最全面
最彻底
最深远核心内容法治农战风俗局限性知识体系巩固反刍学习目标:通过史料探究、角色扮演,分析并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特
点,全面认知其影响,以史鉴今为当今深化改革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
探究一1.时代背景: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发展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奴隶主阶层逐渐消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军事:各国国君想在残酷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直接动力)。
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3.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4.商鞅到秦,得到孝公赏识;宣传变法,扫除障碍;个人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等精神…..。
探究二 特点:①农战、法治②措施最全面、改革最彻底、影响最深远
评价标准主要是: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2)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3)法家思想的传播
和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4)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5)商鞅取信于民,
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
影响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2)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3)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怀揣梦想 脚踏实地 跟踪训练CA2.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刑1.“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上述引言应该是
A.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4.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则故事说明
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深入人心D 3.(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A学科班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