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09:49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知识点1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早期货币
(1)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4)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纸币
(1)北宋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
币,与铜钱兼行。
(2)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3)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知识拓展 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影响
(1)背景:①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贸易繁荣,交易量大。②铜钱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③金
属货币携带不便。④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2)影响:①便利了市场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后来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
膨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白银
(1)从战国到元朝,贵金属金、银也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
(2)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3)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4.民国时期的货币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发行法币,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开始发行金
圆券。由于金圆券快速贬值,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党政府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
告终。
5.人民币
(1)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2)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多品种、多系列的
货币体系。
(3)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2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2)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
不易贬值。
(3)作用: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4)瓦解及影响
①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
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③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形成: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
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2)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3)影响
①积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消极: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
利条件。
(4)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定点1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关键能力 定点破
朝代 货币 评价
夏 海贝、仿制贝 可能是最初的货币
商至春秋战国 铜铸币 出现铜钱货币
秦、汉 半两钱、五铢钱 被长期沿用
北宋 出现纸币(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 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 元末,恶性通货膨胀
明、清 白银货币化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
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秦统
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
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
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
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
一次重大演变。
4.由钱币重量体现币值到钱币不再标识重量。唐初铸造的“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
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演变。“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
一次重要演变。
典例 洪武元年,明太祖颁布“洪武通宝”钱制,然而因铜料极端缺乏,铜钱不能满足市场需
要,商人们仍习惯使用元朝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用钞。这反映了
明初 (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铜币
B.铸币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C.百姓习惯决定货币政策
D.经济形势影响货币政策
D
解析 依据材料“铜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商人们仍习惯使用元朝纸币”“于是朱元璋
决定恢复用钞”分析可知,明初的货币政策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故D项正确;“洪
武通宝”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铜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铸币工艺,故排除B项;材料现
象的出现是当时商品交易的客观需求,并不是百姓的习惯决定的,故排除C项。
定点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
材料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越来越
重视。从早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到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上
世纪70年代建立的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其运作效率明显提高。从
过去100年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我们了解到: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政治、
经济环境下建立的,只有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体系才能得以持续存在。
——摘编自丁晓芹《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看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前景》
1.国际金本位体系: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1)分类: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2)主要内容: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和
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至20世纪70年代。
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3.牙买加体系:20世纪70年代至今。
(1)主要内容:承认世界各国实行浮动汇率的合法化;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推行黄金非货币
化;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2)特征:国际储备多样化、汇率制度安排多元化、黄金非货币化和通过多种国际收支调节
机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3)主要影响
①积极: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浮动汇率制度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了
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
②消极: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汇率变动不定,增大了外汇风险。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春秋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时,金属货币开始在流通中崭露头角,到了战国,出现了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通,如燕、齐的刀币,韩、赵的布币,楚国的铜贝等。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交流密切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货币形制有待统一
2.秦始皇制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二十两为镒,改周一斤之制;铜钱为下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是秦代唯一之辅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主要反映了(  )
A.秦朝铸币细致与精美
B.各郡县掌握了铸币权
C.各郡县维护货币信誉
D.秦朝实施了币制统一
3.《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4.北宋时期,我国古代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且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边境地区榷场互市贸易的兴起
B.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直接推动
C.外贸税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D.国内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的需求
5.元世祖以统一币制为己任,极力推行纸币,最终规定:交钞的印造,以万锭为限,以十足的现银为储备金,并明确规定,没有现银,则不许印发新钞。这一规定(  )
A.确立了纸币的法币地位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C.根源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利于维系交钞币值的稳定
6.“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这说明(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C.社会转型动力不足
D.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7.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这一措施在当时(  )
A.增强了政府经济调控力
B.加剧了通货膨胀
C.结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
D.杜绝了白银外流
8.1948年12月,毛泽东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发表于(  )
A.三大战役完全胜利时
B.《中国土地法大纲》推行前
C.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
D.《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后
9.2021年一季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时上升1.4个百分点。这说明(  )
A.金融市场一体化逐渐成型
B.美元的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C.资本流动全球化不断发展
D.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题组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0.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以上材料 (  )
A.反映了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说明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说明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反映出金本位制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11.二战结束以后,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各国货币按比价盯住美元,汇率波动上下限为1%。当汇率极不合理时,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幅度在10%以内。这一汇率制度(  )
A.促进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
B.构建了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
C.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12.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①美元不再是重要的国际货币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
③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④美国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下图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占比情况(1995—2019年)。这说明(  )
A.美元丧失世界的主导地位
B.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国际货币的多元化造成金融秩序混乱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春秋以前支付手段多用贝,至战国时期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三大青铜货币系统。其中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来,刀币来自实用刀具,圜钱可能仿自纺轮。此外,黄金逐渐用作支付,但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还是铜钱。上述变化说明(  )
A.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
B.青铜文明走向鼎盛
C.货币形态受生产力影响
D.民间支付多用铜钱
2.史书记载,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日常商品流通所习用。然而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轻重大小不一,且六国原来的货币仍在流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货币统一有名无实
B.政府尚未垄断铸币权
C.币制未能全面推行
D.半两钱任由民间私铸
3.(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预测)从铸造“半两”钱开始,货币主要以重量为名。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唐代的币制改革(  )
A.推动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B.反映了政府信用体系的发展
C.体现了国家铸币技术提升
D.适应了政府税制改革的需求
4.《明会典》所载的明代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正统年间,宝钞逐渐绝迹于民间土地和大宗交易;发展至成化年间,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及普遍使用,白银成为土地和大宗交易的主要货币。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
A.海外贸易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宝钞制度阻碍白银的自由流动
C.市场需求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D.民间贸易改变明政府货币政策
5.1938年10月,边区政府提出“有计划的与敌人发行伪币及破坏法币的政策做斗争,允许被割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于是,各敌后根据地相继成立了边区银行并独立发行货币,一般称为边币或抗币。这一举措(  )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加剧了沦陷区的通货膨胀
C.阻止了法币的贬值崩溃
D.增强了根据地间商贸往来
题组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6.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普遍实行不兑换的纸币制度。起初,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本币贬值的措施,实行外汇倾销。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英镑集团”“美元集团”等货币集团。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国家的经济混乱无序
B.货币大战导致世界大战发生
C.区域性经济合作显著加强
D.西方国家争相转嫁经济危机
7.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国组成的“十国集团”建立,其最初是为解决储备货币危机,后来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而进行斗争的工具。据此可知,当时(  )
A.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B.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C.各国努力维护国际汇兑的稳定
D.各国过度干预导致“滞胀”
8.当2008年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时,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曾发表演讲,表示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他的这一表述是出于该体系(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了制度性协调机制
C.保证了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
D.使市场制度的普遍性建立
9.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初发行大明宝钞,“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但正统至成化时期(1436—1487年)宝钞流通基本绝迹,民间的大宗交易主要使用白银支付。成化以后,赋役逐渐折银,白银得到国家事实上的认可。到16世纪40年代,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奠定。白银的需求量迅速扩大,而国内的白银储存量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向海外寻求成为必然。中国海外贸易的开展刺激了日本银矿的开发,葡萄牙人参与其间,并将贸易范围扩大到欧洲。西班牙人也发现需要用白银换取中国商品,紧接着出现了美洲银矿的疯狂开采。白银的流通逐渐超出一国范围,流通于世界,于是白银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
  材料二 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效仿,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大致形成。英国由此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优势逐渐削弱,黄金储备也因战争大量流失,193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不再承担英镑与黄金兑换的责任,放弃金本位制。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所取代。
——摘编自于永臻、李明慧《美元、日元、欧元和
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进程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英镑国际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D 4.D 5.D 6.D 7.A
8.C 9.D 10.D 11.C 12.C 13.B
1.A 
2.D 秦始皇将货币进行了分类和规范,这是统一货币的具体措施,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D 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政府对币制的改革过程,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利于社会治理的不断改善,故D项正确;币制改革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艰难,汉初经济取得较好发展,A项错误;当币制改革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现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难以增长,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制币技术逐渐趋于成熟,C项错误。
4.D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货币需求量大幅增长,但金属货币携带、使用不便,因此方便商品交易尤其是大宗交易的纸币应运而生,故D正确。
5.D 元世祖以十足的现银为储备金,这样就限制了政府滥发纸币,从而维系了币值的稳定,D项正确。纸币在宋代即获得了法币地位,排除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且该措施并不能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排除B项;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排除C项。
6.D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明代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而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说明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项正确。白银使用普遍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白银的货币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转型动力不足,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银外流,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故选A项;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量发行法币,加剧了通货膨胀,与材料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并不代表结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排除C项;D项“杜绝了”说法绝对化,排除。
8.C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符合材料中的情境,C项正确。1949年初三大战役完全胜利,《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排除A、B、D三项。
9.D 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上升,说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故选D项;金融市场一体化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联系和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走向统一金融市场的状态和趋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重要货币,排除B项;资本流动全球化指资本跨国流动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0.D 根据材料“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可知,19世纪70年代,在金本位制的前提下,世界各国货币均与黄金挂钩,反映了人们对金本位制的广泛接受,故选D项;“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说明当时很多的货币通过与黄金挂钩取得了贸易支付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各国货币可以与黄金兑换,并未说明汇率变化,无法体现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排除B项;各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需要通过黄金的等价兑换,无法直接自由流通,排除C项。
11.C 由材料可知,二战后,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有助于稳定各国汇率,继而稳定国际金融秩序,C项正确。浮动汇率制形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排除A项;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C 采取浮动汇率制后,美元仍是重要的国际货币,故①错误;各国采取浮动汇率制,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故②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故③正确;为了走出困境,美国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④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
13.B 在1995—2019年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占比中,人民币在2018年后不断上升,说明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B项正确。美元在世界货币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无法得出金融秩序混乱,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C 3.B 4.C 5.A
6.D 7.B 8.B 9.A
1.C 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圜钱来自生产工具或实用刀具,黄金虽然用于支付,但与百姓关系并不密切,两者均说明货币形态受生产力的影响,C项正确。货币的变化体现不了商业功能的变化,排除A项;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明走向鼎盛,但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间支付多用铜钱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D项。
2.C 材料反映出史书记载的秦半两钱与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存在差异,而且秦朝中央政府对货币的相关规定并未全面落实,六国原来的货币仍在流通,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不久就覆灭了,币制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全面推行,C项正确。
3.B 货币铭文标识重量说明货币以自身重量体现其购买力,但唐高祖铸造的“开元通宝”,不再标识重量,反映了货币本身的重量与其购买力的分离,体现了政府信用的提升,B项正确。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从铭文标识重量到不再标识重量并没有体现铸币技术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币制改革与政府税制改革的关系,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可知,明朝建立宝钞货币制度,白银不是合法货币。由“白银成为土地和大宗交易的主要货币”并结合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源于市场需求的推动,C项正确。
5.A 
材料体现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发行货币,与沦陷区关系不大,排除B项;边币或抗币没有阻止法币的贬值崩溃,排除C项;各敌后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不同,不利于根据地间的商贸往来,排除D项。
6.D 
A “经济混乱无序”材料无法体现
B 世界大战不是货币大战直接导致的
C 材料未体现“区域性经济合作”
D 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采取本币贬值的措施,实行外汇倾销,是为了抢占世界市场,从而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
7.B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但各国大量抛售美元,且主张对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反映出这一体系出现了问题,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是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排除A项;各国经常抛售美元不利于维护国际汇兑的稳定,排除C项;“滞胀”危机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8.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央行前行长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恶化趋势,强调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强调“重返纪律”,这是因为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制度性协调机制,故B项正确;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无益于解决当时的金融危机,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实行时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市场制度的普遍性建立无关,故D项错误。
9.A “去美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同时有多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被许多国家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表明国际金融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即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各经济体之间联系不断加强,材料中的事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挫折,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没有解体,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两种货币,体现不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格局,排除D项。
10.答案 (1)特点:历时较长;由民间流通到国家认可,成为社会主币;由中国流通到世界流通。(4分,答出2点即可)
影响:(对中国)促进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推动赋税制度变革;削弱了国家货币垄断权,冲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冲击人们旧的思想价值观念,逐利风气逐渐兴盛。(对世界)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分)
(2)变化:一战前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后被削弱,二战后被美元所取代。(4分)
原因:成为国际货币的原因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动。(3分)被美元取代的原因是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二战严重削弱英国国力;美国国力迅速增强。(3分)
解析 (1)“特点”主要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从对中国、对世界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2)“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结合一战、二战前后,英国、美国国家实力的变化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