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里耶秦简户籍簿中记载,“东成户人(户主)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位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其中,“大”“小”均是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推知,秦朝建立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作为国家赋税征收的依据
B.建立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
C.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D.方便政府掌握民情与民意
2.汉高祖时颁行《户律》,将其作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规定户籍登记一般为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还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汉代户籍政策( )
A.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打击了富商大贾
C.保证小农经济发展 D.抑制了土地兼并
3.609年,隋炀帝诏令各地重新核定户籍,“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这一措施( )
A.减轻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B.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C.将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二为一
D.保障隋政府的租庸调收入
4.宋仁宗曾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如主人非理拦阻,许经县论详。”这一规定有助于( )
A.增强契约法律效力
B.改变农村阶级结构
C.减弱人身依附关系
D.缓和土地兼并现象
5.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6.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纬,互相为用。”这反映明朝( )
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
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
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
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
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7.春秋时期,鲁、齐、卫、吴、越诸国都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的形式来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说明了 ( )
A.社区管理模式开始出现
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
C.国家基层管理日益严密
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
8.秦汉时期,政府构建了以亭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西汉的长安设有16个街亭,东汉的洛阳设有24个街亭和12个门亭。这一体系(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9.《旧唐书》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10.雍正四年(1726年)严饬力行保甲时规定:“如有堡子村庄聚族满百人以上,保甲不能遍查者,拣选族中人品刚方、素为阖族敬惮之人,立为族正。如有匪类,报官究治,徇情隐匿者与保甲一体治罪。”乾隆时期,为加强对宗族的控制,在聚族而居的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区任命族正,地方官给以牌照,专司化导约束、劝善规过、排难解纷之事。材料反映了清朝( )
A.法律的作用日渐微弱
B.宗族控制着基层政权
C.族规代替了乡约
D.多种方式控制社会基层
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1.下图为四川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画中有一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该画像砖可以用于佐证( )
A.中华民族具有尊老养老的传统
B.汉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济
C.经济繁荣是社会优抚的前提
D.汉代加大了优抚老人的力度
12.隋文帝开皇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此后,中央政府将此项措施推广至全国,“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这表明隋朝( )
A.实行轻徭薄赋 B.消除贫富分化
C.关注社会赈济 D.重视粮食供应
13.《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赈济
B.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
C.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化
D.注重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14.潘曾沂出生于清朝中期的苏州科宦世家,享有“天下第一大善人”的美誉。其慈善活动不仅包括创义庄、施衣馈药、建义塾、养灾民、凿义井等,而且他还撰写《劝济溺说》,规劝消除民间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这说明古代中国的慈善( )
A.凝聚宗族力量以维护社会稳定
B.政府倡导与民间自愿相结合
C.利于基层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D.扶危济困与劝善教化相统一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根本上反映了 ( )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
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2.宋代船户在户籍上被专列为一项,称为“海船户”。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检实,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限制朝贡规模
C.强化贸易管控 D.提高船户地位
3.元朝将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大庾(今江西大余)有何衢亨与何光龙两兄弟,初定籍民户,均输纳税。不久,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由此判断,元朝( )
①实行户籍分类管理制度
②所有户计均需承担赋役
③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
④户籍更改激化社会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4.秦国在商鞅变法时,颁布《傅律》,秦始皇继承了《傅律》中关于人口管理的制度,即百姓出生后登于名籍,死后削籍;另有役册,称傅籍,均由乡官掌握,严惩诈伪者。这说明秦朝( )
A.国家权力开始延伸到了乡村
B.注重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重视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D.地方实权握于豪强手中
5.1880年,武昌知府李有芬改革保甲制度,把保甲的权力交付给士绅掌握,只把保甲的最低两级(牌和甲)留给平民担任,在此之上的“保”由士绅领导,并设立总揽全乡保甲系统的监管总绅。据此可知,晚清士绅( )
A.成为维护清政权的主要力量
B.主要职责从赋役征收变为维持治安
C.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控制的主体
D.地位的上升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强化
6.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了( )
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
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
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
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
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7.开皇十五、十六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
8.北宋时期,政府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此举( )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9.自宋以来,各大宗族均设有义田、义庄、义学、义宅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至明清时期,义庄作为宗族的经济实体,已经超越了偶发的、单纯的济贫性质,具备了初级形态的社会救济性质。这说明( )
A.世家大族掌控着地方救济
B.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的救济政策发生变化
D.民间力量承担着社会功能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代 概况
春秋战 国时期 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 每年农历八月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和豪强隐匿人口的现象,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魏晋南北 朝时期 南朝梁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专门设僧籍,免除僧尼一切课役
隋唐 时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明清 时期 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沿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根据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A 3.B 4.C 5.D 6.D 7.C
8.D 9.A 10.D 11.A 12.C 13.B 14.D
1.A 里耶秦简户籍薄详细记录了每口人的“大”和“小”,而“大”“小”是课役身份的标志,说明户籍是征发赋役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
2.A 汉高祖时重视户籍制度,对户籍登记内容有详细规定,规范户籍的迁移,并惩戒逃亡者和藏匿者,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
3.B 隋炀帝诏令各地重新核定户籍,并且对户籍登记不实者严厉处罚,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
4.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保护了客户的利益,有利于减弱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C正确。
5.D 根据材料可知,该措施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强化社会控制,故选D项。
6.D 据材料“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国家征收赋税,主要依靠黄册确定家庭户籍人口数量、鱼鳞册确定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二者相互结合来最终确定税额标准,故选D项。
7.C
时期 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的形式 对变化的分析
春秋时期 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的形式 政府管理直接涉及每家每户,说明对基层管理更加严密,C项正确
战国以后 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
8.D 据材料可知,秦汉政府以亭为核心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这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D项;亭是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的核心,与官僚政治的关联较小,排除A项;亭只是基层组织,不会导致“权力中心的下移”,排除B项;文书传达系统“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排除C项。
9.A 唐朝设置里、乡、邻、保、坊、村,加强基层管理,“村坊邻里,递相督察”体现了唐朝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督,故选A。
10.D 清朝统治者在实行保甲制的同时,在聚族而居的地方设置族正,以宗族控制基层,反映了清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控制社会基层,D项正确。清政府设立族正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忽视法律的作用,材料体现不出法律的作用日渐微弱,排除A项;宗族并没有控制基层政权,排除B项;族规并没有代替乡约,排除C项。
11.A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该画像砖描绘的是给老人分发粮食的场景,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尊老养老的传统,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汉代以前优抚老人的情况,无法得出“加大了优抚老人的力度”,排除D项。
12.C 材料所述隋文帝开皇三年的举措的目的是“以备凶年”,体现了当时统治者重视社会赈济,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轻徭薄赋无关,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以备凶年”表明储备粮食是为了渡过荒年,而重视粮食供应是日常举措,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等信息可知,明朝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故选B项。
14.D
材料仅反映了潘曾沂的个人行为,不能体现凝聚宗族力量和政府倡导,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城市没有实行基层自治,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B 2.C 3.A 4.B 5.C
6.D 7.C 8.D 9.D
1.B 从“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造纸术的发明使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2.C 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出海营运也必须获得官方的批准,体现的是官府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即对贸易的严格控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税收,增加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船户出海营运属于民间贸易,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B项;该措施不利于提高船户地位,排除D项。
3.A
依据 结论 正误
① 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 实行户籍分类管理制度 √
② 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 并不是所有户计均需承担赋役
③ 初定籍民户……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 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 √
④ 材料中没有描述社会矛盾的信息 户籍更改与社会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结论 ①③正确,选A项
4.B 秦朝按照法律规定实行人口管理制度,对百姓的信息进行登记,这一举措有利于秦朝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家权力“开始”延伸到乡村,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而非思想上强化人们对政治的认同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的地位,排除D项。
5.C 晚清的保甲制度改革把保甲的权力交付给士绅掌握,这将使地方士绅在地方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控制的主体,C项正确。地方士绅在清末政局中,不少转变为立宪派,并赞成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士绅的主要职责发生变化,排除B项;士绅地位的上升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弱化,排除D项。
6.D
7.C 隋朝在西北地区,将民间的义仓收归政府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这些措施属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义仓制度,并没有革新赋税征收形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不仅有西北诸州,还包括其他地区,排除D项。
8.D 材料所述是北宋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该举措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D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社会转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9.D 据材料“义庄作为宗族的经济实体……具备了初级形态的社会救济性质”可知,民间的义庄已经具备了社会救济性质,发挥着很大的社会功能,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间义庄的社会功能,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掌控着地方救济,也与宗法制度和政府的政策无关,排除A、B、C。
10.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2分)
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便征派赋役,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为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格。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8分)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2分)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要有整体思维,能够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整体过程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进行有效论证,具体思路如下:
提炼 论题 根据材料中的各朝代的人口管理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便征派赋役,但在政治动荡时,中央集权削弱,对户籍的管理比较松懈,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构建 思路 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同户籍管理的关系、政局动荡和稳定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户籍制度对巩固统治的作用等角度进行阐释
最后 总结 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共12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点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3.汉朝:编户齐民。
4.隋朝:实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必备知识 清单破
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
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藉等。明朝户籍册称“黄
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9.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点2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
2.基层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1)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
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知识点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
(1)经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
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思想: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影响。
(3)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的需要。
2.表现
(1)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
间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优抚老人: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
高年平民。
(3)优抚鳏寡孤独: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4)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5)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有利于维护统治。
定点1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户籍的登记和管理
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
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
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
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特点
(1)宗法性:以家庭为单位,带有宗法伦理色彩。
(2)封闭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关键能力 定点破
(3)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户籍地位界线分明。
(4)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5)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户籍制度与赋役征发、行政管理相结合,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服务。
2.作用
(1)积极性: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对
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需要,促进了
小农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封闭性,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典例1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编户齐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编户齐
民籍又分为 “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配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划分明确的阶级地位
C.提供征发赋役的依据
D.抑制地主阶级兼并土地
C
思路点拨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户籍这样划分主要是为国家分等征收赋税和派发徭役
提供依据,C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划分编户齐民户籍等级无法确立阶级地位,也与土地
兼并无关,排除B、D。
定点2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
材料 《宋史》记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由
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受季节的影响波动较大,极易出现季节性受灾人群。因此宋朝政
府非常重视对本朝民众的季节性救济,给予从医疗到贫寒物资之发放的多种救助,帮助民众
暂渡难关。张文先生指出:“宋朝社会救济从总体上来说的确成就不凡,使得宋朝社会的安
全运行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从而也使宋朝对社会的控制较为稳固,避免了社会处于失控
状态。”
——摘编自《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朝慈善救济》
1.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
(2)总体水平低。
(3)由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4)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伦理道德的色彩浓厚。
(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6)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手段多样化,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
2.作用
(1)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2)稳定了社会秩序。
(3)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为后世提供借鉴。
典例2 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
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对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
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
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
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的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济过程中的主导作
用和针对性,B项正确;孝文帝的救济措施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
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济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排除D项。
B
典例3 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比试者,每人十贯,再
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已给钱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
B.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结合题干《续立义庄规矩》的
相关规定可知,义庄对资助的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说明义庄比较关注家族的长远
利益,故选D项;据题干“诸位子弟得大比试者,每人十贯,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
已给钱而无故不试者追纳”可知,义庄注重救助,而不是赈灾,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对
宗族内部成员的资助,并没有涉及民众相互监督,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
府,而不是义庄,排除C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