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09:49

文档简介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雅典法律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他们的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公民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入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的登记者,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  )
A.法律烦琐、重形式  
B.社会公正平等
C.保护奴隶主特权  
D.注重民主程序
2.中世纪,伦敦的部分行会规定,任何入会满七年且并非由于自身愚蠢而贫困的会员,每周均可从公共金库里获得十个半便士。这表明当时英国的行会(  )
A.形成完善的济贫济困制度
B.保障贫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C.具有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
D.践行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
3.美国各州宪法规定乡镇的一切权力归州政府所有,乡镇仅仅作为州的代理机构而存在,并行使由该州政府授予它们的权力,同时,不受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这反映出美国(  )
A.乡镇是一种非政府的自治组织
B.联邦制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
C.乡镇承担所有的公共服务功能
D.州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4.法国大革命后,制宪议会将全国划分为近百个省份,他们希望无论居住在何处,市民都能在一天内抵达省会;自治市镇是底层的政权单位,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这反映了近代法国(  )
A.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B.基层治理趋于民主化
C.封建制度残余被清除
D.市镇经济发展速度快
5.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6.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改革社区治理,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直接提供的只占全部的39%,而有42%是由非营利组织提供的,还有19%是由营利组织提供的。这一变革旨在(  )
A.扩大社区公共职能
B.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
C.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
题组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7.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  )
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
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8.1881年,德皇颁布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疾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德国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
B.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德国基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D.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斗争水平提高
9.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而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帮助穷人。这一变化(  )
A.反映出美国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B.导致自由主义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C.说明美国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形成
10.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根据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
A.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
B.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
D.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
11.随着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出现了大批“自愿失业者”,这些成年人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甚至一些人从来就没有工作过,成为理论上的“失业者”。由此可知,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影响了社会活力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丰富了国民生活
12.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公布后,数年内,其实施范围几乎涵盖了城市各种企业、金融单位,以及国营农场、牧场等。与此同时,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依照单行规定在生老病死伤残等方面也有了相关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建设(  )
A.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B.呈现出全民覆盖的特点
C.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D.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
13.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地理考察、地图绘制、分门别类地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2.12世纪以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以及俄国的诺夫哥罗德等少数城市,相继通过武力或赎买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取得自治权,实行类似于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市民阶层的努力与斗争
B.土地贵族的权力被彻底废除
C.商品经济下强化王权的需要
D.希腊民主政治遗风影响深远
3.下表内容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英国户籍管理(  )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政府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
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表明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4.二战后,美国某社区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5个委员每月开会一次,主要研究聘用社区管理公司及有关监察事项、处理邻里矛盾、和警方联络合作、参与政府活动、组织民主选举等。这表明(  )
A.社区是美国基层行政管理单位
B.社区管理委员会有一定行政权
C.社区运作基本不受政府的管理
D.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特点
5.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1991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这种基层治理方法(  )
A.协调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B.恢复了自由放任的传统
C.减轻了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
D.不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题组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颁布法案,成立工资管理处和失业管理局;法国也颁行相关法律为工人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规定;德国也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及残疾保险法》。这些法案的颁布(  )
A.保障了工人合法权益
B.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D.平衡了不同阶级利益
7.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主发展到过分强调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  )
A.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B.说明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下降
C.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倚重
D.折射出人们的忧患意识增强
8.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的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D.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材料一 一方面,英国政体决定了政客高谈福利才可能受欢迎,谈增税无疑是政治自杀;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事实上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增加福利。于是,增加福利变成了一个“剪羊毛”的游戏:政府投入,使财政赤字增加,再增加货币投放来化解赤字。人们确实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同时又要应对物价上涨的损失。20世纪中后期,由高福利带来的“英国病”日益严重。1971—1979年,英国政府财政赤字总额达到支出总额的10.3%,达到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5%,通货膨胀最高时曾经达到25%,国债规模也急剧扩大。……英国的社会福利与保障由国家健康与社会保障部负责,该部是政府部门中最大的机关,直接或间接受雇于该部的职工有100万人以上。
——摘编自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
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等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认为在建立国家最低保障的同时,应鼓励个人追求本人和家庭更高的生活水平,应给个人留有余地。1979年,英国政府将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1980年,提出“中期财政战略”,明确规定此后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1986年,取消对证券交易所的管制。自1979年后连续多届政府通过劳资关系立法、压制工人罢工等手段改变英国劳资关系格局。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机制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经济有所发展。但2009年4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家恩赫曼著文称,30年的实验证明,撒切尔主义彻底失败了。
——摘编自高德步总主编《世界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中后期“英国病”的典型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撒切尔夫人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C 3.B 4.B 5.A 6.D 7.D
8.A 9.D 10.B 11.B 12.C 13.D
1.D 据材料可知,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登记造册加入村社时,需要有一系列的流程,对入籍人员的身份进行检查,说明古希腊注重民主程序,D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任何入会满七年……获得十个半便士”可知,部分行会的制度有利于解决贫困会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故选C项;当时英国的行会没有形成完善的济贫济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接受救济的对象是行会会员,而不是一般贫民,排除B项;据“任何入会满七年且并非由于自身愚蠢而贫困的会员”可知,当时领取行会救济的对象存在一定的资格限制,不符合“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在美国宪法下,乡镇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这体现了联邦制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B项正确。乡镇是基层政府组织,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乡镇要承担所有的公共服务功能,排除C项;州并不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排除D项。
4.B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这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制度残余仍然存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故选A项;社区只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补充,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未强调民主,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美国社区治理充分利用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多方共同参与,放松国家的管控,其目的是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社区公共职能的扩大,排除A项;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减少国家行政干预不是美国社区治理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B、C两项。
7.D 材料反映了当时工伤事故频发,而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推动西欧国家通过有关工伤保险、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以解决社会问题,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发展领先而非滞后,排除A项;科学技术与生产是否紧密结合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8.A 19世纪末,德国政府建立包括医疗、工伤事故、伤残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应对社会主义运动,缓和社会矛盾,A项正确。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19世纪末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初建时期,尚未“基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第一国际于1876年解散,排除D项。
9.D 
10.B 英国社会保障资金部分来源于雇主缴费和雇员缴费,说明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故选B项;图中显示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中,政府补贴占比较大,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11.B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导致一些成年人产生了“懒惰”思想,使他们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这影响了社会活力,B项正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是从业人员所纳的税款,一些能工作而不工作者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这实际上助长了社会不公平,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会加剧社会矛盾,排除C项;福利制度仅能“维持生活”,并不能丰富生活,排除D项。
12.C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保险主要针对城市企业和金融单位职工及国营农场、牧场人员等,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依照单行规定也享有一系列社会保险待遇,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保障建设的受益群体,没有涉及内容、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城市企业和金融单位职工及国营农场、牧场人员等,因此B项中的“全民覆盖”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不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故D项错误。
13.D 材料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就业制度,排除B。
能力提升练
1.B 2.A 3.B 4.D 5.C 6.B 7.A 8.B
1.B 从不定期普查人口到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并且地理考察、地图绘制、分门别类地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说明国家管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故选B项;题干并未体现出人口普查和财税制度之间的关联,排除A项;人口普查不会危害公民的人身自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并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
2.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繁荣,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工商业者因不满封建主的统治,通过武力或赎买方式,取得一定的自治权,A项正确;“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强化王权的需要不是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不是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B 15世纪时,英国教权高于王权,所以“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情况”。16世纪,宗教改革后,王权高于教权,由世俗的治安官管理户籍。18世纪,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政府经议会许可征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英国户籍管理反映了英国社会政治的变迁,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以社会救济为主要任务”,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的变迁和发展,并未强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英国户籍管理的发展不能表明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排除D项。
4.D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故选D项;社区不是美国基层行政管理单位,排除A项;“有一定行政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社区管理委员会不是行政单位,排除B项;“和警方联络合作、参与政府活动、组织民主选举”与C项表述不符,排除C项。
5.C 二战后,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福利国家的建立,西方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基层治理的发展,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西方国家并没有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如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的权益,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保障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排除C项;“平衡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A 据题意可知,西方社会保障理念从强调个人自主到强调国家责任,再到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自由主义时期强调个人自主,国家干预经济时期强调国家责任,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又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A项正确。
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宪法中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不能体现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排除A项;“公民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民,不仅仅保障弱势群体,排除D项。
9.答案 (1)高福利带来严重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政党政治背景下经济局面扭转陷入困局;政府机构臃肿。(任答3点给6分)
(2)措施:降低福利标准;削减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调整劳资关系。(4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了借鉴;但加大了贫富差距,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英国的社会经济问题。(4分)
解析 (1)考查学生的实证思维,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得出答案:
材料一信息 答案
英国政府财政赤字总额达到支出总额的10.3%,达到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5%” 高福利带来严重的财政赤字
人们确实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同时又要应对物价上涨的损失 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
英国政体决定了政客高谈福利才可能受欢迎,谈增税无疑是政治自杀 政党政治背景下经济局面扭转陷入困局
该部是政府部门中最大的机关,直接或间接受雇于该部的职工有100万人以上 政府机构臃肿
(2)第一小问“措施”,考查实证思维,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得出答案:
材料二信息 答案
将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 降低福利标准,削减公共开支
明确规定此后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 控制货币供应量
1986年,取消对证券交易所的管制 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通过劳资关系立法、压制工人罢工等手段改变英国劳资关系格局 调整劳资关系
第二小问“影响”,考查辩证思维,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共12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1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
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
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备知识 清单破
3.近代欧美
(1)自治制度的确立
①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
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②各国概况
a.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
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b.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
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c.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
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2)社会救济的新方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原因: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
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3)特点:居民自我管理、功能广泛。
(4)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知识点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过程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此后,瑞典、挪
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及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
本建立。
(2)影响
①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
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改革开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1951年2
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
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定点 二战后欧美国家社区自治的发展
材料 社区事务高度“自理”。在美国,社区的事情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
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对社区事务拥有很大的发言权。
社区委员必须是居住于本社区的居民或在本社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他们通常在本社区具有
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委员是义务担任的,不拿报酬,有少量
补贴,服务好可以赢得社区居民的好评。
——摘编自汪燕《美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
1.原因
(1)西方各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与治理方式的变革。
(2)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3)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关键能力 定点破
(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事务增多。
2.表现
(1)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中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各国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3.作用
(1)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保障人民权益,巩固民主政治。
(3)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
(4)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典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
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
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说明基层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故选
B项;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自我管
理,未体现加强经济干预,排除C项;根据材料“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
公共服务”可知政府公共开支减少,而非增加,排除D项。
B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 历史解释——辩证评价西方福利制度
情境探究
材料 二战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
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干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
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
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
先,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
其次,市场机制作用被削弱,严重阻碍了竞争与生产;再次,如今国际领域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
化,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
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
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提示
对历史事件应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二战后的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讲解分析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
法。据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
作用。从积极的方面看,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了
社会公平。但福利制度的盲目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助长了人的惰性,破坏了竞争精
神及社会风气,降低了生产效率和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思维升华
  历史解释中的一类题型是辩证评价历史事物。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是“说长道短”,即
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
典例呈现
例题 二战后,美英法等国纷纷完善福利制度,建立“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成
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公共
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这样调整主要是由于 (  )
A.同苏联关系的缓和
B.与社会主义国家竞争加剧
C.陷入争霸战争泥潭
D.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下降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公共开支”可知,福利国家加
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负担,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缓解危机,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选D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