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09:49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商鞅本是魏国国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才能成为秦惠文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   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2.汉桓帝、灵帝时期有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
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B.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
C.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4.“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这一制度(  )
A.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
B.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C.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
5.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郡国的治所情况。这样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郡国 沛国 九江郡 汉阳郡
郡国治所 相 阴陵 冀
刺史治所 谯 历阳 陇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郡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郡的防范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6.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出科举制(  )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7.宋人云:“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宋太祖)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乃诏入策进士,终场经学,并试殿庭……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一洗故习,大哉宏模,可谓知所先务矣。”这说明宋代科举(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考试科目多元化
8.隋文帝对吏治进行改革,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并每年由吏部考核;同时还规定,州、县佐官三年一换,不得重复任用;吏部选官,尽量都用外地人。上述改革(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助于完善监察体系
C.清除了门阀士族势力 
D.推动了科举制度变革
9.唐朝时期,御史台下设三院。侍御史(台院)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中侍御史(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监察御史(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据此可知,唐朝(  )
A.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
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皇权
C.中枢机构设置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10.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1.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一定人数的制度。这一措施(  )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12.据统计,明代的进士,出身民籍的占了2/3、出身官籍的还不到4%。到了清代,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总人数中,约占13%,而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这说明,科举制(  )
A.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升
B.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
D.动摇了士族统治的根基
13.明弘治时,科道官上疏:“我朝朝觐考察……盖委之巡抚、巡按,俾报其贤否;又参之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俾究其实;吏部、都察院又迹其岁报殿最,以为朝觐去留之据。如有不当者……科道得以劾之。”这说明,明代(  )
A.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B.考核机制相互制约
C.监察制度更趋完善   D.官员考核程序严密
14.《大清律例》规定:“凡官吏(因枉法、不枉法事)受财者,计赃科断,无禄人,各减一等;官追夺除名,吏罢役(赃止一两)。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酷官员,该督抚随时访察,题参革审,永不叙用”。这表明清朝(  )
A.实行严刑峻法治国   B.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C.中央监察功能丧失   D.官员管理制度严格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下表中的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2.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还可以通过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这表明唐代(  )
A.统治集团内部派系复杂
B.形成多元选拔人才机制
C.世家大族把持入仕途径
D.科举考试迈入成熟阶段
3.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似。据此可知宋朝(  )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
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
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4.西周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战国到秦朝的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选官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制占据主流。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出(  )
A.选官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
B.选官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
C.选官标准越来越注重血缘
D.选官制度越来越趋于固化
题组二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5.汉武帝时设置的司隶校尉,是代表皇帝从事监察百姓与官员的特殊机关。其最初目的是治“巫蛊之狱”,捕奸猾之徒,在“巫蛊之祸”平息以后,司隶校尉专职监察百姓。汉成帝之后,司隶校尉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可以监察三公。据此可知,司隶校尉的设置(  )
A.适应了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保障了政府吏治的清明
C.有效地冲击了封建迷信活动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6.据记载,汉成帝时的朱博,任冀州刺史时“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同时期的何武,其任刺史时“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这些反映了汉代(  )
A.地方官吏的执政能力增强
B.监察官员地位与职权的提高
C.有效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D.政府重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7.唐以前的谏官均为宰相的属员,而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宋代法律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此规定旨在(  )
A.推动台谏合一制度的确立
B.进一步澄清朝廷吏治
C.促进监察程序的完善
D.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8.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
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9.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
时期 制度 相关法律/ 规定 考核标准/ 内容 考核机构
秦汉、 魏晋 上计 汉《上计律》 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尚书台
隋唐、 宋代 考课、磨勘 《唐六典》 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 吏部、考课院
明清 考察、考满、京察与大计 《明会典》 《大清律例》等 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 内阁、吏部、都 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
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下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C.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
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D 4.A 5.A 6.A 7.C
8.A 9.D 10.C 11.B 12.B 13.D 14.D
1.A 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而材料中“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可由布衣变为卿相”都说明当时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A项正确。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性增强,察举制逐渐失去了乡里清议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世官制的主要标准是血缘,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是门第、族望和才能,C项排除;科举制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D项排除。
3.D 根据材料可知,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对本地士人状况进行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就将选官权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一政策实际上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排除B、C两项。
4.A 材料表明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情况编造计簿,逐级上报至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即上计制度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A项正确。
5.A 
监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刺史是要监察地方,并不会强化郡国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监察,并不是更重视对郡的防范,排除D项。
6.A 由材料“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等信息可知,唐代出身贫寒的官员往往比较正直,不阿谀逢迎、随波逐流,这对维护国家法纪,保持吏治清明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
7.C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进士大多数都是知举门生,而发展到宋代不允许进士出自私门,打破了知举门生的传统,减弱了门阀士族对科举考试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多元化,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期将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任免和考核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地方官员定期更换,多任用外地人,这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吏治的改革,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C项“清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吏治的改革,与科举制的变革无关,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御史台之下设置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机构,各掌不同的具体监察事项,职责分工明确,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排除A项;宋代台谏合一,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官员任命后会有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如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监督和评价机制,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监督管理与评价,C项正确。南宋时期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的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官员的监督与评价的重视,与文书程式无关,排除D项。
11.B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典,元朝决定实行科举制,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
12.B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科举取士中出身平民的占比很高,说明阶层流动更加明显,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公平公正,但是无法推知是否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对士族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
13.D 材料中“朝觐考察”是对外地官员考核,“巡抚、巡按”“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吏部、都察院”甚至“科道”等都参与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说明官员考核程序严密,D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层级机构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体现政府机构重叠,也未涉及考核中的制约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非监察,排除C项。
14.D 依据材料“官追夺除名,吏罢役(赃止一两)。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酷官员,该督抚随时访察,题参革审,永不叙用”可以看出,清朝官员管理制度严格,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B 3.C 4.B 5.A
6.B 7.D 8.C 9.C 10.A
1.A 根据材料“乡邑称孝”“知孝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以孝养致名”等信息可知,地方舆论对人才的选拔有很大的影响,A项正确。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排除B项;C项“支配”表述过于夸大,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录取的事迹和途径,没有体现门第出身,不能说明阶层流动固化,排除D项。
2.B 
科举选拔方式与内部派系复杂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有科举考试入仕途径,C项错误;多种入仕途径不能说明科举考试迈入成熟阶段,排除D项。
3.C 
材料反映了宋代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并未涉及官员的执政能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伦理道德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平民通过科考参政,无法得出选官途径拓宽的信息,排除D项。
4.B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后到科举制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选官标准从重视门第变为重视才学,选官方式从世袭或推举变为公开考试,说明了选官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B项正确;“选官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选官标准越来越淡化血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固化,排除D项。
5.A 
6.B 根据材料可知,汉成帝时刺史朱博已经拥有固定“治所”,刺史何武已经染指地方其他事务,这说明在西汉成帝及其之后,刺史已经突破纯粹的监察职权,可以干涉地方行政的其他事务,说明监察官员地位与职权的提高,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地方官吏执政能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基层治理体系无关,排除D项。
7.D 
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 获得结论
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 皇帝掌握台谏官员的任命,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 通过剥夺宰相对台谏官员任免权、推荐权,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D项正确)
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 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推荐权
8.C 根据材料“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监察与行政体制相互补充配合,有行政经验之官选任监察官员可避免“陈肤泛之语”,监察官员又部分承担了行政官员的职责,说明明清制度运行注重实际效果,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清时期制度运行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无法体现监察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的相互牵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排除D项。
9.C 
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官员的考核制度,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考核标准从注重政绩到既重政绩也重德行,B项错误;材料中的考核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没有涉及地方考核,排除D项。
考场速决
由题干中的“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可知,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中是不断完善的,可直接得出C项正确。
10.A 联系思维是运用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的思维方式。
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官员的出身,仅凭这一数据看不出整个官僚系统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官员主要由进士担任,并非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前后制度的比较,得不出“进一步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看法: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2分)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从而扩充了官僚阶层队伍。(8分)
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从而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结合所学可对选官制度的评价进行分析,如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也可以以演变历程的完整性进行补充。其次,对看法进行论述,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共15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
2.春秋战国——尚贤与军功爵制——才能和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学习律令
4.汉朝——察举制——品德、才能(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是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
评价: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
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必备知识 清单破
6.隋以后——科举制——才学
(1)隋朝确立,唐朝发展。
(2)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3)元朝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不高。
(4)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八股取士;南北卷制度。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a.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局限性
a.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b.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2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演变
(1)秦汉: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武帝: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依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3)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分道对地方进行监察。
(4)宋朝:设御史台,分路对地方进行监察;台谏合一。
(5)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6)明清: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2.影响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知识点3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
秦汉 主要是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时期 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
明朝 考满和考察
清朝 京察和大计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材料 纵观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
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
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
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品行、才能。
(2)选官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官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主体:由地方豪强、世家大族转到中央政府手中。
(5)选官基础:日益扩大,普通平民逐渐获得参选资格,官员素质不断提升。
典例1 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这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
A
察举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考试合格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A.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D.中央逐渐放松对选官的控制
解析
据材料不能得出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重文轻武主要是在宋代,且材料没有
体现重文轻武,排除C项;中国古代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定点2 中国古代监察和考核制度的特点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夏商草创,秦汉形成之后,历代延续。各个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为
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防止其违法失职和权力扩张,十分注重建
立健全和发展监察制度,逐渐形成了严密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管创立、承袭
和发展并完善这一制度的统治者们的初衷如何,这一制度确实起到了监治百官,弹劾、纠举
违法失职行为,保证官吏忠于职守、忠于皇权,规谏帝王违失,调节和制衡国家各机关的作用,
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饬吏治,缓和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的作用。
——摘编自黄守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浅析》
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御史只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机构独立 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
重视官员的选任 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
以轻制重 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权力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1)内容全面,既考核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2)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3)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典例2 中国历代皇帝在同官僚的紧张关系与冲突中,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监察制度。《荀子·
君道》认为君主设立监察御史在于:“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
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监察官员 (  )
A.代表皇帝维护社会正义
B.设立的目的是防止官员贪腐
C.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解析 据题意可知,监察官员使皇帝能够“墙之外,目见;里之前,耳闻”,即起到了耳目和工具
的作用,能够强化皇权,故选D项;监察官员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其主要职责不是维护社
会正义,排除A项;防止官员贪腐也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所以防止官员贪腐并不是最终
目的,排除B项;设立监察官员并没有分散相权,排除C项。
D
典例3 清朝《钦定台规》中“训典”对科道官员的基本要求为,“勤敏练达,立心正直”
“才守兼优”“上之则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知而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这
一规定 (  )
A.有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B.规范了官员的行政活动
C.实践了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
D.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A
材料只涉及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未涉及对官员的行政活动的规范、官员的考核原则,排
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机构的权力,排除D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