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知识点1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
(1)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2)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
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发展
(1)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
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3)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4)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
是普通法。
3.形成法系
(1)“英美法系”
①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
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
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②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代表国家是英国、美
国、加拿大等。
(2)“大陆法系”
①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
法系”。
②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
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代表国家是法国、德国、日本等。
知识点2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2)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3)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2.局限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它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
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同时,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知识点3 宗教伦理与教化
1.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1)表现
①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但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
②教士们还开办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是宗教学校,也有一些世俗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
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
(2)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
识和日常行为。
2.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1)内容: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提倡节俭和积极
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2)影响
①积极影响: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②消极影响: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新教还排斥
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定点 近代基督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 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
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
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
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
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
关键能力 定点破
经济 新教伦理主张合理地追求财富,提倡世俗的禁欲主义,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 基督教所体现的个人主义成为西方宪政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教的个人观念成为近代财产法和契约法发展的核心,奠定了统治者统治观念的宗教依据
思想 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基本上仍是基督教世界观,他们对基督教思想的扬弃和利用,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启蒙学者不再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了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斗争,提出了建立理性王国的蓝图
自然科学 宗教与科学相互影响,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读
典例 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主张:一个人只要其行为没有道德污点,就可以尽情追求财富,并认
为这是一种责任;财富不均是合理的,是不同恩宠的结果;对于劳动者而言,尽管获得的报酬
低,但他们是为了信仰而劳动,是一种天职。这反映了 ( )
A.新教的宗教伦理发展了人文主义
B.新教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新教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行为
D.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诉求
解析 材料认为追求财富、劳动是责任、天职,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逐利行为是合理的世俗目
的,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教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
的主张冲击了基督教基本教义对人们行为的束缚,排除C项;宗教改革时期,工业革命还没有
开始,排除D项。
A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该学者旨在强调罗马法( )
A.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B.某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代表法学的最高成就
D.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
2.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频繁呈现“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这些法律术语的频繁出现( )
A.缓和了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
B.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C.适应了贵族寡头政治的需要
D.体现了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
3.某西方思想史专家称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的法律是“发现”(Discover)的而不是“制定”(Make)的。该专家的主要依据是日耳曼法( )
A.以习惯法为基础 B.不承认判例效力
C.保障个人的权利 D.体现基督教伦理
4.谈及近代西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时,有学者指出“西方法律体系的基本制度、概念和价值都有其11世纪和12世纪的宗教仪式、圣礼以及学说方面的渊源”“西方法律科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由此可知( )
A.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神学是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
C.教会法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影响深远
D.宗教改革对西方法律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5.虽然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被岁月逐渐尘封,然而,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罗马法复兴”。这说明罗马法( )
A.为西方其他国家所继承
B.成为欧洲民主的渊源
C.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D.由衰落重新走向辉煌
6.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允许部分骑士交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他及其后继者理查德一世在45年间征收盾牌钱11次;约翰王在16年间就征收了11次。而13世纪初的《大宪章》规定“除三种情况外,英王如需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大宪章》的这一规定( )
A.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权利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C.蕴含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D.否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7.《拿破仑法典》第一条规定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和生效时间……第四条规定法官不得以法律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现行《法国民法典》除了第一条略有改动外,第二、三、四、五条均未改动。由此可见,《拿破仑法典》( )
A.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B.突出了法官的地位和作用
C.构建了世界海洋法系的法律基础
D.强调遵循先例的基本原则
8.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具有独立发展特点
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题组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9.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10.《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此材料反映了西方近代法律制度( )
A.维护契约精神 B.保护私有财产
C.体现天赋人权 D.无罪推定原则
11.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D.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
12.法律的执行比法律本身还要不人道得多,法律压榨穷人,富人支配法律;对穷人是一条法律,对富人是另外一条法律。治安法官也好,陪审员也好,他们本身都是富人,因此他们都袒护自己的同类,都是穷人的死对头。据材料可知( )
A.西方法律本身规定人人不平等
B.西方法律制度未受自由平等思想影响
C.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
D.这体现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基本特征
题组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
13.在中世纪,耶稣曾教导他的门徒应该彼此相爱,教会的法学家们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强调施予者应该保持纯净谦虚的内心,受施者也要继续传递爱心。同时,基督教会经常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这反映出( )
A.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
C.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
D.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
14.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之外,也读古典罗马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等方面的高等教育。此举( )
A.旨在推动世俗教育发展
B.注重弘扬古希腊理性精神
C.间接推动近代思想解放
D.表明了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罗马法中关于“不法”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如下表所示。推动这一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颁布时间 法律文献 演变过程
公元前450年 左右 《十二铜表法》 “不法”表示一种具体的侵犯财产行为
公元前3世纪 《阿奎利亚法》 “不法”指行为人的主观过错造成的财产和人格侵害行为
公元533年 《查士丁尼 法学阶梯》 “不法”指一切不依法发生的事
A.政治经济的变化 B.民众犯罪种类的增加
C.对外交流的扩大 D.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2.德国一著名学者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国议会议员克里斯托弗·谢尔芝德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 )
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
3.美国著名法官本杰明·卡多佐说道:“某些法律的概念之所以有它们现在的形式,这几乎完全归功于历史。除了将它们视为历史的产物外,我们便无法理解它们。在这些原则的发展过程中,历史的支配力有可能超过逻辑的或纯粹理性的。”这一说法突出强调了英美法系形成过程中的 ( )
A.理性至上原则 B.遵循先例原则
C.程序公正原则 D.无罪推定原则
题组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4.在1723年的“国王诉剑桥大学案”中,王座法庭裁决恢复了本特利的学位。担任该案件复审的首席法官指出: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这与自然公正原则是不相容的。上述案例可以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国王有权干涉司法 B.司法重视程序公正
C.法官依据先例判决 D.法庭坚持无罪推定
5.西方法学家在谈论陪审团制度时指出:法官久居庙堂(法院),往往拘泥于法律(含判例),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而陪审团来自民间,熟悉生活,能与时俱进,其理解更符合常理。由此可知,设立陪审团制度的目的是( )
A.制约法官使用相关法律
B.促进司法审判的民主与公正
C.积极维护平民合法权益
D.重视司法审判中的程序正义
6.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在理论上,法律总是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题组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
7.“七宗罪”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天主教,指的是会引起人们犯下诸多罪恶的七种重大罪行,一切罪行都是七种原罪引发而成的。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推动了西方法律的发展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D.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8.“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材料体现了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B.大肆进行宗教迫害
C.宣传人文思想 D.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题组四 思维训练
9.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个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都不拥有凌驾于其他两权之上的优势。但是,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肯予以合作,就会出现僵局,而当权力的行使带来严重后果时,易导致责任的互相推诿。这说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
A.缓解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矛盾
B.对政治运行具有双重的影响
C.旨在强化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
D.使联邦政府的权力超越国会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岛,日耳曼习惯法成为当时英国法律的主体。为实现政治统一,英国国王先后对一系列习惯法进行整理、汇编。……亨利二世在位期间(1154—1189年)是英国普通法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巡回审判制度得以扩展,剥夺了地方的司法管辖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司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完善王室法庭体系,国王建立了专职的王室法庭,不断扩大其司法权限,逐步削弱过去遗留下来的地方公共法庭和封建领主法庭的司法权。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被吸收到王室法庭中,原先分散的地方习惯法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
材料二 在普通法的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会导致不公平,这些不公起初都要直接诉诸国王,后来因为数量太大而只好交由大法官来处理,大法官法庭即衡平法庭因而得以产生。15世纪以来,衡平法和罗马法不断兴起,普通法法院陷入危机。普通法法院通过自救改革,逐步扭转颓势。近代英国普通法法院与衡平法院“二元互动”的司法模式则初步形成。衡平法是一种补充性或附加性、注释性的法律,它以仆与主的关系围绕而服务于普通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普通法形成的条件。(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普通法形成发展的特点。(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A 4.C 5.C 6.B 7.A
8.B 9.C 10.D 11.A 12.C 13.A 14.C
1.B 根据材料“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可知,罗马法中某些规定在中世纪仍然适用,说明罗马法的部分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罗马法随时代变化而调整,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价值,但不能说明其代表法学的最高成就,排除C项;“普遍适用性”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
2.B “债权”“契约”“借贷”“租赁”等都与经济相关,《罗马民法大全》中这些法律术语频繁出现,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B项正确。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东罗马帝国不是贵族寡头政治,排除C项;大陆法系属于近代法律的分类,排除D项。
3.A 日耳曼法是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A项正确;B、C两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体现基督教伦理不是提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
4.C 材料“西方法律体系的基本制度……都有其11世纪和12世纪的宗教仪式、圣礼以及学说方面的渊源”“西方法律科学是一种世俗的神学”体现的是宗教和法律的关系,强调的是教会法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影响深远,C项正确。
5.C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这说明罗马法的精神与原则深刻影响到欧洲各国的法制建设,由此可知,罗马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故选C项。
6.B 《大宪章》强调英王要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即议会的许可,说明《大宪章》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B项正确。《大宪章》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没有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排除C项;《大宪章》客观上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排除D项。
7.A 材料体现的是《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后世的影响,《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A项正确;法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海洋法体系,排除C项。
8.B 据材料可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欧洲法律体系独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渊源、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并非对罗马法的延续,A项错误;地理环境对法律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排除D项。
9.C 材料“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体现了总统与国会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C项正确。
1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罪推定原则简单地说是指所有被审判者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为无罪,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体现了无罪推定理论,D项正确。
11.A 材料中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都旨在维护个人的权利,A项正确。
12.C 材料“治安法官也好,陪审员也好,他们本身都是富人,因此他们都袒护自己的同类,都是穷人的死对头”体现的是西方的法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为资产阶级服务,C项正确。
13.A 根据材料“彼此相爱”“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
14.C
材料强调的是教会学校,并不是世俗教育,排除A项;仅从学习内容上无法得出注重弘扬古希腊理性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世俗王权的信息,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B 4.B 5.B 6.A 7.D 8.D 9.B
1.A 根据材料可知,“不法”的概念从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维护人格到否定一切违法的事,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满足维护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民众犯罪种类的增加是概念演变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对外交流的扩大是客观原因而非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是具体条件而非罗马法中“不法”概念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考场速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不法”概念的范围也在变化。根据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快速得出A项正确。
2.A
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国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关系,排除B项;近代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B 根据材料“某些法律的概念”“几乎完全归功于历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B项正确;由“在这些原则的发展过程中,历史的支配力有可能超过逻辑的或纯粹理性的”可知,“理性至上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律程序问题,排除C项;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王座法庭恢复“本特利的学位”的原因是“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也就是司法过程中存在程序性问题,这反映了英国司法重视程序公正,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王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官依据先例判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程序问题,并未体现无罪推定的司法原则,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陪审团来自民间,熟悉生活,能与时俱进,其理解更符合常理”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陪审团制度指的是从公民中产生陪审员参与法院审判案件的制度,这有利于司法审判的民主与公正,B项正确;陪审团制度不影响法官使用法律,排除A项;设立陪审团并非旨在积极维护平民合法权益,排除C项;重视司法审判中的程序正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A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司法程序,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反封建,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法律的本质,并未涉及其影响,排除D项。
考场速决
本题可从统治者的行为主观上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直接得出答案。
7.D 据材料“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宗教伦理和教化强化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D项正确。材料涉及基督教会对于人类恶行划分等级的内容,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对人们的控制,没有体现对文化教育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法律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排除C项。
8.D 修道院创办学校、修建图书馆、抄书,这些举措保存了古代文化遗产,同时对周边居民进行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说明基督教在欧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正确。
9.B
10.答案 (1)理论基础(习惯法、罗马法);王权的加强(国家的统一);司法改革的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4分)
(2)过程漫长(曲折);多种因素影响;官方推动;不断完善;地位重要,始终占主导;等。(5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