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纸币的特点
1.阅读下列关于北宋交子官办的发展简表。据此推知,北宋改变交子发行面值的做法( )
时间 事项 发行额
仁宗天圣元年 (1023年) 成立益州交子务,开始了官办交子业务 —
仁宗宝元二年 (1039年) 交子发行面值为5贯和10贯两种(1贯为1000文铜钱) 10贯交子的发行额占80%
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 交子发行面值增加500文和1贯两种 500文占40%,1贯占60%
A.便于商帮之间的货币流通兑换
B.密切了小生产者与商品市场的联系
C.规范并制止了交子流通的混乱
D.促进了民间海外贸易的交流与发展
2.元朝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平准行用库,专门负责将民间的金属兑换成交钞(纸币名)。其中规定白银一两入库,可换得两贯至元交钞,另有五分利息;黄金一两入库,可换取二十贯至元交钞,另有五百文利息。这一做法( )
A.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有利于稳定纸币信用
C.抑制了商人哄抬物价
D.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易错点2 对明清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准确
3.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这些现象表明( )
A.税制变革促进了币制改革
B.明朝货币的使用开始多元化
C.中国已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政府支持并推行白银货币化
4.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易错点3 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把握不准确
5.汉武帝时期曾颁布算缗令,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120钱),财产必须自报,如有隐瞒不报的,鼓励知情者揭发检举,这就是告缗。凡揭发属实,被告者的财产则全部没收,并罚戍边一年,没收财产的一半给告发人作为奖励。上述政策的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君主统治权力
C.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6.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和“摊丁入亩”。这些做法( )
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B 2.B 3.D 4.A 5.A 6.B
1.B 据表格内容可知,北宋纸币交子的面值变小,面值变小有利于小额交易,因此有利于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强同市场的联系,B项正确。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排除A项;交子的发行面值与交子的流通是否混乱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学生往往分不清两者的区别而错选此项;交子主要流通于国内,与海外贸易联系不大,排除D项,学生往往没有注意到交子的流通范围在国内而错选此项。
2.B 元朝在将民间的金银兑换成纸币过程中,采取加给利息的做法,一方面吸引民众把金属换为纸币,扩大纸币的使用,另一方面,政府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银作为纸币的准备金,这两者均有利于稳定纸币的信用,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货币制度不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学生往往会联系中央掌握铸币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选择此项;材料所述措施主要是为了推广纸币的使用,与抑制商人哄抬物价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货币制度,而非赋税制度,排除D项。
易错分析
纸币是一种信用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纸币的价值以纸币发行者的信用为依据,为了维护纸币的信用,就不能滥发纸币。而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就是为约束纸币发行规模、维护纸币的信用而制定的,这要求纸币发行者在发行纸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平准行用库是元代发行钞币、买卖金银、收换旧钞的机构,类似于今日的中央银行。平准行用库用纸币兑换民间的金银,有助于维护钞币的稳定。
3.D
材料没有涉及税制改革与币制改革的关系,排除A项;“开始”一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4.A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鸦片的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但普通百姓日常使用铜钱的交易属于小额交易,这样为了缴纳同样数量的白银,普通百姓必须使用更多的铜钱兑换白银,因此,银贵钱贱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源于鸦片输入导致的白银外流,排除B项,学生往往因为不知银贵钱贱的原因而误选此项;白银外流是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与白银货币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白银大量外流导致材料所述现象,D项因果倒置,排除。
5.A 算缗要求商人缴纳财产税,告缗则鼓励民众揭发自报财产不实的商人,两者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算缗和告缗主要是针对商人,与加强君主统治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算缗和告缗与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无关,排除D项。
6.B 统治者承认农民土地所有权、奖励垦荒、减轻赋税、改革税制等均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故选B项;种植经济作物、市镇经济崛起等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而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A项;抑制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故排除D项。
易错分析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循序性:赋役制度改革步步相接、前后相承,很少有移植外国制度而骤然转折的现象,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反复性:赋役制度演变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个时期、某一税种方面,存在消失之后复出的现象。
(3)差异性: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反映在赋役征纳上就是“任土作贡”原则和征纳期限不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出现各地赋役负担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