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对三省六部制的本质认识不准确
1.唐朝实施集体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皆为正宰相,临时差遣各类其他官职加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者为副宰相,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减少了行政摩擦
B.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扩大了选才范围
D.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
易错点2 不能正确把握元朝行省的权力
2.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也就是“事从公议”。这段材料说明( )
A.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在元代达到顶峰
C.行省长官所握权柄颇重
D.元代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明朝内阁的地位
3.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评论当时的内阁大臣,“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
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
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
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
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
易错点4 对雅典民主政治认识不准确
4.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在被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个人为何放逐他,那个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从这一记载可推测出( )
A.雅典过度的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
B.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公民采用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D.贵族逐渐在民主政治中做出让步
易错点5 对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认识不准确
5.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下图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 )
(个)
A.民主宪政群众基础广泛
B.分权制衡得到充分体现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B 2.A 3.C 4.A 5.C
1.B 根据材料“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可知,集体宰辅制度削弱了三省正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但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相同,会带来行政摩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集体宰辅制度,没有涉及人才选拔范围扩大,排除C项;D项中“确保”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易错分析
三省六部制的本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2.A 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知地方权力分散在多人手中,避免了个人专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对行省长官权力的限制,C项错误;本题易错选为D项,根据材料中“集体参与会议”“事从公议”认为实现了民主,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决策,且“实现了民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易错分析
元代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
3.C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权力不断上升,由于其地位不具备合法性,遭受的非议越来越多,最终“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说明内阁阁臣有一定的政治风险,C项正确。内阁是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本题易错选B、D两项,根据材料中“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而误认为内阁演化为宰相,根据材料“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认为内阁是六部的上级,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是宰相,不能领导六部,B、D两项错误。
易错分析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在执行陶片放逐法的过程中,投票者对被放逐者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了解就做出了决定,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民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雅典过度的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陶片放逐法存在局限性,并非公民采用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排除C项;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排除D项。
易错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民主,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雅典一切公职由抽签和选举产生,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出现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议员中,既有原清政府官员、士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等,体现了新旧调和的特征,C项正确;由图中的议员构成成分复杂,会误认为群众基础广泛,错选A项,但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等先进力量在国会议员的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小,不能说明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