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练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强化练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强化练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0分钟
1.春秋时期,赵简子规定:“克敌者,上大夫授县,下大夫授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功授爵”,以往的贵族若没有军功就不再授予爵位。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郡县制已正式形成 B.等级制度归于消亡
C.血缘政治已被取代 D.贵族政治遭遇挑战
2.有学者指出:(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C.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D.成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明代形成了由状元、榜眼、探花、庶吉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举人、监生、岁贡和生员等科举和学校功名构成的功名层级体系,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据此可知,明代的功名层级体系(  )
A.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扩展了科举制包容性
C.扩大了进士科选官人数
D.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逐渐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唐代的科举制度经过以后的长期发展几乎被全世界所接受,“许多世纪以后,这一制度为我们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
——摘编自关娴娴等《科举制的
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
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
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D 2.D 3.B
1.D 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按照军功进行奖励的制度,这就打破了依据血缘进行分配的传统,是对贵族政治的挑战,故选D项;郡县制到秦朝才正式形成,排除A项;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D 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越来越看重门第,士族把持选官权力,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特权的工具,D项正确。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唯一标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士族对选官权的把持,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功名体系层级较多,扩展了科举制,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包容性,B项正确。“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虽然重视获得功名学子的待遇,但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判定是否扩大了选官人数,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而非阻碍,排除D项。
4.答案 示例
论题:科举制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阐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官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社会各阶层开放、以个人才能而不是家世背景为依据,又相对公正的考试形式的科举制应运而生。经过宋元明清历朝的发展直到清末,科举制都是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取了大量人才,对历代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传统的选官制度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1905年废除科举制对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影响,比如绅士阶层的地位下降以及他们对政府失去了向心力,但是总体而言,废除科举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8分)
总之,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是一种相对合理公正的选官制度,虽然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消亡,但它所秉承的择优录取、尊重人才等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解析 材料展示了科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影响以及最后被废除,故可以“科举制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论题展开论述,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