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练6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分钟
1.宋代的杂户,社会地位介于奴隶和平民之间,主要包括各种手工业从业者,如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在宋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漳州、成都府、嘉兴府、常州、镇江等地出现了大量机户。由此可见,宋代( )
A.手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C.采用诸色户计分类管理
D.社会控制趋于严密
2.清朝政府规定,城乡人户要在门前悬挂门牌。门牌上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丁口、年岁等,保甲定时挨户清点人数,询问家内情况,如户主有无外出、有无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朝( )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地方行政等级森严
C.注重宣扬儒家思想 D.基层管理制度严格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开皇五年(585年),文帝命令县官“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户口清查。在“大索貌阅”的同时,还推行析籍政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以防容隐。隋朝还因袭北魏的三长制,五里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长。唐代户籍制度基本沿用隋制,但对户籍编制时间、格式、份数等做出比较严格的规定。唐代前期在户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通典》记载了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为防止人口的无序流动,唐玄宗时委派宇文融进行括户,并实行安抚政策使其复业,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数,获得赋税。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唐朝前期均田制的实行将农民从地方贵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获得相应的土地。均田制下的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按丁计征,因此国家只有加强对人口的有效控制才能实行赋税的征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并且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社会的转型要求户籍制度进行变革。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
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中叶户籍制度变革的原因。(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A 2.D
1.A 宋代设立了专门的户籍管理各类手工业从业者,说明此时手工业行业分类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由雇佣劳动关系,无法得出新经济因素出现的结论,排除B项;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是“诸色户计”,排除C项;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城乡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材料中城乡人户在门前悬挂门牌,并在门牌上填写家庭基本情况,保甲定时清点人数并加以询问,反映了清朝基层管理制度严格,故选D项;城乡差距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医疗差距、消费差距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组织,而不是地方行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C项。
3.答案 (1)发展较为完善;承袭前代并有所创新;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城乡分治;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兼具治安职能。(8分,任答4点)
(2)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赋税制度变革的要求。(6分,任答3点)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答案。
(2)依据材料二并联系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