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拔高练(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拔高练(含答案解析)-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考点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2021全国甲,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2.(2023湖南,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3.(2022山东,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考点2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选官制度
4.(2023湖北,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5.(2023广东,8)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6.(2022湖南,3)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7.(2021全国甲,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8.(2021全国乙,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高考模拟练
1.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作上计。材料表明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
A.登记户口、征收赋税
B.整顿财政、强化监管
C.监察地方、控制封国
D.考核官吏、肃清吏治
2.魏晋选官制度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这一制度的设计(  )
A.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3.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4.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
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
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
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5.19 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 年国会通过的《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党派矛盾激化
B.人治走向法治
C.政府腐败日益严重
D.分权制衡逐渐完善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
B.有利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
7.1901年,围绕着科举考试,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笼络士人。而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等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借口战争破坏主张延期举行。经过多回合较量,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B.新政在地方推行缓慢
C.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
D.知识分子对政府不满
8.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任用法草案》规定:简任文官通常于曾任简任文官中任用,或由现任荐任文官升任;荐任文官在文官高等考试及格者或曾任荐任文官中任用;委任文官则主要于文官普通考试及格者中任用。这反映了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  )
A.注重文官队伍的专业化
B.既注重资历又注重公平
C.已具有完备的法律依据
D.突出政策的连续和稳定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图(部分)。分别指出与图1、图2、图3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高考真题练
1.B 2.C 3.A 4.A 5.A 6.A 7.D 8.C
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各部门长官和地方各郡太守能自行辟召贤能俊士,要保证这一制度有效运作,就必须改进监察体系,减少官吏利用辟召以徇私,B项正确;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始于隋唐时期,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汉代的行政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根据孝廉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C 据材料无法得出外朝官员不能置疑皇帝家事,排除A项。材料中皇帝最终实现废后的想法,皇帝权威毋庸置疑,排除B项。御史与谏官一起跪求奏对,说明二者行使的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
3.A 材料中明朝时期朝廷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反馈“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是对监察御史的考核与监督,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限制监察御史权力,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对监察御史的考核与监督,并未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未体现对地方监察渠道的拓宽,排除C、D。
4.A 根据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可知,湖北进士人数分布情况与湖北籍人物著作数量分布情况成正相关,说明进士人数多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故材料体现了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选A项。
5.A 根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是记载1902年新式学堂的相关情况,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排除B项;戊戌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当时部分助教排外现象,并不能据此得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排除D项。
6.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经历了废除、恢复、再度被废除,说明该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A项正确;仅根据九品中正制的存废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体现了世家大族的没落,门阀观念受到削弱,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浙江桐乡县的秀才谄媚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员,而刁难举人出身的地方官员,说明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B项,排除;C项中的“决定”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8.C 1898年,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内容之一就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但由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同年9月变法失败。结合这一时代背景,联系题干中书商从“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到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再到投资新学书籍面临亏损,可以看出时局的迅速变化对其经营的影响,故C项正确。“经学书犹有人买”说明儒学地位并未被颠覆,A项错误;这一时期列强侵略加剧虽是事实,但与材料体现的主旨不符,B项错误;“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说明西学并未深入人心,D项错误。
高考模拟练
1.D 2.D 3.C 4.A 5.D 6.A 7.A 8.B
1.D 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政绩,进行奖惩,由此可知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考核官吏、肃清吏治,故选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选官制度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D项正确。A项属于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对官员的文化要求,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选举负责人员的变化,不是选拔范围的变化,C项错误。
3.C 
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代门阀观念不断强化的结论,排除B项;科举程序是否存在弊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汉代……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宋代要……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可知,汉唐宋清四个朝代在选拔官员时都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A项正确。
5.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文官一般指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事务官,实行文官制度后,国会中的党派之争不会影响政府的运作,这是对分权制衡体系的完善,D项正确;《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力求避免政府官员党派化,从而缓解党派之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治走向法治”和“政府腐败日益严重”,故排除B、C两项。
6.A 根据材料“纯粹的职业性”“保持最高的效率”“实际的管理工作”等信息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突出事务处理和具体管理的特征,避免受到政党利益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体现了政治与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西方文官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西方文官制度与三权分立制衡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清朝中央政府准备乡试的政策,东南督抚大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且获得了延期举办乡试的结果,说明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政推行缓慢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南北方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并不是材料中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南督抚等官员对清政府做法的不满,与知识分子无关,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文官选拔既强调有文官任用经历,也强调必须考试及格,反映了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既注重资历又注重公平,B项正确。
9.答案 图1:科举录取人数最少,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一度停考,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教育重心南移的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4分)
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隋唐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2为唐代。(4分)
图3:录取总人数显著增加,北方省份河南录取人数较多,南方录取人数明显增加,浙江录取人数较多。这与两宋重视文官,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河南开封是北宋都城和政治中心,南宋时期都城迁至杭州等状况吻合。故图3为两宋时期。(4分)
解析 把握材料中三幅图的录取人数、南北方状况、最值等信息,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以及随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等情况,来判断三幅图各自所处的时期,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