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全书综合测评(一)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铜器铭文记载了渭水流域贵族划分田土疆界的事。其中不仅记载分田之事由,四方边界所至,还记录了此事需劳动许多来自各方的“证人”等。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分封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田土争夺与纷扰相当激烈
C.人们的契约意识普遍增强 D.土地的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2.下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双辕车。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 )
A.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 B.租佃生产关系普及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D.封建剥削较为沉重
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4.下表内容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的记录。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出处 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入觐表》 管区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山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郃书三首》 “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裛,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淡薄 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
C.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D.常年战乱使生存环境恶化
5.宋朝市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市镇有3 600多个,其中一部分市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市镇通常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市镇( )
A.威胁了中央集权 B.分布范围很广
C.政治功能已丧失 D.经济功能增强
6.1863年,曾国藩派容闳赴美采购工作母机,而后用于生产枪炮、机车、农机等;1872年,侨商陈启沅携资归国,引进国外机器缫丝新理念,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79年,左宗棠从德国购买全套设备,兴建兰州机器织呢局;1897年,汉冶萍公司聘请德国技师担任总工程师,用西法采煤。上述做法( )
①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方式多样
②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独立发展
③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④推动了中国近代机器制造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写道:“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是人之一身紧要关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宣传拓展医疗业务 B.传播西医基础理论
C.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D.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8.我国的华商轮船数量由1919年的2 215艘增至1922年的2 562艘,1925年更增加到2 943艘。华商轮船吨位也持续增长,由1919年的284 696吨增至1925年的523 319吨。这( )
A.侧面反映国内外商品市场的扩大
B.说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健康持续发展
D.彻底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局面
9.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记载的“左祖右社”的礼制,在兴国寺的遗址上辟建社稷坛。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 300余次祭祀活动。1914年,北洋政府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后为纪念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10.下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
A.华商、日商、英商 B.日商、华商、英商
C.英商、华商、日商 D.华商、英商、日商
11.玉米原产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12.15世纪下半叶,阿姆斯特丹颁布规定:“任何船主,凡属阿姆斯特丹市民或其合伙人,自波罗的海返航后都必须在本市码头靠岸卸货。”该规定( )
A.改变了欧洲商业经营方式 B.加重了商人税收负担
C.加速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D.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
13.19世纪中叶,利物浦成为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样品质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质量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 )
A.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B.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C.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确保了棉纺织业原料品质
14.下表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
时间(年) 总人口(百万) 城市数量(座) 城市人口(百万) 城市化率(%)
1875 25.69 1 517 10.36 40.3
1890 29.96 1 726 14.51 48.4
1910 40.17 2 167 24.69 61.5
A.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 B.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
C.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完善 D.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
15.十月革命前,俄国住宅公用设施的发展极为落后。全俄城市中有电力照明的房屋仅为5%;1929年,苏联工人家庭的住宅中,使用电力照明的家庭达到71.9%。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实现了工业化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贫富差距缩小 D.工人社会地位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雍熙四年五月,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
《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三 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国家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构建经济体系,而这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实现有企业强权和人与人之间待遇不平等问题的美式资本主义。一个不受约束的、没有价值观的全球化体系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完全交由某个国家来制定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摘编自[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美国真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并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英国经营东西方茶叶贸易的团体名称,并分析说明世界近代茶叶的交流传播史也是一部“经济史”的理由。(5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措施为例说明构建受约束、有价值观的全球化体系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4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 出处
一 “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支(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 清代笔记:屈大均《广东新语》
二 “(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明代笔记:陈懋仁《泉南杂志》
三 “(松江)肆中收布之所,曰花布纱庄。布成持以易花(棉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储其余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盐” 清代地方志:蔡自申《金泽小志》
四 “(盛泽镇)居民以绸绫为业” 关于清代的笔记:沈云《盛湖杂录》
五 “(石门镇)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清代地方志:张霖《石门县志》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早期市场经济”,请运用表格中的材料对此观点予以说明,并指出运用这些材料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局限。
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随着政局的稳定,美国城市化迎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1860—1920年,美国城市数量增加了十余倍,城市人口增长了约15倍。其中,1910年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高达2 000万,是1890年所有城市人口的总和。此外,1862年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大量移民西迁推进了西部边疆的开发。这一时期,东北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歌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城市渐向内陆扩展,有轨电车和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摘编自武文霞《美国城市化经验对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时,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城市人口比例由约6%增至10.6%。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近似。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美城市化发展的异同。(8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中华医学杂志》在重庆复刊,其卷头语写道:本志自民元四年创刊以来,出版已达二十八卷……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学术空气,甚为浓厚,佥以为本志有复刊之必要……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际兹抗战期间,不仅得以赓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会之幸,亦国家之幸。
——摘编自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以 中华医学杂志 复刊为例》
材料二 《中华医学杂志》复刊初期的部分内容
卷号及期号 部分文章主题
1943年第29卷第2期 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
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
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
1944年第29卷第4期 神经病科医师之训练
1945年第31卷第1期 海外空运服务社之医疗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3期 空运手术队及其器械可利用降落伞降落
1945年第31卷第5期 国外麻醉问题
——摘编自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以 中华医学杂志 复刊为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复刊初期《中华医学杂志》内容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时代价值。(5分)
答案与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一)
1.B 2.C 3.A 4.C 5.D 6.D 7.A 8.A
9.B 10.A 11.D 12.D 13.B 14.D 15.B
1.B 据材料可知,西周中晚期渭水流域的贵族划分田土疆界,不仅要记载分田的事由、四方的边界,还要劳动许多“证人”,这表明当时该地区田土争夺与纷扰相当激烈,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渭水流域的贵族划分田土疆界,契约意识普遍增强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且西周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画像石体现了汉代农家农业耕作的场景,包括犁地、播种、松土、施肥等环节,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画像石只体现了农业劳作的情景,并未体现多种经营方式,排除A项;画像石只呈现劳作情景,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租佃关系,并且汉代租佃关系并不“普及”,排除B项;由画像石无法得出农民承担的徭役赋税,无法判断封建剥削的情况,排除D项。
3.A 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名称相比三国时期更加具有生产生活气息,军事色彩明显减弱,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渐稳定,故选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士族势力受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田庄经济的规模、生产能力进行说明,无法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行介绍,而且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4.C 据材料“绝无医人,素乏药物”“地无医巫,药石万里”和“药物陈裛,又无医人”可知,唐朝某些地区缺医少药,说明当时地方上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众卫生习惯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战乱的信息,排除D项。
5.D 两宋时期,市镇数量增多,部分市镇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甚至超过一般州县,除收税和消防外,镇的日常治理基本上自治,反映出宋朝市镇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6.D 据材料“赴美采购工作母机”“引进国外机器缫丝新理念”“从德国购买全套设备”“聘请德国技师”等信息可知,中国近代采用多种方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①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依赖西方技术,不利于我国近代工业的独立发展,②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学习西方科技以发展工业,没有突破中体西用思想,③错误;据材料可知,我国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企业,有利于推动我国机器制造的发展,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7.A 据材料“西医广告”“牙齿,是人之一身紧要关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医刊登广告,强调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意在宣传拓展医疗业务,A项正确。广告只宣传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未涉及西医基础理论,排除B项;刊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业务,吸引顾客,而不是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A 据材料可知,1919年至1925年,我国华商轮船的数量和吨位均显著增加,说明国内外的商业贸易发展迅速,这反映了国内外商品市场的扩大,故选A项。无法由材料得出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曲折发展的,排除C项;“彻底打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B 据材料可知,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皇家祭坛被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市民生活,说明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故选B项;材料虽提到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但只是为了说明中山公园的功用是纪念孙中山,并非强调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因此无法体现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排除A项;公民政治地位体现在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等,材料体现不出公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与“健康生活理念”有关的内容,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甲在1896年后有了初步发展,1912年之后快速发展,这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初步发展及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的情况相符,故甲为华商;据材料可知,1912年之前,乙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到1912年以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日本逐步加紧对华侵略相符,故乙为日商;英商因为本国棉纺织业发达,所以在中国的纱厂一直较少,故丙为英商。A项正确。
11.D 据材料信息,从玉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因素:探险与发现,哥伦布的航海探险发现了新大陆,这是玉米从美洲传到欧洲的前提;物种交流,哥伦布船队带回的玉米种子,开启了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农业发展,玉米作为一种耐寒、耐旱且产量高的作物,迅速在欧洲得到推广,对当时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政策,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这一政策促进了玉米的种植和普及;市场需求,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玉米作为一种高产的粮食作物,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综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且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但不等于新航路开辟以前没有物种交流,“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波罗的海返航的船只在阿姆斯特丹市码头卸货,可以增加阿姆斯特丹的商品总量,从而减少向外商进口商品,实际上起到了贸易保护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与改变商业经营方式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自波罗的海返航后都必须在本市码头靠岸卸货”,并未规定靠岸卸货要缴税,排除B项;“加速了”与史实不符,应为“阻碍了”,排除C项。
13.B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利物浦是全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适应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故选B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棉花的质量标准,不是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C项;制定出售棉花的质量标准有利于保障棉纺织业原料品质,但“确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D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75—1910年,普鲁士王国的总人口、城市数量、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德国正在进行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增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使人类出行更加便利,但并不是导致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是表格中的现象,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此时虽然德意志已经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并不完善,且代议制是否完善与城市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苏联已经开始了工业化,工业化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电力设施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电力照明的普及率提高说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无法体现出贫富差距缩小,排除C项;工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还需要政治权利、经济收入、社会角色等相关材料佐证,仅根据电力照明的普及无法得出工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
16.答案 (1)机构:市舶司。(1分)
特点:海上贸易兴盛;贸易商品种类丰富;贸易区域范围广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朝贡贸易是重要的方式之一。(4分)
(2)名称:东印度公司。(1分)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茶叶在欧洲交流传播。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分)
(3)目标: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1分)
说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签署,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等12大类,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3分)
17.答案 说明: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广州、泉州的农业面向市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材料三说明清代松江棉纺织业分工细密,生产更趋专业化;材料四说明清代盛泽镇是专门从事纺织业生产的工商业市镇;材料五说明清代石门镇出现雇佣关系。(6分)
局限:史料选取的类型为笔记和地方志,较为单一;材料多为特定地域的个案,不具普遍性;材料为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不能集中体现市场经济的全貌。(6分)
解析 第一小问说明,首先要明确“早期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早期市场经济”,就是指民众的生产生活皆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具体表现为农产品、手工制品和劳动力的商品化,因此可以对表格内容进行分类,分别说明即可。第二小问局限,从出处看,材料来自不同的地方志和笔记,内容分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研究,得出史料选取的类型为笔记和地方志,较为单一;从代表性问题来看,材料多表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情况,得出材料多为特定地域的个案,不具普遍性,材料为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不能集中体现市场经济的全貌。
18.答案 (1)有利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南北战争结束,美国政局日趋稳定;黑奴大量获得解放;政府政策的支持;现代交通的发展。(8分)
(2)同:都受工业化进程影响。(2分)
异:中国城市化深受列强侵略的影响,美国则为独立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美国城市化发展较快;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美国则由东向西协调发展。(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随着政局的稳定,美国城市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并结合所学,得出南北战争结束,美国政局日趋稳定,黑奴大量获得解放;据材料“1862年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大量移民西迁推进了西部边疆的开发”,得出政府政策支持;据材料“有轨电车和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得出现代交通的发展。
(2)同:结合所学可知,1860—1920年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再据材料二“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得出,两者都受工业化进程影响。异:据材料二“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城市化深受列强侵略的影响,美国则为独立发展;据材料一“美国城市化迎来快速发展期”、材料二“即19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时,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城市人口比例由约6%增至10.6%”,得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美国城市化发展较快;据材料一“大量移民西迁推进了西部边疆的开发”、材料二“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美国则由东向西协调发展。
19.答案 (1)背景:全民族抗战;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内迁。(4分)
(2)特点:内容多样;中西兼顾;注重实用(服务现实);具有战时特征和地方特色。(4分)
(3)价值:传播医学知识;振兴医疗卫生事业;树立学术榜样;助推抗日救亡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5分)
解析 (1)据材料一“1943年”“际兹抗战期间”可知,全民族抗战;据材料一“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并结合所学可知,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内迁。
(2)据材料二“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蜂蜜……用途”“神经病科医师之训练”可知,内容多样;据材料二“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国外麻醉问题”可知,中西兼顾;据材料二“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可知,注重实用(服务现实);据材料二“海外空运服务社”“空运手术队”“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可知,具有战时特征和地方特色。
(3)据材料二“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可知,传播医学知识;据材料一“不仅得以赓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可知,振兴医疗卫生事业;据材料一“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庶合中央抗建之旨”可知,树立学术榜样,助推抗日救亡运动;据材料二“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等信息可知,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