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证实,商周时期虽然继续使用石、骨、蚌、木等工具,但同时也使用青铜农具。青铜农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早商遗址、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山西曲沃曲村西周遗址和河南洛阳西周墓葬中都有发现。由此可知商周时期( )
A.农业生产出现技术革命 B.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已经形成
C.青铜铸造技术不断进步 D.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农业发展
2.“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礼记》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3.秦汉时期,国家开凿了一批大型的人工运河,如灵渠、漕渠、白渠等,其他各种小型的运河工程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工程能够在秦汉时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B.冶铁生产技术的普及
C.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D.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4.下表是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 《汉书》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庞公列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5.魏晋南北朝时期,编户齐民大量减少,自由民和奴隶向依附民转化,包括奴婢、佃客、部曲等在内的各种依附人口被牢牢地束缚在庄园主的土地上,国家也以法令使各种依附关系合法化。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业发展 B.表明经营方式根本转变
C.加剧了政治分裂 D.推动契约关系普遍建立
6.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发展高峰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瓷中的精品。有趣的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这说明( )
A.中国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海外文化改变了中国民众审美价值
C.中国制瓷技术受西方工业艺术影响
D.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
7.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红一直是自然经济的代表。然而封建社会后期却出现了“其女红不事剪绣,勤于纺绩,虽六七十岁老妪亦然。贫家无棉花、苎麻者,或为人分纺分绩,日不肯暇。其女工(红)巧拙,视布之粗细为差”。这说明(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强
C.明清之际社会分工逐渐增强 D.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者
8.1867年,李鸿章创办天津机器局,用煤数量巨大,且“皆从海外运来”。之后李鸿章令人于天津附近勘探煤矿,并于1878年创立了开平煤矿。这说明( )
A.兴办洋务以实现资源自主 B.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相互配合
C.中国近代煤矿业正式起步 D.资源匮乏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9.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的生产业务是以修配机器为主,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竟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党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10.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6年,国家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2000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奖金。这反映出( )
A.美苏冷战促进中国更加重视科技
B.改革开放开始要求提高创新能力
C.国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激励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11.17世纪,欧洲城市夜生活开始出现,但社会影响仍然有限,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到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于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到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政府对夜生活的鼓励
C.贵族娱乐圈子的扩大
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12.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建立,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使这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由此可见,足球运动的发展( )
A.提升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B.取决于政府力量的推动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D.促成了民众的健身共识
13.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这些法令不仅为保护工人的劳动条件提供了法律基础,而且为保障工人的生活条件提供了法律手段。这些法令的颁布( )
A.体现国家干预经济 B.助力工业革命发展
C.适应殖民扩张需要 D.保障工人政治权利
14.有统计显示,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责任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很少在外谋职。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就业女性在1800年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发了大规模女权运动
C.改变了家庭经济结构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15.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史料,任何研究都是“空口无凭”,但史料的收集与保存是一直困扰史学研究的一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B.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C.史料的多样性、完整性 D.历史研究协作性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汉武帝在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设铁官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四方商贩辐辏”,江苏的吴江县庉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民一遇农闲,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8分)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等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
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 200镑,固定资本3 789镑;1789年总资产5 421镑,固定资本3 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规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经过十六大以后的努力,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 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 664亿元。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约有3 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期间,我国取得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原因。(6分)
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并说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8分)(要求:补充的表现应为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创新成果)
答案与解析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D 2.C 3.D 4.A 5.C 6.D 7.B 8.B
9.D 10.C 11.A 12.C 13.B 14.C 15.A
1.D 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虽然继续使用石、骨、蚌、木等农具,但同时也使用青铜农具,这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技术革命的说法夸大了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农具的意义,排除A项;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无法说明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农具的铸造技术,无法判断青铜铸造技术是否进步,排除C项。
2.C 由“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可知,“物勒工名”制度要求手工业者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故选C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并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且当时手工业并非高度发达,排除A、B两项;提高生产效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D 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在高度集权的政府结构下,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能够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故选D项。
4.A 三则文献都记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合作的经营模式,据此可知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产量,材料未体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合作从事家庭生产,并非妇女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5.C 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不断集中社会人口,依托庄园的士族地主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国家控制的人口减少,财政收入锐减,庄园经济日益发展,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地方力量增强,政治分裂加剧,故选C项;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对农业发展不会有较大的作用,排除A项;庄园经济与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差别不大,排除B项;庄园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吸引亲族和流民,少有契约,“普遍建立”说法错误,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融合国外工艺珐琅的中国瓷器被销往欧洲,即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民众审美价值”,排除B项;“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强调中国制瓷技术在借鉴国外工艺基础上的创新,既有影响又有创新,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社会后期,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女性不再纺织一体,而是专职“纺”或“织”,封建经济自给性减少,这说明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强,B项正确;独立的生产部门需要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等,这些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家庭纺织业的情况,未涉及整个社会的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排除D项。
8.B 天津机器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天津机器局用煤数量巨大促进了开平煤矿的创办,开平煤矿为天津机器局提供原料,说明二者相互配合,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现资源自主不是兴办洋务的目的,排除A项;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创立开平煤矿解决天津机器局的用煤问题反映了中国资源的丰富,排除D项。
9.D 上海大隆机器厂可以“大量制造织布机”,其产品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都称为“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该厂的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排除A项;“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C项。
10.C 从材料中国家对科技发明的奖励政策的演变可知,国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故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故美苏冷战不是促进当时中国更加重视科技的原因,A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表述与国家早在1955年就已制定相关条例、设立科技发明奖项的史实不符,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D项错误。
1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文化娱乐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夜生活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夜生活发展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娱乐圈子的扩大,排除C项;工业革命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12.C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层逐渐壮大,交通不断进步,这些因素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即足球运动的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C项;足球运动的发展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力量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健身“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B 据“19世纪前期”可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颁布一系列工厂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人的利益,缓和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这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B项;颁布一系列法律不属于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且此时的英国盛行自由放任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内部工业发展问题,并不能直接影响对外的殖民扩张,排除C项;据“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可知此时的工厂法未涉及工人政治权利,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美国女性很少在外谋职,工业革命后,美国就业女性在女性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这表明妇女也承担起家庭的部分经济责任,从而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故选C项。城市化主要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大规模女权运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婚姻观念,排除D项。
15.A 二战后信息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促进了史料的电子化保存,方便人们查阅史料,实现了“史料大爆炸”,故选A项;史学理论取得突破对史料的收集与保存的影响有限,不是推动“史料大爆炸”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史料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不是推动“史料大爆炸”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历史研究的协作性提升可以促进史料的传播,但无法实现“史料大爆炸”,排除D项。
16.答案 (1)表现: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冶铸作坊规模较大,铁产量得到提高;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2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推动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大批铁矿被开采;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民营矿业得到快速发展;冶铁工业城镇涌现。(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朝廷放松对冶矿业的管控;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豫、冀、晋、鲁、陕……49处”得出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据材料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得出冶铸作坊规模较大,铁产量得到提高;据材料一“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得出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第二小问影响,从对农业工具、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农业耕作模式的发展和推广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从开采数量、民营矿业的发展、冶铁工业城镇的涌现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出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据材料二“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得出朝廷放松对冶矿业的管控;据材料二“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可知,农村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突破,农民可以在农闲时经营手工业或者转型为手工业者,得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二“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得出手工业技术的推广;据材料二“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并结合所学可知,铸造的手工业产品会投放市场,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得出中外贸易的影响。
17.答案 (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3分)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农工商多种经营。(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形态,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6分)
解析 (1)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下,农民大多拥有土地和生产工具,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农民的收益会进一步增加;小农经济还具有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的特点。
(2)新趋向,依据材料“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由男耕女织到农工商多种经营。积极作用,依据材料“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得出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依据材料“当时农民一遇农闲,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得出有利于打破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形态,冲击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
18.答案 (1)表现:出现专门的丝织业市镇;私营丝织业规模远超官营丝织业;采用雇佣劳动。(6分)
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商品经济活跃。(4分)
(2)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4分)
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大量工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4分)
19.答案 (1)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积极推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科技投入快速增长;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表现: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2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可得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积极推动;据材料“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可得出国家方针政策指引;据材料“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 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 664亿元”可得出科技投入快速增长;据材料“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约有3 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可得出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
(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从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