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知识点1 美洲物种的外传
1.原因(推动因素)
(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自身的优势。
2.物种交流的表现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必备知识 清单破
(1)玉米
①传入欧洲
a.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b.推广: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
洲各国。
②传入中国
a.时期:明朝。
b.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
区。
c.推广: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
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2)马铃薯、甘薯
①传入欧洲: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
慢。
②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番茄
①传入欧洲
a.途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
b.推广: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
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②传入中国
a.时期:明朝万历年间。
b.推广: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4)辣椒
①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传入中国: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知识点2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1)种类: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
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过程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
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欧亚禽畜传入美洲
(1)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占据主导性地位;内容具有丰富性;时间具有长期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2.影响
(1)政治:缓解饥荒,促进社会稳定;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加强世界联系,
拓展世界市场。
(3)文化:促进各地区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4)社会生活: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和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5)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了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定点1 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特点及影响因素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
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
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
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传播特点
(1)丰富性:种类繁多,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等。
(2)主导性:是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欧洲殖民者发挥了主导作用。
关键能力 定点破
(3)双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
洲。
(5)渐进性:美洲物种传入亚洲和欧洲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认识逐步深刻,发展为粮
食或蔬菜作物。
(6)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进行。
2.影响因素: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典例1 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子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
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
农家数千年的?子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
A.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B.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C
思路点拨 在审题时,需要明确题意,将设问具体化,在本题中即明确设问中“由此可见”中
的“此”指的具体内容。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指出能够对该问题做出合理解释的选项。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玉米传入山东地区后,人们开始食用玉米饼子,而逐渐抛弃了
原来的粗粝的?子米饭,这说明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C项正确;农产品的价格和人口的
增长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D两项;材料只体现了玉米的传播改善了贫苦农民的饮食,
没有涉及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排除B项。
定点2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材料 美洲三大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物质文明
和饮食革命。
——摘编自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
美洲作物传华四百余年来,对中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确实引起了一个长期的革命。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经济:在农业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和总产量,改变了我国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在商品经济方面,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不但促进了经济作
物的种植,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2)社会: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是中国人口在明清两
代得以大幅增长的重要条件。
(3)政治:提高了中国民众抵御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甘薯传入后,16世纪末福建发
生饥荒,福建巡抚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得以渡过饥荒。
2.消极影响:美洲粮食作物传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中国明清时期
引进并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
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典例2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等纷纷传入中国,且种植面积
迅速扩大,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品种。这种状况有助于 ( )
A.缓解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
B.彻底改变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成熟
D.推动明清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解析 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并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品种,这
会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压力,A正确;“彻底”一词表述错误,
排除B;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认真细致
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清朝实行闭
关自守政策,两者均不是对外开放,排除D。
A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传统的东西方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大陆和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欧洲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2.“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材料描述的物种( )
A.是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对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D.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欧洲
题组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某一作物的传播史富有全球史的意义。其最初可能是从印度、波斯传入埃及地区,中世纪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中南美洲利用非洲奴隶大量种植,再将产品运回欧洲。这一作物应是( )
A.玉米 B.甘蔗 C.小麦 D.棉花
4.据下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大约在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传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5.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可能来自一个名为班卡拉姆的非洲加纳品种。后来金卡罗莱纳成为北卡罗来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题组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6.1500—1800年,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世界人口总量却从约4.25亿增长到突破9亿。其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
B.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社会医疗保障条件改善
7.据记载,玉米最早于1531年传入广西,到明朝末年,已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这有助于( )
A.缓解明清人口的增长压力
B.彻底改变明清的农业结构
C.推动明清社会关系的革命
D.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美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因此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
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
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
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
2.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3.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自守政策的松弛
4.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李时珍称它“气味甘平”,属本草学药物性味;王世懋说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实。清初《招远县志》记载,“玉蜀黍……田畔园圃间艺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这一高产作物才在中国广泛种植。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玉米品质逐渐得到优化改良
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C.玉米利于缓解人地矛盾问题
D.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题组二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5.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食物物种的大交流。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还投入市场销售。可见,食物物种的大交流( )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B.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D.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孤立局面
6.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渡过荒年。这使爱尔兰人过度依赖马铃薯,单一作物的种植方式引发了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大饥荒。这可以用于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引发了一场生态灾难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8.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
C.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
D.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批判性思维 《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薯者,味甘美……贿于酋奴,获之。此材料可说明 ( )
A.甘薯的原产地尚待考证
B.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甘薯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甘薯在明万历年间开始传入中国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原产于亚洲,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到11世纪都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一个世纪后,法国和英国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已经嗜糖成癖。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
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
《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1.B 2.D 3.B 4.D 5.D 6.A 7.A
1.B 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1515—151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据画的内容中含有“玉米”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反映了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故选B项。传统的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欧洲传统农耕经济中没有玉米,排除A项和C项;画中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D项。
2.D 据“一名六月柿”“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物种是番茄。番茄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选D项;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排除A项;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排除B项;番茄并未对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排除C项。
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蔗最早在印度等地种植,后传入了阿拉伯和欧洲,在哥伦布大交换时期又传入了美洲,发展成了种植园经济,故选B项;玉米最早在美洲地区种植,后传入旧大陆,排除A项;小麦最早在西亚地区种植,后传入世界各地,排除C项;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排除D项。
4.D 材料表明,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和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表明大豆的推广种植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故选D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而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一直到1954年,A项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相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用途的改变,没有体现大豆品种适应性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科技发展,大豆的用途发生变化,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没有体现人口增长对大豆种植的影响,排除C项。
5.D 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在美国南部种植园出现,后来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美国东南部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
6.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种疾病在各大洲之间传播,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物种,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故选A项;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不利于人口增长,排除B项;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时间不完全契合,而且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社会医疗保障条件改善会降低死亡率,但不是人口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可知,明朝晚期,玉米在中国广泛传播,玉米作为耐旱高产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进而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南方和北方的农业结构中,水稻和小麦仍旧占有较大比例,玉米的传播并没有“彻底改变”明清的农业结构,排除B项;玉米的传播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玉米的传播没有推动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关系的革命,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D 2.D 3.A 4.C 5.B 6.B 7.D 8.A 9.B
1.D 据材料“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仅仅局限于菜园中”可知,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因此判定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种,进而影响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
2.D 据材料可知,花生虽然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已经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推动了花生在“印度、西非和中国”的产量和出口量增加,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花生的传播和种植,故选D项;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出现,并非“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排除A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所以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并非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花生就已经开始传播与种植,但1900年前“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花生的传播与种植没有“迅速提高”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排除C项。
3.A 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前两次“高潮”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基本由西域传入的,第三次则出现在明清时期,主要通过西方开辟的新航路从美洲等地传入,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导致农作物命名出现差异,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与传统的华夷观念和综合国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两项;闭关自守政策是清朝实行的,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相符,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才在中国广泛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清朝人口增长迅速,玉米适合在贫瘠的山地种植,且产量高,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缓解人地矛盾,故选C项。
5.B 根据材料“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出口”“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还投入市场销售”可知,食物物种的大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且材料也并未涉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信息,排除A项;食物物种的交流会影响风俗习惯,但“改变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孤立局面,排除D项。
6.B 据材料“这使爱尔兰人过度依赖马铃薯……大饥荒”可知,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渡过荒年,爱尔兰人过度依赖马铃薯,结果当马铃薯歉收时,爱尔兰发生了大饥荒,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故选B项;据材料“单一作物……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大饥荒”可知,单一种植马铃薯不利于缓解粮食危机,排除A项;生态灾难是指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而给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造成爱尔兰大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被称为致病疫霉的卵菌造成马铃薯晚疫病,并不是马铃薯的种植引发了生态灾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爱尔兰的马铃薯种植及影响,没有关于商品经济的描述,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规模扩大,胡椒从贵族的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同时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受到贵族的青睐,这反映出食物在当时的欧洲有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故D项正确。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降低了欧洲近代早期人口的死亡率。这说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故选A项。“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贸易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影响了欧洲各国的人口结构,排除D项。
9.B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客观事实而进行理性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根据《金薯传习录》的记载可知,甘薯是由陈振龙从吕宋带入中国的,而根据《凤冈陈氏族谱》的记载可知,甘薯是由陈氏从安南带入中国的。结合历史上多个物种进入中国并非只有一条路线的史实,可得出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甘薯的原产地,且甘薯的原产地已有定论,排除A项;材料仅有两个史料,不能得出史料丰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万历之前甘薯没有传入中国,排除D项。
10.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蔗糖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近代世界蔗糖贸易的兴起。(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适应工业化的需求;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1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可知,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知识可知,蔗糖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据材料二“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并结合所学近代商业贸易的知识可知,近代世界蔗糖贸易的兴起。
(2)据材料二“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并结合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可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据材料二“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可知,适应工业化的需求;据材料二“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可知,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