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02-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34:45

文档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下表内容为1797—1834年间英国手织工人的工资收入情况(1先令=12便士)。据此判断,英国(  )
年份 平均每周工资收入
先令 便士
1797—1804 26 8
1804—1818 14 7
1818—1825 8 9
1825—1832 6 4
1832—1834 5 6
A.机器生产占据竞争优势
B.工人运动社会基础扩大
C.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
D.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2.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1/4。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为4 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等方面所占资本为3 789镑,约占总资产的90%。约这一变化说明(  )
A.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
B.机器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C.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
D.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3.下表内容是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一个工厂规章制度的摘录(部分)。据此推测,工厂制定规章制度的根本意图是 (  )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十一条 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六条 ……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A.强化纪律意识   B.追求经济效益
C.保障流水作业   D.提升管理水平
4.18世纪晚期,英国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资本家雇佣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
A.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B.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C.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
D.适应了大工厂时代的要求
5.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每周只需付约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A.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B.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C.发明钟表增强了时间观念
D.工厂中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6.1885年,盛宣怀宣布改组轮船招商局,并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盛宣怀的这些举措(  )
A.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B.适应了实业救国的现实需要
C.反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杂性
D.提高了洋务企业的经营效率
7.1909年,两广总督袁树勋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曾说:“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由此可知(  )
A.洋务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B.政府照搬西方融资方式
C.两广地区思想最为开放
D.近代企业发展有特殊性
8.1882年,永昌机器厂在上海成立。该厂仿造意大利的缫丝机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高年产量近千台。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深入学习西方的技术
B.洋务运动的对外抵制作用
C.近代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D.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题组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9.下图是12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对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断增长
B.黑死病导致英国工资下降
C.人口增长推动工资的上升
D.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的增长
10.传统的英国社会,只有贵族、高级僧侣以及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女才普遍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陆续出现由教会设立的慈善学校、应工厂需求而开设的工厂学校以及由私人经营的私立学校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民主影响教育发展
B.政府职能演变助推教育转型
C.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
D.科学进步引发教育转型
11.在英国,机器的使用“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工业革命(  )
A.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变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扩大了劳动者的队伍
D.消灭了小私有者
12.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粮食产量获得较大增长,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但到了19世纪,英国却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到19世纪中期进口粮食占了消费的1/6以上。这反映了英国(  )
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技术革新未延伸到农业领域
C.经济的脆弱性显现
D.工业革命引发经济结构变化
13.据统计,1819年苏格兰当事人因刑事罪被捕的案件只有89件,1837年已有3 176件,1842年增加到4 189件。19世纪中叶工人平均寿命仅为22岁,低于农民阶级。19世纪末,曼彻斯特市内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里,占工人数的12%。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
A.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
B.城市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城市病”催生了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D.社会基层自治制度问题众多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同样令人困扰的问题来自新的劳动纪律和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该材料反映了(  )
A.手工工场的发展   B.工厂制度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资本主义的兴起
2.据统计,1750年,整个英格兰只有7件专利被注册授权,1830年达到180件,1840年激增至440件,1850年达到513件。在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格兰共有13 227件专利被授权。据此推知,英国专利制度的实施(  )
A.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解放
B.使英国获得殖民霸主地位
C.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
D.是英国垄断组织出现的内因
3.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全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而在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中,制作工序被分割开来,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由此可见,工厂制度下(  )
A.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B.劳动强度增大
C.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D.劳动分工增强
4.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航运、采矿和通信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5.某学者认为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把封建主义的坚冰打开了些微裂缝,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以实现中国自强求富为直接目的
C.适应了实业救国的需求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
题组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工业发展起来,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急需开辟国外新市场,通过铁路将港口与腹地成功连接起来,通过轮船把世界各国铁路连接起来,造就了国际性交通运输网,为大工业的商品输出和资金流动带来极大便利。材料主旨是(  )
A.交通运输网便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B.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
D.工业革命促进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7.钱乘旦、许洁明在其合著的《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8.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已婚女工在工厂工作,往往无法过多地关心家庭,许多男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喜欢在小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而妻子对此却无可奈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一百年里,英国只有不到10例离婚案例。这表明,工业革命(  )
A.冲击了普通家庭的基本结构
B.没有明显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C.导致女工的劳动强度过高
D.未能提高女性的文化素养
9.1936年,卓别林在其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扮演了一个工人,他每天在生产流水线上扭紧六角螺帽,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一个个转瞬即过的螺帽。回到生活中,他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就会下意识地去扭。即使如此,他也害怕失去这份工作。该现象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工人承受巨大压力
B.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C.工厂制度逐步确立
D.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10.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下表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  )
1781— 1796年 1796— 1805年 1805— 1820年
成年男性 100 41 36
成年女性 100 25 25
儿童 100 30 30
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
C.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
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很多层面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英国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使人们逐渐形成近代意识。
——摘编自任海滨《英国工业革命
时期的民众观念嬗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自拟论题,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基础过关练
1.A 2.C 3.B 4.D 5.D 6.A 7.D 8.D
9.D 10.C 11.A 12.D 13.A
1.A 材料时间为1797—1834年,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手织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说明机器生产占据竞争优势,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工业革命期间手织工人的工资收入情况,没有关于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B项;经济发展主要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材料不涉及廉价劳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手织工人的工资收入情况,没有与其他阶层收入情况进行对比,无法看出“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1760年伦敦几家酿酒厂的固定资本约占总投资的1/4,比重较小,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的固定资本约占总资产的90%,比重很大,说明工业革命促使工厂主购买昂贵的机器,这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故选C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定规章制度是为了保证生产效率,根本意图是追求经济效益,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不是根本意图,故排除。
4.D 据材料时间“18世纪晚期”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通过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对工人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属于工厂制度的内容,适应了大工厂时代下集中生产的需要,故选D项;“中间阶层”通常是由白领阶层组成的,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办公室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中间阶层”崛起主要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工厂制度是顺应生产组织变革而出现的,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垄断资本家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中后期至20世纪初),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之所以要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是因为工厂中有严格的规章纪律,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人们文化素质的变化,排除B项;钟表发明于工业革命之前,排除C项。
6.A 盛宣怀取消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表明他试图减少商人集团对招商局的影响,强化政府的控制和管理;规定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人事任命和重大公事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表明晚清政府在近代化过程中,试图建立更加集中和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的近代化色彩,但也显示了晚清政府在推行近代化改革时,仍然难以摆脱传统官僚体制的束缚,无法完全按照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因此,盛宣怀的这些举措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既体现了向近代化企业制度转型的努力,也反映了传统体制对新事物的制约,故选A项。
7.D 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投资比较保守,为了融资,区别于西方盈利利息制度,采用“即行给息,以资激劝”的方式,即类似储蓄的保守投资方式,虽增加了企业资金,但也加重了企业运营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发展,故选D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中国“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的融资方式与西方盈利利息制度不同,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两广地区思想最为开放,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82年成立于上海的永昌机器厂属于民族企业,它通过借鉴国外技术制造纺织机器,其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这体现了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永昌机器厂是近代民族企业,而不是洋务企业,材料与洋务运动无关,故A、B两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近代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故C项错误。
9.D 据材料可知,1700—1900年,人口开始持续且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是工业革命开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实际工资在1500—1600年呈下降趋势,并非不断增长,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材料可知,1700—1800年,人口呈增长趋势,但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普通民众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涉及慈善学校、工厂学校、私立学校等,与政府的关联较小,排除B项;材料中推动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而不是科学进步,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可知,机器的使用促使社会转变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即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变,A项正确;工业革命加剧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而非缓和,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劳动者队伍是否扩大,排除C项;消灭了小私有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可知,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是粮食出口国,19世纪,英国逐渐转化为粮食进口国,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工业经济取代,说明工业革命引发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D项。
13.A 材料时间为“19世纪”,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苏格兰刑事案件增长迅猛、工人平均寿命很低、工人住房紧张且条件恶劣,这反映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严重,城市治安、医疗、住房等建设相对滞后,故选A项。
能力提升练
1.B 2.A 3.D 4.A 5.A 6.D 7.A 8.B 9.A 10.D
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这反映了工厂制度的确立,故选B项;手工工场的特点是手工劳动,手工作坊零碎分散,这与材料中的“机器”“车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此时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C项;资本主义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在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格兰共有13 227件专利被授权”,反映了国家保护和鼓励专利发明,有利于社会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解放,故选A项;英国专利制度的实施与英国获得殖民霸主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16—17世纪,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排除C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生产组织形式,专利制度的实施并不是其出现的内因,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与手工作坊时代相比,工厂制度下陶器制作的分工更为细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劳动分工,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A项;劳动强度主要是指工作时长以及劳动的密度,材料体现不出劳动强度增大,排除B项;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在中国相继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航运、采矿和通信事业,说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故选A项;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数量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发展,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共识”的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5.A 该学者认为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是一种引导,它把封建主义的坚冰打开了些微裂缝,民族资本主义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发展,这表明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A项正确;民用工业以求富为目的,不涉及自强,自强是军事工业的目的,排除B项;实业救国的主张是在甲午战后提出的,当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项;洋务运动并没有阻止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工厂制度发展起来,需要统一的国际市场,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改良使统一的国际市场成为可能,因此工业革命促进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力,但材料主旨是工厂制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之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机器生产和交通进步共同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不是商品输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C项。
7.A 根据“火车”“时间概念”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D项错误。
8.B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已婚女性不仅要参加工作,还要承担家庭责任,而且离婚还比较困难,说明工业革命没有明显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故选B项;英国离婚案数量少,说明普通家庭的基本结构并未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女工的劳动强度,排除C项;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文化素养,排除D项。
9.A 材料描述了工人在工厂制下机械化劳动的情景,说明美国工人在现代工厂制度下承受着巨大压力,故选A项;材料描述了工人在工厂制下机械化劳动的情景,没有体现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排除B项;工厂制度在工业革命期间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1935年,美国已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D项。
10.D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呢绒工人的失业问题,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反映不出不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的变化,排除A项;工业革命扩大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
11.答案 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分)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也显著增加,人们的生活观和消费观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日益多样化。政治上,工业革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使社会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的反抗斗争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城市间、国家间的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为人们接受教育和提升文化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8分)
总之,工业革命在多个方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解析 
拟定 论题 据材料“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进行 论述 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以从对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社会阶级、城市化、文化教育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总结 升华 工业革命在多个方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共12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原因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
专业化。
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
生产的巨大变革。
(2)影响: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彻底改变了手工
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工厂制度
(1)原因: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2)主要表现
①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
②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
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作用: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
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1)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
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族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
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3.中国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城市状况: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
恶劣。
(2)措施: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原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
人青睐。
(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
社会的流动性。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
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
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
①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
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②中国: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
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工业革命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
健康。
(2)工人运动与斗争成果
①工人运动:19世纪,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
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斗争成果: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定点1 工厂制的特点、作用和弊端
材料 工厂制是迄今为止在人类社会中影响力最为深远且依然处于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英
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工厂制的诞生地。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生产技术的变革,
而且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
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家庭
制生产逐步消退,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特点
(1)资本高度集中,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2)雇用工人集中劳动,生产规模大。
关键能力 定点破
(3)使用机器流水线生产,分工细致、协作高效。
(4)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
(5)生产和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
(6)企业主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2.作用
(1)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2)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企业从业主制转
向合伙制。
3.弊端:加重了人们劳动的负担,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
典例1 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
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
要体现了工业革命 (  )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 材料“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产阶级……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
典”,说明受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D
定点2 辩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材料 英国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致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变化,又是
一场社会变革,导致阶级结构变动、人口迅速增加,英国最先进入工业社会。
1.积极影响
(1)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改变了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
比重增大。
(3)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
(4)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5)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6)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7)改变了家庭结构,家庭的规模缩小。
(8)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
(9)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0)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2.消极影响
(1)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3)城市发展带来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典例2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疾病、失业、养老等保险体制,俾斯麦因此
被称为欧洲社会福利计划的奠基人。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德国 (  )
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完善
C.为了对外战争而改善人民生活
D.工业发展迅速使社会问题频发
思路点拨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社会革命。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
逐渐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显,为解
决这些矛盾,俾斯麦在德国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德国社会福利制度
的建立,并没有涉及人民生活水平,排除A项。此时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才初步建立,并不是
完善,排除B项。德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解决国内问题,排除C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