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知识点1 城市化的演进
1.含义: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
(1)近代世界:1851年,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
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
必备知识 清单破
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
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2 居住条件的改善
1.新技术的采用
(1)背景:城市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革新。
(2)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
(1)社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
展到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2)生活服务: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文化娱乐: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
加多样。
知识点3 基础设施的发展
1.背景: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
求。
2.发展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②煤气灯、电灯、电报、电话等相继出现并逐渐普及。
③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
网络。
④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
人们的出行。
(2)近代中国
①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
发展起来。
③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3)现代中国
①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②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
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知识点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
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4.其他: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定点1 全面看待城市化
材料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
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
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
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1.含义:“城市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
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
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表现
(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关键能力 定点破
(2)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3)农村生活方式不断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
3.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
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
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
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2)交通拥挤,工人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贫富矛盾、内城衰落、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典例 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
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
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
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
解析 依据材料“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
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英国制造业衰落,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工业结构发生转变,B项正确。
B
定点2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
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
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
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
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大量劳动力涌向城
市。
(2)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
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首先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
2.特点
(1)被动性:战争或者自然灾害破坏了农村经济,导致大量农村难民进入城市。
(2)落后性: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
的入侵使之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近代
的城市化不完全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表现。
(3)不充分性:中国人口基数大、工业不发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
而仅仅是传统城市的恶性膨胀。所以,城市化质量极低,发展极不充分。
(4)不稳定性:传统手工业和民族工业缺少竞争力,常常导致业主被迫辞退工人以节省开支,而
无业者亦很难找到谋生的职业。这就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不稳定性。
(5)起步晚,水平低。
(6)不均衡性: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等通商口岸附近。
素养1 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
学科素养 情境破
情境探究
材料 城市的变化
问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
提示 根据两个朝代城市的数量、分布等情况,总结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其
发展的原因,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影响。
讲解分析
第一步:看地图时间,结合两幅图中城市状况回想所学。西汉时期政治中心、经济重心
在北方,城市也集中在北方,南方城市较少,边疆及沿海地区城市有所发展,但分布较为稀疏;唐
代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南方城市数量密度增大,边疆、沿海城市均有所发展。
第二步:通过对比两幅图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西汉经济重心在北方,因而城市多
集中在北方,南方尚未经过大规模开发,城市较少;汉武帝时北击匈奴,通西域,在河西走廊设河
西四郡,后又设立西域都护府,带动了边疆地区城市的出现;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和南越地区
设立郡县,使西南和沿海地区城市有所发展。唐朝时南方经过大规模开发,城市数量与密度
增长显著;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带动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沿海港口
城市的发展;安西、北庭、安北等都护府的设立及都督府、羁縻州的设置,促进了边疆城市
的发展。
第三步:总结升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指出两个时期城市发展带来的共同影响。
素养2 唯物史观——全面评价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情境探究
材料一 1846—1914年上海租界的发展示意图
1846—1914年上海租界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材料二
1880—1900年上海租界内华人的人口发展——《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
材料三
1850年 《北华捷报》创刊
1871年 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电线接入租界
1872年 4月,英国人美查创办《申报》
1879年 美国传教士创办圣约翰书院,后改称圣约翰大学
1881年 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营业
1882年 英国人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发电
1893年 工部局收购电光公司,成立电气处。同年,英国人丹福士创办《新闻报》
1902年 上海首次引进两辆汽车
1904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东方杂志》
1908年 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通车。第一家电影院虹口影戏院建成
1909年 沪宁铁路通车
1911年 上海出现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上海总会
——刘惠吾《上海近代史》
问题 以上是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研究近代上海发展历史时搜集到的史料。请你帮助他
们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提示 主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综合看待上海城市发展变化并对其进行辩证评价。
解释: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主、客观影响与中国原有制度、文化等碰撞的方面分析,
得出合理的结论。
讲解分析
第一步,阅读材料,从中找出有用信息。三则材料都是围绕近代上海展开的,材料一是鸦
片战争后至民国初年上海租界范围的扩展,材料二是1880—1900年上海租界内华人人口的发
展,均体现了殖民势力的扩张;材料三是上海各项城市事业的发展,其中既有外国人创办的,也
有中国人创办的,体现了不同势力的交织。
第二步,综合材料信息,提炼研究主题,从任一角度出发即可。材料一、二均体现了殖民
势力在上海的发展,材料三中各项城市事业的发展也有大量外来势力的参与,因此主题可定
为近代上海的历史是一部列强侵华殖民史。
第三步,对选定的主题进行解释,从文明碰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辩证评价。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拥有行政自治权和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法直接管理和干涉,租界俨
然是一个“自由王国”;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上海租界成为“国中之国”,租界内华人人口
不断增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根据材料三可知,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
的兴起与发展,无不深深地打上殖民势力的烙印。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城市化的演进
1.下表为 1801—1831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比例。这表明( )
城市 每 10 年人口增长
曼彻斯特(棉纺织中心) 27. 85%
格拉斯哥(造船业中心) 27. 65%
利物浦(外贸港口中心) 25. 99%
利兹(工业中心) 25. 78%
伯明翰(制造业中心) 20. 04%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B.城市发展带来农村经济衰败
C.居民增多促进城市取得自治权
D.人口增长是工业城市兴起标志
2.一个开埠时曾来过上海的英国植物学家,在1848年重来上海时感叹道:“使我惊异的是江岸的外观,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我上次离开中国时,的确有一两家洋行正在建筑;但是现在,在破烂的……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据此可推知,当时上海( )
A.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
B.城市功能发生显著变化
C.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题组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3.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随着新建筑材料的使用,民用性的建筑设施越来越多,从学校到民宅,从商店到旅店,对建筑物的艺术性要求开始减弱。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
A.工业化与社会生活 B.平民化与艺术发展
C.城市化与经济结构 D.实用性与建筑艺术
4.近年来皖北经济发展迅速,文明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这集中体现了( )
A.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
B.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
C.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题组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5.19世纪后期,70%~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 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
A.欧洲城市医疗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速度
B.工业文明下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问题
C.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D.欧洲城市化过程中亟须完善法律规范
6.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下表所示是176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粮食净进口量指数、粮食总产量指数变化情况。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城市人口 (百万) 粮食净进 口量指数 粮食总产 量指数
1761 6.15 -4 124
1781 7.04 0 136
1791 7.71 2 147
1801 8.66 5 159
1831 13.28 12 226
1851 16.74 16 272
注:粮食总产量以1700年为100。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B.英国粮食生产逐渐陷入困境
C.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D.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2.据美国学者施坚雅统计,1843—1893年的50年中,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7.4%增加到10.6%。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晚清( )
A.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D.太平天国的冲击
3.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
年份 城市密度 (座/万平方千米)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949年 0.14 0.51 0.19 0.02 2.68 25.50
1957年 0.18 0.54 0.26 0.06 2.08 9.00
A.工业化水平影响城市的分布
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D.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题组二 城市生活水平的改善
4.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C.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5.近代以来,法国的城市化进程除了体现在修路铺桥、大兴土木等硬件建设上,还注重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城市文化品牌。由此可见,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
A.重点改善国计民生 B.注重内涵式发展
C.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
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
7.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至1936年撤销市政厅时,对于许多市民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摩登城市生活逐步变成了现实”,广州实现了向“现代都市”的转变。材料主要揭示了近代广州( )
A.城市化发展实现了质变
B.社会经济地位的优势明显
C.西学东渐影响市民价值观
D.制度建设推动城市发展
题组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8.1848年英国发表的关于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诺尔一路臭……冒泡河面散发臭。”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城市规划建设的滞后
B.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
C.政府的管理存在漏洞
D.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9.自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纽约、柏林、伦敦、巴黎以及南欧国家的一些城市都曾发生失去住房的人不愿意退出住房的“占屋运动”。其中,以西班牙的“占屋运动”最为激进。这反映出( )
A.国家干预经济遭到人们抵抗
B.西方福利制度的异化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激化
D.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发散思维(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 状况
计划 经济 时期 城市化 起步阶段 (1950—1957年) 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 波动阶段 (1958—1965年) 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39%上升到1960年的19.70%;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计划 经济 时期 城市化停滞 倒退阶段 (1966—1977年) 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年的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 开放 时期 恢复阶段 (1979—1984年) 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 发展阶段 (1984—1994年) 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 发展阶段 (1994年以来)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过关练
1.A 2.A 3.A 4.D 5.C 6.B
1.A 根据材料可知,1801—1831 年英国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均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这些城市分别是棉纺织中心、造船业中心、外贸港口中心、工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A项正确。
2.A 根据题干“开埠”“1848年重来上海”“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故商贸发展推动城市进程,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A 据材料“随着新建筑材料的使用,民用性的建筑设施越来越多”得出工业化不断影响着民众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化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平民化与艺术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建筑在19世纪中期以前和以后都具有实用性,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D项正确。
5.C 根据材料可知,大量市民感染疾病后政府颁布法律,但之后还是发生了影响恶劣的毒雾事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时间均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这表明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环境问题,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医疗水平、生产经营方式,排除A、B两项;本题容易错选D项,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英国已经立法,但之后还是发生了毒雾事件,且解决这类环境问题需要多措并举,不能只依靠立法,排除D项。
6.B 从材料数据可知,拉丁美洲的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农村人口,这说明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没有大量国际移民进入拉丁美洲,排除A项;这种现象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A 3.A 4.B 5.B 6.B 7.D 8.D 9.D
1.C 表格题审题方法:一看题干,二看表头,最后再看数据变化。据题干“176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粮食净进口量指数、粮食总产量指数变化情况”可知,这一时期主要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通过表头“城市人口”“粮食净进口量指数”“粮食总产量指数”可知,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看数据变化,可知1761—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粮食净进口量指数不断增长。结合之前的分析可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拉动了粮食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提高,英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并未陷入困境,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当时英国尚未完成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
2.A 材料“1843—1893年的50年中,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7.4%增加到10.6%”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故A项正确。
3.A 据材料可知,相比1949年,1957年我国中、东、西部的城市密度都有所提高,东部的城市密度最高,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缩小。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开展“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体系等级序列,B项排除;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49年到1952年,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布局不均衡问题,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4.B 材料体现了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建立各种公共设施,这说明英国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注重“以人为本”,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B 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发展。法国城市化建设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注重文化等的建设,这符合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特点,故B项正确。“重点改善国计民生”的表述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只符合在城市化建设中硬件设施的投入,没有涉及文化领域的建设投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保护生态环境,排除D项。
6.B 基础设施包括水、煤气、电、通信、交通等方面,故选B项;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建成,汽车和自行车得到普及、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均非题干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故排除A、C、D三项。
7.D 根据材料“1936年撤销市政厅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摩登城市生活逐步变成了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电灯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电话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说明市政厅的制度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故选D项。“实现了质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社会经济地位和西学东渐,排除B、C两项。
8.D 据材料“1848年”“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生活环境较差,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问题,D项正确;城市规划建设的滞后、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政府的管理存在漏洞均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A、B、C三项。
9.D 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一些城市都曾发生了失去住房的人不愿意退出住房的“占屋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住房拥挤,故答案为D项。“占屋运动”与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在不断弱化,而非严重异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之间的矛盾,与“占屋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10.答案 示例
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分)
论述:纵观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城市化极大地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伴随着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建设,民众建设祖国的积极性提高,因此,1950—1957年城市化进程加快;1958年,工业发展的需要使得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得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适当地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调整,因此,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业,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城乡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多,同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很多知识青年逐步返回城市,因此,1979—1984年是城市化的恢复阶段。(8分)
综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地形成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促进城乡的共同繁荣稳定。(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为素材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本题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并提炼论题,然后进行论述。材料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每个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可细分为三个时段,且每个时段的发展都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因此可得出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选取自己熟悉且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