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首创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这说明( )
A.福特首创了标准化生产
B.廉价产品出现成为可能
C.人被机器取代,失业贫困
D.垄断组织成为生产形式
2.下表所示为2004—2010年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历程。由此可知,我国( )
时间 发展
2004年 中国高铁还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08年 已经自主研发出时速350千米动车组
2010年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时速达到486.1千米
A.侧重提升民众出行效率
B.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
C.积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
D.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题组二 航空的发展
3.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当时新中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关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
B.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D.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员
4.下表所示为1950年和2008年国内航空客货运相关数据统计。据此可知,现代中国( )
年份 运输总周转量 旅客运输量 货邮运输量
1950 157万吨千米 1万人次 767吨
2008 376亿吨千米 1.92亿人次 407万吨
A.飞机成为人们长距离移动的首选
B.航空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C.交通业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D.航空货运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题组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5.日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6.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面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七标准煤/万元)表可知,我国(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铁路 0.013 7 0.011 0.009 7 0.008 1
公路 0.123 4 0.070 4 0.057 9 0.067 5
航空 2.451 1.167 6 1.066 4 0.668 6
A.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B.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
D.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交通事业的发展
1.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新中国重视发展航空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当时工农业基础薄弱
2.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判断( )
时间 发展
1982年 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1988年 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9年 海南省航空公司成立,后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2008年 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
A.中国立体交通体系得以建立
B.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
C.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二
D.现代交通便利全球化进程
3.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通车后的前5年,凉山州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交通的进步( )
A.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带动了地区和城市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题组二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4.中欧班列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据报道,中欧班列年度运送货值由2016年的80亿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567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 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据此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扩大了中国的外交范围
B.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C.打通了中欧间运输通道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5.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6.1955年美国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称:“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这表明交通运输体系( )
A.利于国家巩固统一
B.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C.改善物品传递方式
D.方便信息相互交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基础过关练
1.B 2.D 3.C 4.B 5.A 6.D
1.B “首创”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标准化生产”“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商品成本下降,使廉价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被机器取代,造成失业和贫困,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2.D
材料主旨是高铁的发展,未侧重体现民众出行效率提高,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高铁,无法体现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排除B项;C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表述不完整,排除。
3.C 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问题逐渐形成长期对峙与竞争的冷战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封锁、政治上的孤立,此时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建立有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A项,题干仅涉及一个民用航空公司,不能体现一套有关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的初步建立,排除A项;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排除D项。
知识链接
美苏冷战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苏联与东欧国家 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 委员会 “华约”
4.B 据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2008年,国内航空无论是客运能力还是货运能力都有显著提升,航空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人们出行方式的比较,无法得出飞机成为人们长距离移动的首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航空事业发展对人们生活节奏的影响,排除C项;航空运输成本较高,在货运方面不具有成本优势,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随着日本电车的发展,电车运行有精准的时间要求,这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以适应电车的运行,A项正确。
6.D 据材料可知,从1980—2000年,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注重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没有体现三种交通方式的效率情况,排除A项;从1990年到2000年,公路的能耗强度有所上升,排除B项;材料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未涉及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B 2.B 3.C 4.D 5.A 6.A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等政策,我国重视航空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B项正确。
2.B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船舶制造、高速公路、航空和高速铁路发展迅猛,即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交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无关,且由材料也无法得出C项,排除;材料与全球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
3.C 雅西高速公路缩短了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推动了凉山州旅游收入的增加和多个企业在西昌的落户,同时为凉山农特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交通的进步能够带动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雅西高速公路的影响,不能体现贸易网络形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交通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排除B、D两项。
知识拓展
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建设。
(2)形式多样,发展迅速,形成布局合理的综合运输网。
(3)交通运输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4)科技创新成果突出。
(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D
材料未涉及中国外交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本题易错选B项,材料只说明了运送货值不断上升,并未涉及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排除B项;“打通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5.A 据材料可知,政府应用现代技术,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A项正确。“杜绝了”“颠覆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D两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
6.A 据材料“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可知,交通运输体系是合众国的动力要素,说明交通运输体系利于国家巩固统一,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均排除。(共18张PPT)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1 陆海交通的发展
1.汽车的发展
(1)福特T型汽车(1908年)
①地位: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
典范。
②影响: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
要交通工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汽车工业
①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②到202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
(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
(2)概况
①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1929—1932年,德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二战后,
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中国: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3.高速铁路的发展
(1)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2)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2.高速公路的发展
4.航运业的发展
(1)世界
①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2)中国造船业的变化: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知识点2 航空的发展
1.世界航空的发展
(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3)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4)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空发展
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
线。
知识点3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定点1 现代交通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材料 高铁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大成果。京津城际铁路是连接北京、天津的城际客运专线,
也是环渤海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城际铁路全长约166千米,设计时速3
50千米。该铁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建成通车。投产后的京津城际铁路,安全、快捷、舒
适,对促进京津两地同城化、一体化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同时,它对后续大规模建设和发展
中的高铁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国树起世界高铁商业化运营标杆,高铁对百
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了95%。
影响
1.现代交通使人群流动和物流时间得以大幅度缩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
2.现代交通网络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影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人的生活质量发生重大变化,对时间的精准度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
4.现代交通运输业对农业生产和区位影响很大,推动农业走向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
产,向现代农业过渡。
5.现代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工业布局,使工厂进一步摆脱对燃料、原料、市场的依赖,分
工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工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6.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定点2 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材料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激增,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
选择。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
但整体销售规模较小。新能源汽车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缺乏及时性,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核心
技术仍需攻关;质优产品依旧缺乏;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技术资源缺乏整合;产业链互动模
式尚未形成。
1.发展的趋势
(1)环保化:绿色交通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最少的社会成本满足人们的交通需
求,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2)立体化:由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当今城市公共交通正趋向高空、远郊、地下发展。因
此,环形高架桥、轻轨、高速公路、地铁等立体化构想成为现实。
(3)高速化:指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缩短运输时间。
(4)网络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交织成网。
(5)综合化:新兴的物流业,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实现了更快捷和精准地输
送物资。
2.面临的挑战
(1)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由于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公共交通普遍面临着换
乘次数多和候车时间长等问题。
(2)交通运输安全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交通运输的高科技化和高速化,使交通运输安全有
了更大压力。
(3)行业治理现代化迫在眉睫。面对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其窘迫的现实是法
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前瞻性政策储备不够,行业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4)全球交通治理体系亟待改进。全球化发展大势下,国际交通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突
出。
素养 唯物史观——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列强的侵略
学科素养 情境破
情境探究
材料
晚清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建设一览表
铁路 起止点 建设时间 (年) 所用轨距 (毫米) 建造国
中东铁路 满洲里—绥芬河 1898—1902 1 524 俄国
安奉铁路 丹东—沈阳 1904—1905 762 日本
京奉铁路 北京—沈阳 1881—1912 1 435 清政府
正太铁路 石家庄—太原 1904—1907 1 000 清政府
胶济铁路 青岛—济南 1899—1904 1 435 德国
道清铁路 道口—焦作 1902—1907 1 435 英国
汴洛铁路 开封—洛阳 1903—1909 1 435 清政府
京绥铁路 北京—包头 1905—1923 1 435 清政府
津浦铁路 天津—南京 1908—1912 1 485 英德
京汉铁路 北京—汉口 1898—1906 1 435 清政府
粤汉铁路 汉口—广州 1900—1936 1 435 清政府
沪宁铁路 上海—南京 1905—1908 1 435 英国
滇越铁路 海防(越南)—河口—昆明 1901—1910 1 000 法国
——摘编自崔卫华、杨成林《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遗产价值研究》
问题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晚清铁路建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
提示 信息: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从铁路名称、起止点、建设时间、所用轨距、建造国
等情况,总结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与规律。
分析:结合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定位时代特征,分析列强竞相在中国主持修建铁路的本质,指
出其影响,并评价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讲解分析
唯物史观指出,“现象”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
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体现本质。
从这一角度出发,认识到近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参与中国铁路建设,实质是为了各自的侵
略利益。
第一步:阅读材料,从中找出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主题。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东、安奉、胶济、道清、津浦、沪宁、滇越等铁路,由俄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修筑,
可得出信息:当时列强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
第二步: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指出现象背后的本质。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修建铁路成为其拓展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列强凭借其技
术、资金和特权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不平等条约等),在中国铁路修筑中抢占
先机。
第三步:进一步指出此现象的影响。列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中国铁路的修筑,体现了列强对
华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
加深;客观上,该做法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历程。
最后,概括总结,照应主题。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折射出中国近代化
道路的艰难曲折。
典例呈现
例题1 1908年1月,清政府与英国华中铁路公司和德国德华银行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
同》,第17条载明“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规定由清政府
选用公司认可之英、德总工程师各一人,此两总工程师须听命于总办或其代办。对此理解合
理的是 ( )
A.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
B.中国当时无铁路专业人才
C.中国路权长期被列强操纵
D.清政府腐败,借款出卖路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清政府虽需借款筑路,但强调了中国建造、管理权,且外国总工程师
须听命于中国的总办或其代办,体现了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故选A项,排除C、D两项。
清政府选用英、德总工程师不能等同于中国当时无铁路专业人才,排除B项。
A
例题2 下表反映出当时 (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有铁路发展概况表
铁路线 开通千米 完成年份 投资回报率(%)
北京—沈阳 987 1897 22.7
北京—汉口 1 214 1906 15.8
上海—南京 311 1908 6.2
天津—浦口 1 010 1911 6.2
北京—绥远 668.4 1921 5.6
A.国有铁路发展“一枝独秀” 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
C.民间资本投资受阻 D.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D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国有铁路投资回报率呈下降趋势,结合所
学可知,这一时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故选D项;
材料仅提供了国有铁路发展概况,没有与其他类型的铁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
表格仅提供了部分国有铁路投资回报率,无法得知铁路发展速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间
资本,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