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03-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34:45

文档简介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
A.科技革命带来的双刃剑作用明显
B.战争加速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发明
C.科技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D.现代科技进步导致二战的爆发
2.2022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2022年7月17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宣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立方米/天。这一科研成果的应用使(  )
A.我国海洋开发技术领先世界
B.我国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C.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D.渤海成为我国石油主要产区
3.2022年,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成为科技媒体热点,并迅速席卷全球。ChatGPT作为最新的智能机器人程序,能够进行智能对话、知识总结,再次实现了技术刷新。与此同时,ChatGPT热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这反映了(  )
A.世界各国重视对最新科技的研发
B.经济全球化助推了新技术的传播
C.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D.科技的运用促进了国际经济发展
题组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4.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位于加州旧金山以南的斯坦福大学附近。20世纪80年代硅谷云集了3 000多家电子、电脑企业,90年代后期,这类公司超过了7 000家。其生产的电子、电路产品,占美国同类工厂产值的96%,占世界产量的1/4。这说明(  )
A.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
B.高新技术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D.科技竞争开始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5.肖恩·马洛尼这样评价互联网:“因特网(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方便,信息量更大
B.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C.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D.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对中间技能人员的替代最为严重,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则有所增加。该学者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扩大了收入的差距
B.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在VR(虚拟现实技术)世界中试穿汉服、敲击曾侯乙编钟等活动,通过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博物馆藏品不再束之高阁,受众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来体会其中的价值。据此可知,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  )
A.引发了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B.加强了对易损文物的保护
C.促进了博物馆建设和发展
D.挖掘了旧文物的历史价值
2.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这反映了(  )
A.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B.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
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
3.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 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 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 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题组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4.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了60.6倍,而同一时期对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了35倍。在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
B.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
C.冷战格局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流向
D.新兴民族国家抵制经济殖民主义
5.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其特征有生态性、和谐性、理想性、可持续性等。2007年欧盟《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提出基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让城市更加智能、科技、环保、低碳。2012年6月,中国有320多个城市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技术工具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这说明(  )
A.世界各大洲城市化发展十分均衡
B.欧盟提出的城市发展理念凸显地域特色
C.世界城市化以教科文组织为主导
D.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
6.1981—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中收入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美国民间机构统计,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的平均年收入较2000年下降了7%;但也有调查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间,仍然感到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出现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得到解决
B.世界货币体系受到美国控制
C.科技进步降低了生活的成本
D.美国福利政策的覆盖面扩大
7.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得到高度重视,如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将客户和产品、服务进行关系串联,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导向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销售业绩。这说明,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市场信息   B.降低生产成本
C.整合运营资源   D.优化精准决策
题组三 思维训练
8.关于水稻起源地的争论一直存在。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通过更严密的DNA研究,得出结论:栽培稻起源时间很可能在8500年前,而粳稻和籼稻的分化则要晚至3900年前,这两个数字和考古证据吻合得很好——野生稻最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驯化为粳稻,之后传到印度,通过杂交转变为籼稻,再传回中国南方。换句话说,水稻起源于中国。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可靠的水稻起源图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若离开现代科技手段,对于历史事实的探究将永无定论
B.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实物,才能弄清历史真相
C.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辨,考古学的作用不及现代科技手段
题组四 综合题组
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支付方式·时代变迁
  票证是中国于20世纪50—80年代发放的购物凭证,有“第二货币”之称。票证种类有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等,只能购买156种商品。票证有相当严格的制度规定,只能购买相应的商品,地方票证只限在当地使用。
  20世纪80年代,票证制度开始松动。1984年,深圳市率先取消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敞开供应。1992年,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现金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迈出中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第一步,人们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服务。以银行卡等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普及,与现金一同成为国民支付工具。
  21世纪以来,移动支付兴起。第三方支付承担起连接用户和商户的重要角色。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应运而生。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已达5.27亿。从扫码到各种生物识别支付技术,中国支付市场进入“秒付”时代。
——摘编自吴玲《改革开放前后
支付方式的变迁》
结合材料,以“支付方式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基础过关练
1.B 2.B 3.C 4.B 5.A 6.B
1.B 材料列举的三个事例,共同点是新科技出现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战争,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是把“双刃剑”,排除A项;C项夸大了科技的作用,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B 据材料可知,我国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是我国浅水海域油气开发模式的又一创新,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故选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使新中国甩掉“贫油国”的帽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油气的开采,而不是石油的开采,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ChatGPT作为一种现代技术,能帮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但也会引发安全、教育等问题,可见其影响有利有弊,反映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故选C项。
4.B 据材料可知,硅谷生产的电子、电路产品占世界产量的1/4,结合所学可知,硅谷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集中产业区,其产量在世界占比很大,出现了集约化生产,表明计算机等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世界生产的变化,并非人们认识世界视角的变化,排除A项;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但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社会治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科技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排除D项。
5.A 根据“因特网(互联网)……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的特点及作用,即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方便,信息量更大,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排除B项;“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只能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不能突出互联网信息量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替代了一部分中间技能人员,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岗位需求有所增加,这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岗位的收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增长的情况,排除C项;人工智能的发展既造成了一部分人员失业,同时也有利于增加一部分人的就业,不能简单地认为人工智能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C 3.B 4.B 5.D 6.C 7.D 8.C
1.C 由材料可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人们可以用全新的方式来体会文物的价值,提高了博物馆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推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故选C项;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与时代变迁、文化立场、历史渊源等有密切关联,与技术的运用关联不大,排除A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上,不是在文物的保护方面,排除B项;材料突出人们对文物的体验,体现的是文物的现代价值而非历史价值,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因冷战的需要,美苏双方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反映了国家间的科技竞争被政治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不是苏联对美国的单向威胁,排除A项;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技领域只是美苏争霸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会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和国家需要进行调整,表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针对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排除A项;材料中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排除D项。
4.B 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有成熟的设备、劳动力、市场,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更能吸引国际投资,故选B项;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材料主旨是国际投资方向和国际资金流向的问题,排除A项;美国对亚非拉的投资也在增长,欧洲也并不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冷战格局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新兴民族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需要发达国家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发展的理念在不断更新,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这些理念受到信息技术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影响,故选D项;因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故城市化发展不均衡,排除A项;欧盟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但未凸显出地域特色,排除B项;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利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不具备主导世界城市化的职能,排除C项。
6.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受科技水平提升的影响,商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这使得美国的中产阶级能够在收入水平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获得生活质量的提升,故选C项;“解决”一词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虽然美元仍是主流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国对世界货币体系的控制在削弱,并非完全受到美国的控制,且该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福利开支,排除D项。
7.D 由材料可知,企业通过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将客户和产品、服务进行关系串联,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导向性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销售业绩,故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优化精准决策,D项正确;虽然大数据技术确实可以用于收集市场信息,但这只是其应用的一个方面,并非主要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大数据技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而是强调其在优化决策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和服务,而不是整合资源,排除C项。
8.C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而通过对文献、实物等史料的研究也可以还原历史事实,排除A项;有些历史研究并非必须借助考古实物,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综合研究也可以弄清历史真相,排除B项;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在历史研究中各有优缺点,不能说谁比谁优劣,排除D项。
9.答案 示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票证作为购物凭证,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4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物资供应充足,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金回归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卡支付逐渐普及。现金和银行卡支付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4分)
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繁荣,“移动支付”时代到来。这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助推中国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4分)
支付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国经济体制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缩影。(1分)
解析 
材料信息 答题角度
“票证是中国于20世纪50—80年代发放的购物凭证”“只能购买相应的商品”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情况分析票证推行的原因、意义
“20世纪80年代,票证制度开始松动”“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现金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 改革开放后,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意义
“以银行卡等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普及,与现金一同成为国民支付工具” 银行卡支付逐渐普及
“21世纪以来,移动支付兴起”“连接用户和商户”“中国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已达5.27亿” “移动支付”时代到来
总结 支付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国经济体制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缩影(共18张PPT)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点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概况
(1)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
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2.计算机技术
(1)计算机发明:1946年,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它的出现,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2)互联网的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来,计算机网络演化为互联网,并于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
球。
(3)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走入家庭。
3.人工智能技术
(1)含义: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2)应用领域: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3)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航天技术
(1)概况: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
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2)影响: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5.海洋技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
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2)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 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
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3)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
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6.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
到生产生活中。
知识点2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1)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
(2)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
起来。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1)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
方便。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
发展。
(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
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
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定点1 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
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它首先在美国兴起,然
后扩展到西欧和日本等国,引起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
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状况……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
然性。
——摘编自龚淑林《试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轫于美国的原因》
1.原因
(1)国际原因:二战和冷战的推动。
关键能力 定点破
(2)政治原因: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3)教育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4)经济原因: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促进。
(5)个人原因: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不断努力。
(6)直接原因:现代科学自身的机制(自由讨论、理性质疑、实验验证)的推动。
2.特点
(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
(2)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3)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
(4)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5)绿色、生态、可持续是科技革命的重要主题。
(6)科技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7)科技的副作用凸显。
典例1 二战后的科技革命中,科技探索已由个体劳动转变为有组织的社会集体劳动,大规模
的研究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航天技术工程。因此,科技革命 (  )
A.强化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B.开始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推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
D.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
A
思路点拨 二战后科技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各国政府之所以
积极发展科技,一方面是由于各国之间竞争激烈,科技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之一,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科技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国家才能将
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组织起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的科技探索转变为有组织的社会集体劳动,大规模的研究活动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个人和企业无法做到的,只有国家才有如此巨大的
组织管理能力,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排除D项。
定点2 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注重做
好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
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
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1.进步性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
常生活发生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2.局限性: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
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问题。
典例2 二战后,美国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占比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占比显著增加,
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1950—1980年,美国“白领工
人”在就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36.7%上升为52.1%,而“蓝领工人”的比重从41.2%
下降到31.79%。这一变化 (  )
A.缘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表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工作积极性
C.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多层次化
D.促使美国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思路点拨 二战后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但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而且还改变了生产关
系和社会结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从而改变了就业
结构;另一方面还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增加了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壮大了中产阶级
的队伍。这使得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复杂化。
解析 由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者占比发生变化,还有“白领工
人”和“蓝领工人”之分,这说明工人阶级内部有不同的种类和层次,故选C项。这一变化缘
于二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排除A项;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B
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促使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素养 唯物史观——生产力推动文明转型
学科素养 情境破
情境探究
材料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
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
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
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
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
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
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
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
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问题 评价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
证充分,表达清晰)
提示 评价观点类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表明态度;其
次针对观点,根据材料现有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论证;最后总结升华。
讲解分析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重要观点。
首先明确材料中的观点,一般关注段首句、结尾句等核心语句。如根据材料中的“由于生产
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文明转型”,提炼出观点“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
式的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转型”,然后表明态度,如“我认可”。
其次,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论述时,一方面要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比如在论述
上面的观点时既要指出某一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还要指出生产技术的进步对文明转型
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能只论述一个例子,至少联系两个历史事例。如第一次文明转型:春秋战
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土地私有制发展,地主阶级壮大;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
型;等。第二次文明转型: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使
欧洲的农耕文明发展为工业文明。
最后,总结升华。如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转型,使人类社会经
历了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再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