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知识点1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1)石器
①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
制。
②优点:石器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2)青铜器
①原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②出现地区: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必备知识 清单破
③局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器
①历程: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②优点: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2.灌溉工具
(1)概况: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
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
出现了筒车。
3.畜牧业的工具设施: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知识点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①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
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业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具体内容
①坯车: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控制坯件的薄
厚。
②匣钵: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
泥制成的匣钵中。
③支钉: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
——支钉。
3.金属冶炼工具
(1)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有土炉、锤、锉等。
(2)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有坩埚、范等。
知识点3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的劳作方式
(1)家庭式劳作
①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②代表:中国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
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庄园式劳作
①特点: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生产力低下。
②代表:罗马共和国晚期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
堡。
(1)经营形式:手工业家庭与民营、官营作坊。
(2)特点: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2.手工业的劳作方式: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定点1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特点与评价
材料 农业工具在生产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每一种新农具的诞生可以几倍、十几倍地
提高工效。试以灌溉机械为例:汉代的水车“其巧百倍于常”。据《天工开物》记载,手摇
拔车“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脚踏水车则“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牛转翻车
则又“倍之”,可灌十亩。如使用筒车,既节省人力畜力,又可“昼夜不息,百亩无忧”。如果
和桔槔、辘轳相比,其功效相差何止百倍。……可以说,在利用人、畜、水、风等自然力作
为动力的农业机械方面,我们祖先的成就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
——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
1.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
关键能力 定点破
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依靠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多种动力形式长期并存。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评价
(1)传统农业工具是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志。
(2)传统农业工具不断适应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要求,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典例1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大量铁工具看,铲、锄、锸等手工操作工具居绝大多数。至1980
年止,手工工具出土点有近40处之多,犁铧出土却较少,仅见七八处。即使在同时出土多种工
具的同一墓葬中,犁铧数量也比手工工具少得多。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铁器与畜力联系并不紧密
B.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变革
C.农业生产上普遍使用铁器
D.小农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犁铧是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而犁作为工具,其动力来
源是畜力。因此,犁铧出土较少,反映了战国时期铁器与畜力联系并不紧密,故A项正确;铲、
锄、锸、犁铧等均属于铁器,无法体现生产工具发生根本变革,排除B项;材料旨在探究犁铧
出土数量少于手工工具的原因,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小农生产的特点是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定点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 如果说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中主要经济单位是企业,欧洲中世纪是领主庄园和农
奴家庭,那么,个体小农家庭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和最基本的劳动组
织形式。小农家庭经营既是个体的、孤立的小规模生产,又是集各种具体劳动和再生产过程
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它是由个体性综合型生产力决定的。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家庭的
人力开发与地力开发的程度,使得个体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在各个时代,在它的形成、曲折发
展直至成熟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状貌。
——龙登高《个体小农家庭经营方式的历史演变》
1.经济构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生产技术:使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
善。
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
4.生存能力: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但因其生产方式简
单又极易恢复,生命力强。
5.经济效用: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但经营规模小,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典例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发明了畜力牵
引的铁齿耙、使用绳索软套、发明轻便灵活的蔚犁以及耕耙耱技术。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
的是 ( )
A.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
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受江南先进技术的启发
D.良好政治环境的推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生存,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A项。魏晋南北
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先进技术是北民南迁传播过去的,排除C
项;当时北方社会动荡,排除D项。
A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1974年,在大同市阳高县发现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后经几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打制的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石器,以及野马、野驴等动物化石。据此可知,许家窑人( )
A.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B.磨制的石器种类多样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
2.青铜曾经被郭沫若誉为“美金”。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极为有限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铁制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D.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4.(2022江苏盐城期末)《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5.杜甫在《春水》一诗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对诗中所写生产工具解读正确的是( )
A.翻车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B.支钉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
C.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
D.匣钵可以控制坯件的薄厚
题组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6.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地质时代上说,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存在的时间看,距今约300万年到约1万年前。这一时期已经( )
A.大量制作使用陶器
B.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C.用骨针来缝制兽皮
D.建立较大的祭坛神庙
7.右图为发现于江苏徐州铜山县的东汉“画像石纺织图”拓片。该图再现了当时寻常人家纺织情境。画面上层中纺好的丝团悬挂在房檐下,左侧一位女性坐在脚踏斜织机旁边,在纺织间隙,正转身接抱另一位女性递送过来的婴儿,右侧有两位女性纺纱劳作。该图( )
A.反映出当时手工纺织业趋于普及
B.凸显了徐州在纺织业的中心地位
C.折射出汉代广大农民的富足安康
D.反映了女性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8.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 角山窑 商早期至 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 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 人民公园 附近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制陶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或粘连在一起的盆片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9.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出土的87件铁范中包括锄范3件、镰范2件、镢范47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80件铁器中包括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这些可用于印证这一时期( )
A.冶铁技术取得了进步
B.铁制工具始应用于农业
C.铁农具使用领域扩大
D.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题组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0.从西周的“千耦其耘”到战国的“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的确立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的兴建
11.(2023天津河西期末)《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描述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式劳作 D.庄园式劳作
12.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农民或农奴依照月份和季节进行劳动,任务主要包括播种、收获、修剪果枝、剪羊毛、脱粒、榨葡萄汁、照顾牲畜等。这体现出的劳作方式是( )
A.原始社会的集体耕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农业家庭式劳作
1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袭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为其劳作。这一组织( )
A.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
14.《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C.说明手工工艺在家族之间传播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15.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A.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B.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C.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史记》载:“斲(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这表明( )
A.我国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简陋
B.当时中国社会处在新石器时代
C.农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部门
D.中国农业是在神农时期出现的
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
D.礼乐制度的加强
3.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
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4.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这( )
A.体现了人力到机械力的转型
B.根植于农业发展的需求
C.反映出古代的小土地所有制
D.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题组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5.在《西京杂记》中有关于多综多蹑纹织机(古代提花织机之一)的描述:“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将汉代真实的织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知( )
A.汉代人们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B.《西京杂记》所记反映了汉代官营织品的精美昂贵
C.这些织机模型为研究我国古代棉纺织业提供了物证
D.汉代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6.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7.元代农学家王祯为某生产工具赋诗曰:“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熔金亦何易。国工倍常资,农用知省费。”据此判断,该生产工具的使用( )
A.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B.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C.推动了封建赋役制度变革
D.节省了农业灌溉的费用
题组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8.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农民按照习惯法可以长期保有土地,有些庄园农民土地的保有时间甚至长达99年,而庄园的地租也长达几十年不变。这一现象( )
A.改变了西欧土地所有制
B.提升了庄园农业生产效率
C.有利于封建领主势力的壮大
D.强化了庄园内的人身依附
9.下表为《苏州织造局志》中记载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苏州织造局工匠人数表。据此可知,清初官营作坊在生产组织上( )
单位:人
拣绣匠 挑花匠 倒花匠 折缎 结综 画匠
织染局 8 14 15 5 6 1
总织局 6 6 10 6 — 1
A.追求规模效益
B.已引入标准化的流水线
C.注重分工合作
D.强调对成本的精细控制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史书记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平年)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战国秦汉的“一夫”不一定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个别男丁,常指一个耕作单位即一家,一家两个劳动力种田百亩,一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粟75石,约合今1 012.5千克。当时农业高产主要得益于( )
A.翻车、筒车的大量使用
B.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
C.作坊式劳作广泛推广
D.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中国作物栽培发展的历史,从约1万年前的植物采集驯化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000~8000年,我们称其为植物采集驯化,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1600 年,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阶段。从战国到清末大约2400年的时间里,传统农业完成了三次大发展。第一个800年左右北方旱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二个800年左右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三个800年左右形成以多熟制为中心的农业技术。可见,传统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当然也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旭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
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以材料中提示的阶段或自主划分阶段,自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给出结论,表述成文)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过关练
1.A 2.C 3.D 4.B 5.C 6.C 7.A 8.A
9.A 10.B 11.C 12.B 13.A 14.A 15.C
1.A 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这表明许家窑人仍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
2.C 材料“无使用之痕”铸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批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
3.D 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耕犁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这表明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秦汉以来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但并没有其使用范围的描述,不能得出“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的结论,排除A项;秦汉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并未转移,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秦汉以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并没有关于农业生产体系的描述,且“完备”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王景调任庐江太守之后,教人们使用犁耕,开垦了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这说明犁耕促进了农业发展,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排除A项;精耕细作体现在生产工具、灌溉工具、田间管理等方面,仅仅使用犁耕不代表一定是精耕细作,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畜力应用成为“共识”,排除D项。
5.C 根据“杜甫”“连筒灌小园”可得出这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结合所学可知,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故选C项。
6.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约3万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故选C项;新石器时代人们才大量制作使用陶器,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可知,东汉“画像石纺织图”拓片显示当时寻常百姓家庭手工纺织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包含家庭手工业和农业,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出现和发展,家庭手工业逐渐普及,故选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徐州在纺织业的中心地位,排除B项;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农民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农民富足安康的表述欠妥,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中,男性是生产的主导,排除D项。
8.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生活用具多由民营陶瓷厂生产,且大量的陶器废品表明当时制陶业有一定规模,故选A项;个别的大型窑场不能证明当时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大型窑场和陶窑遗址,但未说明其为官营作坊,且材料无法体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多种类型的铁制农具和冶铁工具,反映了当时冶铁技术取得了进步,故选A项;铁制工具在战国之前就已应用于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铁制农具之前的使用领域,看不出使用领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的推广情况,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众人集体耕作。战国时期,百亩之田,需要八口之家进行耕作。这说明西周至战国,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主要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B项。
11.C 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家庭式劳作,故选C项。官营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排除A项;民营手工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产品流入市场,排除B项;庄园式劳作是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排除D项。
12.B 据所学可知,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的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属于农业庄园式劳作,故选B项;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封建社会,A项错误。
13.A 根据材料“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为其劳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自给自足性强,故选A项。坞堡作为拥有相对独立的军事、经济功能的社会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坞堡中的农民为坞主劳作,依附于坞主而不是国家,排除C项;坞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利于赋役征发,排除D项。
14.A 根据题意可知,手工业技术在家族内部传承,体现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发展被官府垄断和家庭手工业的地位,排除B、D;根据题意可知手工业技术在家族内部传承,并非在家族之间传播,排除C。
15.C 据材料可知,欧洲由原来的二田制进步到三田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劳动工具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庄园式劳作,曾经在罗马共和国晚期、西欧中古时期、中国魏晋时期出现过,“普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谷物种植制度的变化,并没有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C 3.A 4.B 5.A 6.C 7.A 8.B 9.C 10.D
1.A 据材料“斲(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并结合所学可知,耜、耒都是古代中国的翻土农具,是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我国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较为简陋,故A项正确。
2.C 根据所学可知,诸侯国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主要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明确了土地的归属,而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
3.A 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榆树老河深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说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扩展至东北地区,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铁器,未涉及牛耕,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汉代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排除C项;铁器可能是东北当地自制或间接传入东北地区的,仅凭材料无法确定铁制农业生产工具是跨区域长途贸易所得,排除D项。
4.B 从桔槔到翻车、筒车,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B项正确。桔槔需要人力操作,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筒车以水流为动力,即材料所述灌溉工具使用人力、畜力、水力等,而非使用机械动力驱动,排除A项;农业灌溉工具情况不能直接反映土地所有权的归属,看不出土地所有制情况,排除C项;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材料主旨为农业技术的进步,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可知, 多综多蹑纹织机构造复杂,可以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A项正确;由材料并不能判断其为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此时还未出现棉纺织业,排除C项;材料为对多综多蹑纹织机的描述,未体现汉代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吉州窑选用不同制造商的匣钵用以制瓷,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这说明匣钵的制造讲究“品牌”,这反映了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匣钵制造业不属于金属冶炼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匣钵制造业的分工情况,排除D项。
7.A 据“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熔金亦何易”可知,这种生产工具借助水力,节省了人力,且用于金属冶炼,结合所学可知,该生产工具是水排,故选A项;据“排冶资水利”可知,借用水力工作,没有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排除B项;封建赋役制度的变革与冶铁工具的使用无关,排除C项;据“熔金亦何易”可知,该生产工具主要用于金属冶炼,不是农业灌溉工具,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农民可以长期保有土地且地租长达几十年不变,这能够激励农民在土地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从而提高收益,因此提升了西欧庄园的农业生产效率,故选B项;土地所有权依旧属于庄园主,土地所有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封建领主的实际收入长期不变,不利于封建领主势力的壮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清初苏州织造局有多种承担专门工作的工匠,说明该织造局将纺织流程分成了不同的环节,这体现了清初官营作坊在生产组织上对分工合作的重视,故选C项。从表中的工匠人数可知,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不大,且官营作坊不以追求效益为主要目标,排除A项;标准化的流水线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对成本的精细控制,且官营作坊并不注意控制成本,排除D项。
10.D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D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A 翻车、筒车属于农业灌溉工具,东汉末期出现翻车,唐朝出现了筒车 ×
B 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是农业高产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
C 作坊式的劳作主要是在手工业领域,与农业高产关系不大 ×
11.答案 示例
论题: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时期。(2分)
阐释:秦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晋以来,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及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加速了南北农业技术的交流,进一步推动南方农业技术的提升。唐代曲辕犁出现,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大力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南方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灌溉工具的改进,也保障了南方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9分)
总之,秦汉至隋唐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获得了显著的进步。(1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信息可拟定论题“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时期”(选择阶段时,要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一个阶段)。其次,进行阐释,可分时期来论述秦汉、东晋、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状况,如秦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东晋时期,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曲辕犁出现等。 最后,进行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