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知识点1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
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
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②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③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必备知识 清单破
④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⑤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
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
(2)古代西方
①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②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③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④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⑤阿拉伯: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
区域。
(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
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3)明清时期
①朝贡贸易: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②一般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4.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知识点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发展历程
①世界: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
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②中国: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北宋时期出现纸
币;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2)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
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
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中国古代《周礼》中有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
了货币信贷。唐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
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到了清朝,
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
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
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影响: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
活动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定点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 以农业为本、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
潮,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
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农业
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商业发展的客观前
提。由于政治地位及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开放程度等主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交换媒介形式(即
货币的形式)与交通运输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经坎坷。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
关键能力 定点破
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
经济的补充,未占据主导地位。
7.商业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清代资本性借贷显著
发展。
8.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
典例 北宋时开封城内有数百个同业行会,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朝廷经常要求相
关行会为其筹备物资,若城中尚无经营此行业的行会时,官府会要求民间先成立相关行会,再
摊派采购任务。当官府有物资积压时,则会将物资按官价售与行会。这( )
A.提高了行业的竞争能力
B.加重了工商业者经营负担
C.加速了官营经济的拓展
D.优化了官府对市场的管理
解析 题干中北宋官府的做法实质是通过强征、摊派、强卖对城市工商业者进行压榨,这些
做法不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能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故选B项,排除A项;根据材料
“官府会要求民间先成立相关行会”可知,行会是民间经济组织,排除C项;官府的做法不属
于市场管理的范畴,而是通过政治权力攫取民间的经济资源,排除D项。
B
定点2 古代货币、借贷和商业契约产生的影响
材料 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在现存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一个
惊人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比在以前向富人开放的范围还要大。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
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
——〔西晋〕鲁褒《钱神论》
1.货币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
力量。
(3)货币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之一,货币的调整有利于稳定国家的金融和财政,是统
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
2.借贷
(1)借贷在维持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资本、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缓解了官方融资的压力。
(2)货币借贷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客观上有利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由于借贷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容易产生借贷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高利息的借贷,带来社
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破坏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商业契约
(1)商业契约有利于调节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2)契约制度反映着一国民事活动的基本情况、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有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布币)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由此可知( )
A.“布币”体现出战国时期贸易中使用铜铸币
B.当时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C.该诗反映出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兴盛
D.该诗反映先秦时期的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
2.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猗顿,原籍鲁国,年轻时“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后迁居山西经营畜牧业和制盐业,并贩盐至周边地区,最后富比王侯。这表明,当时( )
A.“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B.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冲击
C.民间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3.唐朝中后期,“国家榷盐,粜与商人,商人纳榷,粜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一现象表明此时期( )
A.国家调控物价能力高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唐朝商业贸易的发展
D.借贷关系已经普遍化
4.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地主,他们与单纯的出租土地的传统地主不同。他们通常已不是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是种植很多经济作物,并经营副、牧、渔业。经营地主的出现折射出当时( )
A.地域商帮兴起 B.商品经济发展
C.人地矛盾突出 D.抑商政策改变
5.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位于湖南湘西),并新建街道。清初永兴场因附近朱砂开采而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
C.新型生产关系的孕育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公元前19世纪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国王开通了尼罗河抵达红海北端的运河;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第一位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派遣了五艘商贸船,途经红海抵达蓬特(今索马里)。据此判断,古埃及的对外贸易( )
A.依赖运河航运 B.控制在国家手中
C.属于中介贸易 D.有朝贡贸易性质
7.10世纪,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市政法规定,猪肉经营者购买、屠宰生猪和出售猪肉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使用的度量工具必须经市政官检验合格,并“盖有市政官印章”;面包师也要“按照市政官所规定的制作面包的小麦的价格来决定所制作面包的重量”,他们的利润被严格限制。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 )
A.积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C.强化规范稳定市场秩序
D.严格控制市民行为
8.宋代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规定外出船只需要提出申请,由官方出具证明,出口商品还需要经过检验,依例纳税,方可放行。外商船只来到中国也要申报,由市舶司官员上船检查人员和货物,收取税款,准许入关。由此可见宋代(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对外贸易税收繁多
D.注重规范对外贸易
题组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9.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青铜铸造的农具“镈”在人们的财物交换中开始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和扩大,成为一种普遍流通的实物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模式出现转型 B.货币体系逐渐成熟
C.民间贸易走向繁荣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10.《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C.信贷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
D.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11.据记载,古巴比伦时期,借贷活动的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神职人员、政府官员以及贫困自由民等各种人群都积极参与到借贷活动中。古巴比伦时期活跃的借贷活动,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B.全民逐利增财的价值导向
C.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D.生产要素组合趋向多样化
12.唐宋有关借贷契约的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13.乾兴元年(1022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管理的失控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保护自耕农利益
D.宋代土地政策得到调整
14.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A.宝钞失去货币功能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白银货币地位加强 D.政府加强币制管理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张骞回到中原后,汉武帝展现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据此可知( )
A.国家战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东西方交往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2.唐朝酒肆广布,除卖酒、菜肴外,酒肆乐舞往往是必备的业务,著名的“胡姬酒肆”就以独有的美酒、乐舞等异域风情吸引着时人。这体现出唐朝( )
A.酒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B.商业经营理念的进步
C.粮食产量的丰足充盈
D.乐舞较高的商业价值
3.元稹在《阴山道》中写道:“年年买马阴山道,马死阴山帛空耗。元和天子念女工,内出金银代酬犒。臣有一言昧死进,死生甘分答恩焘。费财为马不独生,耗帛伤工有他盗。”该诗句可以佐证绢马贸易( )
A.丰富了少数民族的物质需求
B.极大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
D.给大唐王朝带来沉重的负担
4.明朝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非入贡即不准互市矣。”这表明,在明代对外贸易中( )
A.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
B.民间海商是朝贡贸易的主体
C.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
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入贡
5.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把生产的货物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国家,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反映出他们 ( )
A.确立了商业霸权
B.进行一般贩运贸易
C.残酷掠夺殖民地
D.创新了商业的形式
6.“(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突厥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和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金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对外贸易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题组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7.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进行交易,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
A.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8.新亚述时期(公元前935—前612年),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依法订立的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这反映出,新亚述时期的西亚( )
A.商业违约行为频发 B.金融资本积累加快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法律更偏向债权人
9.古巴比伦的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版上。订立借贷契约一般需有5~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版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D.商业贸易缺乏诚信精神
10.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 )
A.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繁荣
B.有利于商业观念的更新
C.强调科学对经济促进作用
D.体现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形成了交广和楚扬南北两线等多条海道,港口有广州、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潮州和楚州(今淮安)等。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中国货物流通,进口货物有丁香、硫黄、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等
材料二 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中国海外商船不能直接同苏门答腊西北部的亚齐进行贸易。明末,葡萄牙以中国澳门为据点,从事中国、日本、印度(果阿)和欧洲之间的贸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大量经商的华人……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受阻,茶叶和瓷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商帮受到西方商人的打压。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
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挑战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唐宋和明清为例,说明对外贸易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基础过关练
1.D 2.A 3.C 4.B 5.A 6.B 7.C 8.D
9.D 10.C 11.A 12.C 13.D 14.C
1.D 据材料信息可知,《诗经》的《氓》里记载了“抱布(布币)贸丝”的内容,即先秦时期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故选D项;《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不出战国时期的贸易情况,排除A项;商朝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排除B项;地域性商人群体在明清时期兴盛,排除C项。
2.A 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经营畜牧业和制盐业,并贩盐至周边地区”“富比王侯”可知,这一阶段处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猗顿通过自己从事工商业致富,是私人手工业和商人的代表,他致富说明官府放宽了对工商业的限制,私商才得以发展,故选A项;这一时期小农经济处于产生阶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间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项;这一时期封建等级制度尚未确立,排除D项。
3.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榷盐法”实施后,食盐由商人直接卖给百姓,市场化运作后,商人只要有利益,就会出售,因此深山幽谷中的百姓也能得到食盐,这说明“榷盐法”的实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价格由商人决定,是商人与百姓直接交易,没有提升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榷盐法”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活动,纯粹的商业活动并不能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借贷关系“普遍化”,排除D项。
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地主,他们种植很多经济作物,并经营副、牧、渔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帮和人地矛盾,排除A、C两项;明清时期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永兴场街上形成了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帮群体活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型生产关系的孕育,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项。
6.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商业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不仅有运河航运,也有海路航运,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是中介贸易还是直接贸易,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之间建立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对外贸易。这种贸易形式涉及海外国家派遣使团到中国朝见皇帝,进行“进贡”,而中国王朝则会官方接待这些使者,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回赠“赏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知识拓展
“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3)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4)影响: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5)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7.C 据材料“猪肉经营者购买、屠宰生猪和出售猪肉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使用的度量工具必须经市政官检验合格”“按照市政官所规定的制作面包的小麦的价格来决定所制作面包的重量”可知,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对商人经营的管理,这是强化规范稳定市场秩序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强化规范稳定市场秩序,并非积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一系列规范商业活动的举措,体现不出农本思想根深蒂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进行规范,稳定社会秩序,材料主旨不是严格控制市民行为,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在主要港口设市船司,对来往船只有着严格规定,体现了宋代注重规范对外贸易,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宋代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A项;内外贸易平衡是指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依例纳税”“收取税款”等信息不能反映对外贸易税收繁多,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青铜铸造的农具‘镈’在人们的财物交换中开始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和扩大,成为一种普遍流通的实物货币”和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助推了青铜铸造的农具“镈”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对货币产生的影响,并非商业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当时的货币体系并不完善,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的民间贸易并不繁荣,排除C项。
10.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飞钱”,“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说明唐朝时期的信贷由存贷款业务发展到汇兑业务,故选C项。
11.A 古巴比伦时期的借贷活动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并且有多样化的人群参与。这种活跃的借贷活动通常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密切相关。商业活动需要资金来支持其运作,故选A项。贫困自由民的借贷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通过借贷渡过难关,而非逐利增财,排除B项;古巴比伦时期并不属于封建时代,而是属于奴隶制社会,排除C项;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法律规范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不允许用暴力抢夺方式追债,不利于债权人讨回债款,而债权人多为地主阶级,排除A项;材料表明清朝法律加强对追债行为的规范,无法体现出抑商政策松动,且清朝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清朝法制已经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D 材料反映出朝廷规范田宅买卖活动,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田宅买卖的活跃。这种现象与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有关,故选D项。朝廷确立合同契法规范田宅出典活动,说明管理并未失控,排除A项;宋代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订立契约有利于保证交易双方的利益,不仅仅是保护自耕农的利益,排除C项。
14.C 表格呈现了明代不同时期的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变化情况,宝钞的使用次数减少直至消失,最终被白银取代,结合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时代背景,可知白银的地位不断上升,故选C项;表格中只是“土地买卖契约”中宝钞消失,不能以偏概全说宝钞失去货币功能,排除A项;土地买卖不等于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与货币的关系,无法反映政府加强币制管理,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B 3.D 4.A 5.D 6.C 7.C 8.C 9.C 10.B
1.A 根据材料“下令招募大量商人……经商”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故选A项;进行古代东西中转贸易的是阿拉伯帝国,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军事目的,汉武帝通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重创匈奴,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早期中西方交往已出现,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唐朝酒肆广布,除卖酒、菜肴外,酒肆乐舞往往是必备的业务”可知,唐朝酒肆分布广泛,并注重利用乐舞等方式吸引顾客,反映了当时商业经营理念的进步,故选B项;题干所述内容属于唐代商业的发展,而不是酒文化的传承,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卖酒和菜肴的店铺经营方式的改进,与粮食产量并无直接关联,所以不能据此得出粮食产量丰足充盈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乐舞对酒肆业进行商业经营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强调乐舞本身的商业价值,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年年买马阴山道,马死阴山帛空耗”“费财为马不独生,耗帛伤工有他盗”可知,元稹认为买马使得国家财政空耗,绢马贸易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负担,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绢马贸易给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与材料“年年买马阴山道,马死阴山帛空耗”“费财为马不独生”不符,无法看出极大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排除B项;诗句中未涉及民族文化交融,C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
4.A 根据材料“非入贡即不准互市”可知,明朝中外之间的贸易必须以朝贡为前提,不朝贡就不允许互市,故选A项。
5.D 根据材料“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国家”可知,相较于当时其他地区商人的直接输出或输入,当时腓尼基人采取了不同的商业贸易形式,创新了商业形式,故B项错误,D项正确。A项材料依据不足,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均排除。
6.C 据材料可知,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和马来群岛”“中亚突厥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非洲”等多个地区的商品,这反映了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材料没有巴格达与世界其他城市的对比,故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的商业贸易情况,不能得出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外贸易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排除D项。
7.C 材料“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体现了商品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说明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C项正确。
8.C 据材料可知,新亚述时期,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说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借贷活动更加规范,故选C项;材料是银行借贷行为的规范,没有涉及商业违约行为,排除A项;金融资本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借贷活动的规范,对借贷双方都更公平,排除D项。
9.C 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通过制定借贷契约规范商业行为,这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对契约的态度,排除B项;订立借贷契约有利于培养诚信精神,排除D项。
10.B 据材料“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可知,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使用,这有利于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说明新的记账模式促使商业观念不断更新,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复式簿记”是一种商业概念,而不是科学,排除C项;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但材料体现了“复式簿记”的商业价值,而不是人文精神,排除D项。
11.答案 (1)特点: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海上贸易为主;海上通道众多;外贸中心主要在南方;通商范围广泛;商品种类繁多;中国铜钱国际性增强。(6分)
(2)西欧: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加剧;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及重农抑商政策。(3分)
(3)唐宋:对外贸易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增加政府收入;提升国家实力(或扩大世界影响)。(2分)明清:对外贸易受阻,制约对外交流,妨碍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可得出,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据材料一“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可得出,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主;据材料一“多条海道,港口有广州、泉州……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中国货物流通”可得出,海上通道众多,外贸中心主要在南方,通商范围广泛;据材料一“进口货物有丁香、硫黄、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可得出,商品种类繁多;据材料一“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可得出,中国铜钱国际性增强。
(2)据材料二“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欧: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加剧,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政府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及重农抑商政策。
(3)据材料一“进口货物有丁香、硫黄、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等信息可得出,对外贸易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增加政府收入,提升国家实力;据材料一“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可得出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据材料二“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受阻,茶叶和瓷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屠杀大量经商的华人”“商帮受到西方商人的打压”可得出,明清对外贸易受阻,制约对外交流,妨碍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