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01-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34:45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村落的产生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题组二 集镇的出现
2.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1 800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3.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题组三 城市的产生
4.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遗址城内东北部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预估面积为40万平方米。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对于商城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出商朝营建城市成为制度
B.商王直接控制这个区域
C.体现城市的布局受宗法制影响
D.宫殿位于城市的中间
5.罗马城中有弯曲的道路、排水和引水管道,神庙、剧院、露天剧场、公共浴场等在城市中也较为常见,一些城市还设有图书馆。城市内既有设在特定区域的大型集市,也有位于民居中的小店铺。这反映出罗马城市 (  )
A.凸显政治职能   B.注重公众服务
C.布局整齐划一   D.根据地形建设
题组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6.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这说明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当地自然条件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7.古典时代的希腊,许多雕塑都摆放在城邦的公共场所,私人房屋没有用雕塑品装饰的习惯。神庙、竞技场等建筑宏伟而精美,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该现象反映出(  )
A.希腊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B.希腊公民的个性受到神学束缚
C.希腊人以城邦公共生活为中心
D.古希腊建筑设计遵循等级观念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村落的产生与世界各地的民居
1.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德尔湖畔的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村子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2.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通,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虽然罗马公民人数激增,住房形势日益严峻,但是罗马却将复合式公寓的高度限制在21米以下。后来因为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又规定公寓高度不能超过18米。这说明罗马(  )
A.人口压力得到缓解   B.城市建筑领先世界
C.积极推动城市扩张   D.重视城市规划管理
题组二 集镇与城市的出现
4.20世纪50—90年代,在湖北天门发掘出距今约4600—4000年的石家河古城遗址。该遗址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古城分布有祭祀场所、宫殿建筑、手工作坊、墓葬场地等,此外还建有内城河、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由此可知,该古城规划设计(  )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
B.呈现功能多元化的色彩
C.彰显出民众生活富足
D.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
5.下表为明中叶至清中叶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情况表(注: ☉为跨区域集散中心;△为区域内集散中心)。这反映了当时该区域(  )
桑籽 桑秧 桑叶 鲜茧 生丝 丝绸 备注
乌青镇 ☉ ☉ ☉ ☉ ☉ 蚕桑最盛,却几无绸业
菱湖镇 △ ☉ 丝产量在湖州府领先
盛泽镇 △ ☉ 专营织绸,不事蚕桑
南浔镇 ☉ ☉ ☉ ☉ 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二
A.集镇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
B.自由雇佣劳动已经较为普遍
C.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兴盛
6.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  )
A.城邦公民的贫富分化不甚明显
B.城市设计具有随意性
C.城市设计与民主政治形成互动
D.直接民主的弊端暴露
题组三 思维训练
7.时空思维下图是学者绘制的古代中国都城变迁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历朝都城承担边境防御职能
B.都城迁移的轨迹是从东到西
C.唐以后都城选定与大运河有一定关系
D.历代都城都与丝绸之路有着直接联系
题组四 综合题组
8.(11分)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城市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过关练
1.A 2.A 3.D 4.B 5.B 6.B 7.C
1.A 根据材料“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可知,早期的村落大都出现在大河流域,说明村落的形成与水源密切相关,故选A项。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C、D两项材料并未提及,排除。
2.A 材料“砖窑七座……可连续生产”说明烧砖这一手工业在三道壕已经专业化,且产品销往其他地区,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更得不出农业落后,排除B项;仅根据烧砖这一项不能说明三道壕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三道壕是家庭还是官营的手工作坊,排除D项。
3.D 据材料“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可知,汉口镇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4.B 据材料“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遗址城内东北部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区,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都城布局,体现不出营建城市成为制度,排除A项;宗法制到了西周才实行,排除C项;材料“遗址城内东北部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表明宫殿并非位于城市中间,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城市中有道路、剧场、神庙等公共设施,体现了对公共服务的重视,故B项正确。
6.B 根据材料“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并结合埃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可知,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故选B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公共场所摆放许多雕塑,神庙、竞技场等建筑宏伟而精美,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反映出希腊人以城邦公共生活为中心,故C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C 3.D 4.B 5.A 6.C 7.C
1.C 根据材料“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可知,费德尔湖畔的村落是沿河流而建的,方便农业灌溉和获取生活用水,因此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C项正确。便于集体活动的说法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最早”,排除D项。
2.C 根据所学可知,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区、半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变,材料中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是上古时期“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故C项正确;A项说的是唐朝都城长安,城市发展程度高,经济发达,人口聚集,排除;B项说的是明清时期汉口镇是水陆交通要道,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排除;D项为《考工记》中记载的西周都城,该城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说明城市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规划合理,排除。
3.D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罗马人数激增,住房形势严峻,但高层公寓在发生火灾时存在安全问题,故规定降低复合式公寓的高度,表明罗马注重城市规划管理,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罗马控制公寓高度,A项人口压力得到缓解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其他地方的建筑水平,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积极扩张,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古城分布有祭祀场所、宫殿建筑、手工作坊、墓葬场地等”可知,石家河古城遗址有不同的功能区,呈现功能多元化的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因地制宜,排除A项;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民众生活并不富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各地间交流较少,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地区一些市镇的蚕桑丝织生产有了区域性分工,这表明集镇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故A项正确;B项错在“普遍”一词,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兴盛,排除D项。
6.C 根据“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可知,雅典的城市规划并没有统一的布局,而是呈现开放式的风格,这与雅典民主政治之下,较为开放宽松的环境相关,体现出城市设计与民主政治形成互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的规划设计,并未强调公民的贫富,排除A项;从城市的布局可以看出其是有目的及相关功能的,并不随意,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城市的规划并不能看出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D项。
审题方法   当题干不易理解,且出现并列结构时,要结合题干要求,重点看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以本题为例:“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与“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注重公共活动,结合雅典开放宽松的民主政治即可得出答案。
7.C 时空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按照时空特性对事物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包含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任何历史活动都发生在特定历史时空之中。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如下表格: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长安、东 都洛阳 开封 临安(今 杭州) 大都(今 北京) 南京,后 朱棣迁都 北京 北京
由此可以得出,在运河沿岸,交通运输比较便捷,可以调配物资,如粮食、钱等,满足都城需要,唐、宋、元、明、清的都城选址都与运河有一定的关系,故C项正确。A、D两项表述绝对化,如北宋都城开封未承担边境防御职能,且与丝绸之路无直接关系,故均排除;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再到南京、北京,呈现从西向东迁徙的轨迹,故B项错误。
8.答案 (1)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功能多样(城市由起初的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或文化功能为主);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2)功能不同: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1分);中国古代城市大多为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1分)
影响不同:西欧城市工商业发达,市民群体异常活跃,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准备了条件(2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服务于农耕经济,并受到封建农耕经济和专制制度等因素制约,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分)
原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特点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
“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及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城市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
“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 功能多样(城市由起初的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或文化功能为主);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
(2)功能不同,据材料“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大多为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影响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促进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角度回答。(共14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1 村落的产生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2 集镇的出现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
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
工业者在此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中国古代的集镇
(1)主要原因:为军事目的而设。
(2)表现
①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点3 城市的产生
1.产生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
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
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点4 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
(1)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
①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3.世界其他地区的民居
(1)两河流域: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几户人家的
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
(2)古埃及:房屋大多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有些
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
(3)古罗马: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具有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的建筑特征;3世
纪古罗马为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形成集体住宅。
(4)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5)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不断迁徙,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定点1 古代中西方城市特色
材料 长安和罗马,两个帝国权力之巅的城市。一个追求着“重威”,城市的规模和规格在
当时都是最高的。另一个城市则追求着“永恒”,而它也做到了永恒。世上没有哪一座城市
像罗马一样2 700多年来一直在同一个地方。它们曾建构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它们曾
发展出的思想、技术、艺术架构,仍遗留在我们的基因中,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在现代社
会中继续发挥影响。作为当时的帝都,长安城和罗马城是帝国恢宏景观的微缩,也是我们回
望历史的窗口。
——摘编自周繁文《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
关键能力 定点破
(1)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
(2)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
(3)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
(4)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2.西方古代城市特色
(1)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
(2)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布局。
(3)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
(4)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1.中国古代城市特色
典例 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
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是由于 (  )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人口数量的多少
D.地理位置的不同
A
思路点拨 “开放式”与“规整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文化的一部
分,而文化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解析 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体现了民主政治理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
整式且多呈南北向,体现了皇权至上、君主集权的政治理念,这说明东西方政治文化具有差
异性,故A项正确;建筑方位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无关,排除B项;建筑方位与人口的数量无关,排
除C项;地理位置的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定点2 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
材料 传统的西方建筑是以石头为主,而传统的中国建筑则一直以木头为主要材料,被誉为
“木头的史书”。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
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的表现。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
在地面平面铺开,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
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
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除了改造自然,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
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以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
——摘编自赵逵等著《中国建筑简明读本》
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大体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抬梁式最为普遍。
2.独特的单体造型,大致可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形式多样,体现了民居建筑的整
体美观和统一。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
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
4.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
“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等。
5.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布局主次分明,院落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