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01-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16:34:4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点1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代表性成就
(1)陆路交通
①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②中国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2)水路交通
①中国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②西方
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
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知识点2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
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
岸等地。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古代世界其他民族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近代对海洋的探索
(1)新航路开辟
①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②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
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2)开凿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
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知识点3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①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②发明: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③影响: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
动了相关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①代表成就
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②局限: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轮船的发明与发展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
出现了。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
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发明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
及。
知识点4 交通与社会变迁
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的伊利运河,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唐朝最盛时有水驿260个,陆驿近1 300个,主要邮路7条,从事驿务的人员2万多名;明朝出现
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在晚清时传入中
国。
定点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材料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
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
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
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
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半殖民 地性 近代中国铁路伴随着列强侵略而出现,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我国铁路建设控制在列强手里,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政府与民间 共同参与 铁路建设也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政府投资建设与民间集资建设并举是其特征之一。如1911年涉及粤汉、川汉铁路的“保路运动”
起步晚, 发展迅速 到辛亥革命前夕,我国津浦铁路、京汉铁路、陇海铁路、胶济铁路等基本铁路框架已经形成
地区发展 不平衡性 受近代国情影响,我国铁路建设集中于东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发展较慢,存在地区不平衡
1.特点(以铁路为例)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凭借强大的经济
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3)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
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加强了外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其对中国的掠夺。
典例1 1872年建立的轮船招商局,核定资本为100万两,1882年增加到200万两。在与外国轮
船公司竞争的过程中,该企业得到李鸿章的庇护。另外,它还可以得到政府贷款、承运的货
品免征厘金等诸多优惠。这(  )
A.说明清政府近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B.推动轮船招商局维护国家利权
C.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激发商人投资近代企业的积极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虽面临外国轮船公司的竞争,但有政府和李鸿章的支持,拥
有明显的优势,这激发了商人群体投资近代企业的积极性,D项正确。
D
典例2 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  )
A.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言论可知,当时人们仍有“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喜欢做生意的商朝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马的重要性,因为马可以运输重物到达更远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长途运输、物流配送。而经商的大道至今在很多地方仍被叫作“马路”。据此可知(  )
A.马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
B.商业的发展推动了马的驯化
C.古代交通工具类型单一
D.驯马是古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2.下表为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朝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3.据推算,自605年(隋大业元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黄河—淮河段大运河)的民工达360万,与此同时,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10万;608年,连通海河与黄河的永济渠,仅征用的河北民工数就超过百万;610年,大运河全线贯通。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
C.“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
D.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追求
题组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4.根据下面两幅图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郑和航行规模大于新航路开辟的航行规模
B.中西远洋航行都得益于国际劳动分工细化
C.新航路开辟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D.郑和航行一定程度为开辟新航路奠基
5.古典法理学认为海洋是由全人类共享的财产。直到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才分别宣称对亚得里亚海北部和利古里亚海拥有管辖权,试图确保所有的货物都通过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关税和其他费用。据此可推知(  )
A.海上贸易推动了海权意识发展
B.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
C.私权观念促成国际法体系形成
D.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海洋观念
6.马克思将苏伊士运河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由此可知,苏伊士运河(  )
A.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
B.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C.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D.改变了埃及的经济结构
题组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7.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拖曳着运载450名旅客的列车,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顿。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8.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而建造了吴淞铁路,后来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并予以拆除。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认为:“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列强)人……中国何从费此巨款向其购回,将来亦终于听其自造,此买而续之之害也。”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根据材料可知(  )
A.清政府收回吴淞铁路引发了保路运动
B.铁路之发展折射近代化艰难历程
C.洋务派自强求富抵抗西方经济侵略
D.统治阶级内部党争阻碍铁路事业
题组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9.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
10.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11.1903年,清政府与法国合资的正定到太原的铁路动工兴建;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石家庄村东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会点,石家庄由此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可见(  )
A.近代交通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
B.近代交通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
C.工业化引发近代中国交通变革
D.晚清时期的保路运动影响深远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
1.“以亭行”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的一种方式,分内地和边地两种情形。内地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距离不同,形式各异;在边地,“以亭行”是以亭来传递邮书,边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职传送任务。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送系统(  )
A.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
B.解决了政令不畅的问题
C.折射出国家行政效率的低下
D.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臃肿
2.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东汉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据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B.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C.驰道仅为皇帝专用   D.构建起庞大交通网
3.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  )
资料 出处
唐德宗建中元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 《旧唐书》
唐宪宗“(元和)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 《新唐书》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 《旧唐书》
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
B.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C.关中对江南的经济依赖弱化
D.政局变化阻碍漕粮运输
4.元代正式建立驿站制度,以上都、大都为中心,设置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主要驿路,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  )
A.国家管理助推交通建设
B.商贸交流主导驿路建设
C.陆路运输成为主要方式
D.朝贡体系范围逐步扩大
5.1880年,刘铭传在《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规划了三条主干线,其中一条北路即为“宜由京师东通盛京,西通甘肃”;1889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提出,应先修筑东西两条国防铁路干线,东线自天津出山海关至黑龙江,西线自陕西、甘肃至伊犁。这些规划(  )
A.体现守边固疆的经略原则
B.推动边疆经济的迅速发展
C.旨在镇压地方的农民起义
D.意在抵制列强的商品倾销
6.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带被列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规划一座新‘港口城市’的产物,体现了历史与城市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荷兰(  )
A.素有修建城市运河的历史传统
B.拥有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
C.开启了世界港口城市规划先河
D.运河立足于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题组二 近代以来交通事业的进步
7.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北部煤矿区和港口城市的桑基运河。在这之后英国掀起了开挖运河的热潮。到1830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4 000多千米,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与水路连接起来。运河业的兴盛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自然条件的优越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行政体制的完善   D.城市规模的扩大
8.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表明(  )
A.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西方垄断了中国近代运输
9.19世纪80年代,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络开始建设,与此同时,天津外向型经贸激增;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同年山东最大贸易中心地位在烟台和青岛间易手。这表明(  )
A.交通的改进影响经济发展格局
B.近代经济发展推动了铁路建设
C.华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最为发达
D.铁路建设便利了西方经济侵略
10.下表所示为1876—1937年中国铁路发展情况。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发展(  )
概况
1876—1894年 筑路里程为473.1千米,其中官办占69.3%
1895—1911年 筑路里程约9 200千米,其中通过借外资或由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1912—1937年 筑路里程约11 000千米,其中列强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占86.7%
A.与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
B.反映了列强在华激烈争夺
C.推动了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1.发散思维(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开凿大运河就是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下表为中国古代几个时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概况及当时的漕运概况。
时期 代表性城市 城市发展概况 漕运概况
隋唐 扬州 因地“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 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蓬勃发展
五代 两宋 汴梁 以其转输中心的位置而迅速崛起,成为后周乃至北宋帝都之所在 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繁荣发展
明清 天津、德州、 临清、济宁、 淮安、苏州、 杭州 因漕运而使商业贸易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传统行政中心城市有很大不同的新兴运河城市体系 大运河的重新开通和海运航道的开辟使江南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最终确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新漕运体系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
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现象源自材料,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1.A 2.A 3.B 4.D 5.A 6.C 7.A 8.B
9.C 10.A 11.A
1.A 由材料“马可以运输重物到达更远的地方”可知,马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A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边疆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秦二世而亡,未长期统一,排除B项;“保证了”“消除”均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D两项。
3.B 据材料可知,隋朝能够调动大量民工参与修建大运河,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B项正确;民众是被征发劳役,体现不出对兴修水利的热忱,排除A项;“赋役折银”制度推行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D项属于主观动因,并非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排除D项。
4.D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郑和航海路线与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部分航线类似,因此郑和航行一定程度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航海路线,无法看出航行规模的大小,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与国际劳动分工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因此也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排除C项。
5.A 古代时期,意大利半岛上的城邦国家,都积极从事海上贸易,海洋对它们的利害关系较大,它们往往对海洋提出权利要求,故根据材料中“威尼斯和热那亚才分别宣称对亚得里亚海北部和利古里亚海拥有管辖权,试图确保所有的货物都通过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关税和其他费用”可得出海上贸易推动了海权意识发展,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法体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于15—16世纪,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6.C 苏伊士运河是连通亚欧非三大洲的国际海运航道,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每年往返的船只很多,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C项正确。
7.A 材料体现的是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它们助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蒸汽机车是英国人制造的,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
8.B 据题干可知,清政府耗费巨大代价赎买吴淞铁路后又将其拆除,折射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艰难历程,B项正确;清政府收回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引发保路运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洋务派自强求富、党争阻碍铁路事业,排除C、D两项。
9.C 根据“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道路的修建为各地之间的往来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这些道路是在秦实现统一后修建的,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南浔铁路通车后,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茶市、纸业日渐衰微,说明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A项正确;铁路发展确实会促进江西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开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发展对江西经济格局的影响,“实现了”近代化无法体现,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D项。
11.A 据材料“正太铁路全线通车……石家庄由此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可知,近代交通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近代交通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与交通变革的关系,排除C项;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B 3.D 4.A 5.A 6.D 7.B 8.A 9.A 10.D
1.A 秦汉时期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方便了中央政令的颁发和地方要务的上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A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亭行”是比较快捷高效的文书传递方式,国家行政效率低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设置邮驿机构是为了满足文书传递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材料未提及机构设置超出了实际需求,不能得出“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臃肿”的结论,排除D项。
2.B 据材料“驰道,天子道也”“诸侯有制……没入其车马”可知,秦汉时期道路管理制度森严,部分道路是皇帝专有或皇帝优先使用的,B项正确;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经过皇帝允许,王公大臣也可以走驰道,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道路管理制度,体现不出庞大交通网,排除D项。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道路的等级划分是非常严格的,远在西周时期,道路的使用权就已经体现了高低贵贱的阶级差别,不同的路供不同等级的人行走。在一个都城,主路宽度是最宽的,是皇帝或者皇帝允许才可以行走的;其次为次路,分成多条,最后是环绕城墙的路。皇帝走的路叫驰道,是皇帝的专用通道,没有皇帝的恩准,别的人不能在上面行走。
3.D
“阻断”国内商业贸易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对江南的经济依赖加强,排除C项。
解题技巧   面对不同材料的列举表格,重点要找各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本题为例,相同点为:唐朝江淮往都城长安漕运米粮,不同点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输量越来越少。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减弱。
4.A 据材料“元代正式建立驿站制度,以上都、大都为中心……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可知,元朝政府通过设置驿站建立了广泛的交通网络,使得各地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商贸交流和经济发展,A项正确。
5.A 据材料“由京师东通盛京,西通甘肃”“先修筑东西两条国防铁路干线,东线自天津出山海关至黑龙江,西线自陕西、甘肃至伊犁”可知,清政府希望通过修筑铁路干线达到支援边防、拱卫中央的目的,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A项正确。
6.D 17世纪,荷兰的商业发达,阿姆斯特丹运河带逐渐兴盛起来,反映了荷兰运河立足于繁荣的经济和文化,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没有反映出荷兰有修建城市运河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C项错在“开启”一词,排除。
7.B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采煤、棉纺织业和冶金业迅速发展,煤炭等大宗物资与商品的运输成为运河业兴盛的直接动因,工业化催生了近代交通运输革命,B项正确。自然条件和行政体制不是近代英国运河业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C两项。运河业的兴盛推动了英国的城市规模扩大,排除D项。
8.A 据材料“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举借外债,丧失路权”“国中之国”等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的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伴随着外国侵略产生的,说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A项正确;外国侵略传入先进的轮船、铁路等,客观上促进近代中国交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交通发展速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垄断”,排除D项。
9.A 据材料“天津外向型经贸激增”“山东最大贸易中心地位在烟台和青岛间易手”得出交通的改进影响经济发展格局,A项正确;B项因果倒置,排除;材料中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华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最为发达,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西方经济侵略”,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1876—1937年,在中国铁路发展中,官办或列强修建的铁路在筑路里程中占有较大比重,这说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D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与民主革命进程没有密切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列强在华激烈争夺和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排除B、C两项。
11.答案 示例
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2分)
阐释: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漕运系统以北方为主,以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中心,漕运体系以东西向运输为主,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东西漕运逐渐转为南北漕运。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但是经济重心则逐渐转移到南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在漕运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北方政治中心越来越依赖于南方的物资,漕运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8分)
随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漕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漕运体系对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其他现象:如漕运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兴起等,论述合理即可)
解析 发散思维是指寻求多种思路来分析某个历史现象,围绕某一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证,本题围绕中国古代漕运这一主题进行设问,需要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如: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提炼的历史现象进行阐释,一定要结合材料,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来进行说明,即分历史阶段来分析。最后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