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考点1 古代的商业贸易
1.(2023全国甲,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2024黑吉辽,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3.(2024新课标,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考点2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4.(2023江苏,6)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5.(2021全国乙,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6.(2023全国乙,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考点3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7.(2023湖北,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高考模拟练
1.商周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
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2.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
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3.在唐朝初期,沙州(今敦煌市)和甘州(今张掖市)是比较繁荣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枢纽城市。安史之乱后,甘州等地开始逐渐没落,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崛起,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唐朝丝路贸易的发展( )
A.受到政局变动因素的影响
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C.因安史之乱的发生而中断
D.推进了唐朝经济中心的转移
4.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将叫卖发展为吟唱,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石湖集》称“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记录有“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邮鸭蛋,半分一个”的叫卖词。这表明宋代以来( )
A.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B.商贩市场意识增强
C.城市娱乐活动盛行
D.行商具有品牌意识
5.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6.有学者谈到近代中国的买办时,说:“他们特别关注于夷务,更重要的是关注于财富……他们(的投资)首先进入轮运、采矿、纺织,最后是机器制造等近代行业……”这表明买办( )
A.垄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出卖近代中国经济利益
C.达成与外商商战的共识
D.推动生产方式质的变化
7.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8.16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随着商业规模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
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
C.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
9.1848年马克思指出:“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200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也许不出50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禀赋作竞争。”由此可知,马克思( )
A.阐明经济作物种植要适应自然条件
B.强调亚非拉争取独立的艰巨性
C.揭示资本主义扩张主导了国际分工
D.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
10.出于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尤其是金融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的不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行为反映出( )
A.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
B.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高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
D.新兴市场国家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
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要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遗憾的是,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宋朝商业革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商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1.B 2.A 3.B 4.C 5.D 6.D 7.D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早市、夜市繁荣,夜市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当时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故选B项。红薯、玉米传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北宋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铜钱,且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排除C项;棉花在宋朝才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时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D项。
2.A 题干材料讲的是元朝上都商业较为繁盛,商品货物比较丰富,A项反映的是西关和东关商业经济活跃的场景,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B A项“开始出现”、C项“西亚最早使用”,这些时间节点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国王是否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故排除D项。由材料中“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可以看出此时的波斯帝国地租征收主要是以实物为主,故选B项。
4.C 据图示可知,美、日两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但又呈现快速下降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便利了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且在一战期间,英国等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日本对华输出商品比重下降,故选C项。1868年以前,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不会向中国出口这么多商品,排除A项;B项时间段内,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排除B项;D项时间段内,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不会上升这么快,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欧洲许多国家掀起……热潮”“数量已达数百个”说明该时期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故D项正确;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B、C三项均错误。
6.D 材料中的关键时间信息是“19世纪70年代”。材料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国际经济对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之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贸易产品,在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期,受世界市场的影响较小,能保持自己之前的市场地位。而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通信技术得到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这会削弱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故D项正确。中国茶叶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的波动并不代表中国茶叶出口衰落,排除A项;中国茶叶的出口不能代表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状况,根据材料也无法判断是入超还是出超,排除B项;中国茶叶出口价格深受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C项因果倒置,排除。
7.D 根据材料可知,1986年中国就正式提出了“复关”申请,但直到1992年10月以后“复关”谈判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助于解决“复关”谈判中双方争执的核心关键问题,故D项正确。
高考模拟练
1.B 2.A 3.A 4.B 5.D 6.D 7.C 8.A 9.C 10.B
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城市兴起,独立商人出现,这对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B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区域之间长途贩运非常繁荣的景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者地位,排除C项;“持续走高”的表述有误,排除D项。
2.A 由材料“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通过贵买贱卖来稳定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势力,无利可图的商人重新回归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体现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A项;均输、平准机构是抑制、限制商业发展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中实施均输、平准政策的目的在于稳定经济秩序而非淡化区域经济差异,排除C项;西汉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是具体举措,排除D项。
3.A 据材料“安史之乱后,甘州等地开始逐渐没落,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崛起”可知,因受战乱影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实现转移,故选A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甘州没落、凉州崛起,可知材料强调丝路贸易沿线商业中心的转移,而非强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据材料“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崛起,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可知,安史之乱改变了原来的丝绸之路路线,丝路贸易并未中断,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但这与材料中的沙州(今敦煌市)、甘州(今张掖市)、凉州(今武威市)不符,排除D项。
4.B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商者不仅走街串巷,还将叫卖发展为吟唱,甚至形成了有节奏的叫卖词。这些行为表明商贩们正在尝试用更吸引人的方式来推销商品,这体现了他们市场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市民文学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和思想的文学作品,与材料中行商的叫卖行为无较大关联,不能通过行商的叫卖行为推断出市民文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贩的营销方式,而不是城市娱乐活动,排除C项;材料中行商的品牌意识是市场意识增强的表现之一,D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
5.D 据材料“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顺应民间贸易发展需要,允许漕船开展南北商业贸易,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故选D项;朝廷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民间需求的扩张,而非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已经兴起,排除C项。
6.D 据材料“他们(的投资)……机器制造等近代行业”可知,买办投资近代轮运、纺织、机器制造等近代工业企业,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材料重点介绍了买办投资近代行业,不能体现他们垄断民族工业,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买办出卖中国经济利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买办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排除C项。
7.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形成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以及打通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实际上向世界实现了资源、商品的流通,这种跨地域、多方位的贸易交往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故选C项;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没有涉及全球物种的大规模互换或迁移到新的地域,排除A项;这种贸易网络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没有直接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虽然这个贸易网络改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世界的人文地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
8.A 根据所学可知,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的出现,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及商业格局的变化,A项正确;资本输出主要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C项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当时西欧的经济政策是重商主义,没有发生转型,排除D项。
9.C 据材料“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竞争”及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和咖啡到欧洲市场,逐渐改变了当地的种植结构。后来在反殖民斗争的影响之下,殖民地的糖产量和咖啡产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和咖啡供应不足,咖啡和糖价格上涨,这为东印度地区咖啡和蔗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西方殖民者的利益需求主导着国际分工,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印度的咖啡和砂糖的市场被东印度抢夺,并不是强调自然条件对经济作物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没有关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描述,无法得出其“艰巨性”,排除B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材料信息并没有相关描述,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满,因而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高,故选B项。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排除D项。
11.答案 表现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基层市场、榷场和专业性市场兴盛;城市繁荣,经济功能增强,市坊界限和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开始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经济重心南移。(任意3点即可,3分)
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荷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类型由转口贸易到远洋贸易;欧洲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任意3点即可,3分)
认识:赞同该学者观点。
示例1:宋朝商业革命是封建商品经济繁荣和发展的结果,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和理学影响;宋朝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封建农耕经济的范畴,未能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示例2:西欧商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给人们带来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等背景下,西欧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西欧商业革命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分要求:赞同或不同意学者观点1分,社会环境因素4分,是否推动社会转型1分,只写赞同该学者观点不作解释的不给分,运用其他例子符合史实解释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来源 表现
根据材料一“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及所学知识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基层市场、榷场和专业性市场兴盛;城市繁荣,经济功能增强,市坊界限和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开始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经济重心南移
根据材料二“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 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荷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类型由转口贸易到远洋贸易;欧洲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第二小问认识,首先对“社会环境是商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赞同该学者观点。接下来展开说明,示例1以中国为例:据材料一“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业革命是封建商品经济繁荣和发展的结果,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和理学影响;据材料一“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封建农耕经济的范畴,未能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示例2以西欧为例:据材料二“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商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给人们带来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等背景下,西欧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据材料二“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可知,西欧商业革命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