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7-09 16:13:45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这个独特的雕塑是以什么为蓝本制作的呢?DNA分子的结构这是一张关于亲子鉴定的漫画,
你能说出DNA为何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7页至48页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并完成之后的“思考与讨论” 的问题.①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
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②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
研究DNA结构?
③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分子脱氧核苷酸 = + + .【模型建构1】: 脱氧核苷酸碱 基AGCT
磷酸
脱氧
核糖ACT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G脱氧核苷酸的种类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2:这些脱氧核苷酸是如何连接成DNA长链的呢?【模型建构2】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2:DNA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
3: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呢?【模型建构3】 DNA双链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DNA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 3: DNA是由两条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4:它的基本骨架又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的?位于DNA的什么部位?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又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2:DNA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
3: DNA是由两条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4】 DNA双螺旋材料: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A=T),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G=C)。 材料: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有 条链组成,两条链按
盘旋成 结构。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排列在内侧。
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并遵循
原则。反向平行双螺旋脱氧核糖和磷酸碱基对氢键碱基互补配对2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二、DNA分子的结构DNA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它如何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是如何维系它的遗传稳定性的?【思考】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维系两条链的偶联;磷酸与五碳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二: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制作1、制作方法2、作业展示【课堂反馈】1.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18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10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
A.1800个和800个 B.1800个和l800个
C.3600个和800个
D.3600个和3600个C课程小结(思维导图)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DNA分子的结构
电话
13616362292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三
邮件
Zyj5631@163.com
单位
寿光现代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DNA的分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DNA的分子结构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构成。本专题的核心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要让学生体会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索中科学家所做的努力和贡献,DNA双螺旋结构受了时间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双螺旋结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的态度。
二、学生分析
在学生在必修一模块中已经学习了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备了DNA有关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在分子水平上充分认识DNA分子,并进一步认同DNA的双螺旋结构,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2、运用数学方法对DNA双螺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进行计算。
能力方面: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的艰辛;认同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用课件动画对DNA结构进行动画演示,实现微观世界的直观化、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预期效果: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动手制作:微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明确DNA分子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以启示与思考。
预期效果: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时目的更明确。
3、课后:思维导图。通过制作本节的思维导图可以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预期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景导入
设置一张关于亲子鉴定的漫画,你能说出DNA为何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图片展示
课堂探究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
教师设问质疑:
①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②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
③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总结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多媒体课件演示
课堂探究二: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制作
微视频播放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并展示自己制作的双螺旋模型。
【设计意图】经过小组思考,成员讨论上述问题后,完成模型的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成就感。
学生从组成部分是否正确,是否美观等方面评价各组的成果。
微视频
课堂探究三:DNA的分子结构
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是由哪几种物质构成的?这几种物质之间是在什么部位相互连接的?
2、在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在什么部位相互连接成长链的?
3、DNA分子两条链的方向是怎样的?它们之间的碱基是怎样连接的?
【设置意图】设置问题串,层层递进,使学生一步步完成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自己组织答案
PPT展示
课堂小结
如何构建本节的思维导图。
自己尝试构建本节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评价
教师制作多元化自我评价量表
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多元化自我评价量表
复习和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自主复习,完成检测题。
课后自测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节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导入部分:以漫画导入课题,联系实际生活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授部分:直观教学,模型构建。微视频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小结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掌握了DNA分子结构的探索历程,明确了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