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练5 交通的发展与影响
1.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隋唐时期的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剂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的开凿( )
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
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
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
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
2.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3.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这说明( )
A.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4.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
C.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D.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
5.商朝的驿使48天能走600千米,清朝的快马一昼夜可行400千米,现在的高铁的速度已经超过350千米/小时。这说明( )
A.高速铁路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B.交通的变迁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
D.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6.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专题强化练5 交通的发展与影响
1.B 2.B 3.B 4.D 5.B 6.C
1.B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的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大型公共工程应为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其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B项正确,排除A项;该工程的开凿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时期南移完成,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运的兴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江西的内河航运失去了优势,又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这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说明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B项正确;“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的说法错误,各种交通方式各有优劣,在适宜的场景中均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海运,体现不出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交通变迁与区域发展”,“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B 材料强调民众对现代交通方式的接受情况,说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B项正确;英商的宣传是为了吸引人们实际尝试乘坐电车,进而消除误解和偏见,属于正常的宣传营销,并非“具有欺骗性”,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人们逐渐接受了电车,表明并非“难以适应”,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更高,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也更多,说明有铁路经过的地区革命思想交流传播快,D项正确;铁路建设本身不能增强革命力量,更不能动摇清朝统治基础,排除A、B两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B 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方式的变革,人们的出行速度越来越快,这说明交通的变迁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B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本题易错选C项,商朝的驿使和清朝快马与科技无关,排除C项;人们的生活质量包含内容众多,如食品、教育、医疗等,材料只提到交通,无法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排除D项。
6.C
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排除A、D两项;材料未涉及中德实力对比,且“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