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考点1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1.(2023河北,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
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2.(2023海南,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3.(2023全国乙,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考点2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4.(2024新课标,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5.(2022广东,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6.(2022全国甲,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 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7.(2023福建,6)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高考模拟练
1.下图是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这可用来说明,海南( )
A.石器时代人们嗜好装饰品
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
C.先秦时期奴隶的辛勤劳作
D.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
2.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
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
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
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
3.宋代官营手工业每遇需要,大都“差雇”登记于簿籍的民匠。所谓“差”就是服役并非出于工匠的自愿,而是官府按籍征发;所谓“雇”,就是官府对于服役的工匠支付“请受”或“食钱”,并非无偿服役。这说明宋代( )
A.官营手工业居于垄断地位
B.赋役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C.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4.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传统手工纺织业逐步成为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理论的进步带来一系列重大发明,电力开始用于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这表明科技革命( )
A.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异化
B.极大提升社会改造能力
C.引发系统性的技术创新
D.助推了劳作方式的转变
5.19世纪初,在工厂制下,英国工厂主为了提高效率要求工人们在前4年的每个工作日应有一定受教育的时间。1846年《工厂法》指出,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这表明( )
A.义务教育已经实现普及
B.工业革命推动了法制日益完善
C.工人运动效果非常明显
D.工人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6.1909年,上海《时报》评论说:“(汉阳铁厂)生铁一日之间已制成钢,制成钢后又成种种钢货……京汉铁路所用之钢轨,均为汉阳铁厂所供给。”这说明,汉阳铁厂( )
A.提升了中国工业生产自主性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C.打破了西方对华的钢铁封锁
D.实现了国人实业救国的愿望
7.18世纪前,英国的适婚青年为筹集房屋、整套农具、牲畜等必备物件大都晚婚,男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8岁和26岁。19世纪后期,男女大都置办简单生活用品后租房结婚,初婚年龄下降到25岁和23岁。这表明( )
A.君主立宪制赋予人民婚姻自由权
B.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口出生率上升
C.劳动力紧缺导致社会习俗的革新
D.社会经济变迁影响婚俗观念变化
8.19世纪后半期,纽约、费城等城市普遍存在业主将旧仓库、啤酒厂房及独户住房改建成可容纳8~12户居住的小单元房,租给城市贫民或是初到美国城市急需住房的移民的情况。据统计,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容纳5.45人居住,而纽约高达18.52人,芝加哥、波士顿等市皆超过8.5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化催生了房产投机现象
C.政府积极干预城市住房的治理
D.工业革命加剧美国阶级矛盾
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人主要来自农民、退伍军人和无业游民。工厂主们派出了许多监工来监督工人的劳动。工人们被迫在规定位置上按照要求像机器一样工作。工人们展开了各种反抗活动,最直接的就是破坏机器。当时工厂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工作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的指导,结果在管理中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工人。当时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连识字的都不多,这使他们难以快速地掌握复杂的生产技术,结果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奇缺。很多工人仍然难以摆脱旧有的心态和习惯,对新技术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制而不愿意去学习和接受。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工厂主开始思考如何改良原有的粗放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其中巴贝奇提出把分工和报酬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来雇用不同的工人,给付不同的工资,可以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付给工人一些奖金,同时提倡有偿的建议制度以鼓励工人提出建议。这样工人的报酬实际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得的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早期工厂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巴贝奇的工厂管理思想。(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1.A 2.B 3.C 4.A 5.B 6.A 7.C
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的农具制作、嫁接、移栽等属于制造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的精耕细作,故选A项;农具制作、种植的表述只反映了图中的部分信息,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工艺革新”“物种日渐增多”,排除B、C两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模式,“集体劳作形式盛行”的表述与明代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
2.B 战国时期,多个诸侯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远超周武王伐纣时所带军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牛耕技术的使用与推广,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使经济较快发展和人口增加。因此,战国时期诸侯国才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庞大的军队,故B项正确。军事理论是指挥军队作战的理论基础,不是导致材料中军队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条件,不会导致军队增加,排除D项。
解后反思 新高考比较注重对材料的解读。本题的解题逻辑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为军队增加提供物质基础,符合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3.C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体现了小农经济下人们能够自给自足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人口的措施,如西汉初年,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故D项错误。
4.A 本题以工业革命前法国工场的生产状况为情境,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考查解读历史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B 根据“18世纪后期”,可以判断当时英国已开展工业革命,工厂制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主因机器费用昂贵,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唱歌、打瞌睡……被禁止”,体现了工人工作境遇恶化且地位更低下,这加速了社会分化,B正确。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工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手工工人生活境遇的变化,C错误;材料未涉及物价上涨,D错误。
6.A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初,由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欧美国家的大农场模式日趋衰落,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机器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失业人口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完成,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大农场日趋衰落,说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非依赖于生产规模,排除D项。
7.C 据材料“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工业企业和工人更容易集中在通商口岸地区,所以新设民族企业常到通商口岸地区招募工人,故选C项;新设民族企业招募工人的待遇只是相对较高,不代表所有产业工人待遇都很丰厚,A项忽略了阶级剥削的本质,排除A项;新设民族企业招募工人只是用于工业生产,材料也并未说明当时的民族资本家参与相关的救亡运动,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才逐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而且招募工人是民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与政府关系不大,排除D项。
高考模拟练
1.B 2.D 3.C 4.D 5.D 6.A 7.D 8.B
1.B 石纺轮是一种纺线工具,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工具,故选B项;装饰品是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用品,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是当务之急,嗜好装饰品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史前人类还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材料中的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
2.D 据材料“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可知,耕作法出现进步,说明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技术的进步,未涉及农学知识,排除A项;耕作方法的变化反映的是农具的进步,说明生产力在进步,而小农经济强调农业生产组织,且在西汉时期,小农经济虽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能称为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农耕区域的面积,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
3.C
官营手工业居于垄断地位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宋代赋役制度基本沿用了前代,稍有调整,发生根本变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的差雇制度,与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放松并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4.D 由材料可以看出,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工具,如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类的劳作方式发生从手工到机械化,从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关于生活方式的描述,排除A项;虽然科技革命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造能力的提升和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但材料强调的是劳作方式的转变,排除B、C两项。
5.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工厂主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要求工人应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工厂法》指出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反映了工人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故选D项;材料所述与义务教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仅依据《工厂法》的颁布,无法说明法制日益完善,排除B项;工人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并非工人运动的结果,排除C项。
6.A 汉阳铁厂制成的“种种钢货”,使中国减少了对西方的依赖,提升了工业生产的自主性,故选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此时洋务运动早已破产,排除B项;钢铁是西方对华倾销的商品之一,西方并没有对华进行钢铁封锁,排除C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7.D
18世纪前 19世纪后期
对物质需求 较高 较低
男女结婚年龄 28岁和26岁 25岁和23岁
结论:工业革命影响下青年男女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故选D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人口出生率,且婚姻观念变化与人口出生率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英国青年男女初婚年龄的降低与物质要求的降低有一定关系,并非劳动力紧缺导致,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纽约、费城等城市人口增加,为了满足贫民或移民的住房需求,一些业主将仓库、厂房和独立住房进行改建以期获得更高的租金收入,这反映了城市化催生了房产投机现象,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城市化催生房产投机,未反映阶级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9.答案 (1)工人素质低下,熟练技术工人奇缺;工人生产积极性低;管理非人性化,缺乏对工人的激励,管理人才匮乏;劳资矛盾突出。(6分,答出3点即可)
(2)积极:有利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促进企业利润增长。(6分,答出3点即可)
局限: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没有改变工人的受剥削地位。(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概括即可。
材料一信息 答案
“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人主要来自农民、退伍军人和无业游民”“熟练的技术工人奇缺” 工人素质低下,熟练技术工人奇缺
“工人们展开了各种反抗活动,最直接的就是破坏机器” 工人生产积极性低
“当时工厂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工作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的指导” 管理非人性化,缺乏对工人的激励,管理人才匮乏
综合材料一信息 劳资矛盾突出
(2)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积极”方面,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缓和劳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等角度回答。“局限”方面,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仍然属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只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可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没有改变工人的受剥削地位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