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杜牧《阿房宫赋》
学习情境
2013年6月份,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公司日前签订合作协议,计划累计投入380亿元,在即将建设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东侧建设控制地带及外侧,建设“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有人认为,随着阿房宫建设大幕的拉开,将来,阿房宫遗址将从被人遗忘的角落,转变为西安城市中最美丽的地方,成为最有文化品位的空间,新建阿房宫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也有人认为在历史上,阿房宫建而未成,是秦二世灭亡教训的具体标的物,从政治文化意义上不应该新建。
你怎么看?学习本课后,提出你的建议方案。
学习任务
壹
贰
宫殿中住着怎样的人?
叁
肆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
宫殿外的人如何看待它?
宫殿的结局和启示
学习活动: 调动感官,跟着导游杜牧入乎其内,走进文字中的阿房宫,诵读品味。出乎其外,结合文本,谈谈游览见闻和内心感受。
通过……,我看到……,这是一座……的宫殿。
通过……,我想到……,这是一座……的宫殿。
通过……,我嗅到……,这是一座……的宫殿。
通过……,我听到……,这是一座……的宫殿。
通过……,我触摸到……,这是一座……的宫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毕 ”“ 一 ”二字不写过程,“亡”与“兴”对照下写出六国灭亡之迅速和秦统一天下的气势。一“兀”一“出”,蜀山之木材被全部砍光与阿房宫横空而出的情形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极言工程耗材量巨大,恢宏三百余里,渭水、樊水两条河流从中流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作者连用六个四字句写建筑之密、之多、之曲折、之对称;又用两个三字句和一个八字句写观察视角的变化。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用两个设问句,把“长桥”喻为“龙”,“复道”喻为“虹”,渲染了建筑物的高大。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歌台向暖,歌声嘹亮,阳光正好;(同时)舞殿阴冷,舞袖带寒,风雨交加。“歌台”“舞殿”作地点名词,“暖”“冷”作后置定语修饰“歌台”“舞殿”,以说明宫殿大的主旨。
宫殿建筑(精心、心惊):
历史条件、面积大、地域广、
楼台殿阁、殿内歌舞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也”字大有文章。“也”字煞尾,体现了辞赋语句平仄交错的规律;“也”字归因,有意识地运用了倒装手法,先说喻体,触目惊心,再说原因,醍醐灌顶;“也”中有新奇、有震惊、有夸张、有讽刺……可谓语重心长。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样的句子,使飞张的气势突然停止,将宫女的哀怨与愁苦聚焦成缓慢阻滞的节奏,笔里藏锋,意在言外。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赋中大量使用叠词和双声叠韵词,使音节富于变化,增加了赋作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宫殿中人与物(一人倾心、万人灰心)
美女之众、
珍宝之多、生活之奢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文。从文体上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是手段,“写志”是目的。
“相较于以往的以赋为论、以赋为文而言,《阿房宫赋》是以论为赋、以文为赋”。
许东海:《辞赋与谏书——杜牧阿房宫赋新论》
《阿房宫赋》具有以赋为论的创作取向。这种创
作取向是“借由赋体铺采摛文的美丽语言进行其体
国经野、义尚光大的讽谏职志”,这种创作实践“可
视为杜牧意图以辞赋虚拟谏书的创作实践”。
小结1-2段,结合赋的特点,赏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作用。
文章的前半部分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不厌其烦地铺陈规模之宏大、宫室之华美、宫女之众多、生活之奢靡、珠宝之无数。都是为了体现这个“纷”。因为“纷”,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必然引起百姓的反抗。
这一句向前,都是围绕“纷”写表现;
这一句向后,都是写“纷”的结果和作者的感慨。
学习活动:探究杜牧之感慨,分析两个“嗟乎”情感有何不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第一个“嗟乎”是从铺叙转入议论的标志,是从“体物”向“写志”的转折,预示后文将是作者的直接议论,是对六国和秦灭亡原因的揭示。
第二个“嗟乎”是紧承中心论点之后的假设论证,把论述的中心由“哀”转移到“鉴”上,对当朝统治者提出了振聋发聩
的告诫。
以抑扬顿挫的声调道出
“秦爱纷奢”的结果,怪不得林琴南赞叹它“善为
悲壮之声”@1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男不耕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女不织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吃不饱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穿不暖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不安全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不自由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VS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宫殿与百姓(一人骄心、万人痛心)个人纷奢多于民生保障
起义一呼百应
攻取函谷关之易秦失民心之重
极具破败感与衰颓感
付之一炬,可惜
骄奢误国,可悲
历史教训,可叹
何其渺小
小结:杜牧认为秦灭亡的原因
在这一段中,诗人连用了八个排句、七个比喻来摆出一系列罪证,通过“秦”与“人”的对比清晰地体现出了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的阶级对立。
“负栋之柱”、“架梁之椽”、“栏槛”、“管弦”等是宫内奢华享乐之物,而“农夫”、“粟粒”、“城郭”、“言语”等则基本概括了所有宫外百姓朴素的生活全貌,这一内一外、一繁一简再一次通过对比将阿房宫的兴建与整个秦国的境况体现了出来。最后,“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以抑扬顿挫的声调道出“秦爱纷奢”的结果,林琴南赞叹它“善为悲壮之声”阿房宫随着楚兵的进攻如同秦国的统治一般成为了一片荒芜。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用“六国”“秦”“后人”等词句的叠加与“也”字句尾,形成回环往复而又干脆利落的语调音节,读来既酣畅淋漓又慷慨激昂。“也”字结句,可骈可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乃全篇之警策。句中出现了四个“后人”,第一、第二和第四个“后人”含义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是统治者,尤其是当朝统治者唐敬宗;第三个“后人”则是指唐朝以后的后来者。后来的人为什么能“哀”前朝的人?因为他们不爱护百姓。后来人如何才能不被再后来的人耻笑?
答案是不能止于“哀”,更要“鉴”。
君心无民、后人心哀
抓住几个“后人”的含义,进一步理清其间的相互关系。
民本思想、忧君情怀、
借古讽今、警示后人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秦始皇初建阿房宫时: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此句清楚记载了前殿阿房宫的规模:由东到西的距离为秦时五百步,由南到北为秦时五十丈。按照秦朝度量标准,由东至西约为今七百余米,由南至北约为今一百一十余米,可见阿房宫的实际规模与杜牧在此赋中所记载的三百余里相差甚远。
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意在做阿房宫为朝宫,然而来朝秦始皇者自何方而来,人数有多少,具体为何 ,史书中均无准确记载,秦始皇时阿房宫也并未建成投入使用,甚至到胡亥、子婴直至秦朝灭亡,项羽进入关中之时,阿房宫也未能正式建成或曾有投入使用过。可见此赋中这两段对阿房宫内宫人情况与宫内珍宝、财富的记载均存在错误,所涉及的三十六年不得见等时间问题更是与历史史实互相矛盾。
历史上的阿房宫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在咸阳屠杀民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里所说火烧秦朝宫室的地点在咸阳。《史记》中其他各篇更明确地说火烧秦朝宫殿的地点是咸阳。《高祖本纪》说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秦咸阳是秦朝首都,所烧毁的也是首都宫殿,根本不是秦朝时代地处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现在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未见大面积的红烧土、 草木灰以及瓦当残片。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只是误传。
历史上的阿房宫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翱翔。——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作者】杜牧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诗作多为讽喻诗,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为什么要夸大其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思考讨论:全文共 513 字,其中近 400 字都在描写阿房宫的奢华,充分体现了赋“铺采摛文”的特点。而为何阿房宫兴建和焚毁的描写,杜牧却仅仅用了两句文字 ?探究字词中饱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兴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毁)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结局与启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百姓困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而唐敬宗李湛却耽于玩乐。
对于这一切,杜牧痛心疾首,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见《阿房宫赋》中蕴含着锐利的批判的锋芒,杜牧是在借写阿房宫来写六国与秦的兴亡,是以六国与秦之“哀”来引发当朝统治者之“鉴”。
两处简笔是杜牧精心设计的妙笔,于一名文学家的雄健笔力中,寄寓一个臣子的赤诚情怀。
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避免哀而不鉴的结局,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哀而不鉴,复哀不止。
蒙曼教授评价隋炀帝说
巍峨即是民结怨,
辉煌不过血模糊。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道山清话》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东坡在雪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寝。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 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
黑格尔: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只追求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的诗句: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也写道: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在废墟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废墟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南风窗》
学习方案总结
阿房宫遗址的附近,原本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造景点——阿房宫景区。该景区占地1000亩,距离阿房宫遗址只有200米。
对于阿房宫的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更是曾直截了当地说: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不过传至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在历史上,阿房宫建而未成,是秦二世灭亡教训的具体标的物,而在当下,中央先后颁布“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力图开出党风政风新气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房宫项目”所承载的意义和它所面临的争议,以及它所引起的高层关注度,远非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那样简单。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