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件(33张ppt)+教学设计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淄博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件(33张ppt)+教学设计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7-11 22:35:24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会怎么样铺展?水空气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铺展的?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可能是怎样排布的呢?推测水水磷脂分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膜的基本支架科学家用显微镜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材料1动动脑筋?为什么伊红不会逸出细胞?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边界,细胞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细胞膜就是它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本节知识框架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重难点:1.细胞膜成分的研究
2.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构建 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推测细胞膜中含有什么物质?
相似相溶原理脂质材料2【重点突破一】细胞膜的制备细胞核细胞核细胞壁蛙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三无”:
没有细胞壁
没有细胞核
没有众多的细胞器
将细胞置于清水中,使其吸水涨破离心离心机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一种专一性分解蛋白质的物质)
这个实验说明了细胞膜中含有哪些成分?材料3脂质和蛋白质【重点突破二】细胞膜的成分原理:相似相溶原理和酶的专一性 科学家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后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
根据实验现象及所学知识推测细胞膜中含有哪些物质?
材料4蛋白质和糖类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成分脂质 大约占50%
蛋白质 大约占40%
糖类 大约占2%—10%(磷脂最丰富)(决定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诊断案第2题 磷脂
蛋白质
糖类【重点突破三】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构建①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层,该如何排列?空气
----------------------------------------------------
水动手制作演示①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层,该如何排列?空气
----------------------------------------------------
水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该实验结果说明了细胞膜中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列的?材料5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2层②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该怎样排列?细胞外
----------------------------------------------------
?
----------------------------------------------------
细胞内动手制作演示②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该怎样排列?细胞外
----------------------------------------------------
?
----------------------------------------------------
细胞内③蛋白质又是如何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呢?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结构材料6“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静态模型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材料7结论:蛋白质是运动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和尼克森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材料8细胞外
----------------------------------------------------
?
----------------------------------------------------
细胞内构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磷脂双分子中表示出蛋白质和糖类的分布。动手制作演示细胞外
----------------------------------------------------
?
----------------------------------------------------
细胞内构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磷脂双分子中表示出蛋白质和糖类的分布。细胞膜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糖蛋白---识别、保护和润滑蛋白质
(决定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实例细胞在吞噬大分子食物颗粒(胞吞方式)或分泌一些大分子物质(胞吐方式)时,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课堂练:2.判断下列哪些事实能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B.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C.细胞分裂 D.细胞生长 E.精子卵细胞融合ABCDE营养物质废物分泌物有害物质、病毒、病菌(控制的相对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重点突破四】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垂体对甲状腺的控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胞间连丝远距离传送交流直接接触交流通道连接交流前两种方式都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呢?糖蛋白知识框架成分功能结构组成决定 磷脂

蛋白质
糖类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镶、嵌入、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糖蛋白(外表面)
糖脂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大多可运动结构特点:流动性细胞膜10.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染色排除法”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性,能够阻止台盼蓝进入细胞。
11.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作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此实验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诊断案 煮熟的玉米和新鲜的玉米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20分钟之后取出,从中间切开,观察胚被染色的情况。这说明了细胞膜有什么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小实验第一步:取A、B两个烧杯注入等量清水,其中A加热至沸腾,B不处理。
第二步:将等量红色月季花花瓣分别放入A、B烧杯内。
第三步:观察烧杯内清水的颜色变化。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谢谢!2.动物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的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  )
A.脂质不同      B.磷脂不同
C.蛋白质不同 D.水不同C
细胞膜中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细胞癌变时,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都会增加,而糖蛋白则减少,导致细胞容易扩散转移。与生活的联系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
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课堂达标巩固1.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
A.C、H、O、N B.C、H、O
C. C、H、O、P D.C、H、O、N、P
2.下列那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细胞外 C. 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D. 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3.如图所示为某生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细胞膜的哪一项功能?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C.具有选择透过性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CD谢谢!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功能:支持和保护细菌细胞壁成分也是纤维素和果胶吗?不是, 成分为肽聚糖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材分析
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分别是高中生物课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及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因两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少,知识联系紧密,所以整合为一节课完成。
2、 本节是在学习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知识之后的有一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一节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讲述物质 出入细胞、物质代谢等知识打下基础,所以这一节的学习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知识与我们科学研究生命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 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1、高中的学生学习中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生物生命本身的认识有较强的渴求。因此在本节内容的探索学习中,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材,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而有序的资料,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师生共同合作构建模型,设计实验、相互评价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
?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技能目标:1、初步尝试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
2、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 3、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
四、教学环境
eq oac(□,√)√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eq oac(□,√)√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课前微视频(会声会影制作),利用移动学习,实现了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对课中学习奠定基础。预期效果:能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和预习的效果。
2.课中利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动画演示,实现微观世界的直观化、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预期效果: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3.课后电子白板及翻板游戏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可以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预期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设计、制作出微课和自主导学学案,上传至班级QQ群/微信群中
学生下载、观看微课,完成微课学习任务单
Ppt演示:

相似相容、磷脂分子微课郑娟——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设计.zip
微课学习任务单,
情景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家用显微镜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
学生思考:为什么伊红不会逸出细胞?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边界,细胞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细胞膜就是它的边界。
?
多媒体课件:
?
检测自学效果
?
学生思考、回答并进行校正。
?
课堂互动探究1
(细胞膜的制备)
?
问题情境设置:
比较以下材料,A① 植物细胞? ② 动物细胞? ③ 细菌细胞 ?
B、①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② 哺乳动物其它组织细胞?? ② 其他动物(如鸟类、鱼类)的红细胞???? 选出最合适的实验材料,并写明原因:
学生讨论,探究……
② 动物细胞
?? ?优点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易涨破
?
?①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优点是:没有细胞核及众多细胞器
?
【总结】制备细胞膜通常选择的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
PPT展示:
1、各种细胞
2、离心技术;
?
?
课堂互动探究2:
(细胞膜的成分)
(1)问题情境设置:
资料3: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一种专一性分解蛋白质的物质)
资料4:科学家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后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
?
(2)教师提出问题:据资料分析:细胞膜中含有哪些成分
(3)引导学生总结
1、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资料3、4”;
4、归纳总结染色体周期性变化特点。
5、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
?
PPT展示:
资料动画
课堂互动探究3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构建)
?
(1)问题情境设置:
分析磷脂分子的特点,
空气水界面
(2)引导学生探究并动手演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构成细胞膜时的排布方式,蛋白质的分布
1.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构成细胞膜时的排布方式,蛋白质的分布
2、合作构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PPT展示:
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构成细胞膜时的排布方式,蛋白质的分布
?
资料动画
课堂自主探究
(细胞膜的功能)
?
P42:细胞膜的功能
1、自主学习
2、完成相应内容的填写。
动画
课后小结、评价
1、课堂效果反馈工具的展示
2、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
1、参与课堂效果反馈活动
2、尝试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
1.课堂效果反馈(电子白板/翻板游戏);
2.思维导图
?
复习和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教材和微课视频自主复习,完成检测题。
课后自测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前:制作微课、学案,通过班级QQ群把各种相关电子版资料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使用,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2.课中:直观教学,模型构建,直观教学,模型构建,学生细胞膜模型,使用自制模型模拟流动镶嵌模型。视频演示过程及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课后:电子白板及翻板游戏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