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17:4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梁思成
绿树红墙
精雕细刻
富丽堂皇
琼楼玉宇
美轮美奂
雕梁画栋
鳞次栉比
勾心斗角
金碧辉煌
你能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吗?
梁思成 (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主要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
走近作者
梁思成和林徽因
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走近作者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梁思成手稿
创作背景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科普说明文
文体知识
缅甸 蒙古 蒙昧 蒙蒙亮
游廊 抱厦 厦门 厢房
殷商 殷红 殷其雷 国徽
毗邻 石墁 榆枋 房檩
帷幕 压轴 接榫 鳗鱼
柁墩 屋脊 穹窿 斗拱
diàn
měng
méng
mēng
láng
shà
xià
xiāng
yīn
yān
yǐn
huī

màn
fāng
lǐn
wéi
zhòu
sǔn
mán
tuó

qióng
dǒu
预习自测
轴线 翚(野鸡) 蚂蚱 琉璃
潜力 歌曲 曲线 轮廓
戗兽 夹道 水榭 洗涤
丝绦 普陀 攒钱 攒聚
框架 藤蔓 圜丘 监督
切削 剥削 门槛 槛圈
太监、国子监、钦天监、监生 zhóu
huī
mà zha
qián


kuò
qiàng
jiā
xiè

tāo
tuó
yuán
zǎn
cuán
kuàng
wàn
jiàn
xiāo
xuē
kǎn
jiàn juàn
liú li
jiān
预习自测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中国建筑体系及影响(总)
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分)
14~17段: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和词汇)(递进)
18~20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总)。
初读.理清脉络
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日本寺庙
韩国景福宫
越南顺化皇城
故宫
曲阜孔庙
承德避暑山庄
梳理文本内容
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成型较早
创新发展
世代相承
明确:从空间(地域,分布广大)
从时间(历史,历史悠久)
两个角度概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梳理文本内容
个体建筑构成
(一)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作诠释
台基
房屋
屋顶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群体建筑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结构方法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立柱
横梁
列数字
作比较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斗拱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摹状貌下定义
举例子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摹状貌下定义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举折,举架
摹状貌下定义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引用
作比较
屋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如翚斯飞
如鸟斯革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举例子
作比较
着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举例子
装饰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门环
脊吻
垂脊吻
三福云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作诠释
用材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琉璃
浮雕
彩漆
文本探究-九大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颜色——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整体
局部
中国建筑的特征
特征总结
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依据课文14-17段,填写下表。



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文本探究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不同类(相同类)的两种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文本探究
依据课文18-19段,填写下表。
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文本探究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文本探究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
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文本探究
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文本探究
本文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问题,这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主旨归纳
梁思成语录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拓展延伸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恰能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
思考交流:
我们应该怎么做来保护古建筑?
我们现在建造新建筑应该怎样设计?
课后作业